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标准提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靠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方式。”课堂上有些知识让学生说,不如让学生去动手做,让学生“动”起来了,教师该怎样把握让其真正有效的为课堂服务,着实要动一番脑筋。几年来,我在教学中一直很关注学生的实践活动,并把它作为自己的研究课题进行研究,我深深的体会到实践活动对数学教学的密切联系和作用,引导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学习数学,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理解问题的能力,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思维能力。在尝试的过程当中也遇到了不少的麻烦,比如说,学生的年龄小,控制力差,一动起手来课堂的整体调控就出现了危机,教学内容完不成是常有的事。有时,实践起来意义不大的活动在课堂上也占去了大块时间,得不偿失,也有价值很高的数学实践活动因为自己太心急,没有达到预期目的的。这样一步步走来,怎样让实践活动真正有效地为课堂服务,使数学教学“动”起来,提高课堂效率,也有了自己的一点点心得。
1.操作活动必须是有目的,让学生知道自己要干什么。
操作活动必须是有目的的,在实践活动之前,教师一定要把自己的要求和实践活动时的注意事项说清楚。就是说,学生在动手之前必须知道他们要做什么,怎么做,为什么这样做,教师只有把目的给学生讲清楚了,学生才可以积极主动地去做,按你预设的去做。举个我在教学《认识厘米用厘米量》时的例子:课堂上,我说让学生自己自由的选实物作为测量的标准去度量数学书的短边,说完之后就让学生动手了,结果巡视中发现:学生在测量时,有的用一把小刀和橡皮一起测量,有的用两种以上的不同的物品同时测量。混乱!并不是我想要的结果!于是,我不得不让学生们都停下来,再把自己的要求说一遍,说得更清楚明白些:“请学生用同一种测量工具来测量,比如你用曲别针,就只能选择这一种实物做测量工具,看一看数学书的短边有几个曲别针那么长,明白了吗?”这下,学生才按照我的要求和指示,才朝着我预设的结果一步步走。
2.实践操作活动必须充分与数学知识相联系
实践活动必须与数学知识的教学紧密联系,实践活动才能更好地体现自身的价值,一旦脱离了数学知识教学这个根本,实践活动便无意义,达不到帮助学生理解掌握知识的目的。我在教学《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时,例题是:56-18=?为了让学生更进一步的明白退位的原因,我让学生提前准备了小棒,课堂上我让学生用小棒摆一摆:6不够减8了怎么办。学生就说:“打开一捆,就够了!”我听了很高兴,学生能这样回答说明自己明白了吗,于是我说:“大家的办法真好,把小棒收回,试着做这一到题吧!”学生做题的时候,我巡视全班,我发现了一部分学生知道计算时个位不够减要退“1”,可是并不知道为什么要退;还有几个学生不知道怎么下手。我当时就想:怎么可能,刚刚实际操作不是全明白吗,怎么回事?反思回顾自己的课堂才发现,我只重视了学生操作过程,学生操作完之后,我没有及时把实践活动于数学知识相联系,才使学生“做”完之后,面对习题,仍然不知怎么下手。在我的第二个班的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摆小棒时,很注重与所学知识相结合,时刻与题目相连:师:“6不够减8了怎么办?打开的一捆本来是谁的?向谁借的?当几用?十位上还剩下多少?为什么?借来的1你准备怎么表示?”等等问题。把学生的操作过程与计算题紧紧联系在一起,学生通过摆小棒,很快就明白了面对退位减法时该怎么办?为什么这么做?同时,学生也借助操作活动对退位减法的理解和掌握更加深了一步,实践操作活动才真正的为自己的数学教学课堂服务,成了数学课堂上教师解决教学难点的法宝,学生学习的辅助手段。设计的实践活动也不要太简单,学生实践起来太容易,例如:在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时,让学生计算2+2+2+2+2=?这样的算式时,还要让学生动手用小棒去摆一摆,这么简单的口算内容,就没有的实践必要,大可以省略。
3.通过实践活动,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
低年级的学生的年龄小,好动是他们的天性,而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习活动的内部动力。教师要在平时课堂教学实践活动中注意引导和鼓励,让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成功后有了学习动力,在失败时能更加明确学习目标,强化学习动机。使学生从教师“指路”学习,变成自己“找路”学习。例如:我在教学一年级上学期的《分类》一课,课前让学生准备了大量的来自生活中的学具:有各种各样的布娃娃小汽车等玩具、有牙膏盒香皂盒等生活用品、更有学生自己的彩笔铅笔等文具。在课堂上,我要求他们按照自己的标准,以小组为单位来分一分类,没有提供任何要求与标准。其实,在备课时我是不太敢让学生这样大胆放手去做,害怕浪费了时间,学生的收获不大,抱着试一试的态度,也抱着时刻准备喊停的态度,观察学生的行动。结果出乎我的意料,在动手实践操作中学生们不仅找到了分类的方法,而且还明白了原来分类不同的标准就有不同的分法。在让学生进行汇报时,学生沾沾自喜的态度感染了我和所有的学生,孩子们头头是道的讲解是对分类的方法的理解和掌握的体现,更是获得成功后喜悦的表现,此时那些不明白的学生也可以通过别人的讲解进一步学习知识。这样对于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来说获得了成功的体验,激发了学习兴趣;而对于接受能力慢的学生来说,不仅在小组活动中得到了与小组伙伴交流合作的机会,同时也进一步强化了对知识的理解,激发了其学习动机。
综上所述,要使操作活动真正有效的服务课堂,教师就一定要认识“动”的实质,把握教材,让学生通过量一量、摆一摆、摸一摸、折一折、画一画等动手动脑的活动,自己去学数学,做数学,让教学过程成为学生自主学习、实践活动的过程,真正让实践活动成为数学课堂上的宝藏,打造高效课堂。
1.操作活动必须是有目的,让学生知道自己要干什么。
操作活动必须是有目的的,在实践活动之前,教师一定要把自己的要求和实践活动时的注意事项说清楚。就是说,学生在动手之前必须知道他们要做什么,怎么做,为什么这样做,教师只有把目的给学生讲清楚了,学生才可以积极主动地去做,按你预设的去做。举个我在教学《认识厘米用厘米量》时的例子:课堂上,我说让学生自己自由的选实物作为测量的标准去度量数学书的短边,说完之后就让学生动手了,结果巡视中发现:学生在测量时,有的用一把小刀和橡皮一起测量,有的用两种以上的不同的物品同时测量。混乱!并不是我想要的结果!于是,我不得不让学生们都停下来,再把自己的要求说一遍,说得更清楚明白些:“请学生用同一种测量工具来测量,比如你用曲别针,就只能选择这一种实物做测量工具,看一看数学书的短边有几个曲别针那么长,明白了吗?”这下,学生才按照我的要求和指示,才朝着我预设的结果一步步走。
2.实践操作活动必须充分与数学知识相联系
实践活动必须与数学知识的教学紧密联系,实践活动才能更好地体现自身的价值,一旦脱离了数学知识教学这个根本,实践活动便无意义,达不到帮助学生理解掌握知识的目的。我在教学《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时,例题是:56-18=?为了让学生更进一步的明白退位的原因,我让学生提前准备了小棒,课堂上我让学生用小棒摆一摆:6不够减8了怎么办。学生就说:“打开一捆,就够了!”我听了很高兴,学生能这样回答说明自己明白了吗,于是我说:“大家的办法真好,把小棒收回,试着做这一到题吧!”学生做题的时候,我巡视全班,我发现了一部分学生知道计算时个位不够减要退“1”,可是并不知道为什么要退;还有几个学生不知道怎么下手。我当时就想:怎么可能,刚刚实际操作不是全明白吗,怎么回事?反思回顾自己的课堂才发现,我只重视了学生操作过程,学生操作完之后,我没有及时把实践活动于数学知识相联系,才使学生“做”完之后,面对习题,仍然不知怎么下手。在我的第二个班的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摆小棒时,很注重与所学知识相结合,时刻与题目相连:师:“6不够减8了怎么办?打开的一捆本来是谁的?向谁借的?当几用?十位上还剩下多少?为什么?借来的1你准备怎么表示?”等等问题。把学生的操作过程与计算题紧紧联系在一起,学生通过摆小棒,很快就明白了面对退位减法时该怎么办?为什么这么做?同时,学生也借助操作活动对退位减法的理解和掌握更加深了一步,实践操作活动才真正的为自己的数学教学课堂服务,成了数学课堂上教师解决教学难点的法宝,学生学习的辅助手段。设计的实践活动也不要太简单,学生实践起来太容易,例如:在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时,让学生计算2+2+2+2+2=?这样的算式时,还要让学生动手用小棒去摆一摆,这么简单的口算内容,就没有的实践必要,大可以省略。
3.通过实践活动,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
低年级的学生的年龄小,好动是他们的天性,而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习活动的内部动力。教师要在平时课堂教学实践活动中注意引导和鼓励,让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成功后有了学习动力,在失败时能更加明确学习目标,强化学习动机。使学生从教师“指路”学习,变成自己“找路”学习。例如:我在教学一年级上学期的《分类》一课,课前让学生准备了大量的来自生活中的学具:有各种各样的布娃娃小汽车等玩具、有牙膏盒香皂盒等生活用品、更有学生自己的彩笔铅笔等文具。在课堂上,我要求他们按照自己的标准,以小组为单位来分一分类,没有提供任何要求与标准。其实,在备课时我是不太敢让学生这样大胆放手去做,害怕浪费了时间,学生的收获不大,抱着试一试的态度,也抱着时刻准备喊停的态度,观察学生的行动。结果出乎我的意料,在动手实践操作中学生们不仅找到了分类的方法,而且还明白了原来分类不同的标准就有不同的分法。在让学生进行汇报时,学生沾沾自喜的态度感染了我和所有的学生,孩子们头头是道的讲解是对分类的方法的理解和掌握的体现,更是获得成功后喜悦的表现,此时那些不明白的学生也可以通过别人的讲解进一步学习知识。这样对于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来说获得了成功的体验,激发了学习兴趣;而对于接受能力慢的学生来说,不仅在小组活动中得到了与小组伙伴交流合作的机会,同时也进一步强化了对知识的理解,激发了其学习动机。
综上所述,要使操作活动真正有效的服务课堂,教师就一定要认识“动”的实质,把握教材,让学生通过量一量、摆一摆、摸一摸、折一折、画一画等动手动脑的活动,自己去学数学,做数学,让教学过程成为学生自主学习、实践活动的过程,真正让实践活动成为数学课堂上的宝藏,打造高效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