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几天,一则短视频在朋友圈上火了起来。视频不足7分钟,却道尽了当今外婆、妈妈、孙女三代人相处的真实状况,戳中了万千网友的泪点。
视频的前半段,描述了外婆和妈妈两代人之间的小故事,她们在生活方式与教育理念上有着摩擦,其实,仿佛就发生在你我的身上:
母亲一早做早餐,吵醒了加班到深夜的女儿。实际上,母亲也因为女儿的夜归辗转无眠,但还是早早起来准备早饭。
孙女发烧,母亲喂了好几种药,女儿责怪母亲乱给孩子吃药,没有问过自己。母亲解释女儿没有接电话,自己只是心痛孫女病了受罪,希望孙女吃了药赶紧好起来;女儿怪母亲有事没事都给自己打很多电话,不体谅她上班很忙,所以经常忽略母亲的来电,而母亲可能是真的有事想和女儿商量。
母女俩最大的分歧,在对孩子的教育上:孙女尝试自己穿袜子,女儿也鼓励孩子,母亲却跑来帮孙女给穿好,因为孙女要去赶校车。
女儿忍不住批评母亲:“这根本不是爱!”
母亲很难过,说:“你要是觉得我做得不够好,我明天就可以走。”
女儿:“好,我明天请保姆。”
看到这里,我已然泪目。
母亲们总是毫无保留地“对孩子好”。
当孩子长大了,母亲爱屋及乌,满溢的爱也流淌到了孙辈身上。只要孩子和孙子过得好,自己再苦再累也值得。
可是,随着孩子和孙子渐渐长大,这样笨拙的、毫无保留的爱,已不是孩子和孙子所需要的,有时甚至被嫌弃。
就像曾看过一句话:孩子并不完全属于母亲,而母亲的爱却永远属于她的孩子。
视频中,第二天一大早,女儿醒来找不到母亲,以为她生气走了,着急地给母亲打电话想道歉。此时,母亲回家了。
原来,老人家早放下了吵架的事,一早出门去买新鲜排骨煲汤。
都说,从孩子出生的那一刻起,母亲就把爱放在心底,把孩子挂在心坎上。
几年前有一次,家里阿姨休息,妈妈过来帮忙带几天孩子。看着天气晴好,她就带着宝宝去附近公园玩。没想到回家路上突然下起了暴雨,被困在半路上。
雨迟迟不停,妈妈只好打电话给在上班的我求助。我不得不推掉一个会议,开车去接。
更要命的是,由于妈妈平时不住在我们那片区域,无法准确说出避雨大厦的名称和位置。
几经周折才找到人,我忍不住连珠炮一样抱怨妈妈,说她不认路还带小孩外出,说她不会用打车软件,连智能手机都不愿意换,白白浪费了大家时间。
退休前一直在单位做领导的妈妈默不做声,像个做了错事的孩子一样手足无措。
几天后,老公悄悄告诉我,妈妈让他推荐买了一部新手机,并让他给安装了打车软件,还在钱包里充了钱,妈妈让他帮忙打印地图,标注好家周边几个街区建筑物的名称。
那天夜里,经过妈妈的房间,看到她戴着老花镜,用放大镜艰难而仔细地研究着地图。灯光下,花白的头发格外刺眼。
想起妈妈常说:“趁身体还硬朗,能帮多少就帮多少。”原本想跟妈妈道歉的我,再也止不住泪水。
高尔基说:“母爱是世间最伟大的力量。”
孩子面前,每个母亲都认为自己是超人,都希望给孩子最多的爱,也希望托起孩子的整个人生。
她们总是想将自己的全部奉献给子女,不给子女增加负担,尽所能让子女过得更好。
即便和子女发生矛盾,母亲也总能抱着一颗包容的心,不去计较,不断原谅。
只可惜,母亲的苦心和爱,子女却不一定都能体会,有时还会认为是多余的,令彼此渐行渐远。
有时候,母亲是精神上的空巢老人,即便与我们相伴,却和我们的观念脱了节。
即便如此,母亲还是会尽力理解,努力跟上我们的步伐。
就像视频中的外婆,最终转变了观念,学会了放手,对孙女不再“隔代亲”。
她看着孙女哭泣,硬是忍住没有上前抱起来,而是让女儿去鼓励孙女。
视频最后,外婆母女共同回忆起女儿的小时候,外婆鼓励她、逐步放手的一幕幕场景。母女俩终于都领会到了,亲子之间彼此的爱,都要恰到好处。
我们时常忍不住吐槽母亲年纪大了,停止了学习和成长,无论在生活上还是带孩子上,都和我们有了认知上的代沟。
殊不知,很多时候,真的不是她们不愿意跟上我们的步伐,而是过去的生活和老旧的观念在她们的心灵上烙下的印记太过深刻,她们需要一点时间去适应和改变。
《奇葩说》辩手傅首尔讲过一个关于母亲的故事。
她从小就只跟妈妈一起生活,她们的日子过得非常艰难,不得不在粮仓里住到傅首尔3岁。在她长大事业变好之前,妈妈从来不舍得穿一件好衣服。
直到妈妈知道她笑着也能把钱赚到之后,傅首尔还是费了很大的力气,才把妈妈变回一个不过度节省、有正常消费观念的人。
同事小薇的母亲帮忙带孩子。小薇是个心直口快的人,经常批评母亲带娃不科学:给宝宝穿了太多衣服,抱着宝宝不让他磕磕碰碰,在宝宝辅食里添加食盐……
母亲每次都点头说好,下次又再犯,小薇很是恼火。
直到有一天,小薇无意中发现,母亲有一个老年学校的学员证,还有一本笔记本,上面密密麻麻记满了育儿笔记。
时光荏苒,把曾经超人一般的母亲变成了一个普通的老妇人。
有时候,母亲不是不愿意改变她们的观念和做法,只是她们的学习能力和记忆力随年龄增长退化了许多,而这个世界又变化得太多太快。
她们观念的转变很难,学习的输入也很慢,但不影响她们在努力地、缓慢地向我们靠近。
就如一篇感人的文章所说:孩子,我已老去,请多包容我。
我们应该学会体谅并感念其恩情,为其停留和等待。对母亲多一点耐心,就像小时候她们对我们那样。
亲子间,感情最好的状态是:恰到好处。
恰到好处,指的是母亲对孩子的爱,也是孩子对母亲的爱。
小时候,母爱是一口饭、一件衣地供养;成年后,母爱是一边思念又生怕连累孩子的忐忑,是拼尽最后一丝力气也要疼爱孩子的坚持。
或许,每位母亲心里都明白,最好的亲子关系不是恒久的占有。但站在子女背后这场得体的退出,仍然有太多的不舍。
当孩子长大,学会走路,母亲松开双手,却移不开关注的眼睛;当孩子学会独立,母亲放飞孩子,却割舍不下眷眷的关心。
龙应台说,所谓父母,就是那不断对着背影既欣喜又悲伤,想追回拥抱又不敢声张的人。
当我们脚步匆匆,寻求独立自由、天高海阔,何妨勿忘感念和珍惜,不时回头看看和等候,回馈母亲对我们爱的需要。
毕竟,曾经的她,为了我们放弃了诗和远方,甘愿守于一隅,用最好的年华成就了我们的成长。
毕竟,岁月匆匆,总有那么一天,母亲和我们会在某个路口,松开彼此牵了一辈子的手。
视频的前半段,描述了外婆和妈妈两代人之间的小故事,她们在生活方式与教育理念上有着摩擦,其实,仿佛就发生在你我的身上:
母亲一早做早餐,吵醒了加班到深夜的女儿。实际上,母亲也因为女儿的夜归辗转无眠,但还是早早起来准备早饭。
孙女发烧,母亲喂了好几种药,女儿责怪母亲乱给孩子吃药,没有问过自己。母亲解释女儿没有接电话,自己只是心痛孫女病了受罪,希望孙女吃了药赶紧好起来;女儿怪母亲有事没事都给自己打很多电话,不体谅她上班很忙,所以经常忽略母亲的来电,而母亲可能是真的有事想和女儿商量。
母女俩最大的分歧,在对孩子的教育上:孙女尝试自己穿袜子,女儿也鼓励孩子,母亲却跑来帮孙女给穿好,因为孙女要去赶校车。
女儿忍不住批评母亲:“这根本不是爱!”
母亲很难过,说:“你要是觉得我做得不够好,我明天就可以走。”
女儿:“好,我明天请保姆。”
看到这里,我已然泪目。
母亲们总是毫无保留地“对孩子好”。
当孩子长大了,母亲爱屋及乌,满溢的爱也流淌到了孙辈身上。只要孩子和孙子过得好,自己再苦再累也值得。
可是,随着孩子和孙子渐渐长大,这样笨拙的、毫无保留的爱,已不是孩子和孙子所需要的,有时甚至被嫌弃。
就像曾看过一句话:孩子并不完全属于母亲,而母亲的爱却永远属于她的孩子。
视频中,第二天一大早,女儿醒来找不到母亲,以为她生气走了,着急地给母亲打电话想道歉。此时,母亲回家了。
原来,老人家早放下了吵架的事,一早出门去买新鲜排骨煲汤。
都说,从孩子出生的那一刻起,母亲就把爱放在心底,把孩子挂在心坎上。
几年前有一次,家里阿姨休息,妈妈过来帮忙带几天孩子。看着天气晴好,她就带着宝宝去附近公园玩。没想到回家路上突然下起了暴雨,被困在半路上。
雨迟迟不停,妈妈只好打电话给在上班的我求助。我不得不推掉一个会议,开车去接。
更要命的是,由于妈妈平时不住在我们那片区域,无法准确说出避雨大厦的名称和位置。
几经周折才找到人,我忍不住连珠炮一样抱怨妈妈,说她不认路还带小孩外出,说她不会用打车软件,连智能手机都不愿意换,白白浪费了大家时间。
退休前一直在单位做领导的妈妈默不做声,像个做了错事的孩子一样手足无措。
几天后,老公悄悄告诉我,妈妈让他推荐买了一部新手机,并让他给安装了打车软件,还在钱包里充了钱,妈妈让他帮忙打印地图,标注好家周边几个街区建筑物的名称。
那天夜里,经过妈妈的房间,看到她戴着老花镜,用放大镜艰难而仔细地研究着地图。灯光下,花白的头发格外刺眼。
想起妈妈常说:“趁身体还硬朗,能帮多少就帮多少。”原本想跟妈妈道歉的我,再也止不住泪水。
高尔基说:“母爱是世间最伟大的力量。”
孩子面前,每个母亲都认为自己是超人,都希望给孩子最多的爱,也希望托起孩子的整个人生。
她们总是想将自己的全部奉献给子女,不给子女增加负担,尽所能让子女过得更好。
即便和子女发生矛盾,母亲也总能抱着一颗包容的心,不去计较,不断原谅。
只可惜,母亲的苦心和爱,子女却不一定都能体会,有时还会认为是多余的,令彼此渐行渐远。
有时候,母亲是精神上的空巢老人,即便与我们相伴,却和我们的观念脱了节。
即便如此,母亲还是会尽力理解,努力跟上我们的步伐。
就像视频中的外婆,最终转变了观念,学会了放手,对孙女不再“隔代亲”。
她看着孙女哭泣,硬是忍住没有上前抱起来,而是让女儿去鼓励孙女。
视频最后,外婆母女共同回忆起女儿的小时候,外婆鼓励她、逐步放手的一幕幕场景。母女俩终于都领会到了,亲子之间彼此的爱,都要恰到好处。
我们时常忍不住吐槽母亲年纪大了,停止了学习和成长,无论在生活上还是带孩子上,都和我们有了认知上的代沟。
殊不知,很多时候,真的不是她们不愿意跟上我们的步伐,而是过去的生活和老旧的观念在她们的心灵上烙下的印记太过深刻,她们需要一点时间去适应和改变。
《奇葩说》辩手傅首尔讲过一个关于母亲的故事。
她从小就只跟妈妈一起生活,她们的日子过得非常艰难,不得不在粮仓里住到傅首尔3岁。在她长大事业变好之前,妈妈从来不舍得穿一件好衣服。
直到妈妈知道她笑着也能把钱赚到之后,傅首尔还是费了很大的力气,才把妈妈变回一个不过度节省、有正常消费观念的人。
同事小薇的母亲帮忙带孩子。小薇是个心直口快的人,经常批评母亲带娃不科学:给宝宝穿了太多衣服,抱着宝宝不让他磕磕碰碰,在宝宝辅食里添加食盐……
母亲每次都点头说好,下次又再犯,小薇很是恼火。
直到有一天,小薇无意中发现,母亲有一个老年学校的学员证,还有一本笔记本,上面密密麻麻记满了育儿笔记。
时光荏苒,把曾经超人一般的母亲变成了一个普通的老妇人。
有时候,母亲不是不愿意改变她们的观念和做法,只是她们的学习能力和记忆力随年龄增长退化了许多,而这个世界又变化得太多太快。
她们观念的转变很难,学习的输入也很慢,但不影响她们在努力地、缓慢地向我们靠近。
就如一篇感人的文章所说:孩子,我已老去,请多包容我。
我们应该学会体谅并感念其恩情,为其停留和等待。对母亲多一点耐心,就像小时候她们对我们那样。
亲子间,感情最好的状态是:恰到好处。
恰到好处,指的是母亲对孩子的爱,也是孩子对母亲的爱。
小时候,母爱是一口饭、一件衣地供养;成年后,母爱是一边思念又生怕连累孩子的忐忑,是拼尽最后一丝力气也要疼爱孩子的坚持。
或许,每位母亲心里都明白,最好的亲子关系不是恒久的占有。但站在子女背后这场得体的退出,仍然有太多的不舍。
当孩子长大,学会走路,母亲松开双手,却移不开关注的眼睛;当孩子学会独立,母亲放飞孩子,却割舍不下眷眷的关心。
龙应台说,所谓父母,就是那不断对着背影既欣喜又悲伤,想追回拥抱又不敢声张的人。
当我们脚步匆匆,寻求独立自由、天高海阔,何妨勿忘感念和珍惜,不时回头看看和等候,回馈母亲对我们爱的需要。
毕竟,曾经的她,为了我们放弃了诗和远方,甘愿守于一隅,用最好的年华成就了我们的成长。
毕竟,岁月匆匆,总有那么一天,母亲和我们会在某个路口,松开彼此牵了一辈子的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