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尊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青铜礼器——“交龙纹鑑”,在历经十五年之久的修復岁月,背后有社会捐赠者的财富支持,更有文博修复人员在上海博物馆里,紧锣密鼓地修复这件残损严重的青铜礼器,用耐心与寂寞的陪伴,让“交龙纹鑑”重获新生。
上世纪90年代,上海博物馆原馆长马承源先生从香港抢救回了一件大约在春秋至战国时期的青铜鑑,可谓是弥足珍贵。然而,这件青铜鑑在购回时是有残损的,它在入藏前与上海博物馆的其他两件已收藏的吴王夫差鑑相比较,此件青铜鑑在体量上是最大的,数据测量为高45厘米、口径79厘米、底径39 厘米。修复完成的“交龙纹鑑”青铜礼器,在样式上是属于四耳平底式,口缘较宽,敛口鼓腹,底平,两对兽首耳,且表面装饰着精细复杂的龙形图案,因此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和研究价值。
入库后的青铜鑑,经过详细的科学检测,表明其是一件曾被人修复过的青铜礼器。这对于考古的研究意义来说,可以弥补“青铜时代”考古资料的稀缺,通过这件活生生的青铜鑑,从它的形制、纹饰、铭文来考据比对。令人头疼的是,体量如此大件的残器,虽实属难得,但修复工作相当困难和棘手。
据上海博物馆副馆长陈克伦介绍:此尊大型青铜器“交龙纹鑑”的整个修复工作持续近十五载,经美银美林全球“艺术保护项目”的支持,对该件珍贵且难得的青铜鑑在修复工程上给予资助,再加上由上海博物馆经验丰富、担任青铜器修复组组长的副研究员张光敏负责整个修复任务,使之将两千年前的神秘青铜鑑重焕光彩,再现于世人面前。从博物角度来讲,修复完成的青铜鑑,不仅对提升上海博物馆的青铜器藏品数量意义重大,同时对整个中国的青铜器艺术文化保护而言,也起到了相当积极的作用。
然而,自1996年张光敏开始接收青铜鑑修复任务后,凭借深厚的修复功底,在他手里一一完成清洗、拆除、除锈、矫形、焊接、翻模、铸铜、刻纹、配缺、打磨等12项青铜器修复步骤。他同时还介绍了修复时的一些细节:“起初青铜鑑刚运来时,经过初步清洗,发现这件青铜鑑曾被人用粗糙的材料修补过的痕迹,要重新修复它就必须先要拆除青铜鑑此前被人为修复的不合理处,清晰分解出原始残片。然后,要对变形的残片进行矫形、纠正处理,再到焊接,用铜铸形补花纹、补缺,将新配的纹饰与周边纹饰相互连接,最后是进行做色还原处理。”这些修复技术都需要先进的科技设备和纯熟的人工技巧来掌握,因此,修复的进程相当缓慢而缜密,目的是为达到精密的修复。在克服了一道道难关后,精细的龙形图案再一次生动如初地出现在青铜器的表面,终于恢复了青铜鑑原有的风貌,并成功保护中华文化的艺术遗产。
这件大型青铜“交龙纹鑑”,从表面装饰上看有精细复杂的龙形图案。说到“鑑”,在青铜礼器的分类中,被归类为水器,水器大部分用于盥洗,故亦称为盥器。大致又可分为承水器、注水器、盛水器和挹水器四种。青铜鑑就是其中一种。《说文》金部中记录:“鉴,大盆也。”用以盛水。在铜镜没有盛行的时候,古人常以盘皿盛水后照容貌。青铜鑑里的这个“鑑”字,也被写成监、鉴。目前能识别出的甲骨文中,鉴字也有其文字符号,以作象人俯首就皿照容之形。(见马承源所著《中国青铜器》)
同时,青铜鑑因为体积较大,也被用以盛冰。《周礼·天官·凌人》载:“春始治鉴,凡外内饔之膳羞,鉴焉,凡酒浆之洒醴亦如之。祭祀共冰鉴。”青铜鑑除了用于盛水、盛冰以外,第三种用途是沐浴。这个不是猜测,而是根据《庄子·则阳》记载有:“灵公有妻三人,同鉴而浴”的推测得知。因此,青铜鑑多用于储水、储冰或洗澡。春秋中期出现青铜鑑,流行于春秋时期(前770—前476)和战国时期(前475—前221),战国中期以后几乎消失。
今天,这件重生的千年青铜鑑,也将作为珍贵的藏品之一珍藏于上海博物馆,成为其青铜器馆藏的又一件珍品。
编辑:沈海晨 [email protected]
上世纪90年代,上海博物馆原馆长马承源先生从香港抢救回了一件大约在春秋至战国时期的青铜鑑,可谓是弥足珍贵。然而,这件青铜鑑在购回时是有残损的,它在入藏前与上海博物馆的其他两件已收藏的吴王夫差鑑相比较,此件青铜鑑在体量上是最大的,数据测量为高45厘米、口径79厘米、底径39 厘米。修复完成的“交龙纹鑑”青铜礼器,在样式上是属于四耳平底式,口缘较宽,敛口鼓腹,底平,两对兽首耳,且表面装饰着精细复杂的龙形图案,因此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和研究价值。
入库后的青铜鑑,经过详细的科学检测,表明其是一件曾被人修复过的青铜礼器。这对于考古的研究意义来说,可以弥补“青铜时代”考古资料的稀缺,通过这件活生生的青铜鑑,从它的形制、纹饰、铭文来考据比对。令人头疼的是,体量如此大件的残器,虽实属难得,但修复工作相当困难和棘手。
据上海博物馆副馆长陈克伦介绍:此尊大型青铜器“交龙纹鑑”的整个修复工作持续近十五载,经美银美林全球“艺术保护项目”的支持,对该件珍贵且难得的青铜鑑在修复工程上给予资助,再加上由上海博物馆经验丰富、担任青铜器修复组组长的副研究员张光敏负责整个修复任务,使之将两千年前的神秘青铜鑑重焕光彩,再现于世人面前。从博物角度来讲,修复完成的青铜鑑,不仅对提升上海博物馆的青铜器藏品数量意义重大,同时对整个中国的青铜器艺术文化保护而言,也起到了相当积极的作用。
然而,自1996年张光敏开始接收青铜鑑修复任务后,凭借深厚的修复功底,在他手里一一完成清洗、拆除、除锈、矫形、焊接、翻模、铸铜、刻纹、配缺、打磨等12项青铜器修复步骤。他同时还介绍了修复时的一些细节:“起初青铜鑑刚运来时,经过初步清洗,发现这件青铜鑑曾被人用粗糙的材料修补过的痕迹,要重新修复它就必须先要拆除青铜鑑此前被人为修复的不合理处,清晰分解出原始残片。然后,要对变形的残片进行矫形、纠正处理,再到焊接,用铜铸形补花纹、补缺,将新配的纹饰与周边纹饰相互连接,最后是进行做色还原处理。”这些修复技术都需要先进的科技设备和纯熟的人工技巧来掌握,因此,修复的进程相当缓慢而缜密,目的是为达到精密的修复。在克服了一道道难关后,精细的龙形图案再一次生动如初地出现在青铜器的表面,终于恢复了青铜鑑原有的风貌,并成功保护中华文化的艺术遗产。
这件大型青铜“交龙纹鑑”,从表面装饰上看有精细复杂的龙形图案。说到“鑑”,在青铜礼器的分类中,被归类为水器,水器大部分用于盥洗,故亦称为盥器。大致又可分为承水器、注水器、盛水器和挹水器四种。青铜鑑就是其中一种。《说文》金部中记录:“鉴,大盆也。”用以盛水。在铜镜没有盛行的时候,古人常以盘皿盛水后照容貌。青铜鑑里的这个“鑑”字,也被写成监、鉴。目前能识别出的甲骨文中,鉴字也有其文字符号,以作象人俯首就皿照容之形。(见马承源所著《中国青铜器》)
同时,青铜鑑因为体积较大,也被用以盛冰。《周礼·天官·凌人》载:“春始治鉴,凡外内饔之膳羞,鉴焉,凡酒浆之洒醴亦如之。祭祀共冰鉴。”青铜鑑除了用于盛水、盛冰以外,第三种用途是沐浴。这个不是猜测,而是根据《庄子·则阳》记载有:“灵公有妻三人,同鉴而浴”的推测得知。因此,青铜鑑多用于储水、储冰或洗澡。春秋中期出现青铜鑑,流行于春秋时期(前770—前476)和战国时期(前475—前221),战国中期以后几乎消失。
今天,这件重生的千年青铜鑑,也将作为珍贵的藏品之一珍藏于上海博物馆,成为其青铜器馆藏的又一件珍品。
编辑:沈海晨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