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通过对20多年来国企改革的分析发现,随着企业控制权与剩余索取权的分离,各级代理人与国有企业的目标函数的矛盾冲突日益加剧,在缺乏有效的激励约束的情况下,极易引发国有企业的委托代理问题。因此,为防范国有企业的代理风险,应从产权制度、公司治理结构、外部市场环境等方面入手,形成使国有企业与各级代理人目标偏差最小的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从根本上解决国有企业委托代理的低效问题。
[关键词] 国有企业 委托代理 控制权 剩余索取权 目标函数
一、引言
委托代理关系产生于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由于委托人与代理人的信息不对称,当他们的目标函数发生冲突时,代理人往往为追求个人的目标利益而牺牲所有者的目标利益,出现“道德风险”、“逆向选择”等代理问题。于是解决委托代理问题的关键是设计出一套恰当的制度安排,强化激励约束机制,使代理人在追求个人效用最大化的同时达到所有者的利益最大化。
目前,我国国有企业的委托代理制还很不成熟,仍存在着初始委托人缺位、代理链冗长、对代理人的约束软化、激励不足、效率低下的问题。因此,本文从历史的角度来分析国有企业改革历程中委托代理关系的演进及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从根本上解决国有企业委托代理低效问题的政策建议。
二、国有企业的委托代理历程及问题分析
1.1978年之前国有企业的委托代理关系
建国初,我国为实现经济的迅速发展,选择了以优先发展重工业为目标的发展战略。此时,承载了国家发展重任的国有企业不仅要最大限度地创造剩余,扩大积累,而且要完成政府赋予的充分就业、国防安全的目标。而企业的经营者则更倾向将企业剩余用于增加工资和福利。于是经营者与国家的目标利益产生了矛盾。为了保证国有企业目标的顺利实现,避免经营者侵蚀企业利润和国有资产,惟一可行的治理办法就是剥夺国有企业的经营自主权,采取国家所有国家经营的模式。在这种情况下,企业控制权与剩余索取权实际上是合一的,而这种政企合一的模式使委托代理制大大的弱化了。
2.经营承包制下国有企业的委托代理关系
1978年后,政府对国企进行了放权让利、利改税和经营承包制等渐进式的改革,旨在下放经营权,通过给予企业一定的剩余来激发经营者的积极性。在经营承包制实现了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后,委托代理制所追求的分工效益与规模效益逐步显现出来。这使得传统体制下已经生锈的经济车轮飞速转动起来,国有企业在改革开放初期取得的成绩就来源于这种激励。
然而,随着改革的推进,承包人行为短期化、以权谋私、国有资产大量流失等代理问题逐步显露出来。究其原因,可以归结为两句话:“放权不到位,权利不受约束”。具体表现为:
(1)中央政府对各级政府部门的分权使经营决策权被各级行政主管部门所截留,真正下放到企业的经营权不多,所有权与经营权只是实现了有限的分离,并没有真正实现激励的效果。
(2)中间代理人和国企经营者多是政府委派的官员,他们拥有支配国有企业财产的权利,却并不拥有剩余索取权,于是“理性”的代理人为追求自己的利益最大化而不断偏离国有企业的目标:一方面政府官员滥用权力,过度干预企业的日常经营; 另一方面经营者通过与政府官员合谋,诱使其放松对经营者的监督控制。经营者集剩余索取权与控制权与一身,难免会出现“自我交易”与“内部人控制”,这成为国有资产流失的主要渠道。
总之,随着企业控制权与剩余索取权的分离,各级代理人与国有企业的目标函数的矛盾冲突日益加剧,在缺乏有效的激励约束的情况下,极易引发国有企业的代理风险,国企改革迫在眉睫。
3.股份制改革、公司改制后国有企业的委托代理关系
1992年后,国有企业先后进行了股份制和现代企业制度改革。目前,国企改革逐步从政策调整转化为制度创新:通过国资委的建立实现国家所有权与企业法人财产权的分离,培养出真正能够担负起国有资产监督作用的合格的委托人;通过国有产权的调整,强化来自各种产权主体的激励与约束;等。随着国企改革的推进,传统体制下的低效的行政性的委托代理制正在逐步地向高效运行的现代企业性的委托代理制转化。但是,由于没有形成使国有企业与各级代理人目标偏差最小的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委托代理问题依然严重:
(1)国有企业股权结构不合理,国有股一支独大,使国有企业缺乏有效的治理结构。首先,国有股东控制董事会,越权干预企业的经营与管理,使企业失去经营的自主权,企业治理结构虚设;其次,董事会中大多董事的任命和解聘源于上级的行政命令而非股东大会的选举,他们缺乏利益的驱动去维护国家的权益,不能尽职尽责的监督控制经理的行为,而且还有相当数量的国有企业的董事长与总经理兼任,在监事会缺乏有效的监督和约束的情况下,“内部人控制”严重,国有资产存在极大的风险。
(2)充分竞争的市场环境尚未建立,对经理人的外部约束不足。由于我国还未建立起全国统一的产品市场,而且资本市场不成熟,行政性的经理人仍大量存在,使经理人的经营能力和经营的好坏不能及时在产品市场和股票市场上反映出来,经理人也不会受到接管的压力,所以难以对经理人形成有效的约束。
(3)激励机制不完善。目前,我国国有企业的经理已经掌握了相当的经营自主权与剩余控制权,但对经理人的激励相对于其所做出的贡献相差还是很大,不能有效地刺激经营者努力工作和发挥其经营才能,导致国有企业中有能力、有经验的经理流失严重。
三、对国有企业委托代理关系的几点建议
针对以上问题,要防范与遏制国有企业委托代理中的各种不良现象与行为,必须从产权制度、公司治理结构和外部市场环境三个方面入手,同时加强政府、法律和金融市场的监督与约束,采取多种激励手段,加大激励力度,从根本上解决国有企业委托代理的低效问题。
1.深化产权制度改革,逐步消除国家的行政干预,强化来自企业所有者的约束
(1)对国家绝对控股的公司,在不动摇国有股控股地位的情况下,加快国有股减持,吸引有实力的民营股、外资股等对国有资产进行重组,优化国企股权结构;(2)对竞争性的中小国有企业和不涉及国家安全、自然垄断行业的国有企业,可让非国有经济通过收购、兼并、合资、参股等方式逐步稀释国有资本,以实现其民营化;(3)引入金融机构、中介机构等机构投资者,发挥其在公司治理中的制衡机制;最后,大力发展员工持股、管理层持股等,增强经营者与员工的责任心与积极性。
2.建立合理的企业内部的治理结构,加强权力制衡机制
首先,规范董事会成员的产生办法,避免董事的行政任命和董事会与经理层的重合,增强董事会的独立性;将独立董事制度不断的融入到我国的公司治理结构中,优化董事会结构,提高董事会决策的质量和效率。其次,增加监事会对董事会与经理阶层的监督手段,完善经理的业绩考核制度、财务管理制度、人事管理制度、分配制度、奖惩制度等,使监督成为真正有效的机制。
3.完善企业外部的治理结构
(1)培育良好的市场环境, 发挥市场的约束作用。首先,政府应减少对产品市场的干预,打破市场的条块分割和地方保护主义,形成全国统一的产品市场,促使企业之间的自由竞争。其次,完善经理人的选拔机制,逐步取消经理人员的行政任命,切断经理人员回政府机关任职的退路,将经理人彻底的推向市场。最后,要形成发达的资本市场,逐步培育资本市场上用脚投票的机制的作用。(2)强化法律和金融市场的监督。首先,应加强法制建设,进一步修订和完善规范代理人行为的法律法规,健全经营责任连带机制和重大决策失误赔偿机制,对滥用职权和贪污腐败应加大惩罚力度。其次,充分发挥金融机构的约束作用。银行作为企业最大的债权人,通过破产法来对经营者施加压力,以形成对经营者有效的约束。此外,还可以通过加强社会中介机构的约束,充分发挥舆论媒体的监督,来防范各级代理人的机会主义行为,将国有资产委托代理的成本降到最低。
4.建立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使经营者的收入与经营业绩挂钩,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
首先,提高经营者的收入水平,年薪制结合股权制、期权制、管理层收购是当前比较有效的措施。股权制、期权制和管理层收购通过给予经营者更多的剩余索取权,促使经营者与国有企业的目标函数趋于一致,从而在其自觉地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同时,实现国有企业的利益最大化。4其次,应注意对经营者的精神激励,包括尊重、信任经营者对资产的经营、处置的控制权,尊重和维护经营者的企业家精神,提高经营者的社会地位等,不断地调动经营者的工作积极性,使其最大的发挥自己的经营、管理才能,来为国家创造出更多地物质财富,实现国家与经营者的“双赢”。
参考文献:
[1]林毅夫: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增订版)[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2]刘传言:国有企业的委托代理问题研究[J].商业现代化,2006,(12)
[3]苏晓红胡义刚:国有企业委托代理风险的特殊性及其防范[J].经济经纬,2003,(1)
[4]夏林黎志成:我国国有企业委托代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院报,2003,(2)
[关键词] 国有企业 委托代理 控制权 剩余索取权 目标函数
一、引言
委托代理关系产生于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由于委托人与代理人的信息不对称,当他们的目标函数发生冲突时,代理人往往为追求个人的目标利益而牺牲所有者的目标利益,出现“道德风险”、“逆向选择”等代理问题。于是解决委托代理问题的关键是设计出一套恰当的制度安排,强化激励约束机制,使代理人在追求个人效用最大化的同时达到所有者的利益最大化。
目前,我国国有企业的委托代理制还很不成熟,仍存在着初始委托人缺位、代理链冗长、对代理人的约束软化、激励不足、效率低下的问题。因此,本文从历史的角度来分析国有企业改革历程中委托代理关系的演进及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从根本上解决国有企业委托代理低效问题的政策建议。
二、国有企业的委托代理历程及问题分析
1.1978年之前国有企业的委托代理关系
建国初,我国为实现经济的迅速发展,选择了以优先发展重工业为目标的发展战略。此时,承载了国家发展重任的国有企业不仅要最大限度地创造剩余,扩大积累,而且要完成政府赋予的充分就业、国防安全的目标。而企业的经营者则更倾向将企业剩余用于增加工资和福利。于是经营者与国家的目标利益产生了矛盾。为了保证国有企业目标的顺利实现,避免经营者侵蚀企业利润和国有资产,惟一可行的治理办法就是剥夺国有企业的经营自主权,采取国家所有国家经营的模式。在这种情况下,企业控制权与剩余索取权实际上是合一的,而这种政企合一的模式使委托代理制大大的弱化了。
2.经营承包制下国有企业的委托代理关系
1978年后,政府对国企进行了放权让利、利改税和经营承包制等渐进式的改革,旨在下放经营权,通过给予企业一定的剩余来激发经营者的积极性。在经营承包制实现了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后,委托代理制所追求的分工效益与规模效益逐步显现出来。这使得传统体制下已经生锈的经济车轮飞速转动起来,国有企业在改革开放初期取得的成绩就来源于这种激励。
然而,随着改革的推进,承包人行为短期化、以权谋私、国有资产大量流失等代理问题逐步显露出来。究其原因,可以归结为两句话:“放权不到位,权利不受约束”。具体表现为:
(1)中央政府对各级政府部门的分权使经营决策权被各级行政主管部门所截留,真正下放到企业的经营权不多,所有权与经营权只是实现了有限的分离,并没有真正实现激励的效果。
(2)中间代理人和国企经营者多是政府委派的官员,他们拥有支配国有企业财产的权利,却并不拥有剩余索取权,于是“理性”的代理人为追求自己的利益最大化而不断偏离国有企业的目标:一方面政府官员滥用权力,过度干预企业的日常经营; 另一方面经营者通过与政府官员合谋,诱使其放松对经营者的监督控制。经营者集剩余索取权与控制权与一身,难免会出现“自我交易”与“内部人控制”,这成为国有资产流失的主要渠道。
总之,随着企业控制权与剩余索取权的分离,各级代理人与国有企业的目标函数的矛盾冲突日益加剧,在缺乏有效的激励约束的情况下,极易引发国有企业的代理风险,国企改革迫在眉睫。
3.股份制改革、公司改制后国有企业的委托代理关系
1992年后,国有企业先后进行了股份制和现代企业制度改革。目前,国企改革逐步从政策调整转化为制度创新:通过国资委的建立实现国家所有权与企业法人财产权的分离,培养出真正能够担负起国有资产监督作用的合格的委托人;通过国有产权的调整,强化来自各种产权主体的激励与约束;等。随着国企改革的推进,传统体制下的低效的行政性的委托代理制正在逐步地向高效运行的现代企业性的委托代理制转化。但是,由于没有形成使国有企业与各级代理人目标偏差最小的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委托代理问题依然严重:
(1)国有企业股权结构不合理,国有股一支独大,使国有企业缺乏有效的治理结构。首先,国有股东控制董事会,越权干预企业的经营与管理,使企业失去经营的自主权,企业治理结构虚设;其次,董事会中大多董事的任命和解聘源于上级的行政命令而非股东大会的选举,他们缺乏利益的驱动去维护国家的权益,不能尽职尽责的监督控制经理的行为,而且还有相当数量的国有企业的董事长与总经理兼任,在监事会缺乏有效的监督和约束的情况下,“内部人控制”严重,国有资产存在极大的风险。
(2)充分竞争的市场环境尚未建立,对经理人的外部约束不足。由于我国还未建立起全国统一的产品市场,而且资本市场不成熟,行政性的经理人仍大量存在,使经理人的经营能力和经营的好坏不能及时在产品市场和股票市场上反映出来,经理人也不会受到接管的压力,所以难以对经理人形成有效的约束。
(3)激励机制不完善。目前,我国国有企业的经理已经掌握了相当的经营自主权与剩余控制权,但对经理人的激励相对于其所做出的贡献相差还是很大,不能有效地刺激经营者努力工作和发挥其经营才能,导致国有企业中有能力、有经验的经理流失严重。
三、对国有企业委托代理关系的几点建议
针对以上问题,要防范与遏制国有企业委托代理中的各种不良现象与行为,必须从产权制度、公司治理结构和外部市场环境三个方面入手,同时加强政府、法律和金融市场的监督与约束,采取多种激励手段,加大激励力度,从根本上解决国有企业委托代理的低效问题。
1.深化产权制度改革,逐步消除国家的行政干预,强化来自企业所有者的约束
(1)对国家绝对控股的公司,在不动摇国有股控股地位的情况下,加快国有股减持,吸引有实力的民营股、外资股等对国有资产进行重组,优化国企股权结构;(2)对竞争性的中小国有企业和不涉及国家安全、自然垄断行业的国有企业,可让非国有经济通过收购、兼并、合资、参股等方式逐步稀释国有资本,以实现其民营化;(3)引入金融机构、中介机构等机构投资者,发挥其在公司治理中的制衡机制;最后,大力发展员工持股、管理层持股等,增强经营者与员工的责任心与积极性。
2.建立合理的企业内部的治理结构,加强权力制衡机制
首先,规范董事会成员的产生办法,避免董事的行政任命和董事会与经理层的重合,增强董事会的独立性;将独立董事制度不断的融入到我国的公司治理结构中,优化董事会结构,提高董事会决策的质量和效率。其次,增加监事会对董事会与经理阶层的监督手段,完善经理的业绩考核制度、财务管理制度、人事管理制度、分配制度、奖惩制度等,使监督成为真正有效的机制。
3.完善企业外部的治理结构
(1)培育良好的市场环境, 发挥市场的约束作用。首先,政府应减少对产品市场的干预,打破市场的条块分割和地方保护主义,形成全国统一的产品市场,促使企业之间的自由竞争。其次,完善经理人的选拔机制,逐步取消经理人员的行政任命,切断经理人员回政府机关任职的退路,将经理人彻底的推向市场。最后,要形成发达的资本市场,逐步培育资本市场上用脚投票的机制的作用。(2)强化法律和金融市场的监督。首先,应加强法制建设,进一步修订和完善规范代理人行为的法律法规,健全经营责任连带机制和重大决策失误赔偿机制,对滥用职权和贪污腐败应加大惩罚力度。其次,充分发挥金融机构的约束作用。银行作为企业最大的债权人,通过破产法来对经营者施加压力,以形成对经营者有效的约束。此外,还可以通过加强社会中介机构的约束,充分发挥舆论媒体的监督,来防范各级代理人的机会主义行为,将国有资产委托代理的成本降到最低。
4.建立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使经营者的收入与经营业绩挂钩,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
首先,提高经营者的收入水平,年薪制结合股权制、期权制、管理层收购是当前比较有效的措施。股权制、期权制和管理层收购通过给予经营者更多的剩余索取权,促使经营者与国有企业的目标函数趋于一致,从而在其自觉地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同时,实现国有企业的利益最大化。4其次,应注意对经营者的精神激励,包括尊重、信任经营者对资产的经营、处置的控制权,尊重和维护经营者的企业家精神,提高经营者的社会地位等,不断地调动经营者的工作积极性,使其最大的发挥自己的经营、管理才能,来为国家创造出更多地物质财富,实现国家与经营者的“双赢”。
参考文献:
[1]林毅夫: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增订版)[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2]刘传言:国有企业的委托代理问题研究[J].商业现代化,2006,(12)
[3]苏晓红胡义刚:国有企业委托代理风险的特殊性及其防范[J].经济经纬,2003,(1)
[4]夏林黎志成:我国国有企业委托代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院报,2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