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世纪70年代末唐山的震后重建,国家动员了最好的规划专家和庞大的建设队伍,共投入资金43亿元、调拨钢材50万吨、木材50万立方米、水泥250万吨,用近乎“偏执”的人定胜天态度,赋予了唐山异乎寻常的生命力。
今年,经受8级地震破坏的四川县市目前正在感受来自四面八方的鼓舞——震后一个月内,各级财政部门已累计投入抗震救灾资金536.07亿元。在财政部、民政部下拨灾后重建补助资金300亿元之后,5月21日国务院决定,中央财政今年先安排700亿元,建立灾后恢复重建基金,明后年继续作相应安排。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对口支援方案》明确要求,灾后恢复重建对口支援省市为19个,各支援省市每年对口支援实物按不低于本省市上年地方财政收入的1%考虑,连续支援三年。
地震令绵阳、德阳、广元等川北重镇满目疮痍,但希望也在灾难中重生。
政府投入资本巨大
6月5日德意志银行发布了关于中国震后重建对经济影响的最新报告。报告指出,在未来3年,灾后重建的经济规模预计将超过5000亿元人民币,这一数字约为四川省2007年GDP的51%。预计震后重建投入将推高GDP1.3%。
本刊记者采访国家经济信息中心研究员张永军时了解到,国家信息中心经济分析与预测课题组对这次汶川地震的调查报告与德意志银行有相似之处,他们认为,“地震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在4000-5000亿元之间。”
调查报道显示:从流量角度来看,地震对全国年度经济增速的直接影响为减速0.1个百分点左右,但灾后重建对社会总需求的拉动作用将大于当地停产减产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全国经济增速可能会加快0.4个百分点左右。
6月18日,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支持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的政策措施。会议决定从财政、金融、税收、土地、就业和粮食收购等方面采取措施,大力支持灾后恢复重建。通过中央财政灾后恢复重建基金、减轻受灾地区税收、恢复金融机构服务、大力开展就业援助、通过政策扶持、完善稻谷最低收购价政策等一揽子措施,发挥政策的引导作用,鼓励灾区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重建家园。
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在6月19日晚联合发出《关于认真落实抗震救灾及灾后重建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房产税等方面对抗震救灾及灾后重建进行税收优惠,依据重建类型企业参与灾后重建可享受税收减免。
一个更好的消息是:地震后一个月内,国内几大银行与多家企业签署巨额授信协议,支持企业参与四川地震灾后重建工作。粗略统计,各家银行为灾区重建提供的贷款已经超过了1000亿元。
由中央财政设立巨额基金,用于大灾之后的恢复重建,这在我国尚属首次。它对整个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将起到什么作用、产生哪些影响?700亿巨额灾后资金如何分配和使用的呢?据本刊记者了解,其流向主要用于符合灾区重建规划的重点项目,如民房、学校、医院、公共交通、医院、学校以及政府办公场所等。
对于灾区重建市场,中国社会科学院西部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工业经济研究所区域室主任魏后¿告诉本刊记者,可以采取多元化的形式。“有些项目可以由政府来主持,有些项目政府可以委托给企业,发挥企业的积极性。单纯靠政府是不行的。如灾后住房重建,就不能完全排除市场。”
灾后重建所需的建材、钢铁、水泥等需求大,持续时间较长,再加上舆论和政策对以上行业的扶持和引导,必将成为投资者长期关注的板块。
而普遍被唱衰的保险业却潜伏着柳暗花明的玄机。一方面,保险公司将承担部分死亡和财产损失的赔偿责任,但由于地震所造成的灾害基本上属于财产保险的除外责任,所以财产保险公司的赔偿金额可能不会非常巨大。
银河证券金融行业分析师张曦表示,由于财险合同通常对地震等不可抗力因素造成损失排除在理赔范围之外,而有地震等巨灾有特别约定条款的保单通常有再保险分保,因此直保公司的实质损失相对较小。而在人身保险方面,主要给付压力应该集中于成都、重庆等大中城市,震中的汶川为经济不发达地区,保险渗透率较低,因此寿险公司压力可能将卸掉大半。相反,经过春节南方大面积的雪灾冰冻,企业和个人投保意识的增强,此次四川地震后,预计当地企业和个人保险意识亦会有所提高,各保险公司各项保费收入将呈显著增长。
在是否吸引企业以及商业性投资资金参与重建,专家意见不一。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投资与市场研究室主任曹建海强调,“灾后住房重建绝不能引入开发商。”原因在于,开发商的逐利性只会抬高建房成本。但也有研究员认为关键要看开发商的介入方式,“如果说从比较低的利润来介入,也没有什么不好。关键的问题在于如何监管。”张永军说。
关联行业的先机
国家减灾委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史培军表示,中央规划用三年时间基本完成四川灾区的重建,将有大量的资金投入到灾区。利用好这样一个特殊的投资,将形成四川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借助19个省区市对四川严重受灾县区市进行对口援建的机会,抓住机遇引进新的科学技术,发展自己新的优势产业,把恢复重建和科学发展整合在一起,不仅是建设震后新天地,还有可能出现新的经济增长点。
随着抗震救灾工作重心的转移,围绕灾区近1500万人的重建工作成为舆论焦点。钢铁行业分析师们认为,如此大规模的灾后重建,意味着在5~10年内将产生5000万吨的钢材需求。由于受国家价格政策干预,灾区钢材价格不会出现大幅波动。
“我的钢铁网”资深分析师徐向春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灾后重建也是一次城镇化的过程。按照每年我国人均钢材消费量330公斤计算,灾区重建每年用钢材至少500万吨,10年完成重建过程的话,至少需要5000万吨钢材,钢厂中长期受益。
“灾后重建对钢铁行业来说,意味着景气周期的延长。钢厂在接下来5-10年时间内,都会受益。”中信证券钢铁分析师周希增认为,钢材消费有一个运输半径问题,通常不大于500公里,地处川、渝、陕、贵的大型钢厂无疑抢先占据地利优势。一位外地钢材市场负责人告诉本刊记者,外省钢材入川要考虑运输、仓储、差价等多重因素,况且现在全国钢材市场普遍红火,不见得灾区有更多机会,看到这个契机的企业需综合考虑各种因素。
相对于钢材,更具可持续发展的无疑是震后重建急需的水泥等建材。四川8级地震导致了逾500万座建筑物倒塌,另有约2000万座建筑损毁严重,需要重建或修复。高速公路、普通公路和水库大坝也都遭到破坏。逾500万无家可归的受灾者修建房屋,同时还要重建或修复受影响的基础设施,这些工作将会需要大量水泥——据德意志银行估计,头三年的重建工作就需要近7800万水泥。
德意志银行驻香港经济学家马骏说,重建工作预计将导致四川及其周边的水泥需求增长比震前12%的年增长率蹿升4倍多,可能在今年第四季度到2009年6月期间达到顶点。
分析师们认为,水泥行业要实现繁荣发展可能有两大障碍。其一是政府可能实行价格控制。中国政府已经表示,计划防止灾区水泥价格攀升过高。地震前,四川省会成都就已经是全国水泥价格最高的城市之一,此地的建筑热潮令高质量水泥供不应求。第二大障碍是煤,作为水泥生产的重要原料,煤价一直在上涨,对水泥厂商来说这也是个需要考虑的问题。
中国负责制定产业政策的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NDRC)明确表示,地方政府应当依据实际情况,利用临时价格干预以限制和稳定水泥等商品的价格。
分析师们认为,假定水泥产业会出现繁荣,并不是所有的水泥厂商都能从中获得均等的收益。水泥的运输成本很高,因此离受灾地最近的供应商可能得益最多。同钢材一样,水泥的运输半径小、产品辐射范围有限,因此对于路径距离受灾地区比较远的公司而言实际上并不能从局部需求中获益。
由于有迹象表明低劣的建筑质量令地震伤亡人数大大增加,中国可能会加快出台措施,提高建筑物标准。新的回转窑技术可生产更耐久、更安全的水泥,运用这种技术的公司也将会更具有优势。
亚东水泥有限公司董事长张才雄信心十足地表示,虽然彭州市受了震灾,但“彭州有着非常好的原料,我们在这里使用了非常好的设备,公司生产效率也非常高,再加上便捷的交通,我们当然很看好在这里的发展,当然要在最快的时间里完成增资计划。”
借鉴以往地震城市的经济发展史,成都市政府已经确定了下一步产业招商的重点:冶金建材、工程机械、载货车以及专用车、电力通讯、直升机通用航空、生物医药等产业。对于地震后急速膨胀起来的市场,任何一个有机会的企业都面临巨大可能,然而将可能转化为利润,依然是一项需要天时、地利、人和的庞大而精妙的工程,机遇只垂青那些有准备的头脑。
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重建会加大对地震预防和应急方面的投入,会对基层和公共设施项目大力投入,对重型汽车尤其是工程类重型车行业而言将有一个好的机遇期,蕴藏的商机巨大,不容错过。
在大规模建设阶段,会有大量的房屋和公路、桥梁等需要修建,从而带动土方、混凝土、起重机械的需求。事实上,作为大型机械设备的代表,包括挖掘机、装载机、推土机、起重机等品种在内的工程机械有望在持续数年的高速增长后,再次迎来新一轮的需求机遇。
对于有投资意愿的华商来说,政策层面的利好消息或许更有力——那就是政府的态度。现在,一个名为“提升城市形象”的成都政府工作小组,正努力向外界传递这个信息:成都主城区不但没有受到地震影响,相反,巨大的灾后重建工程将给很多行业带来更大投资价值。
成都市几个部门在地震不久后就联合召开了“外商投资企业抗震救灾情况通报会”。会议向英特尔、诺基亚、西门子等企业通报了成都市震情。省地震专家洪时中的发言也让与会企业吃了一颗“定心丸”,而对生产环境极其敏感的中芯国际恢复生产或许就是一个最有说服力的实证。通过受灾较轻成都的率先示范,四川的信心正在逐步恢复。受政策影响大的行业将在政府利好消息的冲击下,比预计时间更早的恢复元气。
灾后华商重现生力
全球排名第三、大陆目前规模最大的台商晶圆代工企业——中芯国际上海总部表示,受到四川强震影响,曾经暂时停产的中芯成都厂,现已恢复部分产能。
中芯上海总部新闻发言人提到,中芯成都厂位于成都市郊区东南方向,距离此次地震的震中尚有300多公里,地震后受到的波动相对较小。地震发生后,中芯厂的营运情况备受海内外媒体关注。目前从成都传回的消息证实,中芯成都厂的8寸晶圆生产线已经恢复部分产能。
从事冷冻食品业的知名台商龙凤集团也披露最新消息称,成都厂区除了先前停电造成的部分停产之外,公司物流、营销等部门的员工均坚守岗位,并随时待命赴一线灾区运送食品等物资。
龙凤集团董事长叶惠德说,尽管成都厂在震灾发生后曾配合成都市政府的要求停工3天,但自5月15日开始就已逐步恢复生产。然而,尽管工厂生产没有问题,但由于这次地震规模太大,四川许多地区的交通、电力基础设施受到损坏,给企业行销带来颇大不便。从省外运往成都的糯米、面粉等原材料,在运输上受到影响;而部分受灾严重地区的经销商反映,由于电力设备被震坏了,发生缺电情况,冷冻库无法正常运作,造成冷冻食品在保存上面临问题。但龙凤集团表示,照目前的恢复速度来看,随着重建的快速展开,这些问题将迎刃而解,企业损失有限。
业内人士认为,颇有抗震经验的台商,选择到内陆省市投资时,大部分台商已考虑到建厂后的抗震防灾事宜,因此在厂房抗震结构、预防化学气体外泄、灭火等环节上,其应急措施相当完备。
目前,以台商为代表的新华商在四川省内经济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位于温(港)郫(县)都(港堰)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内的成都海峡两岸科技产业开发园,1998年经国台办和科技部批准成为国家级海峡两岸科技产业开发园。从1988年第一家台资企业落户四川,到2007年10月,四川省已有台资企业1300多家。台湾许多大集团、上市公司纷纷来川投资。到目前为止,台湾的百家大企业中,已有30多家企业在四川投资建厂。如中芯国际投资超过10亿美元进行晶圆生产和芯片测试封装、远东集团投资3.5亿美元兴建大型环保水泥项目、台玻公司投资1.5亿美元生产高档浮法玻璃等。台商在川投资额最大的项目——四川亚东水泥项目将增资1.4亿美元上马新型干法水泥三期生产线,至此,该项目在蓉投资总额已近4亿美元。在接受采访时,亚东水泥有限公司董事长张才雄表示,虽然地处重灾区,但地震对公司的生产影响不大,预计到年底时,随着二期生产线的竣工投产,公司的年产量将从200万吨提升到400万吨,整整·上一倍。
对于广大华商来说,灾难爆发的巨大需求力正在震后的重建中迅速增长。包括旺旺集团、统一集团、顶新集团、大成、上海国福龙凤食品除了纷纷慷慨解囊进行无偿捐助外,都曾亲历了地震后前两天疯狂的食品、饮料抢购潮。方便面、矿泉水也成为各地捐赠给灾区最有效、最救命的物资。再加上盛夏作为传统的饮料旺季,短时间内的大需求对于华商来说,无疑是个难得的机遇。
1994年在成都投资建立的台资企业成都统一企业食品有限公司负责人郭涂水认为,成都及四川拥有的市场优势和投资环境非常重要。在地震之前,当地政府的服务已经和沿海地区很接近了。更主要的是,成都、四川以及整个西部的经济发展很快,消费水平日益提高,这对企业发展无疑是一个长久而稳定的“利多”。即使没有地震的刺激,四川的交通、电力以及政府的服务已经给很多华商安心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
今年,经受8级地震破坏的四川县市目前正在感受来自四面八方的鼓舞——震后一个月内,各级财政部门已累计投入抗震救灾资金536.07亿元。在财政部、民政部下拨灾后重建补助资金300亿元之后,5月21日国务院决定,中央财政今年先安排700亿元,建立灾后恢复重建基金,明后年继续作相应安排。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对口支援方案》明确要求,灾后恢复重建对口支援省市为19个,各支援省市每年对口支援实物按不低于本省市上年地方财政收入的1%考虑,连续支援三年。
地震令绵阳、德阳、广元等川北重镇满目疮痍,但希望也在灾难中重生。
政府投入资本巨大
6月5日德意志银行发布了关于中国震后重建对经济影响的最新报告。报告指出,在未来3年,灾后重建的经济规模预计将超过5000亿元人民币,这一数字约为四川省2007年GDP的51%。预计震后重建投入将推高GDP1.3%。
本刊记者采访国家经济信息中心研究员张永军时了解到,国家信息中心经济分析与预测课题组对这次汶川地震的调查报告与德意志银行有相似之处,他们认为,“地震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在4000-5000亿元之间。”
调查报道显示:从流量角度来看,地震对全国年度经济增速的直接影响为减速0.1个百分点左右,但灾后重建对社会总需求的拉动作用将大于当地停产减产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全国经济增速可能会加快0.4个百分点左右。
6月18日,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支持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的政策措施。会议决定从财政、金融、税收、土地、就业和粮食收购等方面采取措施,大力支持灾后恢复重建。通过中央财政灾后恢复重建基金、减轻受灾地区税收、恢复金融机构服务、大力开展就业援助、通过政策扶持、完善稻谷最低收购价政策等一揽子措施,发挥政策的引导作用,鼓励灾区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重建家园。
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在6月19日晚联合发出《关于认真落实抗震救灾及灾后重建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房产税等方面对抗震救灾及灾后重建进行税收优惠,依据重建类型企业参与灾后重建可享受税收减免。
一个更好的消息是:地震后一个月内,国内几大银行与多家企业签署巨额授信协议,支持企业参与四川地震灾后重建工作。粗略统计,各家银行为灾区重建提供的贷款已经超过了1000亿元。
由中央财政设立巨额基金,用于大灾之后的恢复重建,这在我国尚属首次。它对整个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将起到什么作用、产生哪些影响?700亿巨额灾后资金如何分配和使用的呢?据本刊记者了解,其流向主要用于符合灾区重建规划的重点项目,如民房、学校、医院、公共交通、医院、学校以及政府办公场所等。
对于灾区重建市场,中国社会科学院西部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工业经济研究所区域室主任魏后¿告诉本刊记者,可以采取多元化的形式。“有些项目可以由政府来主持,有些项目政府可以委托给企业,发挥企业的积极性。单纯靠政府是不行的。如灾后住房重建,就不能完全排除市场。”
灾后重建所需的建材、钢铁、水泥等需求大,持续时间较长,再加上舆论和政策对以上行业的扶持和引导,必将成为投资者长期关注的板块。
而普遍被唱衰的保险业却潜伏着柳暗花明的玄机。一方面,保险公司将承担部分死亡和财产损失的赔偿责任,但由于地震所造成的灾害基本上属于财产保险的除外责任,所以财产保险公司的赔偿金额可能不会非常巨大。
银河证券金融行业分析师张曦表示,由于财险合同通常对地震等不可抗力因素造成损失排除在理赔范围之外,而有地震等巨灾有特别约定条款的保单通常有再保险分保,因此直保公司的实质损失相对较小。而在人身保险方面,主要给付压力应该集中于成都、重庆等大中城市,震中的汶川为经济不发达地区,保险渗透率较低,因此寿险公司压力可能将卸掉大半。相反,经过春节南方大面积的雪灾冰冻,企业和个人投保意识的增强,此次四川地震后,预计当地企业和个人保险意识亦会有所提高,各保险公司各项保费收入将呈显著增长。
在是否吸引企业以及商业性投资资金参与重建,专家意见不一。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投资与市场研究室主任曹建海强调,“灾后住房重建绝不能引入开发商。”原因在于,开发商的逐利性只会抬高建房成本。但也有研究员认为关键要看开发商的介入方式,“如果说从比较低的利润来介入,也没有什么不好。关键的问题在于如何监管。”张永军说。
关联行业的先机
国家减灾委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史培军表示,中央规划用三年时间基本完成四川灾区的重建,将有大量的资金投入到灾区。利用好这样一个特殊的投资,将形成四川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借助19个省区市对四川严重受灾县区市进行对口援建的机会,抓住机遇引进新的科学技术,发展自己新的优势产业,把恢复重建和科学发展整合在一起,不仅是建设震后新天地,还有可能出现新的经济增长点。
随着抗震救灾工作重心的转移,围绕灾区近1500万人的重建工作成为舆论焦点。钢铁行业分析师们认为,如此大规模的灾后重建,意味着在5~10年内将产生5000万吨的钢材需求。由于受国家价格政策干预,灾区钢材价格不会出现大幅波动。
“我的钢铁网”资深分析师徐向春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灾后重建也是一次城镇化的过程。按照每年我国人均钢材消费量330公斤计算,灾区重建每年用钢材至少500万吨,10年完成重建过程的话,至少需要5000万吨钢材,钢厂中长期受益。
“灾后重建对钢铁行业来说,意味着景气周期的延长。钢厂在接下来5-10年时间内,都会受益。”中信证券钢铁分析师周希增认为,钢材消费有一个运输半径问题,通常不大于500公里,地处川、渝、陕、贵的大型钢厂无疑抢先占据地利优势。一位外地钢材市场负责人告诉本刊记者,外省钢材入川要考虑运输、仓储、差价等多重因素,况且现在全国钢材市场普遍红火,不见得灾区有更多机会,看到这个契机的企业需综合考虑各种因素。
相对于钢材,更具可持续发展的无疑是震后重建急需的水泥等建材。四川8级地震导致了逾500万座建筑物倒塌,另有约2000万座建筑损毁严重,需要重建或修复。高速公路、普通公路和水库大坝也都遭到破坏。逾500万无家可归的受灾者修建房屋,同时还要重建或修复受影响的基础设施,这些工作将会需要大量水泥——据德意志银行估计,头三年的重建工作就需要近7800万水泥。
德意志银行驻香港经济学家马骏说,重建工作预计将导致四川及其周边的水泥需求增长比震前12%的年增长率蹿升4倍多,可能在今年第四季度到2009年6月期间达到顶点。
分析师们认为,水泥行业要实现繁荣发展可能有两大障碍。其一是政府可能实行价格控制。中国政府已经表示,计划防止灾区水泥价格攀升过高。地震前,四川省会成都就已经是全国水泥价格最高的城市之一,此地的建筑热潮令高质量水泥供不应求。第二大障碍是煤,作为水泥生产的重要原料,煤价一直在上涨,对水泥厂商来说这也是个需要考虑的问题。
中国负责制定产业政策的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NDRC)明确表示,地方政府应当依据实际情况,利用临时价格干预以限制和稳定水泥等商品的价格。
分析师们认为,假定水泥产业会出现繁荣,并不是所有的水泥厂商都能从中获得均等的收益。水泥的运输成本很高,因此离受灾地最近的供应商可能得益最多。同钢材一样,水泥的运输半径小、产品辐射范围有限,因此对于路径距离受灾地区比较远的公司而言实际上并不能从局部需求中获益。
由于有迹象表明低劣的建筑质量令地震伤亡人数大大增加,中国可能会加快出台措施,提高建筑物标准。新的回转窑技术可生产更耐久、更安全的水泥,运用这种技术的公司也将会更具有优势。
亚东水泥有限公司董事长张才雄信心十足地表示,虽然彭州市受了震灾,但“彭州有着非常好的原料,我们在这里使用了非常好的设备,公司生产效率也非常高,再加上便捷的交通,我们当然很看好在这里的发展,当然要在最快的时间里完成增资计划。”
借鉴以往地震城市的经济发展史,成都市政府已经确定了下一步产业招商的重点:冶金建材、工程机械、载货车以及专用车、电力通讯、直升机通用航空、生物医药等产业。对于地震后急速膨胀起来的市场,任何一个有机会的企业都面临巨大可能,然而将可能转化为利润,依然是一项需要天时、地利、人和的庞大而精妙的工程,机遇只垂青那些有准备的头脑。
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重建会加大对地震预防和应急方面的投入,会对基层和公共设施项目大力投入,对重型汽车尤其是工程类重型车行业而言将有一个好的机遇期,蕴藏的商机巨大,不容错过。
在大规模建设阶段,会有大量的房屋和公路、桥梁等需要修建,从而带动土方、混凝土、起重机械的需求。事实上,作为大型机械设备的代表,包括挖掘机、装载机、推土机、起重机等品种在内的工程机械有望在持续数年的高速增长后,再次迎来新一轮的需求机遇。
对于有投资意愿的华商来说,政策层面的利好消息或许更有力——那就是政府的态度。现在,一个名为“提升城市形象”的成都政府工作小组,正努力向外界传递这个信息:成都主城区不但没有受到地震影响,相反,巨大的灾后重建工程将给很多行业带来更大投资价值。
成都市几个部门在地震不久后就联合召开了“外商投资企业抗震救灾情况通报会”。会议向英特尔、诺基亚、西门子等企业通报了成都市震情。省地震专家洪时中的发言也让与会企业吃了一颗“定心丸”,而对生产环境极其敏感的中芯国际恢复生产或许就是一个最有说服力的实证。通过受灾较轻成都的率先示范,四川的信心正在逐步恢复。受政策影响大的行业将在政府利好消息的冲击下,比预计时间更早的恢复元气。
灾后华商重现生力
全球排名第三、大陆目前规模最大的台商晶圆代工企业——中芯国际上海总部表示,受到四川强震影响,曾经暂时停产的中芯成都厂,现已恢复部分产能。
中芯上海总部新闻发言人提到,中芯成都厂位于成都市郊区东南方向,距离此次地震的震中尚有300多公里,地震后受到的波动相对较小。地震发生后,中芯厂的营运情况备受海内外媒体关注。目前从成都传回的消息证实,中芯成都厂的8寸晶圆生产线已经恢复部分产能。
从事冷冻食品业的知名台商龙凤集团也披露最新消息称,成都厂区除了先前停电造成的部分停产之外,公司物流、营销等部门的员工均坚守岗位,并随时待命赴一线灾区运送食品等物资。
龙凤集团董事长叶惠德说,尽管成都厂在震灾发生后曾配合成都市政府的要求停工3天,但自5月15日开始就已逐步恢复生产。然而,尽管工厂生产没有问题,但由于这次地震规模太大,四川许多地区的交通、电力基础设施受到损坏,给企业行销带来颇大不便。从省外运往成都的糯米、面粉等原材料,在运输上受到影响;而部分受灾严重地区的经销商反映,由于电力设备被震坏了,发生缺电情况,冷冻库无法正常运作,造成冷冻食品在保存上面临问题。但龙凤集团表示,照目前的恢复速度来看,随着重建的快速展开,这些问题将迎刃而解,企业损失有限。
业内人士认为,颇有抗震经验的台商,选择到内陆省市投资时,大部分台商已考虑到建厂后的抗震防灾事宜,因此在厂房抗震结构、预防化学气体外泄、灭火等环节上,其应急措施相当完备。
目前,以台商为代表的新华商在四川省内经济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位于温(港)郫(县)都(港堰)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内的成都海峡两岸科技产业开发园,1998年经国台办和科技部批准成为国家级海峡两岸科技产业开发园。从1988年第一家台资企业落户四川,到2007年10月,四川省已有台资企业1300多家。台湾许多大集团、上市公司纷纷来川投资。到目前为止,台湾的百家大企业中,已有30多家企业在四川投资建厂。如中芯国际投资超过10亿美元进行晶圆生产和芯片测试封装、远东集团投资3.5亿美元兴建大型环保水泥项目、台玻公司投资1.5亿美元生产高档浮法玻璃等。台商在川投资额最大的项目——四川亚东水泥项目将增资1.4亿美元上马新型干法水泥三期生产线,至此,该项目在蓉投资总额已近4亿美元。在接受采访时,亚东水泥有限公司董事长张才雄表示,虽然地处重灾区,但地震对公司的生产影响不大,预计到年底时,随着二期生产线的竣工投产,公司的年产量将从200万吨提升到400万吨,整整·上一倍。
对于广大华商来说,灾难爆发的巨大需求力正在震后的重建中迅速增长。包括旺旺集团、统一集团、顶新集团、大成、上海国福龙凤食品除了纷纷慷慨解囊进行无偿捐助外,都曾亲历了地震后前两天疯狂的食品、饮料抢购潮。方便面、矿泉水也成为各地捐赠给灾区最有效、最救命的物资。再加上盛夏作为传统的饮料旺季,短时间内的大需求对于华商来说,无疑是个难得的机遇。
1994年在成都投资建立的台资企业成都统一企业食品有限公司负责人郭涂水认为,成都及四川拥有的市场优势和投资环境非常重要。在地震之前,当地政府的服务已经和沿海地区很接近了。更主要的是,成都、四川以及整个西部的经济发展很快,消费水平日益提高,这对企业发展无疑是一个长久而稳定的“利多”。即使没有地震的刺激,四川的交通、电力以及政府的服务已经给很多华商安心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