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心理学家丹尼尔·戈尔曼在《情商》一书中曾指出:“过去一般人认为高智商就等于高成就,研究表明:人生的成就至多只有20%归于智商,而80%则受情商的影响。”而培养学生学习地理学科的兴趣,掌握地理知识的系统性,让学生了解到祖国及世界的美好河山、富饶物产、风土人情,正是情商的重要部分。
以下是笔者从事地理教学多年来的几种提高学生学习地理兴趣的经验和方法:
一、直观教学法放在首位
不管是初一学生还是初二学生,每个学期笔者都会把世界地图、中国地图挂在黑板旁,目的是让学生“放眼全球,把握未来”。
每个学期的第一、二节课笔者都不会上新课,而是让学生自由翻阅课本前面的彩图以及课本中的插图。教师只需要提出一个问题:“这幅图说明了什么?”然后让学生自由联想,出错了不要紧,说法幼稚不要紧。这两节课的课堂气氛相当活跃,学生们纷纷举手发表自己的见解,为以后的教学和学生的兴趣养成打下坚实的基础。
另外,要充分利用多媒体功能,如:实物、模型、幻灯照片、声像资料等来表现具体可观的地理形象。如:本学期在学习我国多特殊天气——《台风》一节时,列举“天兔”“海燕”台风威力相当大,破坏性很强,笔者及时地组织学生观看了中央电视台的新闻播报,这样,学生对台风不仅仅是只停留在字面上的理解,而是有了具体的感知,受到较大的震撼,于是学生也更加关注天气预报、新闻播报等,这样学习地理的兴趣大为增加。
二、要求学生动手作图
例如,要求初一学生自己画出“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简图,初二学生必须会描绘《中国地图》,特别是中国地势阶梯状分布示意图,在图上能标出中国山脉走向、名称,以及主要地形类型的分布等,还有我国干湿地区分布图和我国温度带的划分图,我国34个省级行政单位的轮廓图,我国铁路干线分布图,我国主要矿产分布图等。
三、设疑启发式教学法
作为教师要善于结合教材与学生的实际,在教学中应善于多疑,更应善于多问,提出富有启发性、趣味性的问题,达到激起学生的好奇心,从而产生浓厚的兴趣。如近几年来,学到板块构造学说与地震火山带的分布时,笔者都会设计以下问题: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给国家特别是给四川人民造成巨大的破坏和灾难,其原因是什么?假若你遇到地震会怎么办?你认为怎样进行地震防范?这些问题的提出,他们会不断地思考或讨论。有的学生联想到古代科学家张衡发明的地动仪,到现代的地震预报,并立志当“地震专家”。学生的这些积极思维弥足珍贵,教师对其人性化的远大理想,大力赞成,这都会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和兴趣。
四、鼓励学生发散式思维
除了课堂设疑的启发式之外,对于学生本身的发散式思维必须无条件鼓励。如,中国的矿产分布,特别是有色金属的分布,一直是教学任务的一个难点。学到山东招远金矿的时候,有个男生说:“想要金项链去山东招远吧。”虽然这样的问题略显幼稚,但教师立即给予肯定,结果一下子调动了全班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有学生说买铝桶去广西平果;坐飞机不要忘了四川攀枝花的钛矿(因为教师曾讲过钛是制造飞机必不可少的材料),还有学生提出不要忘了我们家乡湖南的镍钼矿、锑矿。对于这些独特的创造性思维,作为教师的我感到无比欣慰,学生对有色金属的分布再也不感到难以识记了,而是兴致勃勃。
五、讨论教学不可少
经常组织学生讨论有关社会新闻中与环境有关的热门话题。例如:对于这几年来提出的“雾霾”、“PM2.5”先让学生周末回家通过手机或电脑查阅资料,了解其含义,“PM2.5“是指环境空气中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小于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PM2.5”主要来源是人为排放。比如:汽油的燃烧、焚烧垃圾等。“PM2.5”会诱发呼吸道感染,加重哮喘发作,降低能见度,造成我们看东西时出现模糊,视物不清,并阻碍光的照射。
六、实地考察法,开拓学生视野,增强学习兴趣
学习地理,必须联系实际,实践也证明,教学中注重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越贴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识记效果就越好,期间的思维活动越活跃。例如:学习新能源之后,结合我们的实际专门组织一次实地考察,到学校周边有沼气池的学生家中考察。通过考察学生认识到湖南省是养猪大省,因农村人口多,搞生猪饲养业的也多,发展沼气能的有利条件充足,而且大大净化了农村环境,提高了农民生活质量,沼气池中的清理物又可作肥料,做到废物利用,过上低碳生活。
综上所述,只要教师采用灵活、有趣的教学方法,把握学生的心理,就能很好的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出色的完成地理教学任务,毕竟“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
以下是笔者从事地理教学多年来的几种提高学生学习地理兴趣的经验和方法:
一、直观教学法放在首位
不管是初一学生还是初二学生,每个学期笔者都会把世界地图、中国地图挂在黑板旁,目的是让学生“放眼全球,把握未来”。
每个学期的第一、二节课笔者都不会上新课,而是让学生自由翻阅课本前面的彩图以及课本中的插图。教师只需要提出一个问题:“这幅图说明了什么?”然后让学生自由联想,出错了不要紧,说法幼稚不要紧。这两节课的课堂气氛相当活跃,学生们纷纷举手发表自己的见解,为以后的教学和学生的兴趣养成打下坚实的基础。
另外,要充分利用多媒体功能,如:实物、模型、幻灯照片、声像资料等来表现具体可观的地理形象。如:本学期在学习我国多特殊天气——《台风》一节时,列举“天兔”“海燕”台风威力相当大,破坏性很强,笔者及时地组织学生观看了中央电视台的新闻播报,这样,学生对台风不仅仅是只停留在字面上的理解,而是有了具体的感知,受到较大的震撼,于是学生也更加关注天气预报、新闻播报等,这样学习地理的兴趣大为增加。
二、要求学生动手作图
例如,要求初一学生自己画出“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简图,初二学生必须会描绘《中国地图》,特别是中国地势阶梯状分布示意图,在图上能标出中国山脉走向、名称,以及主要地形类型的分布等,还有我国干湿地区分布图和我国温度带的划分图,我国34个省级行政单位的轮廓图,我国铁路干线分布图,我国主要矿产分布图等。
三、设疑启发式教学法
作为教师要善于结合教材与学生的实际,在教学中应善于多疑,更应善于多问,提出富有启发性、趣味性的问题,达到激起学生的好奇心,从而产生浓厚的兴趣。如近几年来,学到板块构造学说与地震火山带的分布时,笔者都会设计以下问题: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给国家特别是给四川人民造成巨大的破坏和灾难,其原因是什么?假若你遇到地震会怎么办?你认为怎样进行地震防范?这些问题的提出,他们会不断地思考或讨论。有的学生联想到古代科学家张衡发明的地动仪,到现代的地震预报,并立志当“地震专家”。学生的这些积极思维弥足珍贵,教师对其人性化的远大理想,大力赞成,这都会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和兴趣。
四、鼓励学生发散式思维
除了课堂设疑的启发式之外,对于学生本身的发散式思维必须无条件鼓励。如,中国的矿产分布,特别是有色金属的分布,一直是教学任务的一个难点。学到山东招远金矿的时候,有个男生说:“想要金项链去山东招远吧。”虽然这样的问题略显幼稚,但教师立即给予肯定,结果一下子调动了全班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有学生说买铝桶去广西平果;坐飞机不要忘了四川攀枝花的钛矿(因为教师曾讲过钛是制造飞机必不可少的材料),还有学生提出不要忘了我们家乡湖南的镍钼矿、锑矿。对于这些独特的创造性思维,作为教师的我感到无比欣慰,学生对有色金属的分布再也不感到难以识记了,而是兴致勃勃。
五、讨论教学不可少
经常组织学生讨论有关社会新闻中与环境有关的热门话题。例如:对于这几年来提出的“雾霾”、“PM2.5”先让学生周末回家通过手机或电脑查阅资料,了解其含义,“PM2.5“是指环境空气中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小于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PM2.5”主要来源是人为排放。比如:汽油的燃烧、焚烧垃圾等。“PM2.5”会诱发呼吸道感染,加重哮喘发作,降低能见度,造成我们看东西时出现模糊,视物不清,并阻碍光的照射。
六、实地考察法,开拓学生视野,增强学习兴趣
学习地理,必须联系实际,实践也证明,教学中注重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越贴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识记效果就越好,期间的思维活动越活跃。例如:学习新能源之后,结合我们的实际专门组织一次实地考察,到学校周边有沼气池的学生家中考察。通过考察学生认识到湖南省是养猪大省,因农村人口多,搞生猪饲养业的也多,发展沼气能的有利条件充足,而且大大净化了农村环境,提高了农民生活质量,沼气池中的清理物又可作肥料,做到废物利用,过上低碳生活。
综上所述,只要教师采用灵活、有趣的教学方法,把握学生的心理,就能很好的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出色的完成地理教学任务,毕竟“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