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序言
小学生学习思维心理规律是指,学生思维具有连贯性、顺序性和发展性规律。思维连贯性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明确课题,学生就自觉地按“什么是……、为什么……、怎么样……”的顺序连贯地进行思考;思维顺序性指当一个课题将要结束时,学生的思维就能主动地按课题间的逻辑联系有顺序地准备进行下一个问题的思考;思维发展性指在整个思考过程中,对有难度的问题,学生能主动积极地思考,并从中有所发现。
长期以来,国内外心理学家充分认识到教学过程中,儿童心理发展具有思维心理规律,但尚无圆满的结论和论述,也未得到公认和应用。上个世纪70年代我国心理学家和一些研究者从思维心理学角度研究提出学习思维心理规律,对学习心理学研究的进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而在小学教学过程中,对这一规律的研究尚属少见。
目前研究的问题有三个:一是学习思维心理规律是否客观存在;二是运用学习思维心理规律教学能否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三是学习思维心理规律与学习规律是否一致。
本实验研究的目的在于用实证性方法对上述观点进行验证。基本假设是:
1.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维心理规律客观存在。
2.教师在教学中掌握、运用学习思维心理规律,能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和发展。但学生必须有意识地理解和掌握,自觉地加以应用。违背学习思维心理规律的教学只会事倍功半。
二、研究方法
本课题采用自然实验法,通过学科教学去认识和研究,从学生现状着手编拟《学习思维心理规律》问卷,并与学业成绩测验、智商测试、学生人格和学习适应性问卷相结合。
(一)实验对象
根据智力水平、学业成绩、学生人数大体相等的原则,从本校低、中、高年级19个班中抽出五(4)班(重点实验班),三(5)班和二(5)班为一般实验班,共计学生160人;对照班五(5)班、三(6)班和二(7)班,共计158人。实验周期为一学年(2003年9月起至2004年6月止)。
(二)测试方法
1.工具:学习思维心理规律问卷;学业成绩用期末统考成绩代替;智商测验用《瑞文智力测验图册》;人格问卷用艾森克个性问卷;学生适应性测验选用《心理健康测量》一书。
2.步骤:以教学班为单位,用团体施测方式,对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分别进行智力测验和学业成绩测验;同时对实验班进行学习思维心理规律问卷及人格和学习适应性测验。测后根据常模进行数据处理,得出相应结果。
3.时间:前测在四、二、一年级结业后进行,后测在五、三、二年级期末前一个月进行。
(三)教学策略
1.在教学过程中实施。对实验班语文、数学教学采用随堂听课、评课的方法,即根据现行教材、教学课时及进度,按照学习思维心理规律的连贯性、顺序性和发展性特点备课、上课、听课和评课,结合教材内容进行指导干预,验证学生思维心理是否存在连贯性、顺序性和发展性。
首先是掌握学生听课、预习及课后学习的思路,即课上是否自然而然地表达思维心理的各种问题,具体指标有:(1)回答问题时是否体现了“三性”;(2)思维过程是否体现了与教师的互动;(3)课后检测学习效果(自拟卷)。其次是掌握教师如何处理教材,如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具体指标有:教师课上如何表达教材,体现思维心理规律。即让学生按照这样的程序思考:首先及时明确课题。是练习课,就交待今天我们来上一节练习课,接着交待练习什么;如果是复习课,就宣布今天上复习课,复习什么知识;讲新课,就直接导人新课,宣布课题,给学生以明确的思维目标。针对目标,学生一定会思考“什么是”的问题,接着学生会连续思考“为什么”的问题,这是培养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环节。当学生深入理解课题后,又会连续思考“怎么样”的问题。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按照这样的思路连贯地、有顺序地解决一个个学习问题,使学习方法得到培养,思维能力得到提高。
对照班教学按常规进行。
2.实验过程中指导。实施实验前、实验中和实验后的全过程培训,使教师了解研究目的、意义,明确实验程序,理解规律,认识到实验对改进自身教学的重要性,从而自觉地参与实践探索。具体如下:(1)备课指导。集体教研,专家指导,紧扣教材找准教材与学生思维转化的结合点。(2)听课、评课指导。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回答问题的准确性、深刻性,提出问题的创新性和情感态度),围绕教学内容指导、评价、分析教学活动,凡教学过程符合学生思维心理过程的做法、措施都直接有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3)学习、交流指导。教师定期学理论,总结经验,交流体会,分析研究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改进提高。开展研究课汇报活动,帮助教师总结自己的教学风格,建构本课题的教学模式。
3.教学座谈。学生谈学习过程中的思维情况,喜欢某课的原因,对教师的希望及感受;教师谈教学过程思维心理的变化,感悟和收获;家长谈孩子动脑思维、主动学习的对比变化。
4.教学实验原则。实验过程要围绕教学常规活动开展。紧扣教材和教学过程,共同探讨、验证结论、有效扎实地开展。
5.干扰变量控制。(1)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人数、智力和学业成绩水平要大体相当;(2)实验班和对照班教师教学水平、管理水平基本一致;(3)实验班和对照班所使用的教材,课内外教学时间完全相同;(4)保证正常教学秩序,不造成人为的竞争气氛,有利于控制无关变量对实验的影响。
三、结果和结论 (略)
四、讨论与分析
(一)学习思维心理规律是否客观存在
“思维并不是人喜欢怎样思考就怎样思考,怎样思考,思考什么都是客观的。”实验研究证明,小学生学习思维心理规律是客观存在的。依据实验班前后测数据及课堂上的观察,我们发现,当教师教学违背这一规律时,学生思维过程中断,心理压抑,出现失望的表情。
(二)按学习思维心理规律教学能否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研究证明:按学习思维心理规律教学能够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学生学习过程中,教师能及时明确课题,宣布学习内容,给学生以明确的思维对象,学生思维目标明确,思维流畅,相关内容问的逻辑连贯,重点突出。
(三)学习思维心理规律与学习规律是否一致
学习规律指学习过程中的认知规律,包括感知规律(是起点)、记忆规律(中间保持)、思维规律(经过分析、推理,是感知与记忆的综合)三部分内容。认知规律的核心是学习思维心理规律,按学习规律教学主要指按学习思维心理规律教学。因此二者是一致的。
由于实验时间所限,一般实验班学生成绩和智商提高还需要一个训练过程。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了解规律的存在,还要实际运用。如何运用规律于教学过程中。是深入研究的主要问题。
小学生学习思维心理规律是指,学生思维具有连贯性、顺序性和发展性规律。思维连贯性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明确课题,学生就自觉地按“什么是……、为什么……、怎么样……”的顺序连贯地进行思考;思维顺序性指当一个课题将要结束时,学生的思维就能主动地按课题间的逻辑联系有顺序地准备进行下一个问题的思考;思维发展性指在整个思考过程中,对有难度的问题,学生能主动积极地思考,并从中有所发现。
长期以来,国内外心理学家充分认识到教学过程中,儿童心理发展具有思维心理规律,但尚无圆满的结论和论述,也未得到公认和应用。上个世纪70年代我国心理学家和一些研究者从思维心理学角度研究提出学习思维心理规律,对学习心理学研究的进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而在小学教学过程中,对这一规律的研究尚属少见。
目前研究的问题有三个:一是学习思维心理规律是否客观存在;二是运用学习思维心理规律教学能否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三是学习思维心理规律与学习规律是否一致。
本实验研究的目的在于用实证性方法对上述观点进行验证。基本假设是:
1.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维心理规律客观存在。
2.教师在教学中掌握、运用学习思维心理规律,能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和发展。但学生必须有意识地理解和掌握,自觉地加以应用。违背学习思维心理规律的教学只会事倍功半。
二、研究方法
本课题采用自然实验法,通过学科教学去认识和研究,从学生现状着手编拟《学习思维心理规律》问卷,并与学业成绩测验、智商测试、学生人格和学习适应性问卷相结合。
(一)实验对象
根据智力水平、学业成绩、学生人数大体相等的原则,从本校低、中、高年级19个班中抽出五(4)班(重点实验班),三(5)班和二(5)班为一般实验班,共计学生160人;对照班五(5)班、三(6)班和二(7)班,共计158人。实验周期为一学年(2003年9月起至2004年6月止)。
(二)测试方法
1.工具:学习思维心理规律问卷;学业成绩用期末统考成绩代替;智商测验用《瑞文智力测验图册》;人格问卷用艾森克个性问卷;学生适应性测验选用《心理健康测量》一书。
2.步骤:以教学班为单位,用团体施测方式,对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分别进行智力测验和学业成绩测验;同时对实验班进行学习思维心理规律问卷及人格和学习适应性测验。测后根据常模进行数据处理,得出相应结果。
3.时间:前测在四、二、一年级结业后进行,后测在五、三、二年级期末前一个月进行。
(三)教学策略
1.在教学过程中实施。对实验班语文、数学教学采用随堂听课、评课的方法,即根据现行教材、教学课时及进度,按照学习思维心理规律的连贯性、顺序性和发展性特点备课、上课、听课和评课,结合教材内容进行指导干预,验证学生思维心理是否存在连贯性、顺序性和发展性。
首先是掌握学生听课、预习及课后学习的思路,即课上是否自然而然地表达思维心理的各种问题,具体指标有:(1)回答问题时是否体现了“三性”;(2)思维过程是否体现了与教师的互动;(3)课后检测学习效果(自拟卷)。其次是掌握教师如何处理教材,如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具体指标有:教师课上如何表达教材,体现思维心理规律。即让学生按照这样的程序思考:首先及时明确课题。是练习课,就交待今天我们来上一节练习课,接着交待练习什么;如果是复习课,就宣布今天上复习课,复习什么知识;讲新课,就直接导人新课,宣布课题,给学生以明确的思维目标。针对目标,学生一定会思考“什么是”的问题,接着学生会连续思考“为什么”的问题,这是培养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环节。当学生深入理解课题后,又会连续思考“怎么样”的问题。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按照这样的思路连贯地、有顺序地解决一个个学习问题,使学习方法得到培养,思维能力得到提高。
对照班教学按常规进行。
2.实验过程中指导。实施实验前、实验中和实验后的全过程培训,使教师了解研究目的、意义,明确实验程序,理解规律,认识到实验对改进自身教学的重要性,从而自觉地参与实践探索。具体如下:(1)备课指导。集体教研,专家指导,紧扣教材找准教材与学生思维转化的结合点。(2)听课、评课指导。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回答问题的准确性、深刻性,提出问题的创新性和情感态度),围绕教学内容指导、评价、分析教学活动,凡教学过程符合学生思维心理过程的做法、措施都直接有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3)学习、交流指导。教师定期学理论,总结经验,交流体会,分析研究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改进提高。开展研究课汇报活动,帮助教师总结自己的教学风格,建构本课题的教学模式。
3.教学座谈。学生谈学习过程中的思维情况,喜欢某课的原因,对教师的希望及感受;教师谈教学过程思维心理的变化,感悟和收获;家长谈孩子动脑思维、主动学习的对比变化。
4.教学实验原则。实验过程要围绕教学常规活动开展。紧扣教材和教学过程,共同探讨、验证结论、有效扎实地开展。
5.干扰变量控制。(1)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人数、智力和学业成绩水平要大体相当;(2)实验班和对照班教师教学水平、管理水平基本一致;(3)实验班和对照班所使用的教材,课内外教学时间完全相同;(4)保证正常教学秩序,不造成人为的竞争气氛,有利于控制无关变量对实验的影响。
三、结果和结论 (略)
四、讨论与分析
(一)学习思维心理规律是否客观存在
“思维并不是人喜欢怎样思考就怎样思考,怎样思考,思考什么都是客观的。”实验研究证明,小学生学习思维心理规律是客观存在的。依据实验班前后测数据及课堂上的观察,我们发现,当教师教学违背这一规律时,学生思维过程中断,心理压抑,出现失望的表情。
(二)按学习思维心理规律教学能否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研究证明:按学习思维心理规律教学能够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学生学习过程中,教师能及时明确课题,宣布学习内容,给学生以明确的思维对象,学生思维目标明确,思维流畅,相关内容问的逻辑连贯,重点突出。
(三)学习思维心理规律与学习规律是否一致
学习规律指学习过程中的认知规律,包括感知规律(是起点)、记忆规律(中间保持)、思维规律(经过分析、推理,是感知与记忆的综合)三部分内容。认知规律的核心是学习思维心理规律,按学习规律教学主要指按学习思维心理规律教学。因此二者是一致的。
由于实验时间所限,一般实验班学生成绩和智商提高还需要一个训练过程。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了解规律的存在,还要实际运用。如何运用规律于教学过程中。是深入研究的主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