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历史课中培养学生的兴趣至关重要。如果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兴趣,便会使大脑产生优势兴奋,表现为注意集中,记忆深刻,思维敏锐。历史知识本身具有一定的枯燥性,如何吸引学生的注意,使他们更好地投入历史活动中去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以情导入,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导入是教师在上课的教学过程时,运用多种手段,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习兴趣,产生学习动机的教学行为。它是师生情感共鸣的第一个音符,是教师在营造一个整体氛围,帮助学生酝酿情绪、步入智力振奋的状态。要达到这样的效果,教师必修依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精心设计好每节课的导语。用别出心裁,平中有奇的导入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学习。如,在讲《三国鼎立》这节课时,我先播放学生比较喜欢的《三国演义》歌曲,然后我由此导入新课,极大的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
二、运用多媒体教学,加强学生学习兴趣
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认为:"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的知觉开始的。"历史知识的特点是一度性即一去不复返。借助多媒体直观教学,努力再现过去历史的生动情景,为学生直接观察和认识过去塑造了有价值的形象,从而帮助学生感知和理解历史知识。如在讲述《鸦片战争》经过时,我用Powerpint软件制作了一条动态英军侵略路线:在鸦片战争形势图上,我按照英军侵略路线,用软件中的擦除功能设计了一条动态的英军路线,在讲到英军进攻广州时,通过操作鼠标红色线型箭头便逐渐向上伸展指向广州,接着代表广州的圆点在不停地闪动,讲到英军进攻厦门,箭头又可以指向厦门......;在讲侵略路线的同时,利用多媒体容量大、功能强大的优点,又在左上角设计一个窗口,播放英军进攻广州、厦门等地的录像。这样,用多媒体通过多种形式把鸦片战争的经过以直观的动画形式展现出来,既激发兴趣,又帮助学生记忆和理解,从而达到教学的最佳效果。
三、巧妙设计问题情境,激起学生求知的兴趣
教育家赞克夫说过:"凡是没有发自内心求知欲和兴趣而学来的东西,是很容易从记忆中挥发掉的。"当学生对所学知识一旦产生浓厚的兴趣,就会产生无限的热爱,迸发出惊人的学习热情。例如:在教学实践讲到商鞅变法,我作了如下设问:如果你是秦孝公、旧贵族、老百姓,你分别会对变法抱什么态度?为什么?让学生分角色扮演陈述不同人物的观点。讲张骞出使西域让学生思考:现代史学家剪伯赞这样评价张骞:"他是一个冒险家,又是一个外交家,同时又是一位战将,真可谓中国史上出类拔萃的人物也。"你是这样认为吗?请结合本课内容加以阐述。这些问题引发学生思维碰撞,把学生的探索、发现引向深入。
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对历史的兴趣,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注重情感投入,调动学生探索的兴趣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讓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对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所以,在历史教学中不要单纯的传授历史知识,还要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坚持情感教育。使学生在感情上受到震动,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又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思想教育。例如:在学习《侵略与反抗》这一单元时,单元学完后,我给学生进行了总结:通过这一单元的学习我们明确在近代史上我们中国人民始终受到帝国主义的侵略与压迫,各地、赔款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这都是中国人民屈辱的表现。可你们知道为什么会这样?学生回答后,教师进行总结:因为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和近代中国的落后。然后引导学生与今天的新中国进行比较,通过比较,使学生更加热爱我的党,拥护党的领导。同时还要使学生明确作为社会主义的接班人,他们应该学好知识,逐渐掌握现代化的科学技术,使中国不再落后于西方国家,不要让历史的悲剧重演。通过这些内容的渗透,会使学生更加热爱对历史课的学习,因为在历史课堂上他们不仅仅学到历史知识,同时受到了情感教育。
五、通过讲故事来提高学生兴趣
比如在讲"动荡的中东地区"时,由于我的课件第一张幻灯片有和平鸽的图片和"紧握橄榄枝,远离硝烟"的短语。并且希望学生及时安静,于是我想起了《新约全书》里有这么一个故事,就讲了起来:一天,上帝告诉诺亚洪水快来了,诺亚赶紧和他的儿子造了一艘大船,叫做方舟。当洪水漫来的时候,诺亚一家登上了方舟,而且把许许多多动物还带上了船,方舟在波涛汹涌的水面上飘荡了好些日子。终于雨停了,诺亚放出鸽子打探情报,不久,鸽子飞回来了,嘴里衔了一片新摘下来的橄榄枝叶,诺亚知道洪水已开始退去,平安就要来到。洪水退去后,在世间一切生灵面前呈现了长满绿色树木的山谷和开着鲜花的幽静小道。从此,人们就用鸽子和橄榄枝来象征和平。当把学生的无意注意及时转换到有意注意上来时,马上进入正题,说:"但中东并不太平,非常动荡。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动荡的中东地区》",这样很容易将学生引入到课堂中来。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采取多种方法来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一、以情导入,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导入是教师在上课的教学过程时,运用多种手段,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习兴趣,产生学习动机的教学行为。它是师生情感共鸣的第一个音符,是教师在营造一个整体氛围,帮助学生酝酿情绪、步入智力振奋的状态。要达到这样的效果,教师必修依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精心设计好每节课的导语。用别出心裁,平中有奇的导入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学习。如,在讲《三国鼎立》这节课时,我先播放学生比较喜欢的《三国演义》歌曲,然后我由此导入新课,极大的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
二、运用多媒体教学,加强学生学习兴趣
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认为:"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的知觉开始的。"历史知识的特点是一度性即一去不复返。借助多媒体直观教学,努力再现过去历史的生动情景,为学生直接观察和认识过去塑造了有价值的形象,从而帮助学生感知和理解历史知识。如在讲述《鸦片战争》经过时,我用Powerpint软件制作了一条动态英军侵略路线:在鸦片战争形势图上,我按照英军侵略路线,用软件中的擦除功能设计了一条动态的英军路线,在讲到英军进攻广州时,通过操作鼠标红色线型箭头便逐渐向上伸展指向广州,接着代表广州的圆点在不停地闪动,讲到英军进攻厦门,箭头又可以指向厦门......;在讲侵略路线的同时,利用多媒体容量大、功能强大的优点,又在左上角设计一个窗口,播放英军进攻广州、厦门等地的录像。这样,用多媒体通过多种形式把鸦片战争的经过以直观的动画形式展现出来,既激发兴趣,又帮助学生记忆和理解,从而达到教学的最佳效果。
三、巧妙设计问题情境,激起学生求知的兴趣
教育家赞克夫说过:"凡是没有发自内心求知欲和兴趣而学来的东西,是很容易从记忆中挥发掉的。"当学生对所学知识一旦产生浓厚的兴趣,就会产生无限的热爱,迸发出惊人的学习热情。例如:在教学实践讲到商鞅变法,我作了如下设问:如果你是秦孝公、旧贵族、老百姓,你分别会对变法抱什么态度?为什么?让学生分角色扮演陈述不同人物的观点。讲张骞出使西域让学生思考:现代史学家剪伯赞这样评价张骞:"他是一个冒险家,又是一个外交家,同时又是一位战将,真可谓中国史上出类拔萃的人物也。"你是这样认为吗?请结合本课内容加以阐述。这些问题引发学生思维碰撞,把学生的探索、发现引向深入。
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对历史的兴趣,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注重情感投入,调动学生探索的兴趣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讓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对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所以,在历史教学中不要单纯的传授历史知识,还要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坚持情感教育。使学生在感情上受到震动,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又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思想教育。例如:在学习《侵略与反抗》这一单元时,单元学完后,我给学生进行了总结:通过这一单元的学习我们明确在近代史上我们中国人民始终受到帝国主义的侵略与压迫,各地、赔款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这都是中国人民屈辱的表现。可你们知道为什么会这样?学生回答后,教师进行总结:因为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和近代中国的落后。然后引导学生与今天的新中国进行比较,通过比较,使学生更加热爱我的党,拥护党的领导。同时还要使学生明确作为社会主义的接班人,他们应该学好知识,逐渐掌握现代化的科学技术,使中国不再落后于西方国家,不要让历史的悲剧重演。通过这些内容的渗透,会使学生更加热爱对历史课的学习,因为在历史课堂上他们不仅仅学到历史知识,同时受到了情感教育。
五、通过讲故事来提高学生兴趣
比如在讲"动荡的中东地区"时,由于我的课件第一张幻灯片有和平鸽的图片和"紧握橄榄枝,远离硝烟"的短语。并且希望学生及时安静,于是我想起了《新约全书》里有这么一个故事,就讲了起来:一天,上帝告诉诺亚洪水快来了,诺亚赶紧和他的儿子造了一艘大船,叫做方舟。当洪水漫来的时候,诺亚一家登上了方舟,而且把许许多多动物还带上了船,方舟在波涛汹涌的水面上飘荡了好些日子。终于雨停了,诺亚放出鸽子打探情报,不久,鸽子飞回来了,嘴里衔了一片新摘下来的橄榄枝叶,诺亚知道洪水已开始退去,平安就要来到。洪水退去后,在世间一切生灵面前呈现了长满绿色树木的山谷和开着鲜花的幽静小道。从此,人们就用鸽子和橄榄枝来象征和平。当把学生的无意注意及时转换到有意注意上来时,马上进入正题,说:"但中东并不太平,非常动荡。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动荡的中东地区》",这样很容易将学生引入到课堂中来。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采取多种方法来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