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课堂是学生自主成长的场所,是他们历练自己本领的阵地。教师在课堂上不是压制学生成长,也不是拔苗助长。他们就像一缕缕阳光,催生着学生成长。学生一生成长的过程实质上就是不断的“创新——实践,实践——创新”的过程。所以,在数学课堂上关注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成长,应成为各位教师关注的首要。要学生在成长中创新,教师必须先行。在数学教学中,应以学生成长为目标。在成长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浅析 培养 中学 创新 思维 能力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在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创设探究学习情境,使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动手动脑,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掌握各科技能,培养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良好的科学素养。那么,如何培养中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呢?
一、重视学生数学基本能力的培养,为学生创新思维的产生打下扎实基础
在数学诸能力中,数学思维能力是核心,数学运算、逻辑推理、空间想象、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等能力的培养,都离不开数学思维能力。因此在平时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基本的数学能力至关重要。
1.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数学具有严谨逻辑性的特点,逻辑推理能力应该是学生必须具有的基本数学能力之一。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必须掌握逻辑的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和充足理由律等基本规律,因此教师要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训练。
2.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
(1)鼓励学生猜想。培养敢于猜想、善于探索的思维习惯是形成直觉的基本素质。让学生猜想,不仅能激发他们努力解题,而且还能教会他们一种应用思维方式,因而在课堂上应鼓励学生进行合理的猜想。
(2)发现、归纳、运用知识组块是训练直觉思维的知识基础。在数学教学中应重视基本图形、基本模式的教学,帮助学生形成知识组块。有较多信息是基本图形、模式、方法,在解决问题时反复运用这些知识与方法形成一个个知识组块,当遇到有关问题时,便能迅速联想起知识组块,直觉敏锐地进行识别、分析,形成对问题的综合判断,从而得到解题方法和思路。
二、开放思维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数学教学中,开放学生思维方式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创新意念,扩大创新视野,使学生积极投身于创新活动,开发创新潜能,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不断提高。
1.培养学生大胆质疑。
(1)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动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提出具有启发性、诱导性的问题,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经常处于探索和解决问题的矛盾之中,产生好奇心、求知欲和创造的愿望。
(2)引导学生养成质疑的良好习惯。教师要鼓励学生勇于发问,大胆地对同学、老师提出质疑;同时教师还要在关键地方激疑,引导学生找错、辩错、改错,对于易混易错问题,要引导学生自己发现自己解决。
(3)从学生作业及回答问题出现的错误中提出质疑,激发学生的思维动机。
2.培养学生的探索性思维。
为了培养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必须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使他们能向探究性理解型发展。
(1)关键一点,在课堂教学中,要敢于、善于给学生提供一定的独立思考、发现问题的条件与机会。
(2)培养归类思维,教育学生不满足已学教学知识(概念、定理、法则)的掌握,更要注意和强调运用数学思想、方法概括、归类,达到对知识的理解和融汇贯通。
(3)培养“回顾”、“反思”的习惯,对数学题目进行有计划的回顾、整理、反思,有计划地编排开拓型、多解型、延伸型习题,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3.培养学生思维的多向性、发散性。
发散性思维具有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等特点,即思考问题时注重多途徑、多方案,解决问题时注重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因此正确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至关重要。常见方法有:
(1)一题多解,发展思维的流畅性。例:要把一张面值1元的人民币换成零钱,现在有足够的面值5角、2角、1角的人民币,问有多少种换法?
分析:先启发用试验法找出答案,一般的学生很容易接受,感兴趣。但试验法的缺点是不易找到所有方法,而用启发式列三元未知数的方程来求解,不易漏解。设面值5角、2角、1角的人民币分别为x枚、y枚、z枚,列出方程:
5x+2y+z=10由5x≤10 知0≤x≤2
若x=2时,y=0,z=0
若x=1,当y=0时,z=5; 当y=1时,z=3; 当y=2时,z=1
若x=0,当y=0时,z=10;当y=1时,z=8;当y=2时,z=6;当y=3时,z=4;当Yy4时,z=2;当y=5时,z=0
共有十种换法。诸如此类的发散思维的训练,不仅可以使学生解题思路开阔,妙法顿生,克服思维呆板与僵化,而且对于培养学生探索新方法、新理论有重要作用。
(2)一题巧解,培养思维的变通性。在教学中,要求学生不受定势思维等因素的影响,发挥其思维的变通性,全方位、多角度求解。
三、为学生成长营造创新氛围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尊重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学生在宽松的学习环境中才能思路开阔,思维敏捷,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从而迸发出创新的火花。在教学中教师要和学生建立朋友关系,把“讲台”放到学生中去。课堂教学中,学生能完成的,教师绝不代做,通过小组讨论,组内交流,合作探究等方式,去发现规律,学习新知;通过游戏和竞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让学生动起来,变“师要人人学,师教人人学”为“人人要学,人人会学”;教师的每一句话,每一个眼神,都给予学生信任和关爱,让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形成“零”距离空间在这个新型的空间里。激起“人人敢于求新”的勇气,增强“人人乐于求新”的意识,展现与众不同的创新才智。让每个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走出不同个性的成长之路。
总之,不管采用什么方法去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都应作为学生思维的引导者,引导他们明确思维方向和依据,更为重要的是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综合应用到实践中,切实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
关键词:浅析 培养 中学 创新 思维 能力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在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创设探究学习情境,使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动手动脑,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掌握各科技能,培养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良好的科学素养。那么,如何培养中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呢?
一、重视学生数学基本能力的培养,为学生创新思维的产生打下扎实基础
在数学诸能力中,数学思维能力是核心,数学运算、逻辑推理、空间想象、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等能力的培养,都离不开数学思维能力。因此在平时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基本的数学能力至关重要。
1.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数学具有严谨逻辑性的特点,逻辑推理能力应该是学生必须具有的基本数学能力之一。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必须掌握逻辑的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和充足理由律等基本规律,因此教师要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训练。
2.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
(1)鼓励学生猜想。培养敢于猜想、善于探索的思维习惯是形成直觉的基本素质。让学生猜想,不仅能激发他们努力解题,而且还能教会他们一种应用思维方式,因而在课堂上应鼓励学生进行合理的猜想。
(2)发现、归纳、运用知识组块是训练直觉思维的知识基础。在数学教学中应重视基本图形、基本模式的教学,帮助学生形成知识组块。有较多信息是基本图形、模式、方法,在解决问题时反复运用这些知识与方法形成一个个知识组块,当遇到有关问题时,便能迅速联想起知识组块,直觉敏锐地进行识别、分析,形成对问题的综合判断,从而得到解题方法和思路。
二、开放思维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数学教学中,开放学生思维方式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创新意念,扩大创新视野,使学生积极投身于创新活动,开发创新潜能,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不断提高。
1.培养学生大胆质疑。
(1)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动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提出具有启发性、诱导性的问题,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经常处于探索和解决问题的矛盾之中,产生好奇心、求知欲和创造的愿望。
(2)引导学生养成质疑的良好习惯。教师要鼓励学生勇于发问,大胆地对同学、老师提出质疑;同时教师还要在关键地方激疑,引导学生找错、辩错、改错,对于易混易错问题,要引导学生自己发现自己解决。
(3)从学生作业及回答问题出现的错误中提出质疑,激发学生的思维动机。
2.培养学生的探索性思维。
为了培养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必须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使他们能向探究性理解型发展。
(1)关键一点,在课堂教学中,要敢于、善于给学生提供一定的独立思考、发现问题的条件与机会。
(2)培养归类思维,教育学生不满足已学教学知识(概念、定理、法则)的掌握,更要注意和强调运用数学思想、方法概括、归类,达到对知识的理解和融汇贯通。
(3)培养“回顾”、“反思”的习惯,对数学题目进行有计划的回顾、整理、反思,有计划地编排开拓型、多解型、延伸型习题,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3.培养学生思维的多向性、发散性。
发散性思维具有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等特点,即思考问题时注重多途徑、多方案,解决问题时注重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因此正确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至关重要。常见方法有:
(1)一题多解,发展思维的流畅性。例:要把一张面值1元的人民币换成零钱,现在有足够的面值5角、2角、1角的人民币,问有多少种换法?
分析:先启发用试验法找出答案,一般的学生很容易接受,感兴趣。但试验法的缺点是不易找到所有方法,而用启发式列三元未知数的方程来求解,不易漏解。设面值5角、2角、1角的人民币分别为x枚、y枚、z枚,列出方程:
5x+2y+z=10由5x≤10 知0≤x≤2
若x=2时,y=0,z=0
若x=1,当y=0时,z=5; 当y=1时,z=3; 当y=2时,z=1
若x=0,当y=0时,z=10;当y=1时,z=8;当y=2时,z=6;当y=3时,z=4;当Yy4时,z=2;当y=5时,z=0
共有十种换法。诸如此类的发散思维的训练,不仅可以使学生解题思路开阔,妙法顿生,克服思维呆板与僵化,而且对于培养学生探索新方法、新理论有重要作用。
(2)一题巧解,培养思维的变通性。在教学中,要求学生不受定势思维等因素的影响,发挥其思维的变通性,全方位、多角度求解。
三、为学生成长营造创新氛围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尊重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学生在宽松的学习环境中才能思路开阔,思维敏捷,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从而迸发出创新的火花。在教学中教师要和学生建立朋友关系,把“讲台”放到学生中去。课堂教学中,学生能完成的,教师绝不代做,通过小组讨论,组内交流,合作探究等方式,去发现规律,学习新知;通过游戏和竞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让学生动起来,变“师要人人学,师教人人学”为“人人要学,人人会学”;教师的每一句话,每一个眼神,都给予学生信任和关爱,让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形成“零”距离空间在这个新型的空间里。激起“人人敢于求新”的勇气,增强“人人乐于求新”的意识,展现与众不同的创新才智。让每个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走出不同个性的成长之路。
总之,不管采用什么方法去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都应作为学生思维的引导者,引导他们明确思维方向和依据,更为重要的是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综合应用到实践中,切实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