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形势下,教育的功利性有了更深的含义,不是那么明显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受到挫折,出现了厌学现象。怎样让学生主动学习已经越来越重要了。新时代的教师应利用自己的形象感染学生,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让学生感受到学习带来的快乐。
主动学习 教师形象 创设情境
主动学习是指学生在学习中主动参与、勤于动手、乐于探索中获取未知知识的过程,是内心需求的作用。各种成功的教育经验表明怎样让学生主动参与、勤于动手、乐于探索、享受到学习的快乐是我们每个教师对自己职业的最高境界的追求,是教育教学达到预期效果的有效途径。如果我们使学生对学习这项活动的感情达到足球迷对足球的狂热,那我们的教育教学效果就可以尽情发挥想象了。
一、树立教师良好的形象
“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千古不变的真理,让学生和你亲近,愿与你接触,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老师的赞评。给学生一个学习的动力和方向。这样就达到了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的第一步。
1.具有较高的知识和教学水平
一位受学生信任和欢迎的老师必须具有渊博的知识,精通教学业务,有较高的教学水平,精通本行。就像大家都喜欢的体育明星一样,为什么喜欢?因为他有较高的竞技水平。教师要想赢得学生,必须具有较高的业务素质。教师必须经过自己辛勤的劳动,以渊博的教学知识和精湛的教学艺术,充分调动学生对知识的兴趣和追求,从而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学有所得。
2.建立平等友善的师生关系
师生如果心心相通,教学便会取得事半功倍的结果。要做到这一点,首先是教师要热爱学生,有爱生如子的情感,要尊重学生,平等待人,要欣赏学生,而不要厌弃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用全面的发展的一分为二的观点来看待学生,针对不同特点的学生,给予不同方式的关爱和友情,坚持以鼓励和表扬为主,正面引导为主的育人原则
二、创设情境,让学生主动探索新知
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也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了乐之者。”只有“好之”“乐之”才有高涨的学习热情和强烈的求知欲望,才能以学为乐。而学生的兴趣源自具体情景。因此在平常教学中要善于创设各种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1.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习兴趣
思维总是由问题引起的。万有引力的发现只是因为苹果为什么能落到地上这一简单的熟视无睹的问题。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有价值的问题才能使学生的思维处于主动积极、愉快地获取知识的活跃状态。因此,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科的知识特点,采取恰当的方法创设问题情境,使学习变被动为主动。如化学课上酸碱指示剂遇到酸碱溶液变色的问题,可以用魔术来激发学生兴趣,无色溶液滴上无色溶液会变成红色,再滴上另一种无色溶液红色会消失。学生看到此现象时心中一亮:怎么回事,便急于知道这是为什么?求知欲就上来了,老师再讲解,让学生动手试验,总结规律,形成知识体系。使教学内容更具真实性、趣味性、问题性、开放性。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2.创设竞争性情景,调动学习兴趣
国内外的大量研究表明,在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中,适当开展一些合理的学习竞赛活动是必要的,也是有益的。布鲁纳就在他的发现学习理论中强调,学习的最好动机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是奖励、竞争之类的外在刺激。因此,教学中,我们可适当创设竞争情境,引入竞争教学模式,为学生创造展示自我、表现自我的机会,促进所有学生比、学、赶、超,以激发学习兴趣。如在酸碱性质教学中,可以把学生分成几组,给他们分配任务,总结出盐酸、硫酸、硝酸、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的化学性质。看谁总结的好,记得好,书写化学方程式好,并通过互相评比、补充、纠正的方法评出优胜组。让学生在竞争中激发求职的欲望,增强学习的动力。
3.创设操作性情景
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在人的灵魂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心理学研究也认为:“智慧出于手指尖。”在教学当中,我们就应尽可能地创设各种动手操作的情境,在教学中尽可能让学生的手、眼、脑、口等多种感官共同参与知识的内化过程,既有助于知识的掌握,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探索精神,满足学生作为个体的人的需要,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激励学生去努力成为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例:一次鉴别碳酸钠、硝酸钠、硝酸钡三种溶液,现提供四种试剂;石蕊试液、稀盐酸、稀硫酸、氯化钙溶液,学生一动手,还用老师讲吗?
三、享受到学习成功带来的快乐
要想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去、形成兴趣,就要让学生享受到学习和成功带来的乐趣。因此,要改变在教学过程中那种过分注重接受学习、机械记忆、被动模仿的倾向‘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交流合作、探究发现等多种学习活动,改进学习方式,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1.分设小组、合作学习
全国各地很多成功的教育经验都表明,把班内学生分成小组,在小组内合作学习会使学生体验到参与的乐趣,成功的喜悦。该小组制定一个合适的整体目标,小组成员之间互相帮助,互相提高,都为小组的共同进步出谋划策,仅个人的一份力量。都为小组其他成员的进步作出努力和感到自豪,是他们感到自己在这一集体中的价值,自己的一切与小组的荣辱有关,与其他成员融为一体,深陷其中,享受学习,享受进步,享受鼓励。杜郎口中学、柳埠4+1模式对小组学习的成功操作很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因为在小组中孩子们会感到“我有用”“我还行”“我可以”为集体作出贡献。
2.分层设立目标
分层教学我们的老祖宗早就给我们留下了因材施教的观点,分层教学一直被很多教育学家所关注和研究。“跳一跳、摘桃子”是分层教学的真谛。学生的智商、学业水平、思维方式等有很大区别。给学生订太高的目标,学生只是看着眼馋,长时间下去,就会破罐子破摔,反正不行,不如不干。定太低的目标,学生会认为太简单,太容易,不用努力就能得到,使学生养成惰性,不愿使劲。长此以往养成畏难情绪。分层设立目标是每一位同学只有而且只要跳,才能而且就能摘到桃子学生会感到成功的欢乐、学习的享受,并愿意从事这一过程。勇于探索、敢于实践、敢于成功,主动学习的习惯也就养成了。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千钟粟”。这是古人鼓励学生积极求学而流传下来的名句,现在。随着社会的发展,读书的功利性不如以前那么明显,很多学生出现了厌学情绪。因此新时代的教师要研究教法,改进教学使学生能主动学习、主动求知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沈阳.心理学.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徐学莹.教育学新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主动学习 教师形象 创设情境
主动学习是指学生在学习中主动参与、勤于动手、乐于探索中获取未知知识的过程,是内心需求的作用。各种成功的教育经验表明怎样让学生主动参与、勤于动手、乐于探索、享受到学习的快乐是我们每个教师对自己职业的最高境界的追求,是教育教学达到预期效果的有效途径。如果我们使学生对学习这项活动的感情达到足球迷对足球的狂热,那我们的教育教学效果就可以尽情发挥想象了。
一、树立教师良好的形象
“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千古不变的真理,让学生和你亲近,愿与你接触,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老师的赞评。给学生一个学习的动力和方向。这样就达到了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的第一步。
1.具有较高的知识和教学水平
一位受学生信任和欢迎的老师必须具有渊博的知识,精通教学业务,有较高的教学水平,精通本行。就像大家都喜欢的体育明星一样,为什么喜欢?因为他有较高的竞技水平。教师要想赢得学生,必须具有较高的业务素质。教师必须经过自己辛勤的劳动,以渊博的教学知识和精湛的教学艺术,充分调动学生对知识的兴趣和追求,从而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学有所得。
2.建立平等友善的师生关系
师生如果心心相通,教学便会取得事半功倍的结果。要做到这一点,首先是教师要热爱学生,有爱生如子的情感,要尊重学生,平等待人,要欣赏学生,而不要厌弃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用全面的发展的一分为二的观点来看待学生,针对不同特点的学生,给予不同方式的关爱和友情,坚持以鼓励和表扬为主,正面引导为主的育人原则
二、创设情境,让学生主动探索新知
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也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了乐之者。”只有“好之”“乐之”才有高涨的学习热情和强烈的求知欲望,才能以学为乐。而学生的兴趣源自具体情景。因此在平常教学中要善于创设各种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1.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习兴趣
思维总是由问题引起的。万有引力的发现只是因为苹果为什么能落到地上这一简单的熟视无睹的问题。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有价值的问题才能使学生的思维处于主动积极、愉快地获取知识的活跃状态。因此,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科的知识特点,采取恰当的方法创设问题情境,使学习变被动为主动。如化学课上酸碱指示剂遇到酸碱溶液变色的问题,可以用魔术来激发学生兴趣,无色溶液滴上无色溶液会变成红色,再滴上另一种无色溶液红色会消失。学生看到此现象时心中一亮:怎么回事,便急于知道这是为什么?求知欲就上来了,老师再讲解,让学生动手试验,总结规律,形成知识体系。使教学内容更具真实性、趣味性、问题性、开放性。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2.创设竞争性情景,调动学习兴趣
国内外的大量研究表明,在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中,适当开展一些合理的学习竞赛活动是必要的,也是有益的。布鲁纳就在他的发现学习理论中强调,学习的最好动机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是奖励、竞争之类的外在刺激。因此,教学中,我们可适当创设竞争情境,引入竞争教学模式,为学生创造展示自我、表现自我的机会,促进所有学生比、学、赶、超,以激发学习兴趣。如在酸碱性质教学中,可以把学生分成几组,给他们分配任务,总结出盐酸、硫酸、硝酸、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的化学性质。看谁总结的好,记得好,书写化学方程式好,并通过互相评比、补充、纠正的方法评出优胜组。让学生在竞争中激发求职的欲望,增强学习的动力。
3.创设操作性情景
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在人的灵魂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心理学研究也认为:“智慧出于手指尖。”在教学当中,我们就应尽可能地创设各种动手操作的情境,在教学中尽可能让学生的手、眼、脑、口等多种感官共同参与知识的内化过程,既有助于知识的掌握,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探索精神,满足学生作为个体的人的需要,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激励学生去努力成为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例:一次鉴别碳酸钠、硝酸钠、硝酸钡三种溶液,现提供四种试剂;石蕊试液、稀盐酸、稀硫酸、氯化钙溶液,学生一动手,还用老师讲吗?
三、享受到学习成功带来的快乐
要想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去、形成兴趣,就要让学生享受到学习和成功带来的乐趣。因此,要改变在教学过程中那种过分注重接受学习、机械记忆、被动模仿的倾向‘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交流合作、探究发现等多种学习活动,改进学习方式,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1.分设小组、合作学习
全国各地很多成功的教育经验都表明,把班内学生分成小组,在小组内合作学习会使学生体验到参与的乐趣,成功的喜悦。该小组制定一个合适的整体目标,小组成员之间互相帮助,互相提高,都为小组的共同进步出谋划策,仅个人的一份力量。都为小组其他成员的进步作出努力和感到自豪,是他们感到自己在这一集体中的价值,自己的一切与小组的荣辱有关,与其他成员融为一体,深陷其中,享受学习,享受进步,享受鼓励。杜郎口中学、柳埠4+1模式对小组学习的成功操作很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因为在小组中孩子们会感到“我有用”“我还行”“我可以”为集体作出贡献。
2.分层设立目标
分层教学我们的老祖宗早就给我们留下了因材施教的观点,分层教学一直被很多教育学家所关注和研究。“跳一跳、摘桃子”是分层教学的真谛。学生的智商、学业水平、思维方式等有很大区别。给学生订太高的目标,学生只是看着眼馋,长时间下去,就会破罐子破摔,反正不行,不如不干。定太低的目标,学生会认为太简单,太容易,不用努力就能得到,使学生养成惰性,不愿使劲。长此以往养成畏难情绪。分层设立目标是每一位同学只有而且只要跳,才能而且就能摘到桃子学生会感到成功的欢乐、学习的享受,并愿意从事这一过程。勇于探索、敢于实践、敢于成功,主动学习的习惯也就养成了。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千钟粟”。这是古人鼓励学生积极求学而流传下来的名句,现在。随着社会的发展,读书的功利性不如以前那么明显,很多学生出现了厌学情绪。因此新时代的教师要研究教法,改进教学使学生能主动学习、主动求知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沈阳.心理学.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徐学莹.教育学新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