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书是一门艺术,一堂优秀的语文课更是一件珍贵的艺术品。它不仅能使学生学到基础知识,还能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个性,发展思维,提高能力。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受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和传统教学方法的束缚,不少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忙于分析字、词、句、篇等内容,而忽视了语文课应有的整体美教学,把固有的整体性撕成一块块碎片,其结果:教师讲得唇干舌燥,学生听得昏昏欲睡。
语文教学大纲指出: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开拓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社会主义道德情感、健康的审美观和爱国主义精神。这就充分肯定了审美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也给广大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强审美教育,以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来感染学生,从而培养学生感知美的能力,激发创造美的热情。
一、以优秀的教学内容,点燃美的火花
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过:“美的事物在人心中所唤起的那种感觉,是类似我们当着亲爱的人面前时所洋溢于我们心中的那种愉悦。”语文教学就是要善于唤起学生心中的“那种感觉”,并利用“那种感觉”所引起的“那种愉悦”去优化教学情境,逐步实现智能培养和人格教育的目的。怎么唤起“那种感觉”?没有想象和联想,便不能唤起特定的情感态度,不能产生富有个性的审美感受,也不能使学生的审美情趣得到拓展。
在语文课堂上,我们要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重点和关键是要让学生在课堂上独立思考,使学生敢想、敢说,不受约束地去探究、思考,让学生在美的情景中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去“标新立异”、“异想天开”。让学生在无拘无束的争论中思维碰撞出智慧的火花,产生富有个性的审美感受,给课堂教学注入生机。这就是审美的魅力所在。
朱自清先生的《春》是一篇满贮诗意的美文,作者对春天的赞美之情,是通过含情的画笔,描绘春天的各种风景画来抒写的,但学生大脑中所产生的意象决不应该仅限于作者直接描绘出来的。教师应调动学生在作品意象的激发下,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对作品的意象进行发散和补充,这样文学欣赏过程才算完成,学生也才能真正体验到作品的意象美。才会由衷的为美的景物所感动。我鼓励学生放开活跃的思维,徜徉于想象的世界,用他们的笔去实践,去探索,去表达。课后,我鼓励学生放开活跃的思维,徜徉于想象的世界,用他们的笔去实践,去探索,去表达。写一篇关于春天的文章,我问春天是什么?大家七嘴八舌,各抒己见,大从直觉和看见的回答,都不约而同地提到绿色、鲜花。我告诉大家春天不只是用眼睛看,还应当用鼻子、耳朵、手、脚等多种感官来体会春天,就像古人用“红杏枝头春意闹”;一个“闹”字尽得风流,大可以自己去体会一下春天的感觉。这篇作文收上来后,我看到,学生们都会用各种感觉器官来感受春天,还有学生运用了通感来描写春天,而文体更是多种多样,有散文、诗歌、记叙文,甚至还有的同学用了科幻的体裁来描写数百年后地球的春天,学生们充满创造性的思维让人惊喜。在教学中我仅仅是给了他们一些基本指导,但由于给了学生自由发挥想象的空间,他们就能写出不落俗套的清新文字来。
二、以优秀的教学语言,展开美的翅膀
美是连结情感的纽带,审美鉴赏是一种艺术认识活动,它始终伴随着活生生的形象和内心的情感反应。
语文教材是美的载体,每一篇课文都体现着各自不同的美的内容。有的歌咏伟大,有的歌咏平凡;有的歌颂善良,有的歌颂纯真;有的鞭笞丑恶,有的鞭笞好妄;有的鞭挞落后,有的鞭挞黑暗……这些丰富多采的语文内容无不寄寓了作者的审美情感。这就要求语文教学在进行思维训练的同时,还要努力挖掘学生的情感因素,积极创设情境,促进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情感表达。
文章如酒,酒能深入人心的肌体和血液。春风细雨,润物无声,滋润学生心田的正是文中的真、文中的善、文中的美,文中奔涌着的作者那浓浓的情。语文教育的过程应该是诗一般审美创造的心灵感应和情绪感染的过程。刘勰云:“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语文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与作者进行深入的情感交流和心灵对话。从而愉悦性情,陶冶情操,有利于学生心灵与人格的健康发育。清新平实的语言,体现了语言内在的质朴美,能使学生深刻理解教学内容,加深记忆,巩固所学的知识。
生动形象的语言能丰富学生的想象,培养学生的能力。教师在讲课中,应以此突出文章的神来之一笔。幽默诙谐的语言能创造和谐的课堂气氛,缩短师生间的心理距离,调节学生情绪,还能让学生在笑声中得到深沉的思索和丰富的想象。例如,讲解“拜年”的“拜”字写法时,教师边写边说:“这个字由两兄弟组成,一个老三,一个老四,所以左半个先一撇后两横,右半个则要写四横,我们不妨称之为‘老三老四来拜年’。”这样,就使学生在轻松的笑声中记住了字的写法。淡然,诙谐幽默应是当,否则,会失之庸俗。
我们所学的许多文学作品,无一不是作家情感的结晶,蕴蓄着他们丰盈的思想与情致。“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的清静悲凉;“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儿女情长;“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游子情怀;“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亡国之痛;“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迈气概等。因此,阅读时要细细体会,感悟洋溢在字里行间的浓浓情意,让自己的心一步步贴近作者,和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让字字句句仿佛出于己之口,让浓浓情意仿佛出于己之心。但是文学审美经验不足的学生往往不易感受到。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用自己的言行举止来促使学生产生认同。把自己的阅读感受,审美体验直观地展示在学生面前,以此而感染学生。培养学生的情感感受力。
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这就是说语文教学首先要通过“言”、“声”的分析来激情感人,教师要披情入文,进入角色,把学生领进作者创设的角色中,以激动人心的情感魅力,把学生的激情“煽动”起来,使他们投入忘我的学习之境,在激发主体意识中陶冶美的情感,使学习始终保持自主能动的积极状态。语文教材中以情动人的文章有很多,我常采用有表情地美读,情动于衷而形显于外。把自己的情感体验不加任何掩饰地在学生面前表现出来。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净化了思想,点燃了心灵的火花。
三、以适度的教学节奏,奏出美的旋律
语言文字不仅仅是一种形式符号,更蕴含着种种“情趣”或“诗意”。这些情趣和诗意,就是语言文字的种种神韵、种种情感意向因素,也是一种审美因素。要领悟到这些因素。便要有语感能力。叶圣陶先生在论述语感时说过:“凡是出色的文艺作品。语言文字必须是作者有趣的最贴切的符号”,“读者若不能透彻的了解语言文字的意义和情味,那就只能看见徒有迹象的死板板的符号,怎么能接近作者的旨趣呢?”在阅读教学中,如何使语言文字不致成为“死板板的符号”呢?那便要注重语感,而语感的注重,又加强了审美能力。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相连相贯的。
快节奏的语文课,适宜于基础好,接受能力强的班级,能使学生在高度紧张的气氛中得到激越的美的情感体验,享受到险峻之美。一些议论文可采用这种节奏进行教学,复习课内容较多,也可以采用这种节奏。慢节奏的语文课,犹如一支清越的小夜曲,舒缓自如,怡然自得,让学生在静静的思绪中感受到优美的情调。
朱光潜说:“美感起于形象直觉。”要体味作品的语言美,要从朗读开始,因为朗读是美感主要方式,是获取文章美感的途径。朗读可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美联的感受。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应重视审美教育,加强对学生审美兴趣和审美能力的培养,陶冶他们的情趣,努力在教学中寻找美的音符,去拨动学生的心弦,使他们感到美就在平凡中,就发生在自己的身边,使其自觉地发现美、追求美、创造美,使自己的心灵得到净化,感情得到升华,情操得到陶冶。
(作者单位:福建省漳州市华安县华丰中学)
语文教学大纲指出: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开拓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社会主义道德情感、健康的审美观和爱国主义精神。这就充分肯定了审美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也给广大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强审美教育,以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来感染学生,从而培养学生感知美的能力,激发创造美的热情。
一、以优秀的教学内容,点燃美的火花
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过:“美的事物在人心中所唤起的那种感觉,是类似我们当着亲爱的人面前时所洋溢于我们心中的那种愉悦。”语文教学就是要善于唤起学生心中的“那种感觉”,并利用“那种感觉”所引起的“那种愉悦”去优化教学情境,逐步实现智能培养和人格教育的目的。怎么唤起“那种感觉”?没有想象和联想,便不能唤起特定的情感态度,不能产生富有个性的审美感受,也不能使学生的审美情趣得到拓展。
在语文课堂上,我们要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重点和关键是要让学生在课堂上独立思考,使学生敢想、敢说,不受约束地去探究、思考,让学生在美的情景中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去“标新立异”、“异想天开”。让学生在无拘无束的争论中思维碰撞出智慧的火花,产生富有个性的审美感受,给课堂教学注入生机。这就是审美的魅力所在。
朱自清先生的《春》是一篇满贮诗意的美文,作者对春天的赞美之情,是通过含情的画笔,描绘春天的各种风景画来抒写的,但学生大脑中所产生的意象决不应该仅限于作者直接描绘出来的。教师应调动学生在作品意象的激发下,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对作品的意象进行发散和补充,这样文学欣赏过程才算完成,学生也才能真正体验到作品的意象美。才会由衷的为美的景物所感动。我鼓励学生放开活跃的思维,徜徉于想象的世界,用他们的笔去实践,去探索,去表达。课后,我鼓励学生放开活跃的思维,徜徉于想象的世界,用他们的笔去实践,去探索,去表达。写一篇关于春天的文章,我问春天是什么?大家七嘴八舌,各抒己见,大从直觉和看见的回答,都不约而同地提到绿色、鲜花。我告诉大家春天不只是用眼睛看,还应当用鼻子、耳朵、手、脚等多种感官来体会春天,就像古人用“红杏枝头春意闹”;一个“闹”字尽得风流,大可以自己去体会一下春天的感觉。这篇作文收上来后,我看到,学生们都会用各种感觉器官来感受春天,还有学生运用了通感来描写春天,而文体更是多种多样,有散文、诗歌、记叙文,甚至还有的同学用了科幻的体裁来描写数百年后地球的春天,学生们充满创造性的思维让人惊喜。在教学中我仅仅是给了他们一些基本指导,但由于给了学生自由发挥想象的空间,他们就能写出不落俗套的清新文字来。
二、以优秀的教学语言,展开美的翅膀
美是连结情感的纽带,审美鉴赏是一种艺术认识活动,它始终伴随着活生生的形象和内心的情感反应。
语文教材是美的载体,每一篇课文都体现着各自不同的美的内容。有的歌咏伟大,有的歌咏平凡;有的歌颂善良,有的歌颂纯真;有的鞭笞丑恶,有的鞭笞好妄;有的鞭挞落后,有的鞭挞黑暗……这些丰富多采的语文内容无不寄寓了作者的审美情感。这就要求语文教学在进行思维训练的同时,还要努力挖掘学生的情感因素,积极创设情境,促进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情感表达。
文章如酒,酒能深入人心的肌体和血液。春风细雨,润物无声,滋润学生心田的正是文中的真、文中的善、文中的美,文中奔涌着的作者那浓浓的情。语文教育的过程应该是诗一般审美创造的心灵感应和情绪感染的过程。刘勰云:“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语文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与作者进行深入的情感交流和心灵对话。从而愉悦性情,陶冶情操,有利于学生心灵与人格的健康发育。清新平实的语言,体现了语言内在的质朴美,能使学生深刻理解教学内容,加深记忆,巩固所学的知识。
生动形象的语言能丰富学生的想象,培养学生的能力。教师在讲课中,应以此突出文章的神来之一笔。幽默诙谐的语言能创造和谐的课堂气氛,缩短师生间的心理距离,调节学生情绪,还能让学生在笑声中得到深沉的思索和丰富的想象。例如,讲解“拜年”的“拜”字写法时,教师边写边说:“这个字由两兄弟组成,一个老三,一个老四,所以左半个先一撇后两横,右半个则要写四横,我们不妨称之为‘老三老四来拜年’。”这样,就使学生在轻松的笑声中记住了字的写法。淡然,诙谐幽默应是当,否则,会失之庸俗。
我们所学的许多文学作品,无一不是作家情感的结晶,蕴蓄着他们丰盈的思想与情致。“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的清静悲凉;“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儿女情长;“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游子情怀;“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亡国之痛;“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迈气概等。因此,阅读时要细细体会,感悟洋溢在字里行间的浓浓情意,让自己的心一步步贴近作者,和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让字字句句仿佛出于己之口,让浓浓情意仿佛出于己之心。但是文学审美经验不足的学生往往不易感受到。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用自己的言行举止来促使学生产生认同。把自己的阅读感受,审美体验直观地展示在学生面前,以此而感染学生。培养学生的情感感受力。
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这就是说语文教学首先要通过“言”、“声”的分析来激情感人,教师要披情入文,进入角色,把学生领进作者创设的角色中,以激动人心的情感魅力,把学生的激情“煽动”起来,使他们投入忘我的学习之境,在激发主体意识中陶冶美的情感,使学习始终保持自主能动的积极状态。语文教材中以情动人的文章有很多,我常采用有表情地美读,情动于衷而形显于外。把自己的情感体验不加任何掩饰地在学生面前表现出来。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净化了思想,点燃了心灵的火花。
三、以适度的教学节奏,奏出美的旋律
语言文字不仅仅是一种形式符号,更蕴含着种种“情趣”或“诗意”。这些情趣和诗意,就是语言文字的种种神韵、种种情感意向因素,也是一种审美因素。要领悟到这些因素。便要有语感能力。叶圣陶先生在论述语感时说过:“凡是出色的文艺作品。语言文字必须是作者有趣的最贴切的符号”,“读者若不能透彻的了解语言文字的意义和情味,那就只能看见徒有迹象的死板板的符号,怎么能接近作者的旨趣呢?”在阅读教学中,如何使语言文字不致成为“死板板的符号”呢?那便要注重语感,而语感的注重,又加强了审美能力。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相连相贯的。
快节奏的语文课,适宜于基础好,接受能力强的班级,能使学生在高度紧张的气氛中得到激越的美的情感体验,享受到险峻之美。一些议论文可采用这种节奏进行教学,复习课内容较多,也可以采用这种节奏。慢节奏的语文课,犹如一支清越的小夜曲,舒缓自如,怡然自得,让学生在静静的思绪中感受到优美的情调。
朱光潜说:“美感起于形象直觉。”要体味作品的语言美,要从朗读开始,因为朗读是美感主要方式,是获取文章美感的途径。朗读可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美联的感受。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应重视审美教育,加强对学生审美兴趣和审美能力的培养,陶冶他们的情趣,努力在教学中寻找美的音符,去拨动学生的心弦,使他们感到美就在平凡中,就发生在自己的身边,使其自觉地发现美、追求美、创造美,使自己的心灵得到净化,感情得到升华,情操得到陶冶。
(作者单位:福建省漳州市华安县华丰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