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交水稻应变式肥水高效管理技术

来源 :现代农业科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dzdem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根据水稻高产目标要求,充分发挥肥料增产效应,促进粮食稳产增收,介绍水稻应变式肥水高效管理技术模式,该模式显著提高了杂交水稻的产量,发挥了杂交水稻品种的产量潜力,同时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氮、磷、钾肥的养分利用率,减少了由于施肥不当可能引起的环境污染。
  关键词 水稻;应变式肥水高效管理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
  中图分类号 S51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11-0062-01
  近几年来,虽然高产杂交水稻品种推广使粮食产量保持稳产增收的水平,但水稻单产仍然有一定的提高空间。水稻平均产量在8 250~9 000 kg/hm2,除了部分地区的品种因素和时有发生的异常气候等自然因素外,新品种栽培技术不配套、施肥技术不科学、水分管理粗放以及病虫害发生严重等是水稻产量减少的主要原因。为提高水稻单产土壤是基础,肥料是关键,在肥料的施用上要做到科学、经济、环保。
  1 水稻生产上存在的肥水方面的问题
  1.1 施肥不科学
  施肥总量偏低,氮肥施用量和运筹方式不合理,即施氮量偏高(占12%)或偏低(占60%)、氮肥过于集中,水稻生长的前期(基肥、分蘖肥比例过高),与水稻吸收养分的特性不相匹配;磷、钾比例、尤其是钾肥比例明显偏低;有机肥、中微量元素很少施用;施氮量和磷钾比例不合理与氮肥的分配与水稻的营养特性不相适应。此外,农民过分依赖化肥,有机肥施用不足,导致土壤有机质缺乏。
  1.2 水分管理不协调
  一是前期(移栽后)田面水层较深,既不利于水稻返青发棵,在此期间如遇降雨,也很容易形成地表径流,造成肥料的流失,不利水稻分蘖;二是晒田技术应用不合理,晒田随意,超过50%以上的农户晒田时机不合理,更没有注重晒田的强度;三是水稻生长后期断水过早,水稻生长后期搁田太早,影响了杂交水稻的二次灌浆及千粒重,从而影响了水稻的产量[1]。
  2 应变式肥水管理技术
  针对水稻生产上出现的这些问题,在结合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应变式”肥水高效管理技术,主要包括以水稻品种营养特性为基础,以调整氮肥用量、增施钾肥和补充微肥为重点的平衡施肥技术;以提高氮肥利用率为重点的氮肥后移技术;以水稻实际分蘖数为指标的中期够苗晒田技术;以满足水稻生育后期二次灌浆从而提高稻谷千粒重的增施粒肥技术和推迟断水技术等。
  2.1 引导农民增施有机肥
  采取多种形式的秸秆还田,并积极推广应用商品有机肥,达到2 250~3 000 kg/hm2,可大大提高土壤中有机质的含量,弥补化学钾肥施用的不足。
  2.2 氮磷钾推荐施肥量
  通过对所有田间试验的施用量与对应产量进行分析,得出江汉平原区域水稻经济合理的施用量为纯N 205 kg/hm2、P2O5 68 kg/hm2、K2O 89 kg/hm2,比例约为1.00∶0.33∶0.43。可以根据地块土壤肥力状况、品种进行微调,因地制宜搭配,农民按方案施肥时,氮肥可使用尿素,磷肥可选用钙镁磷肥和普钙,钾肥选用氯化钾为主,对于缺硅的田块,要建议农民适量施用硅肥,对于缺锌的田块要在苗期施用锌肥,大粒锌和持力硼分别施用3 kg/hm2。
  2.3 确定基肥追施比例及时期
  水稻氮、干物质积累前期缓慢,而在成熟期有明显的氮吸收与干物质积累的二次高峰,因此在肥水管理上,前期肥料的供应要缓,中期要稳,后期要促,才能与水稻养分的吸收特性相匹配。在氮肥总量控制的基础上,提倡氮肥后移[2],重施穗肥,将氮肥底肥的比重控制在40%~60%,分蘖期至齐穗期的追肥可以用SPAD值来变量调控,大于SPAD上限值(39~41),施N总量的10%,小于SPAD下限值(35~37),施N总量的30%,在中间值,施N总量的2O%;不同品种阈值略有不同;简便合理的氮肥运筹方式为40-30-30-0或者4O-20-40-0,如果要减少施肥次数,底肥控制在40%~60%,其余作穗肥施用。
  2.3.1 分蘖肥。水稻分蘖肥可促进水稻早生早发,争取低节位的分蘖,一般在分蘗7~10 d施肥,肥料的种类和数量根据土壤、底肥、气候和苗情进行调整,在晴天以施用速效氮肥为主,浅水施肥,以提高肥效。
  2.3.2 巧施穗肥。土壤底肥足,蘖肥重的少施和不施,稻株瘦弱的要施穗肥,一般施用尿素150 kg/hm2,在生育期氮肥多而磷钾肥少的田快,可酌量补施磷钾肥[3]。
  2.4 科学晒田
  用水稻分蘖数作为指标来确定晒田的开始时间和控制晒田强度,单株分蘖数达到11.0~11.5穗,最高单株分蘖数控制在15~18穗,分蘖数达到预期的有效穗数(高产品种要求270万穗/hm2左右,即12穗/株)开始晒田,而晒田时间的长短和强度以最高苗数控制预期穗数的50%为宜(375万穗/hm2右,即17穗/株),一般晒7~10 d。确保成穗率达到65%以上,可以提高水稻产量5%~7%,主要是提高了成穗率,从而提高有效分蘖数,并通过提高结实率来提高单穗实粒数[4-6]。
  2.5 推迟断水的后期水分管理
  灌浆期后至乳熟期湿润灌溉,每次灌一薄层水(10 mm),等落干后再灌,干湿交替,保持田面潮湿。黄熟期自然落干,直至收割前1周彻底断水。
  3 结语
  水稻的高产、优质是在适宜的生态环境中综合运用栽培措施的结果,肥料是土壤营养的重要来源,施肥是作物生长发育的主要促控手段之一,因此水稻综合使用有机肥、无机肥和微生物肥料,通过水稻应变式肥水高效管理技术模式与当地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有机结合,不仅显著地提高了江汉平原水稻的产量,发挥了杂交水稻品种的产量潜力;同时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氮、磷、钾肥的养分利用率,减少了由于施肥不当可能引起的环境污染,切时保护了生态环境。
  4 参考文献
  [1] 杨利,范先鹏,余延丰,等.水稻应变式肥水管理技术综述[J].湖北农业科学,2009(9):2271-2274.
  [2] 杨利.水稻应变式肥水管理[J].农家顾问,2010(2):32.
  [3] 高运杰,郭林.水稻机插本田肥水管理技术[J].现代化农业,2008(2):20-21.
  [4] 汪玉华.水稻后期肥水管理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00(7):8.
  [5] 李敬.川西平原水稻生产肥水管理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1(12):93.
  [6] 赵丽,张盼.水稻大田管理技术要点[J].汉中科技,2011(3):31.
其他文献
摘要 本文介绍了皖北地区芝麻生产现状,并总结了芝麻病害(芝麻茎点枯病、芝麻枯萎病、芝麻青枯病)和虫害(小地老虎、甜菜夜蛾、斜纹夜蛾、蟋蟀)的发病症状、发生规律和防治方法,以供当地种植户参考。  关键词 芝麻;生产现状;病虫害;发生;防治;皖北  中图分类号 S435.65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23-0093-03  芝麻为胡麻科胡麻属一年生草本植物,作为我国主
摘要 介绍果合柿高产栽培技术,包括建园和种植、幼苗管理、成年树管理等方面内容,以供参考。  关键词 果合柿;高产;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 S665.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08-0085-01  在广东省五华县果合柿广为种植,用果合柿鲜果制成的柿饼是当地特产,尤以长布镇种植并加工的果合柿柿饼质量好、品质高而广受消费者欢迎。长布镇现有果合柿种植面积373.33 h
摘要 荣鑫338是以A101为母本、以B101为父本组配育成的耐密中熟玉米新品种,2008—2009年参加山西省玉米区试试验,2年平均产量13 396.5 kg/hm2,比对照郑单958增产1.8%。2008—2009年参加山西南部复播玉米区域试验,2年平均产量9 508.5 kg/hm2,比对照增产6.1%。2009年进行生产试验,平均产量9 796.5 kg/hm2,比对照增产5.2%。在生产
在秸秆全量还田的种植模式下,从选择配套品种、栽培方式等方面重点介绍了油菜与水稻机械化栽培技术,为新形势下种植大户大面积开展粮油生产全程机械化提供技术支撑,为稳定粮
比较分数的大小通常采用通分的方法,把分數变为分母相同的分数,然后比较分子,分子大的分数较大,分子小的分数较小。然而有些分数分母比较大,用通分的方法比较麻烦,下面就介绍几种比较分数大小的巧妙方法。  一、比较倒数的方法  例1.试比较111/1111和1111/11111的大小。(第二届“华罗庚”少年邀请赛决赛试题)  此题用通分的方法比较麻烦,可以采用比较它们的倒数的方法,因为倒数大的分数反而小。
摘要 分析了河北平原的献县在玉米施肥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主要包括:肥料种类配比不合理,缺乏施用的针对性;肥料施用方法不科学,重前轻后问题严重;缺乏统筹安排理念,新技术应用比例较小。针对每种问题,结合献县生产实际,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解决方案。  关键词 夏播玉米;施肥;问题;对策;河北献  玉米是我国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在工业和农业现代化进程中都有重要意义。夏播玉米生长季内高温多雨,生育期又较短,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