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的物理教学以教师讲解替代学生实验,学生缺少亲历实验的过程,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停留在机械记忆的层面上,严重限制学生自身能力的发展.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物理教学走出重知识传授、轻自主探究的误区.物理学科要重视实验教学,倡导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方法,使学生养成动手操作的习惯,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的需要,引入丰富的实验素材,通过演示实验或多媒体辅助实验演示为学生创设实验情境,将实验融入教学内容之中,引发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现象,从不同层面分析问题,经过猜想、推理等过程,建立物理概念、总结物理规律,从而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达到培养能力、启迪思维、激发兴趣的目的.
一、在导入知识中创设实验情境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一个成功的导入,能明晰学习目标,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引发学生一连串的思考.教师通过生动、有趣的实验,为学生创设悬疑的问题情境,使学生与原有的认知结构产生矛盾,能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例如,在讲“平面镜”时,教师可以利用平面镜演示“水浇不灭的蜡烛火焰”,蜡烛在水中仍然能“燃烧”,学生感到很奇怪,产生“为什么蜡烛在水中不熄灭”的疑问.通过新奇的实验情境,让学生形成认知冲突,激发学生提出问题的欲望,有学生提出问题:蜡烛的像在镜子里,还是在镜子后?为什么平面镜里的蜡烛看起来要小些?蜡烛如果放近些,镜子里的像会产生怎样的变化?
教师要摆脱物理教学与日常生活相割裂的现状,着眼于学生的长远发展,根据教学内容挖掘生活中的资源,拉近与日常生活的距离,引领学生观察物理现象,探寻问题的本质.
例如,在讲“光的折射”时,教师可以演示“筷子插入水中”的实验,让学生观察从水中看筷子与直接看筷子有没有区别,猜想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教师从自然现象引出与物理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对光的行为提出大胆的猜想,通过对话交流,使学生的思维产生碰撞的火花.
二、在探究知识中创设实验情境
传统教学中教师生硬地将枯燥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学生机械记忆,缺乏形象直观的感受.教师要通过创设实验情境丰富学生的感知,让学生在原有的认知结构基础上主动建构知识网络,让知识点彼此联系,不可分割.实验情境也为学生提供一个实验操作的氛围,指导学生采用科学的探究方法、沿着正确的探究方向进行实验,从而获得直观的感受.
例如,在讲“电阻”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导线将电池、小灯炮、铅笔芯(回形针、圆规、钢笔套等物品)串联起来,观察不同物体作导体时小灯泡的亮度,探究不同导体导电的能力强弱是否一样.同样的铅笔芯,但长度不同时,小灯泡的亮度是否一致?由此猜想:导体的导电能与哪些因素有关系?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以生动有趣的实验取代乏味的讲解,引导学生实验探索、交流合作、分析归纳,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满足了学生求知和自尊的需要.有些实验受空间、时间的限制,难以在常规条件下完成,教师可借助于多媒体来完成演示或探究实验.多媒体集视频、动画、声音、图像于一体,具有形象生动、交互性强的特点,深受学生的喜爱.
例如,在讲“机械能与内能的相互转化”时,由于学生对汽油机缺少感性认识,因而对其相关知识难以接受,教师可以借助于多媒体将吸气、压缩、做功和排气冲程清晰地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了解各冲程中进气门、排气门、活塞的运动状态,从而摆脱难以理解的困境.
三、在突破难点时创设实验情境
学生对难以掌握的物理概念和容易混淆的规律,靠记忆、理解容易产生错误,教师可以利用实验为学生模仿一个真实的情境,让学生主动去探究,从而化难为易,纠正思维的误区.
例如,在讲“牛顿第一定律”时,学生对“当运动的物体不受力时,不会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心存疑虑,大部分学生认为“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教师可以演示对比实验,先让学生用细绳拉着小车在铺有毛巾的桌面上走,用力拉时小车就走,停止用力时小车就停,学生更坚定了自己的想法.这时教师再将小车放在平滑的桌面上,用力拉小车走,但当停止用力时,小车运动一段距离才停下来.学生发现观察到的实验结果与自己的生活经验不一致,于是重新审视自己的猜想.教师再设计新的实验,让小车分别在光滑的木板上推动,当小车动起来后,让小车分别滑上表面光滑、表面粗糙的木板以及铺有毛巾的桌面上,发现不同的表面滑行的距离也不同.通过实验,学生解决了学习中的困惑,打破了凭日常经验思考的思维,学会了批判、学会了创新.
总之,实验在物理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创设实验情境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转变学生的学习行为,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创新意识和科学精神.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的需要,引入丰富的实验素材,通过演示实验或多媒体辅助实验演示为学生创设实验情境,将实验融入教学内容之中,引发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现象,从不同层面分析问题,经过猜想、推理等过程,建立物理概念、总结物理规律,从而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达到培养能力、启迪思维、激发兴趣的目的.
一、在导入知识中创设实验情境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一个成功的导入,能明晰学习目标,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引发学生一连串的思考.教师通过生动、有趣的实验,为学生创设悬疑的问题情境,使学生与原有的认知结构产生矛盾,能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例如,在讲“平面镜”时,教师可以利用平面镜演示“水浇不灭的蜡烛火焰”,蜡烛在水中仍然能“燃烧”,学生感到很奇怪,产生“为什么蜡烛在水中不熄灭”的疑问.通过新奇的实验情境,让学生形成认知冲突,激发学生提出问题的欲望,有学生提出问题:蜡烛的像在镜子里,还是在镜子后?为什么平面镜里的蜡烛看起来要小些?蜡烛如果放近些,镜子里的像会产生怎样的变化?
教师要摆脱物理教学与日常生活相割裂的现状,着眼于学生的长远发展,根据教学内容挖掘生活中的资源,拉近与日常生活的距离,引领学生观察物理现象,探寻问题的本质.
例如,在讲“光的折射”时,教师可以演示“筷子插入水中”的实验,让学生观察从水中看筷子与直接看筷子有没有区别,猜想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教师从自然现象引出与物理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对光的行为提出大胆的猜想,通过对话交流,使学生的思维产生碰撞的火花.
二、在探究知识中创设实验情境
传统教学中教师生硬地将枯燥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学生机械记忆,缺乏形象直观的感受.教师要通过创设实验情境丰富学生的感知,让学生在原有的认知结构基础上主动建构知识网络,让知识点彼此联系,不可分割.实验情境也为学生提供一个实验操作的氛围,指导学生采用科学的探究方法、沿着正确的探究方向进行实验,从而获得直观的感受.
例如,在讲“电阻”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导线将电池、小灯炮、铅笔芯(回形针、圆规、钢笔套等物品)串联起来,观察不同物体作导体时小灯泡的亮度,探究不同导体导电的能力强弱是否一样.同样的铅笔芯,但长度不同时,小灯泡的亮度是否一致?由此猜想:导体的导电能与哪些因素有关系?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以生动有趣的实验取代乏味的讲解,引导学生实验探索、交流合作、分析归纳,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满足了学生求知和自尊的需要.有些实验受空间、时间的限制,难以在常规条件下完成,教师可借助于多媒体来完成演示或探究实验.多媒体集视频、动画、声音、图像于一体,具有形象生动、交互性强的特点,深受学生的喜爱.
例如,在讲“机械能与内能的相互转化”时,由于学生对汽油机缺少感性认识,因而对其相关知识难以接受,教师可以借助于多媒体将吸气、压缩、做功和排气冲程清晰地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了解各冲程中进气门、排气门、活塞的运动状态,从而摆脱难以理解的困境.
三、在突破难点时创设实验情境
学生对难以掌握的物理概念和容易混淆的规律,靠记忆、理解容易产生错误,教师可以利用实验为学生模仿一个真实的情境,让学生主动去探究,从而化难为易,纠正思维的误区.
例如,在讲“牛顿第一定律”时,学生对“当运动的物体不受力时,不会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心存疑虑,大部分学生认为“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教师可以演示对比实验,先让学生用细绳拉着小车在铺有毛巾的桌面上走,用力拉时小车就走,停止用力时小车就停,学生更坚定了自己的想法.这时教师再将小车放在平滑的桌面上,用力拉小车走,但当停止用力时,小车运动一段距离才停下来.学生发现观察到的实验结果与自己的生活经验不一致,于是重新审视自己的猜想.教师再设计新的实验,让小车分别在光滑的木板上推动,当小车动起来后,让小车分别滑上表面光滑、表面粗糙的木板以及铺有毛巾的桌面上,发现不同的表面滑行的距离也不同.通过实验,学生解决了学习中的困惑,打破了凭日常经验思考的思维,学会了批判、学会了创新.
总之,实验在物理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创设实验情境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转变学生的学习行为,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创新意识和科学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