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时期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包括新思路、新方法。在小學音乐教育中渗透德育是一种新的尝试。音乐教育要做到以乐辅德、以乐益智、以乐促体、以乐怡情。本文论述了音乐教育与德育之间的关系,并对如何在小学音乐教育中渗透德育进行了具体阐述。
【关键词】小学音乐;音乐教育;德育;渗透
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极大地丰富了我们的物质生活,也给我们的精神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影响。特别对于正处于发展期的学生来说,社会的高速发展对他们的精神世界有着更为显著的影响,学生更加追求独立性和自主性。在这种背景下,对于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就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新思路、新方法。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旨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这就对学生的德智体美劳五个方面都提出了要求,美育是德育的重要一环。实施美育的重点在实施艺术教育,而艺术教育的主体就是音乐教育,在音乐教育中渗透德育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
一、音乐教育的内涵
音乐教育是以音乐为内容的一种教育,它是一种以音乐为媒介、以审美为核心的面向全体学生的育人艺术实践活动,它是一种有目标、有计划的活动。音乐教育在普及音乐基础知识的基础上,通过赏析优秀作品、实践音乐活动,培养学生健全的审美心理结构,提高学生的审美修养、鉴赏力和音乐实践能力,从而把自然人发展为具有审美能力的人,最终使人获得全面的发展。在满足人的审美需要的同时,音乐还担负着培养审美能力的重任。即通过音乐教育的引领,把对学生感官的熏陶转化为对美的认识与体悟,从而帮助学生明是非、辨美丑、知善恶。
学校音乐教育分为两类:专业音乐院校教育和普通学校音乐教育。专业音乐院校音乐教育是以培育具有音乐表演基本理论和表演、教学基本技能,以及艺术实践知识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学校音乐教育则是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通过音乐鉴赏、歌唱、演奏、创作、音乐与舞蹈、音乐与戏剧表演等形式,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积极乐观态度,培养其音乐兴趣,树立其终生学习的意识,提高其音乐审美能力,并陶冶其高尚情操。学校音乐教育提倡学科综合,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重视学生的音乐实践,鼓励学生的音乐创造;同时也是一种弘扬民族音乐,让学生学会理解多元文化,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的重要教育形式。正如日本音乐教育家铃木先生认为,音乐教育的目的不是刻意地培育一些伟大杰出的天才,而是希望通过音乐教育把每一个小孩都提升到拥有一颗高贵的心灵和完美的人格程度,育人是音乐教育最显著的特征。音乐教育的目标是提高人们的审美能力,唤醒人们的思想、美化人们的心灵、塑造完美的人格。正如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音乐教育并不是音乐家的教育,而首先是人的教育。”音乐教育把育“人”作为根本,而不是把育“才”放在首位,也就是说音乐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育人。
二、音乐教育与德育的联系
(一)德育是音乐教育的灵魂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说:“音乐的基本任务不在于反映出客观事物,而在于反映出在内在的自我,按照它的最深刻的主体性和观念性的灵魂进行自运动的性质和方式。”音乐教育用有组织的乐音来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并反映现实生活,用歌词来呈现道德的内涵,用旋律来表达思想的脉络。在音乐教育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进行特定的感悟和创造,即教师以感情为纽带,用感性的音响作为外在的听觉形式,将内部隐含的观念方式和直观的行为方式作用于人的心理,诱发人的情感在自由抉择的状态下由认知走向信念并形成稳定的行为。因此,德育是音乐教育的灵魂,可以有效地将德育的内在精神借由音乐教育感性愉悦的表现方式传递给教育双方,并为教育双方的发展指明方向。
(二)音乐教育是德育的载体
学生通过对音乐作品的欣赏和演唱等方式来寻找与作品之间的情感共鸣,从而产生情感和道德上的影响,由此看出,音乐教育是德育的载体。音乐教育是与一定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相适应的。音乐教育将教学内容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传达给受教育者,并形成与社会要求相适应的思想行为。因此,音乐教育作为德育教育的载体,既能有效地包含德育目的、任务、原则、内容在内的德育信息,又能为德育工作者所控制和运用,很好地促使主客体之间形成联系,发生互动。
三、音乐教育的德育渗透
《音乐课程标准》指出要从人文教育观出发,体现鲜明的人文精神,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从而使音乐课程的学习变得更加轻松,更加活泼多样。同时,要联系学生个人的成长环境,联系学生的音乐经验,联系学生的生活、情感,吸取人类历史的文化营养。新课程标准也明确提出:“音乐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音乐教育应寓思想教育于音乐艺术之中。”那么,在实际的音乐教育中,是怎样体现德育渗透的呢?
(一)音乐教育能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音乐教育就是通过让学生欣赏、学唱、演奏音乐作品,而让学生树立崇高的、正确的审美观念。《论语》云:“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意思就是说通过对人进行音乐教育来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人格魅力,使他们的理想认识达到一个更高的境界。而音乐审美的理想境界又来源于人们的综合修养和最后的对美的认识。音乐教育能够促进人们去感受身边的每一件事,并发现自己的美。法国艺术家罗丹也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通过音乐教育,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和对音乐的兴趣,这样学生再欣赏音乐时,就会用音乐的耳朵去听、用形象的眼睛去看,能从音乐中体会到更深的东西,那就是分辨生活中美与丑、感受生活的快乐与悲伤。在接受音乐教育的过程中,学生的审美能力也将不断提高。
(二)音乐教育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
优秀的音乐作品以演唱或演奏的形式表达出来,都能够让人在感情上和作者产生共鸣,促进我们的思想进步,使我们能够正确地看待身边的每一件事,同时,还能激励我们树立崇高的理想、规范我们的行为和形成优良的思想品德,正确对待人与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关系,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艺术性和思想性是一个优秀音乐艺术作品的内在特性,一个优秀音乐艺术作品会在感情上、思想上、行为上对不同的学生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通过其不同的音响效果和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音乐能够给学生的心灵带来巨大的震撼,让他们在深刻地、准确地理解音乐作品的思想内涵的同时,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音乐教育能够提升学生的爱国热情
爱国题材音乐的歌词、节奏、旋律等要素可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在现代学生的生活中,音乐无处不在,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会对学生们的情感有着不同的调剂作用。内涵深刻的音乐,能使学生的思想境界得到提高。道德教育的形式也不应该是一成不变的,如果将具有正面教育价值的内容写成歌词,并恰当编曲,然后用音乐这种特殊的表达方式将之呈现给学生们,那么我们的爱国教育则不再是枯燥乏味的说教。但同时也要注意,通过音乐传授爱国主义教育内容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循序渐进、潜移默化的过程。除此之外,音乐教师也应该注意到,许多广为流传的革命歌曲都具有极强的号召力,这些慷慨激昂、催人奋进的歌曲曾经激发了革命先烈的顽强斗志,使他们能够团结一心,斗志昂扬,为建设和实现共产主义明天而奋勇前进。教师应该把这些广为流传的革命歌曲引入课堂,当学生们唱着这些歌曲时,就会觉得祖国的命运、荣辱与每个人息息相关,民族责任感就会油然而生,从而提升他们的爱国热情。
参考文献
[1]刘海平.学校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09.
[2]音乐课程标准研制组.音乐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曹理.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
[4]焉树芬.论音乐的德育功能[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05).
[5]苏莉媛.德育和音乐教育的契合研究[D].牡丹江:牡丹江师范学院,2012.
【关键词】小学音乐;音乐教育;德育;渗透
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极大地丰富了我们的物质生活,也给我们的精神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影响。特别对于正处于发展期的学生来说,社会的高速发展对他们的精神世界有着更为显著的影响,学生更加追求独立性和自主性。在这种背景下,对于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就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新思路、新方法。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旨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这就对学生的德智体美劳五个方面都提出了要求,美育是德育的重要一环。实施美育的重点在实施艺术教育,而艺术教育的主体就是音乐教育,在音乐教育中渗透德育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
一、音乐教育的内涵
音乐教育是以音乐为内容的一种教育,它是一种以音乐为媒介、以审美为核心的面向全体学生的育人艺术实践活动,它是一种有目标、有计划的活动。音乐教育在普及音乐基础知识的基础上,通过赏析优秀作品、实践音乐活动,培养学生健全的审美心理结构,提高学生的审美修养、鉴赏力和音乐实践能力,从而把自然人发展为具有审美能力的人,最终使人获得全面的发展。在满足人的审美需要的同时,音乐还担负着培养审美能力的重任。即通过音乐教育的引领,把对学生感官的熏陶转化为对美的认识与体悟,从而帮助学生明是非、辨美丑、知善恶。
学校音乐教育分为两类:专业音乐院校教育和普通学校音乐教育。专业音乐院校音乐教育是以培育具有音乐表演基本理论和表演、教学基本技能,以及艺术实践知识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学校音乐教育则是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通过音乐鉴赏、歌唱、演奏、创作、音乐与舞蹈、音乐与戏剧表演等形式,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积极乐观态度,培养其音乐兴趣,树立其终生学习的意识,提高其音乐审美能力,并陶冶其高尚情操。学校音乐教育提倡学科综合,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重视学生的音乐实践,鼓励学生的音乐创造;同时也是一种弘扬民族音乐,让学生学会理解多元文化,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的重要教育形式。正如日本音乐教育家铃木先生认为,音乐教育的目的不是刻意地培育一些伟大杰出的天才,而是希望通过音乐教育把每一个小孩都提升到拥有一颗高贵的心灵和完美的人格程度,育人是音乐教育最显著的特征。音乐教育的目标是提高人们的审美能力,唤醒人们的思想、美化人们的心灵、塑造完美的人格。正如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音乐教育并不是音乐家的教育,而首先是人的教育。”音乐教育把育“人”作为根本,而不是把育“才”放在首位,也就是说音乐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育人。
二、音乐教育与德育的联系
(一)德育是音乐教育的灵魂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说:“音乐的基本任务不在于反映出客观事物,而在于反映出在内在的自我,按照它的最深刻的主体性和观念性的灵魂进行自运动的性质和方式。”音乐教育用有组织的乐音来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并反映现实生活,用歌词来呈现道德的内涵,用旋律来表达思想的脉络。在音乐教育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进行特定的感悟和创造,即教师以感情为纽带,用感性的音响作为外在的听觉形式,将内部隐含的观念方式和直观的行为方式作用于人的心理,诱发人的情感在自由抉择的状态下由认知走向信念并形成稳定的行为。因此,德育是音乐教育的灵魂,可以有效地将德育的内在精神借由音乐教育感性愉悦的表现方式传递给教育双方,并为教育双方的发展指明方向。
(二)音乐教育是德育的载体
学生通过对音乐作品的欣赏和演唱等方式来寻找与作品之间的情感共鸣,从而产生情感和道德上的影响,由此看出,音乐教育是德育的载体。音乐教育是与一定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相适应的。音乐教育将教学内容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传达给受教育者,并形成与社会要求相适应的思想行为。因此,音乐教育作为德育教育的载体,既能有效地包含德育目的、任务、原则、内容在内的德育信息,又能为德育工作者所控制和运用,很好地促使主客体之间形成联系,发生互动。
三、音乐教育的德育渗透
《音乐课程标准》指出要从人文教育观出发,体现鲜明的人文精神,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从而使音乐课程的学习变得更加轻松,更加活泼多样。同时,要联系学生个人的成长环境,联系学生的音乐经验,联系学生的生活、情感,吸取人类历史的文化营养。新课程标准也明确提出:“音乐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音乐教育应寓思想教育于音乐艺术之中。”那么,在实际的音乐教育中,是怎样体现德育渗透的呢?
(一)音乐教育能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音乐教育就是通过让学生欣赏、学唱、演奏音乐作品,而让学生树立崇高的、正确的审美观念。《论语》云:“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意思就是说通过对人进行音乐教育来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人格魅力,使他们的理想认识达到一个更高的境界。而音乐审美的理想境界又来源于人们的综合修养和最后的对美的认识。音乐教育能够促进人们去感受身边的每一件事,并发现自己的美。法国艺术家罗丹也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通过音乐教育,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和对音乐的兴趣,这样学生再欣赏音乐时,就会用音乐的耳朵去听、用形象的眼睛去看,能从音乐中体会到更深的东西,那就是分辨生活中美与丑、感受生活的快乐与悲伤。在接受音乐教育的过程中,学生的审美能力也将不断提高。
(二)音乐教育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
优秀的音乐作品以演唱或演奏的形式表达出来,都能够让人在感情上和作者产生共鸣,促进我们的思想进步,使我们能够正确地看待身边的每一件事,同时,还能激励我们树立崇高的理想、规范我们的行为和形成优良的思想品德,正确对待人与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关系,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艺术性和思想性是一个优秀音乐艺术作品的内在特性,一个优秀音乐艺术作品会在感情上、思想上、行为上对不同的学生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通过其不同的音响效果和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音乐能够给学生的心灵带来巨大的震撼,让他们在深刻地、准确地理解音乐作品的思想内涵的同时,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音乐教育能够提升学生的爱国热情
爱国题材音乐的歌词、节奏、旋律等要素可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在现代学生的生活中,音乐无处不在,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会对学生们的情感有着不同的调剂作用。内涵深刻的音乐,能使学生的思想境界得到提高。道德教育的形式也不应该是一成不变的,如果将具有正面教育价值的内容写成歌词,并恰当编曲,然后用音乐这种特殊的表达方式将之呈现给学生们,那么我们的爱国教育则不再是枯燥乏味的说教。但同时也要注意,通过音乐传授爱国主义教育内容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循序渐进、潜移默化的过程。除此之外,音乐教师也应该注意到,许多广为流传的革命歌曲都具有极强的号召力,这些慷慨激昂、催人奋进的歌曲曾经激发了革命先烈的顽强斗志,使他们能够团结一心,斗志昂扬,为建设和实现共产主义明天而奋勇前进。教师应该把这些广为流传的革命歌曲引入课堂,当学生们唱着这些歌曲时,就会觉得祖国的命运、荣辱与每个人息息相关,民族责任感就会油然而生,从而提升他们的爱国热情。
参考文献
[1]刘海平.学校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09.
[2]音乐课程标准研制组.音乐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曹理.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
[4]焉树芬.论音乐的德育功能[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05).
[5]苏莉媛.德育和音乐教育的契合研究[D].牡丹江:牡丹江师范学院,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