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的发展,办出各自的特色”的号召以来,我们的教育逐步开始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特别是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后,“素质教育”进一步被确定为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长远方针,成为教育工作者追求的共同理想和目标,深受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界的关注。然而,面对新的形势,由于主客观等方面的原因,我们的教育观念、教育体制、教育结构、人才培养模式、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相对滞后,对素质教育理解不够全面,片面和误解思想仍然存在。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使素质教育在中小学得到体现和落实,我们首先要消除对素质教育的片面理解或误解:
一、把素质教育误认为非知识教育
在中小学教育中,由于掌握知识情况是容易测量的,所以在评定学生成绩时,往往是以知识甚至以书本的知识为主要测量内容,并以知识掌握的程度作为评判的标准。这是传统教育以教材为纽带、以知识传授为核心的主要原因之一。在升学竞争激烈的情况下更是形成了教与学被动的、死扳的关系。所以,素质教育倡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倡导主动的、生动活泼的教学风格。但是,素质教育决不是不要或忽视知识教育,在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科技竞争愈演愈烈的形势下,知识教育、理性教育始终应是教育的基础。从古今中外教育史可以看到,无不把知识和理性作为现代教育和完整人格的基础。素质教育不可能摆脱基础知识教育。当然,素质教育的知识观并不等同于以往的知识教育,它把在知识和理性教育的过程中教与学的革命作为自己的深层任务。如果中小学在知识和理性教育中不能贯彻素质教育思想,不重新确立师生关系和授课方式,素质教育就不能真正得到贯彻。
二、把素质教育误认为非考试教育
考试是教育教学评价的基本手段,有三个基本功能:第一,是在学习结束时检查学习者的学习情况,对学习者进行区分或筛选;第二,是在学习过程中了解学习者学习情况,了解学习者的学习优点和缺点,以便反馈;第三,可以帮助教师诊断自己的教育教学情况,以利于改进。无论是考试的筛选功能还是诊断功能,在现阶段都是必要的。把素质教育误认为非考试教育,甚至把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相对立起来,非此即彼,则大大窄化了素质教育。当然,基础教育改革已逐步开始,对以往的考试制度、内容、目的、形势等需要进行深刻变革。在考试制度中,最迫切需要的是改革高考制度,改革一次性考试定终身,实现考试制度的多元化和多次化;在考试内容上,在注重知识考查的同时,更要加强综合能力的考察;在考试目的上,将考试的重点从终结性评价转向形成性评价;在考试形式上,将标准性考试与开放性考试结合起来,使考试成为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舞台,而不是抹杀创造性的活动。
三、把素质教育误认为非升学教育
应试教育主要就是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教育,而素质教育反对的就是片面追求升学率。但是升学教育和片面追求升学率绝不是一回事。中小学基础教育有两大教育目标:一是为升入高一级学校做准备,二是为就业做准备,二者不可偏废。作为中小学的基础教育,特别是普通高中教育,以升学为主要任务无可非议。到目前为止,还不可能完全改变这种状况。而且,通过升学培养和选拔人才是社会进步的动力。由于有些人将素质教育误认为非升学教育,便产生了“小学搞素质教育,中学搞应试教育”的怪现象。而实际上,年龄越大,年级越高,素质教育的内容越丰富,任务越繁重,意义也就越重大。
四、把素质教育局限于课外活动
学生、家长,甚至有些教育工作者,把素质教育局限于课外活动,认为办几个兴趣小组、搞点琴棋书画就是搞素质教育。“课外素质教育,课内应试教育”是这种错误观点的最典型表现。如果我们明确了素质教育不仅不忽视而且非常强调知识与理性教育,不仅不反对考试而且非常重视考试的应用和改革,不仅不反对升学而且非常重视升学的准备,那么就自然会得出这样的结论:课堂内不仅要搞素质教育,而且课堂是素质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活动和学生学习、发展的基本途径,是学校工作的核心场所,提高课堂教学水平是提高教育质量的主要保证。课堂教学能否充满活力、充满生机,能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是教学改革成功的基本标志,是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保证。正因为如此,素质教育的思想能否落实,能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最终依赖于课堂教学的改革。
五、认为素质教育有一种统一的标准模式
素质教育既是教育改革成功经验的概括与提升;又是一个发展的概念。因此,素质教育没有一个标准模式,以后也不会有一个标准模式。它依赖教育者根据具体的教育对象、环境、内容等采取相应的教育措施。素质教育是一种思想、一种价值追求,是以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本位,以学生的个性发展为本位,以学生的创造性发展为本位,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素质教育是一种理想,是一种无尽的追求,而不是一种模式,它是开放的、多元的。
只有消除对素质教育的误解,我们才能从真正意义上认识和理解素质教育,全面贯彻素质教育,培养出合格的高素质人才。
一、把素质教育误认为非知识教育
在中小学教育中,由于掌握知识情况是容易测量的,所以在评定学生成绩时,往往是以知识甚至以书本的知识为主要测量内容,并以知识掌握的程度作为评判的标准。这是传统教育以教材为纽带、以知识传授为核心的主要原因之一。在升学竞争激烈的情况下更是形成了教与学被动的、死扳的关系。所以,素质教育倡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倡导主动的、生动活泼的教学风格。但是,素质教育决不是不要或忽视知识教育,在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科技竞争愈演愈烈的形势下,知识教育、理性教育始终应是教育的基础。从古今中外教育史可以看到,无不把知识和理性作为现代教育和完整人格的基础。素质教育不可能摆脱基础知识教育。当然,素质教育的知识观并不等同于以往的知识教育,它把在知识和理性教育的过程中教与学的革命作为自己的深层任务。如果中小学在知识和理性教育中不能贯彻素质教育思想,不重新确立师生关系和授课方式,素质教育就不能真正得到贯彻。
二、把素质教育误认为非考试教育
考试是教育教学评价的基本手段,有三个基本功能:第一,是在学习结束时检查学习者的学习情况,对学习者进行区分或筛选;第二,是在学习过程中了解学习者学习情况,了解学习者的学习优点和缺点,以便反馈;第三,可以帮助教师诊断自己的教育教学情况,以利于改进。无论是考试的筛选功能还是诊断功能,在现阶段都是必要的。把素质教育误认为非考试教育,甚至把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相对立起来,非此即彼,则大大窄化了素质教育。当然,基础教育改革已逐步开始,对以往的考试制度、内容、目的、形势等需要进行深刻变革。在考试制度中,最迫切需要的是改革高考制度,改革一次性考试定终身,实现考试制度的多元化和多次化;在考试内容上,在注重知识考查的同时,更要加强综合能力的考察;在考试目的上,将考试的重点从终结性评价转向形成性评价;在考试形式上,将标准性考试与开放性考试结合起来,使考试成为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舞台,而不是抹杀创造性的活动。
三、把素质教育误认为非升学教育
应试教育主要就是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教育,而素质教育反对的就是片面追求升学率。但是升学教育和片面追求升学率绝不是一回事。中小学基础教育有两大教育目标:一是为升入高一级学校做准备,二是为就业做准备,二者不可偏废。作为中小学的基础教育,特别是普通高中教育,以升学为主要任务无可非议。到目前为止,还不可能完全改变这种状况。而且,通过升学培养和选拔人才是社会进步的动力。由于有些人将素质教育误认为非升学教育,便产生了“小学搞素质教育,中学搞应试教育”的怪现象。而实际上,年龄越大,年级越高,素质教育的内容越丰富,任务越繁重,意义也就越重大。
四、把素质教育局限于课外活动
学生、家长,甚至有些教育工作者,把素质教育局限于课外活动,认为办几个兴趣小组、搞点琴棋书画就是搞素质教育。“课外素质教育,课内应试教育”是这种错误观点的最典型表现。如果我们明确了素质教育不仅不忽视而且非常强调知识与理性教育,不仅不反对考试而且非常重视考试的应用和改革,不仅不反对升学而且非常重视升学的准备,那么就自然会得出这样的结论:课堂内不仅要搞素质教育,而且课堂是素质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活动和学生学习、发展的基本途径,是学校工作的核心场所,提高课堂教学水平是提高教育质量的主要保证。课堂教学能否充满活力、充满生机,能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是教学改革成功的基本标志,是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保证。正因为如此,素质教育的思想能否落实,能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最终依赖于课堂教学的改革。
五、认为素质教育有一种统一的标准模式
素质教育既是教育改革成功经验的概括与提升;又是一个发展的概念。因此,素质教育没有一个标准模式,以后也不会有一个标准模式。它依赖教育者根据具体的教育对象、环境、内容等采取相应的教育措施。素质教育是一种思想、一种价值追求,是以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本位,以学生的个性发展为本位,以学生的创造性发展为本位,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素质教育是一种理想,是一种无尽的追求,而不是一种模式,它是开放的、多元的。
只有消除对素质教育的误解,我们才能从真正意义上认识和理解素质教育,全面贯彻素质教育,培养出合格的高素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