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刚过110岁生日的中国电影,很早就出现过外国人角色,但至今毕竟为数不多。而老外出演中国片,咱电影史理应有他们一笔。可以说,国产片里外国人形象的定位和变化,在相当程度上体现出时代变迁和国人对外部世界的了解认识及自己与之关系看法的深化。反应到银幕上,老外形象正趋于丰富,只是大多尚不够丰满。
当年中国电影“涉外”,大都以抗击侵略为主题,老外常当反派,且战争狂徒、鸦片贩子、特务、笨蛋、纸老虎居多,是被控诉批判打击嘲讽的对象,同时难免单一化符号化脸谱化。但与“美国鬼子”相比,日本鬼子还是有塑造得鲜明甚至生动的,但大都由中国人“客串”。
直到1980年,第一个正面的美国人形象出现在了国产片《一个美国飞行员》当中。它拍摄于中美建交之后。而在此19年后公映的《黄河绝恋》,美国军人更是作为中华民族抗战时期可敬可爱的国际朋友而被赞叹称颂。
当然,中国电影首个最正面的外国人非白求恩莫属。张骏祥执导的这部《白求恩大夫》请的主演是非职业演员、美国友人谭宁邦,摄影师乃当年拍到真白求恩弯腰站在自制手术台前紧张做手术经典照片的一代大师吴印咸。尽管由于时代原因而受诸多局限,但该片因白求恩形象的生动感人而列入中国电影经典名录。
19 9 0年,白求恩再上中国银幕,由资深演员萨瑟兰饰演。尽管影片“落地”程度如片名《一个英雄的成长》,但还是有观众心有不甘,因为他们从网上见到当年白求恩的遗嘱,认为如果把其中这样一段文字搬上银幕就“更英雄了”:“请求国际援华委员会给我的离婚妻子拨一笔生活款,我对她应负的责任很重,决不能因为没钱而把她遗弃了”不过观众也明白,拍摄此片的年代,若写白大夫离过婚,会被说成是给英雄抹黑。
这一位“白求恩”,若干年后成了冯小刚的“大腕”。而冯导最想请的其实是马龙·白兰度,可惜最终由于健康和合同原因,教父未能成行。这也实属中国电影的一大憾事。
如今,中国电影似乎不差钱了,电影市场更加诱人了,聘请国际大腕出演中国国产片或合拍片,将不再是梦想或纸上谈兵。此前,影响一代中国人的日本国宝级演员高仓健来了,不仅圆了张艺谋之梦,而且与此前后,日本人的角色也越来越多的由其同胞扮演,中国影人则不时从人性、人道等层面把日本鬼子与日本人民区别开,表现部分侵略者“内心挣扎”乃至“良心发现”。可这往往费力不讨好,观众与历史都不买账。
观众买账的或许是奥斯卡得主,可《美国丽人》斯派西、《钢琴师》布洛迪、《神秘河》蒂姆·罗宾斯,还有签约《金陵十三钗》后获得“小金人”的贝尔,都没有促其参演的中国片更加大卖或更大印象。但想来确实与这些明星无关。如何选准、用好国际巨星、深挖其价值与潜能,将是摆在中国影人面前的一大课题,苦果远非名人变人名那样简单。而与其说这些大腕是来“打工”的,倒不如先看作是来“上课”的。像贝尔,亲近他显然不该只是为了签名合影,更不必盯着其每天200万元片酬。张艺谋给了他一个“三好”称号——有激情、有人品、有演技,而咱电影界这样的三好生却着实不够。制片人曾派两房车两车队机场迎接,结果贝尔一个人背一个包就来了,而国内很多明星,一个人一大帮助理。也许这不说明什么。值的一提的,是贝尔刚到剧组便立刻提出上百个关于影片本身和中国历史的问题,希望角色刻画能做到入木三分。这位“来自童星”的他(13岁时被斯皮尔伯格从4000人中相中当上主角),作为职业演员,总是为角色不惜伤身忽胖忽瘦,或暴饮暴食增重45公斤或又几乎不进食,直到大夫怒骂“你不要命啦”才作罢他在电影里完全地交出了自己!借用一句影迷对他的评价:世上有这样一位演员,荣幸之至!中国电影能有这样专业敬业的演员参与其中,也的确荣幸之至!
除了演员,国外技术顶尖高手纷纷主创中国影片早已不是新闻。一些外国名导也将被请来执导咱国产片。据我所知,2016年,一位法国名导将执导一部走国际市场之道的中国主旋律影片。
当年中国电影“涉外”,大都以抗击侵略为主题,老外常当反派,且战争狂徒、鸦片贩子、特务、笨蛋、纸老虎居多,是被控诉批判打击嘲讽的对象,同时难免单一化符号化脸谱化。但与“美国鬼子”相比,日本鬼子还是有塑造得鲜明甚至生动的,但大都由中国人“客串”。
直到1980年,第一个正面的美国人形象出现在了国产片《一个美国飞行员》当中。它拍摄于中美建交之后。而在此19年后公映的《黄河绝恋》,美国军人更是作为中华民族抗战时期可敬可爱的国际朋友而被赞叹称颂。
当然,中国电影首个最正面的外国人非白求恩莫属。张骏祥执导的这部《白求恩大夫》请的主演是非职业演员、美国友人谭宁邦,摄影师乃当年拍到真白求恩弯腰站在自制手术台前紧张做手术经典照片的一代大师吴印咸。尽管由于时代原因而受诸多局限,但该片因白求恩形象的生动感人而列入中国电影经典名录。
19 9 0年,白求恩再上中国银幕,由资深演员萨瑟兰饰演。尽管影片“落地”程度如片名《一个英雄的成长》,但还是有观众心有不甘,因为他们从网上见到当年白求恩的遗嘱,认为如果把其中这样一段文字搬上银幕就“更英雄了”:“请求国际援华委员会给我的离婚妻子拨一笔生活款,我对她应负的责任很重,决不能因为没钱而把她遗弃了”不过观众也明白,拍摄此片的年代,若写白大夫离过婚,会被说成是给英雄抹黑。
这一位“白求恩”,若干年后成了冯小刚的“大腕”。而冯导最想请的其实是马龙·白兰度,可惜最终由于健康和合同原因,教父未能成行。这也实属中国电影的一大憾事。
如今,中国电影似乎不差钱了,电影市场更加诱人了,聘请国际大腕出演中国国产片或合拍片,将不再是梦想或纸上谈兵。此前,影响一代中国人的日本国宝级演员高仓健来了,不仅圆了张艺谋之梦,而且与此前后,日本人的角色也越来越多的由其同胞扮演,中国影人则不时从人性、人道等层面把日本鬼子与日本人民区别开,表现部分侵略者“内心挣扎”乃至“良心发现”。可这往往费力不讨好,观众与历史都不买账。
观众买账的或许是奥斯卡得主,可《美国丽人》斯派西、《钢琴师》布洛迪、《神秘河》蒂姆·罗宾斯,还有签约《金陵十三钗》后获得“小金人”的贝尔,都没有促其参演的中国片更加大卖或更大印象。但想来确实与这些明星无关。如何选准、用好国际巨星、深挖其价值与潜能,将是摆在中国影人面前的一大课题,苦果远非名人变人名那样简单。而与其说这些大腕是来“打工”的,倒不如先看作是来“上课”的。像贝尔,亲近他显然不该只是为了签名合影,更不必盯着其每天200万元片酬。张艺谋给了他一个“三好”称号——有激情、有人品、有演技,而咱电影界这样的三好生却着实不够。制片人曾派两房车两车队机场迎接,结果贝尔一个人背一个包就来了,而国内很多明星,一个人一大帮助理。也许这不说明什么。值的一提的,是贝尔刚到剧组便立刻提出上百个关于影片本身和中国历史的问题,希望角色刻画能做到入木三分。这位“来自童星”的他(13岁时被斯皮尔伯格从4000人中相中当上主角),作为职业演员,总是为角色不惜伤身忽胖忽瘦,或暴饮暴食增重45公斤或又几乎不进食,直到大夫怒骂“你不要命啦”才作罢他在电影里完全地交出了自己!借用一句影迷对他的评价:世上有这样一位演员,荣幸之至!中国电影能有这样专业敬业的演员参与其中,也的确荣幸之至!
除了演员,国外技术顶尖高手纷纷主创中国影片早已不是新闻。一些外国名导也将被请来执导咱国产片。据我所知,2016年,一位法国名导将执导一部走国际市场之道的中国主旋律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