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瓷器,不仅是中国古代外贸商品的重要名片,更是中华文明的瑰宝。
宋元时期,随着北方各大窑口的衰落和景德镇青花瓷的问世,景德镇逐渐坐上了中国古代制瓷业的头把交椅。从青花瓷、黑种瓷到卵白釉、釉里红,再到霁兰、红绿彩,琳琅满目的景德镇瓷器让欧洲贵族们爱不释手,也给商人们带来了巨大的利润空间。
与此同时,仿冒者们也在世界各地涌现,构成了一个独特的“山寨市场”。
一
景德镇,位于江西省东北部,其制瓷历史最早可追溯至东汉。在北方邢窑、南方越窑闻名全国之时,景德镇还只是赣东北山林中一片瓷窑相对密布的手工业作坊区。不过,景德镇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早已奠定了它成为瓷都的基础条件。
赣东北山区密布的山林,不仅能给广大窑口提供优质的柴窑,其区域内还分布着众多优质的瓷石、瓷土。闻名遐迩的高岭土即最早發现于此。而流经这里的昌江又连通着鄱阳湖水系,使得生产的瓷器可以通过鄱阳湖水系各水道和长江黄金水道,运往全国,乃至世界各地。
当景德镇独创性地烧制出青白瓷,它便开始在名窑林立的宋代找到了自己的一席之地。北宋时,景德镇从名不见经传的地方陶瓷、手工业品生产地,逐渐变身为受皇室所青睐的御窑产地。宋真宗执政期间就对景德镇所产的青白瓷爱不释手,景德镇的名字就是从他的景德年号中得来的。
1127年,金军南下,随着人口的迁徙和经济重心的南移,北方的知名瓷窑相继衰落,景德镇进一步成为全国制瓷业的中心。
元朝时,景德镇受到皇室的重视。忽必烈曾在景德镇的上级主管行政单位浮梁县设立浮梁瓷局,用于监督和烧制皇家用瓷。而景德镇亦在此时,烧制出了闻名遐迩的青花瓷。在海上丝绸之路贸易最为繁盛的元代,瓷器成了当时中国对外贸易中数量最大的出口产品。
明朝时,朱元璋又在景德镇设立御器厂(清朝时改名为御窑厂),由此服务于皇家的顶尖瓷器烧制研发部门诞生了。
尽管皇室为了防止御用瓷器和技术流入民间,对未选中的瓷器和残次品进行集中销毁,但是在内外危机和财政困难面前,景德镇也在明朝中后期出现了为官窑服务的民窑,形成了“官搭民烧”的局面,这再次刺激了卵白釉、釉里红等彩釉瓷器的问世,丰富了景德镇的产品门类。
二
17世纪,随着荷属东印度公司的建立,欧洲与东方的贸易逐渐被其垄断。
荷兰人很快就意识到,东方的瓷器会是贸易中利润最高的品类之一。不过,由于当时航海技术有限,从东方运回瓷器的成本和代价较大,所以一些商人打算就地山寨。
对中方瓷器的仿制,率先在荷兰代尔夫特出现。当地工匠采用的是阿拉伯人传来的锡釉陶技术,这种烧造技术虽然能够实现像景德镇青花瓷一般的光滑亮丽的表面,但做不出坚硬的釉质,所以荷兰代尔夫特生产的产品只是形似青花瓷,实则为蓝陶器。
在当时的欧洲市场,能见到真正青花瓷的人非富即贵,平民们其实缺乏对陶和瓷的鉴别能力,因此这种山寨货也有一定的市场。
荷兰工匠也努力在纹样上跟上中国同行的脚步,除了应用青花瓷中常见的花鸟纹饰外,还仿制元青花瓷中的汉字草书。然而当时的荷兰工匠大多不认识汉字,所以出产的蓝陶常出现不中不西的“鬼画符”文字符号。
代尔夫特蓝陶在后来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例如荷兰的风车、花卉等就是后期代尔夫特蓝陶的典型饰物。但本质上讲,当时荷兰陶器疏松的质地难以满足日常生活的需要,曾被戏称为“鼠咬瓷”。而随着德国瓷器的成功烧制、高岭土成分的发现和中国瓷器的持续输入,代尔夫特的蓝陶产业终究难以为继。
除了荷兰的代尔夫特外,阿拉伯地区、非洲东部地区都曾仿制过景德镇瓷器,但这些山寨产品没能经受住市场的考验,最后都销声匿迹了,唯独日本的伊万里瓷这款“山寨产品”打出了自己的市场。
三
1592年,日本人丰臣秀吉率军入侵朝鲜,明朝出兵援助,史称万历朝鲜战争。在战争中,丰臣秀吉从朝鲜带回了陶瓷工匠李参平,资助他在日本多地进行陶器制作。
1616年,李参平在日本有田町群山中发现了理想的瓷土和瓷石,并在此定居,制作陶瓷。这便是日本的有田烧陶瓷,因通过伊万里港向外输出,所以被称为伊万里瓷。
这种瓷器为日本创造大量外汇,则是从明朝中后期开始的。这一时期,我国海上对外贸易开始收紧,清朝又实行了更为严格的海禁政策。于是,在原版货无处购买的情况下,欧洲商人只能向日本购买仿制品,日本伊万里瓷由此占据了市场空白。到了17世纪末,日本又烧制出了彩绘瓷,并广泛传播。
1683年,清康熙皇帝遣施琅收复台湾,随后解除了东南四省的海禁政策,正版的景德镇瓷器再度出口欧洲。然而此时,有不少欧洲贵族消费者已经喜欢上了日本这种蓝红加描金风格的伊万里瓷,所以景德镇瓷器也开始反向模仿,并成功挤占了伊万里瓷的市场份额。
这是景德镇“山寨”其他产品的开始。
凭借出色的制瓷工艺和技术,景德镇生产的伊万里瓷在欧洲市场成功抗衡了日本的伊万里瓷,加之已有的青花瓷、卵白釉等产品,景德镇瓷器出口量屡创新高,一些新产品也开始涌现。
比如珐琅器是欧洲人所钟爱的以珐琅为材料装饰而成的器物。这种精美的器物在传入中国以后,受到了康熙的喜爱,他下令设立珐琅造办。景德镇就是从康熙晚期开始,在珐琅彩瓷(瓷胎珐琅)的基础上研制的粉彩。雍正、乾隆年间,景德镇的粉彩烧制技术大大提升,其粉彩的质感,足以媲美珐琅器,并反向出口到了欧洲。
虽然销量不错,但从粉彩的烧制中我们已经看出了景德镇传统陶瓷产业所面临的危机。
景德镇的陶瓷手工业,是以官办为基调、市场为向导发展起来的。然而清朝中期先是出现了皇宫造办处和钦定的广东珐琅作坊,鸦片战争后随着西方定制瓷的需求,广州“广彩”瓷器又进一步对景德镇制瓷业造成冲击。
这种瓷器,起初还以景德镇的白瓷胎为底,在广州由西洋画师或本地画师完成着色烧制。但到了后来,为了节省成本,广彩商人开始在潮汕和闽南寻找供应商,遥远的景德镇逐渐成了弃子。
官办机构的抽离和市场前沿订单的丢失,又使得景德镇的传统陶瓷手工艺者不得不南下,迁往广州和之后开埠的各个通商口岸。处于赣东北山区的景德镇,无论是对前沿市场的敏锐把握,还是对外贸易的商品输出条件,在此时都已不如广州等东南港口城市。
其实,从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发现高岭土成分的那一天起,从德国研制出欧洲第一件瓷器的那一天起,从广州装箱出口广彩瓷器的那一天起,景德镇这个因皇帝命令而兴起,却从未洗脱传统农业社会色彩的手工业城市,就注定了在经济浪潮下会受到剧烈的冲击。
景德镇仍然是大众口中的瓷都,但也不再是大众心中的那个瓷都了。
宋元时期,随着北方各大窑口的衰落和景德镇青花瓷的问世,景德镇逐渐坐上了中国古代制瓷业的头把交椅。从青花瓷、黑种瓷到卵白釉、釉里红,再到霁兰、红绿彩,琳琅满目的景德镇瓷器让欧洲贵族们爱不释手,也给商人们带来了巨大的利润空间。
与此同时,仿冒者们也在世界各地涌现,构成了一个独特的“山寨市场”。
一
景德镇,位于江西省东北部,其制瓷历史最早可追溯至东汉。在北方邢窑、南方越窑闻名全国之时,景德镇还只是赣东北山林中一片瓷窑相对密布的手工业作坊区。不过,景德镇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早已奠定了它成为瓷都的基础条件。
赣东北山区密布的山林,不仅能给广大窑口提供优质的柴窑,其区域内还分布着众多优质的瓷石、瓷土。闻名遐迩的高岭土即最早發现于此。而流经这里的昌江又连通着鄱阳湖水系,使得生产的瓷器可以通过鄱阳湖水系各水道和长江黄金水道,运往全国,乃至世界各地。
当景德镇独创性地烧制出青白瓷,它便开始在名窑林立的宋代找到了自己的一席之地。北宋时,景德镇从名不见经传的地方陶瓷、手工业品生产地,逐渐变身为受皇室所青睐的御窑产地。宋真宗执政期间就对景德镇所产的青白瓷爱不释手,景德镇的名字就是从他的景德年号中得来的。
1127年,金军南下,随着人口的迁徙和经济重心的南移,北方的知名瓷窑相继衰落,景德镇进一步成为全国制瓷业的中心。
元朝时,景德镇受到皇室的重视。忽必烈曾在景德镇的上级主管行政单位浮梁县设立浮梁瓷局,用于监督和烧制皇家用瓷。而景德镇亦在此时,烧制出了闻名遐迩的青花瓷。在海上丝绸之路贸易最为繁盛的元代,瓷器成了当时中国对外贸易中数量最大的出口产品。
明朝时,朱元璋又在景德镇设立御器厂(清朝时改名为御窑厂),由此服务于皇家的顶尖瓷器烧制研发部门诞生了。
尽管皇室为了防止御用瓷器和技术流入民间,对未选中的瓷器和残次品进行集中销毁,但是在内外危机和财政困难面前,景德镇也在明朝中后期出现了为官窑服务的民窑,形成了“官搭民烧”的局面,这再次刺激了卵白釉、釉里红等彩釉瓷器的问世,丰富了景德镇的产品门类。
二
17世纪,随着荷属东印度公司的建立,欧洲与东方的贸易逐渐被其垄断。
荷兰人很快就意识到,东方的瓷器会是贸易中利润最高的品类之一。不过,由于当时航海技术有限,从东方运回瓷器的成本和代价较大,所以一些商人打算就地山寨。
对中方瓷器的仿制,率先在荷兰代尔夫特出现。当地工匠采用的是阿拉伯人传来的锡釉陶技术,这种烧造技术虽然能够实现像景德镇青花瓷一般的光滑亮丽的表面,但做不出坚硬的釉质,所以荷兰代尔夫特生产的产品只是形似青花瓷,实则为蓝陶器。
在当时的欧洲市场,能见到真正青花瓷的人非富即贵,平民们其实缺乏对陶和瓷的鉴别能力,因此这种山寨货也有一定的市场。
荷兰工匠也努力在纹样上跟上中国同行的脚步,除了应用青花瓷中常见的花鸟纹饰外,还仿制元青花瓷中的汉字草书。然而当时的荷兰工匠大多不认识汉字,所以出产的蓝陶常出现不中不西的“鬼画符”文字符号。
代尔夫特蓝陶在后来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例如荷兰的风车、花卉等就是后期代尔夫特蓝陶的典型饰物。但本质上讲,当时荷兰陶器疏松的质地难以满足日常生活的需要,曾被戏称为“鼠咬瓷”。而随着德国瓷器的成功烧制、高岭土成分的发现和中国瓷器的持续输入,代尔夫特的蓝陶产业终究难以为继。
除了荷兰的代尔夫特外,阿拉伯地区、非洲东部地区都曾仿制过景德镇瓷器,但这些山寨产品没能经受住市场的考验,最后都销声匿迹了,唯独日本的伊万里瓷这款“山寨产品”打出了自己的市场。
三
1592年,日本人丰臣秀吉率军入侵朝鲜,明朝出兵援助,史称万历朝鲜战争。在战争中,丰臣秀吉从朝鲜带回了陶瓷工匠李参平,资助他在日本多地进行陶器制作。
1616年,李参平在日本有田町群山中发现了理想的瓷土和瓷石,并在此定居,制作陶瓷。这便是日本的有田烧陶瓷,因通过伊万里港向外输出,所以被称为伊万里瓷。
这种瓷器为日本创造大量外汇,则是从明朝中后期开始的。这一时期,我国海上对外贸易开始收紧,清朝又实行了更为严格的海禁政策。于是,在原版货无处购买的情况下,欧洲商人只能向日本购买仿制品,日本伊万里瓷由此占据了市场空白。到了17世纪末,日本又烧制出了彩绘瓷,并广泛传播。
1683年,清康熙皇帝遣施琅收复台湾,随后解除了东南四省的海禁政策,正版的景德镇瓷器再度出口欧洲。然而此时,有不少欧洲贵族消费者已经喜欢上了日本这种蓝红加描金风格的伊万里瓷,所以景德镇瓷器也开始反向模仿,并成功挤占了伊万里瓷的市场份额。
这是景德镇“山寨”其他产品的开始。
凭借出色的制瓷工艺和技术,景德镇生产的伊万里瓷在欧洲市场成功抗衡了日本的伊万里瓷,加之已有的青花瓷、卵白釉等产品,景德镇瓷器出口量屡创新高,一些新产品也开始涌现。
比如珐琅器是欧洲人所钟爱的以珐琅为材料装饰而成的器物。这种精美的器物在传入中国以后,受到了康熙的喜爱,他下令设立珐琅造办。景德镇就是从康熙晚期开始,在珐琅彩瓷(瓷胎珐琅)的基础上研制的粉彩。雍正、乾隆年间,景德镇的粉彩烧制技术大大提升,其粉彩的质感,足以媲美珐琅器,并反向出口到了欧洲。
虽然销量不错,但从粉彩的烧制中我们已经看出了景德镇传统陶瓷产业所面临的危机。
景德镇的陶瓷手工业,是以官办为基调、市场为向导发展起来的。然而清朝中期先是出现了皇宫造办处和钦定的广东珐琅作坊,鸦片战争后随着西方定制瓷的需求,广州“广彩”瓷器又进一步对景德镇制瓷业造成冲击。
这种瓷器,起初还以景德镇的白瓷胎为底,在广州由西洋画师或本地画师完成着色烧制。但到了后来,为了节省成本,广彩商人开始在潮汕和闽南寻找供应商,遥远的景德镇逐渐成了弃子。
官办机构的抽离和市场前沿订单的丢失,又使得景德镇的传统陶瓷手工艺者不得不南下,迁往广州和之后开埠的各个通商口岸。处于赣东北山区的景德镇,无论是对前沿市场的敏锐把握,还是对外贸易的商品输出条件,在此时都已不如广州等东南港口城市。
其实,从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发现高岭土成分的那一天起,从德国研制出欧洲第一件瓷器的那一天起,从广州装箱出口广彩瓷器的那一天起,景德镇这个因皇帝命令而兴起,却从未洗脱传统农业社会色彩的手工业城市,就注定了在经济浪潮下会受到剧烈的冲击。
景德镇仍然是大众口中的瓷都,但也不再是大众心中的那个瓷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