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中等职业学校课改的深入开展,许多老师深切感受到了课前预习的作用。笔者在对有关预习方面的学生问卷调查中发现,有86%的学生认识到预习的重要性,但有87%的学生从不预习。因此,如何对学生进行课前预习指导,显得尤为重要。
一、建立预习模式,让学生学会预习
现实中,多数中职生不会预习,不知如何预习。很多学生认为预习就是读读课文,学学生字,仅停留在“浮光掠影”的表面上。所以,笔者认为,必须要为学生建立一个预习模式,让学生严格按照模式去做,让学生逐步学会预习。具体做法如下:
1.掌握“圈、点、查、划、批、注、记”的预习方法
预习一篇课文,字、词、句、篇是基础。学生课前预习,要学会对课文内容进行圈、点、查、划、批、注。“圈”就是课前预习课文时,找出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句,用醒目的符号圈出来;“查”就是运用字典、词典等工具书,弄清圈出字、词的音、形、义,并将注释写在该字、词的附近,便于在阅读中理解词语,加深印象;“划”就是划出课文的重点词、重点句、重点段,做到重点突出;在理清课文思路之后,可以用“//”试着给课文分段,并对各段的主要内容进行批注,“批注”就是把看后的感想以及想到的问题写在书上;“记”就是学做预习笔记,笔记内容主要包括生字、词语理解、课文思路、摘抄自己认为值得学习、借鉴的词句。所谓“嘴过三遍,不如手过一遍”,动手做笔记,使眼、手、脑并用,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收集相关资料
通过各种方式搜集与课文相关的资料,如作者简介、课文写作背景等。就每一篇课文而言,学生都有必要补充阅读相关资料,而实践也证明学生对课外资料的补充介绍非常感兴趣,且学生自主查阅到的信息更有价值。预习时,教师可布置学生通过图书馆、阅览室或网络等途径查阅与课文相关的资料。例如,《长江三峡》教学前,笔者发动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查阅三峡的地理状况、三峡的特点、三峡大坝等相关资料。这样,学生在相互的合作中不仅扮演了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角色,而且在自主、宽松的阅读实践中体验到了获取知识的乐趣。
3.尝试解好课后思考题
这是一个较高层次的要求,要求学生带着问题(课文后面的练习题)进行阅读,看到课文中有关问题的答案就直接在书上划出来。这样,当老师讲解课文的时候,学生也就容易心领神会了。
以上各项课前预习步骤,教师在开始时,要在课堂领着学生一步一步进行。经过一段时间后,让学生独立地去做,逐步形成预习模式;持之以恒,形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则能更好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从而在语文教学中取得较好的成绩。
二、做预习作业,把预习落到实处
1.设计预习笔记本,把预习要求落实到行动中
让学生每人准备一个“预习本”,每次把预习的结果及时地记录在笔记本上。为了帮助学生学会预习,开始时,教师可以将预习任务的布置安排在课内进行。提出预习要求,教师指导到位以后,教师再逐渐让“预习本”成为学生自编的学案。通过这种自编的学案,学生记录自己的学习过程,培养自己的学习能力。同时,也为评价预习效果和进行课堂检测提供依据。
2.布置预习作业,使学生认识预习的重要性
在大多数学生心中,只有老师批改的作业才算作业,而预习从来就不是什么作业,自己高兴就做,不高兴就不做了。因此,教师要把预习任务在每上完一节新课后就布置下去,且精选学生能解决的题目作为正式作业批改,使学生认识到预习不是“走过场”,必须认真完成。
三、及时评价和检测,提高预习的有效性
为了让预习真正成為学生学习的一种习惯,教师每过一段时间就要对学生进行一次预习习惯的评价,鼓励学生认真对待每次预习,慢慢养成预习的良好习惯。要想让预习真正有效,且做到持之以恒,检测环节的落实尤其重要。中职学生,自觉性、约束力不够强,如果不及时检测,教师就无法把握学生预习的程度。预习好的学生因缺乏检测,得不到教师的认可,就会缺乏预习热情;而缺乏主动预习的学生,情况就会更糟;久而久之,预习则流于形式。所以,检测必须针对预习要求,及时落实,且进行精心设计。老师可以在一上课,就用大约10分钟的时间,以不同的方式,或默写,或学案检测等,检测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这种做法,既帮助学生发现预习中存在的问题,找出疑惑点,督促学生保证预习的效果,还使预习认真的同学得到了充分的展示,进一步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
(作者单位:江苏省赣榆中等专业学校、赣榆县技工学校)
一、建立预习模式,让学生学会预习
现实中,多数中职生不会预习,不知如何预习。很多学生认为预习就是读读课文,学学生字,仅停留在“浮光掠影”的表面上。所以,笔者认为,必须要为学生建立一个预习模式,让学生严格按照模式去做,让学生逐步学会预习。具体做法如下:
1.掌握“圈、点、查、划、批、注、记”的预习方法
预习一篇课文,字、词、句、篇是基础。学生课前预习,要学会对课文内容进行圈、点、查、划、批、注。“圈”就是课前预习课文时,找出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句,用醒目的符号圈出来;“查”就是运用字典、词典等工具书,弄清圈出字、词的音、形、义,并将注释写在该字、词的附近,便于在阅读中理解词语,加深印象;“划”就是划出课文的重点词、重点句、重点段,做到重点突出;在理清课文思路之后,可以用“//”试着给课文分段,并对各段的主要内容进行批注,“批注”就是把看后的感想以及想到的问题写在书上;“记”就是学做预习笔记,笔记内容主要包括生字、词语理解、课文思路、摘抄自己认为值得学习、借鉴的词句。所谓“嘴过三遍,不如手过一遍”,动手做笔记,使眼、手、脑并用,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收集相关资料
通过各种方式搜集与课文相关的资料,如作者简介、课文写作背景等。就每一篇课文而言,学生都有必要补充阅读相关资料,而实践也证明学生对课外资料的补充介绍非常感兴趣,且学生自主查阅到的信息更有价值。预习时,教师可布置学生通过图书馆、阅览室或网络等途径查阅与课文相关的资料。例如,《长江三峡》教学前,笔者发动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查阅三峡的地理状况、三峡的特点、三峡大坝等相关资料。这样,学生在相互的合作中不仅扮演了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角色,而且在自主、宽松的阅读实践中体验到了获取知识的乐趣。
3.尝试解好课后思考题
这是一个较高层次的要求,要求学生带着问题(课文后面的练习题)进行阅读,看到课文中有关问题的答案就直接在书上划出来。这样,当老师讲解课文的时候,学生也就容易心领神会了。
以上各项课前预习步骤,教师在开始时,要在课堂领着学生一步一步进行。经过一段时间后,让学生独立地去做,逐步形成预习模式;持之以恒,形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则能更好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从而在语文教学中取得较好的成绩。
二、做预习作业,把预习落到实处
1.设计预习笔记本,把预习要求落实到行动中
让学生每人准备一个“预习本”,每次把预习的结果及时地记录在笔记本上。为了帮助学生学会预习,开始时,教师可以将预习任务的布置安排在课内进行。提出预习要求,教师指导到位以后,教师再逐渐让“预习本”成为学生自编的学案。通过这种自编的学案,学生记录自己的学习过程,培养自己的学习能力。同时,也为评价预习效果和进行课堂检测提供依据。
2.布置预习作业,使学生认识预习的重要性
在大多数学生心中,只有老师批改的作业才算作业,而预习从来就不是什么作业,自己高兴就做,不高兴就不做了。因此,教师要把预习任务在每上完一节新课后就布置下去,且精选学生能解决的题目作为正式作业批改,使学生认识到预习不是“走过场”,必须认真完成。
三、及时评价和检测,提高预习的有效性
为了让预习真正成為学生学习的一种习惯,教师每过一段时间就要对学生进行一次预习习惯的评价,鼓励学生认真对待每次预习,慢慢养成预习的良好习惯。要想让预习真正有效,且做到持之以恒,检测环节的落实尤其重要。中职学生,自觉性、约束力不够强,如果不及时检测,教师就无法把握学生预习的程度。预习好的学生因缺乏检测,得不到教师的认可,就会缺乏预习热情;而缺乏主动预习的学生,情况就会更糟;久而久之,预习则流于形式。所以,检测必须针对预习要求,及时落实,且进行精心设计。老师可以在一上课,就用大约10分钟的时间,以不同的方式,或默写,或学案检测等,检测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这种做法,既帮助学生发现预习中存在的问题,找出疑惑点,督促学生保证预习的效果,还使预习认真的同学得到了充分的展示,进一步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
(作者单位:江苏省赣榆中等专业学校、赣榆县技工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