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陈那佑第一次出海打渔是1972年,那时他刚刚16岁。
他皱着眉头回忆,“出海最怕风大,那年代的造船技术和气象都跟不上啊,风浪一起,有时连家都回不了。”
“原来岛上也没有避风港,不过有红树林!一来大风,我们就把船开进红树林里,那是天然的避风港。现在岛上建了避风港,但红树林却少了。”
陈那佑如今是特呈岛的村支书。特呈岛不过三四平方公里,其实就是一个小渔村。红树林,是陈那佑以及特呈岛老一辈岛民的集体记忆。现在,陈那佑要做的一件大事,就是要恢复红树林生态。
从拥有,到失去,再到重新找寻。特呈岛的红树林故事,不仅是这座小岛,也是整个中国生态的基本轨迹。
人与自然的两难选择
潮起潮落。一片品种名为“白骨壤”的红树林已在特呈岛海滩上扎根了几百年。“白骨壤”现有500余株,个个主干粗壮,形态万千,酷似盆景。
这是特呈岛的“镇岛之宝”,号称中国最古老且最漂亮的红树林古树群。
红树林,是生长于海洋浅滩的一种特殊生态系统。可以为很多海洋生物提供生长发育环境,也可净化海水、防风护堤。最著名的案例是1958年的福建大海潮和1986年的广西风暴潮,两次灾害都重创沿海区域,但是,凡有红树林分布的海堤,均无大碍。
陈那佑说,红树林就是沿海地区的“保护神”。以前的特呈岛,除了500多株“白骨壤”外,还有很多红树林,大部分海滩都被红树林的绿色王国所环绕。但在陈那佑记忆里,随着他年龄的增长,红树林的数量却呈减少趋势。
有研究资料显示,几十年来特呈岛海岸侵蚀严重,“20世纪50年代多处沿岸林带宽达500多米,有数千亩。而现在特呈岛红树林仅存约700亩,沿岸林带最宽仅130米。”
其实,不只是特呈岛的红树林面积锐减。根据2007年编制的《中国红树林国家报告》,中国的红树林历史上曾达到25万公顷,新中国成立时还有约5万公顷,但几十年过去,红树林面积只剩下了2.2万公顷,围垦造田、海水养殖、港口开发等人类活动是主要原因。
“就我们特呈岛来说,减少的最重要原因在于水土流失,红树林靠海滩和浅海里的淤泥生存,淤泥没了,他们怎么活下来?我小时候,岸边淤泥有几十厘米厚,滑溜溜的,渔船要靠岸,几个人一拉就行了。”陈那佑说。
至于是什么导致了水土流失,陈那佑认为原因很多,其中一个因素就是港口的扩建。
特呈岛紧邻湛江港。港口停泊的巨轮近在咫尺,码头集装箱的装卸场景在岛上清晰可见。
湛江港是新中国成立之后最早建设的现代化港口。几十年中,港口不断扩建,航道不断挖深拓宽,“淤泥就越少。”
港口发展与生态保护,目前是全球性的课题。尤其是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国际贸易的不断拓展,港口经济越来越被各国重视,与此伴生的生态课题也受到高度重视。
一边是港口发展需要清淤,一边是保护生态需要保淤,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之间出现了两难选择。
陈那佑很能理解,“湛江港的天然条件在国内是数得着的,你也不可能不让港口发展吧。要生态,也得要经济啊。问题是,怎样才能两者兼顾。”
他想到了一个两者兼顾的办法,并开始了试验:向浅海中抛石,形成一个石堤,阻挡淤泥流失。“红树林的果实掉下来,就会长出新树,但没有淤泥不行,果实飘走了也不行。这个石堤就能拦住淤泥,也能留住果实。”
在他尝试的石堤处,已经新发育出一大片红树林。有些树苗仅2年树龄,但已有一米多高。
陈那佑说,他已向广东省林业厅推荐了这个拯救办法。
开发旅游度假区
抛石法能拯救多少红树林,还不得而知。但类似的努力,在整个湛江红树林保护区已经开始。据资料显示,整个保护区已造林千余公顷,在广东省廉江市高桥镇,还建有红树林苗圃,用以提供种苗。
湛江红树林保护区并非一个具体的地点,而是包含了雷州半岛所有的红树林资源。这里的红树林总面积占全国的三分之一,是中国最大的红树林自然保护区。
徐闻县位于雷州半岛最南端,在“大汉三墩”景区的滩涂上,大片大片的红树林环绕着海岸,退潮时的海滩,更像是一望无际的湿地,几十只渔船停泊在树丛中,渔民们或休息或织网。
这样的场景,恰似陈那佑童年记忆中的红树林避风港。
陈那佑在做的事,就是希望能在特呈岛上找回童年的记忆,并重新发现特呈岛的生态价值,让它成为湛江首屈一指的生态度假区。
“1957年,赵丹、王丹凤主演的电影《海魂》就是在我们岛上拍摄的。”陈那佑一边讲特呈岛的故事,一边带记者坐电瓶车在岛上参观。
小岛深处,小桥流水人家,一会儿是质朴的乡村生活,一会儿又是度假村的优雅景致。一位同行的记者随手拍了几张照片发了微信,朋友圈里立刻有回复:“你去巴厘岛了呀,多给我们拍点美图哟。”
向旅游转型是湛江湾生态恢复的一个方向。据湛江市政府人员介绍,“前些年随着经济活动的增多、养鱼场不断扩大,湛江湾的水都发灰色了。现在我们的城市口号是‘湛蓝的海,湛蓝的天’,所以对海湾里的人工鱼排进行了清理,一是鼓励去远海深海,再就是向岸上旅游业转型。为此政府投入了3亿元开展海湾清障。我们湛江财政很紧张,这3亿确实花了本钱。”
特呈岛距湛江市区仅7分钟船程,具有天然的旅游优势。在岛上负责旅游开发的吴美福说,岛上很多渔民买了电瓶车,生意好时一天就能赚一千块,“刚才你们拍的‘巴厘岛’,周末和旺季,客房必须提前订。”
红树林自然是特呈岛的旅游卖点。在“白骨壤”红树林前,一批批游客在兴奋地拍照留念。在他们的镜头里,几百岁的古树,不仅是一株株植物,更像是一尊尊文物。
中国的文物,总是失去之后才知珍贵。红树林也是如此。以前,那一片片树林很不起眼地护佑着海岸,可今天,历经了各类环境教训,人们才意识到自然生态的价值。
湛江所处的雷州半岛热带雨林有着同样的命运。湛江市市长王中丙说:“雷州半岛以前生态覆盖很好,20世纪五六十年代甚至有华南虎出没。后来搞‘以粮为纲’,大建农场,生态被破坏,半岛气候变得干旱起来。现在,我们已启动实施一项大工程,就是建设万亩生态雨林恢复林工程,在湛江每个县市建设万亩或者十万亩生态公益林,恢复提升雷州半岛生态系统。这样,雷州半岛就不仅拥有绿色生态,还将解决生态防护林问题,并解决干旱和饮水难问题。”
对陈那佑来说,生态的恢复却有着另一种意义。
他的孩子现在广州工作,“我们总不能让家乡都成了386199部队吧”。“386199部队”是说男青年出去打工,村里只剩下了妇女、儿童、老人,“等旅游业发展起来,年轻人在自家门口工作就可以了。生态好了,红树林回来了,孩子也回来了,多好!”
相传,南部海洋中曾有一种龟精,兴风作浪让渔民不得安宁。后来,天后娘娘治服了它,然后拔下几根青丝,玉指一弹,海滩上就生起一望无际的红树林,从此,红树林成了海洋的守护神,海边就不怕风浪了。
又有传说:几百年前,有人常在海里看到袒胸露乳的女人,另一半身体却是鱼身,相传这就是海中的“美人鱼”,她就住在海滩边的红树林里。但随着红树林的减少,“美人鱼”没了家,现代人也就见不到“美人鱼”了。
传说毕竟是传说,但揭示的却是民间质朴的生态认知。今天,这一生态认知的价值,不止适于红树林,适于特呈岛,适于湛江,也适于整个中国。
他皱着眉头回忆,“出海最怕风大,那年代的造船技术和气象都跟不上啊,风浪一起,有时连家都回不了。”
“原来岛上也没有避风港,不过有红树林!一来大风,我们就把船开进红树林里,那是天然的避风港。现在岛上建了避风港,但红树林却少了。”
陈那佑如今是特呈岛的村支书。特呈岛不过三四平方公里,其实就是一个小渔村。红树林,是陈那佑以及特呈岛老一辈岛民的集体记忆。现在,陈那佑要做的一件大事,就是要恢复红树林生态。
从拥有,到失去,再到重新找寻。特呈岛的红树林故事,不仅是这座小岛,也是整个中国生态的基本轨迹。
人与自然的两难选择
潮起潮落。一片品种名为“白骨壤”的红树林已在特呈岛海滩上扎根了几百年。“白骨壤”现有500余株,个个主干粗壮,形态万千,酷似盆景。
这是特呈岛的“镇岛之宝”,号称中国最古老且最漂亮的红树林古树群。
红树林,是生长于海洋浅滩的一种特殊生态系统。可以为很多海洋生物提供生长发育环境,也可净化海水、防风护堤。最著名的案例是1958年的福建大海潮和1986年的广西风暴潮,两次灾害都重创沿海区域,但是,凡有红树林分布的海堤,均无大碍。
陈那佑说,红树林就是沿海地区的“保护神”。以前的特呈岛,除了500多株“白骨壤”外,还有很多红树林,大部分海滩都被红树林的绿色王国所环绕。但在陈那佑记忆里,随着他年龄的增长,红树林的数量却呈减少趋势。
有研究资料显示,几十年来特呈岛海岸侵蚀严重,“20世纪50年代多处沿岸林带宽达500多米,有数千亩。而现在特呈岛红树林仅存约700亩,沿岸林带最宽仅130米。”
其实,不只是特呈岛的红树林面积锐减。根据2007年编制的《中国红树林国家报告》,中国的红树林历史上曾达到25万公顷,新中国成立时还有约5万公顷,但几十年过去,红树林面积只剩下了2.2万公顷,围垦造田、海水养殖、港口开发等人类活动是主要原因。
“就我们特呈岛来说,减少的最重要原因在于水土流失,红树林靠海滩和浅海里的淤泥生存,淤泥没了,他们怎么活下来?我小时候,岸边淤泥有几十厘米厚,滑溜溜的,渔船要靠岸,几个人一拉就行了。”陈那佑说。
至于是什么导致了水土流失,陈那佑认为原因很多,其中一个因素就是港口的扩建。
特呈岛紧邻湛江港。港口停泊的巨轮近在咫尺,码头集装箱的装卸场景在岛上清晰可见。
湛江港是新中国成立之后最早建设的现代化港口。几十年中,港口不断扩建,航道不断挖深拓宽,“淤泥就越少。”
港口发展与生态保护,目前是全球性的课题。尤其是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国际贸易的不断拓展,港口经济越来越被各国重视,与此伴生的生态课题也受到高度重视。
一边是港口发展需要清淤,一边是保护生态需要保淤,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之间出现了两难选择。
陈那佑很能理解,“湛江港的天然条件在国内是数得着的,你也不可能不让港口发展吧。要生态,也得要经济啊。问题是,怎样才能两者兼顾。”
他想到了一个两者兼顾的办法,并开始了试验:向浅海中抛石,形成一个石堤,阻挡淤泥流失。“红树林的果实掉下来,就会长出新树,但没有淤泥不行,果实飘走了也不行。这个石堤就能拦住淤泥,也能留住果实。”
在他尝试的石堤处,已经新发育出一大片红树林。有些树苗仅2年树龄,但已有一米多高。
陈那佑说,他已向广东省林业厅推荐了这个拯救办法。
开发旅游度假区
抛石法能拯救多少红树林,还不得而知。但类似的努力,在整个湛江红树林保护区已经开始。据资料显示,整个保护区已造林千余公顷,在广东省廉江市高桥镇,还建有红树林苗圃,用以提供种苗。
湛江红树林保护区并非一个具体的地点,而是包含了雷州半岛所有的红树林资源。这里的红树林总面积占全国的三分之一,是中国最大的红树林自然保护区。
徐闻县位于雷州半岛最南端,在“大汉三墩”景区的滩涂上,大片大片的红树林环绕着海岸,退潮时的海滩,更像是一望无际的湿地,几十只渔船停泊在树丛中,渔民们或休息或织网。
这样的场景,恰似陈那佑童年记忆中的红树林避风港。
陈那佑在做的事,就是希望能在特呈岛上找回童年的记忆,并重新发现特呈岛的生态价值,让它成为湛江首屈一指的生态度假区。
“1957年,赵丹、王丹凤主演的电影《海魂》就是在我们岛上拍摄的。”陈那佑一边讲特呈岛的故事,一边带记者坐电瓶车在岛上参观。
小岛深处,小桥流水人家,一会儿是质朴的乡村生活,一会儿又是度假村的优雅景致。一位同行的记者随手拍了几张照片发了微信,朋友圈里立刻有回复:“你去巴厘岛了呀,多给我们拍点美图哟。”
向旅游转型是湛江湾生态恢复的一个方向。据湛江市政府人员介绍,“前些年随着经济活动的增多、养鱼场不断扩大,湛江湾的水都发灰色了。现在我们的城市口号是‘湛蓝的海,湛蓝的天’,所以对海湾里的人工鱼排进行了清理,一是鼓励去远海深海,再就是向岸上旅游业转型。为此政府投入了3亿元开展海湾清障。我们湛江财政很紧张,这3亿确实花了本钱。”
特呈岛距湛江市区仅7分钟船程,具有天然的旅游优势。在岛上负责旅游开发的吴美福说,岛上很多渔民买了电瓶车,生意好时一天就能赚一千块,“刚才你们拍的‘巴厘岛’,周末和旺季,客房必须提前订。”
红树林自然是特呈岛的旅游卖点。在“白骨壤”红树林前,一批批游客在兴奋地拍照留念。在他们的镜头里,几百岁的古树,不仅是一株株植物,更像是一尊尊文物。
中国的文物,总是失去之后才知珍贵。红树林也是如此。以前,那一片片树林很不起眼地护佑着海岸,可今天,历经了各类环境教训,人们才意识到自然生态的价值。
湛江所处的雷州半岛热带雨林有着同样的命运。湛江市市长王中丙说:“雷州半岛以前生态覆盖很好,20世纪五六十年代甚至有华南虎出没。后来搞‘以粮为纲’,大建农场,生态被破坏,半岛气候变得干旱起来。现在,我们已启动实施一项大工程,就是建设万亩生态雨林恢复林工程,在湛江每个县市建设万亩或者十万亩生态公益林,恢复提升雷州半岛生态系统。这样,雷州半岛就不仅拥有绿色生态,还将解决生态防护林问题,并解决干旱和饮水难问题。”
对陈那佑来说,生态的恢复却有着另一种意义。
他的孩子现在广州工作,“我们总不能让家乡都成了386199部队吧”。“386199部队”是说男青年出去打工,村里只剩下了妇女、儿童、老人,“等旅游业发展起来,年轻人在自家门口工作就可以了。生态好了,红树林回来了,孩子也回来了,多好!”
相传,南部海洋中曾有一种龟精,兴风作浪让渔民不得安宁。后来,天后娘娘治服了它,然后拔下几根青丝,玉指一弹,海滩上就生起一望无际的红树林,从此,红树林成了海洋的守护神,海边就不怕风浪了。
又有传说:几百年前,有人常在海里看到袒胸露乳的女人,另一半身体却是鱼身,相传这就是海中的“美人鱼”,她就住在海滩边的红树林里。但随着红树林的减少,“美人鱼”没了家,现代人也就见不到“美人鱼”了。
传说毕竟是传说,但揭示的却是民间质朴的生态认知。今天,这一生态认知的价值,不止适于红树林,适于特呈岛,适于湛江,也适于整个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