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镜头一:医院里,一个20岁左右的男性几乎是跑着进来,坐下后,连气都没有喘一下就开始喊:“大夫……”随即,挽起自己的袖口,撩起自己的上衣露出肚皮,“您看,您看,我胳膊上有很多小疙瘩,肚子上也有好多,好痒好痒的,我都挠破了。”几乎没有等大夫说一句话,小伙子又说:“大夫,我的淋巴结也肿大了,嗓子疼,都吃不下饭去,也睡不着觉,还低烧,拉肚子……我完了,我得了艾滋病了,我可怎么办呢?”
“你检查了吗?检查结果出来了吗?”大夫问,
“检查了,已经检查了两次了,结果都是HIV阴性。但是我肯定得了艾滋病,一定是检验出了问题,我是不是就是那不能检测出来的1%啊?”
镜头二:艾滋病热线的另一头,一个20岁的小伙子,详细地叙述自己因为做市场销售为了招待客户而到按摩中心进行按摩,由于被“按摩”了,即女孩的手接触到了自己的生殖器,非常担心女孩是不是有艾滋病,自己会不会感染上艾滋病,热线员向来电话的这个小伙子确认女孩手上没有伤口,两人也没有发生任何体液的交换后,小伙子半信半疑地挂断了电话,第二天,这个小伙子又打来电话,再详细地说一遍,经过确认又半信半疑地挂断电话,然后,第三天继续这样地重复……
镜头三:一名24岁的小伙子,有一次在朋友的怂恿下,与人发生了一次无保护性的性行为,觉得自己感染了艾滋病,来医院抽血检查,大夫告知3天后取结果,3天后,小伙子的哥哥打来电话,说弟弟已经于昨天跳楼身亡,而他的检测结果却是HIV阴性。
镜头四:在检查24次HIV抗体都是阴性的结果后,他仍然坚定不移地相信自己就是得了艾滋病,不能工作,生活困难,整个人生不如死,让人感觉告诉他“你已经感染了艾滋病”可能对他更好。
以上几个事例是艾滋病恐惧症的典型临床表现,艾滋病恐惧症,上个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在美国也流行了一段时间。但是在美国的影响范围和影响时间均没有中国严重,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王建干教授提出了“艾滋病恐惧症”的定义;它是一种混合性神经症,其核心症状可表现为焦虑、疑病,恐惧、强迫、抑郁症状中的某一种或几种,也可同时伴有与艾滋病的临床症状相类似的躯体症状。
症状表现
艾滋病恐惧症属于一种神经症,患者有一定的人格和高危行为作为基础,临床主要有以下症状表现;
躯体化症状艾滋病恐惧者有诸多的躯体化症状,如疲乏、出汗、皮疹、肌肉疼痛、间歇性腹泻、轻度的间歇性淋巴结肿大、喉咙疼痛,轻度体重下降、轻度口腔感染和头晕。
强迫症状 表现为反复地思考以前有过的危险行为,其思考集中在对艾滋病和死亡的想象或想法,如过去高危行为的经历、对家人或爱人的威胁,为了获得心理上的安慰,反复地求医,以此重复得到无感染的保证。
抑郁症状表现为情绪低落,对生活、工作失去兴趣,甚至无法工作,拒绝人际交往,家庭生活困难,有自杀倾向或自杀行为。
焦虑症状睡眠困难,不能放松,难以安静下来做事情,感到一阵一阵的恐慌,焦虑会引起系列的躯体症状,尤其是在有艾滋病发病症状参照的情况下,
疑病症状 担心自己感染了艾滋病,反复地将自己的症状与病症进行比较,一旦有类似的地方,就确信自己感染了艾滋病,
患者可能表现出上述神经症状中的一种或者任意几种的组合,有时,对艾滋病的恐惧还可能导致患者出现重型精神病——如精神分裂症、情感障碍等,患者对感染HIV的担心严重影响了其日常的生活,影响了工作和学习,有的患者甚至发展到了一种对于他们所假想的感染的妄想状态,超过一半的患者有自杀倾向。
发病背景
艾滋病恐惧症患者大多有相似的发病背景:
首先,他们都有一次或者几次偶然的高危行为,这部分人一般只是在迎合他人或者特殊情况下有一些高危行为,当然,也有少部分人会经常有高危行为。
第二,在高危行为之后,听人说起艾滋病或接触到大量的艾滋病知识,继而通过上网或其他方式搜索更多的艾滋病知识,
第三,他们检查HIV病毒多次,结果都是阴性,但对检查结果就是不信任,坚信自己得了艾滋病,对权威大夫的解释持否定的态度,一直强调100%排除感染HIV的可能才会相信。
第四,在人格基础上,恐艾人群一般比较内向,不善言辞,固执己见。
真正的恐惧
艾滋病恐惧症患者并没有感染艾滋病,但反复多次检测结果为阴性后,他们仍然不相信自己没有感染艾滋病,反而像企盼自己得了艾滋病似的。他们到底恐惧什么?总的来说,对艾滋病的恐惧主要是心理、社会问题引起的。
一般来说,这些人恐惧社会舆论和他人的歧视,在我们国家,一旦提起艾滋病,大家就会与肮脏的性交易,不正经、吸毒紧密联系在一起。因而,某人被发现感染了艾滋病,一定会遭到大家的非议、疏远、歧视、排斥、拒绝,在担心别人对自己“不洁行为”的指责下,人们会非常焦虑和恐惧感染上艾滋病,越是担心,就越是怀疑自己感染艾滋病。
其次,艾滋病恐惧者恐惧生活中的压力。这些艾滋病恐惧者,在生活中面临很多自己无法应对的压力,如前面那个28岁的小伙子,他还有以下问属:收入低,工作不满意,没有买房子,也一直都没有谈女朋友,人际关系不好,没有知心朋友,且与父母关系不合,而以前的同学和同事都已经成家立业,过着令自己羡慕的生活,按照心理学的观点,当人们无力应对生活中的压力时,会通过别的出口把自己的压力表现出来,而转移到病症上是人们通常采用的一种方式,但是这是一种隐蔽的方式,患者本人也难以觉察,
艾滋病恐惧者一般还是自尊心强但非常自卑的人,对自己的要求都比较高,不允许有不满意和有瑕疵的地方。具体到艾滋病上面,这些患者可能不能接受自己是一个乱来的人,不能接受自己的出轨行为,心理承受着道德伦理的煎熬,患者有过出轨、乱来行为时,不能向家人、朋友诉说,已婚者更不敢对自己的爱人讲,一切都独自承担着。当承受不住的时候,就采用感染了艾滋病的方式来惩罚自己。
应对和治疗
对于艾滋病恐惧症患者来说,检测结果已经证明他没有感染艾滋病,他面临的不是是否感染上了艾滋病,而是应该思考他到底在恐惧什么,恐惧背后有什么信息,见不得人的也好,难以应对的也好,这样将焦点引向生活中的问题,而不是陷在艾滋病恐惧的漩涡里。
很多患者都带着难以应对的生活压力,他们其实是通过病症来缓解自己无法应对的这些压力,是对压力的一种逃避,勇敢面对生活,正确处理生活压力,才是问题解决的关键,艾滋病恐惧者和其他有心理问题和身体生病的人一样,常常没有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和人际关系,与人交往困难,不能从他人那里获得支持,有了问题不能求助,慢慢就不能自我应对了。因此,改善人际关系也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
有条件的话,艾滋病恐惧症患者最好能到专业的心理咨询机构接受专业治疗,在心理咨询师的帮助下尽快走出心理困扰,开始新的生活。
[责任编辑] 姜 冰
“你检查了吗?检查结果出来了吗?”大夫问,
“检查了,已经检查了两次了,结果都是HIV阴性。但是我肯定得了艾滋病,一定是检验出了问题,我是不是就是那不能检测出来的1%啊?”
镜头二:艾滋病热线的另一头,一个20岁的小伙子,详细地叙述自己因为做市场销售为了招待客户而到按摩中心进行按摩,由于被“按摩”了,即女孩的手接触到了自己的生殖器,非常担心女孩是不是有艾滋病,自己会不会感染上艾滋病,热线员向来电话的这个小伙子确认女孩手上没有伤口,两人也没有发生任何体液的交换后,小伙子半信半疑地挂断了电话,第二天,这个小伙子又打来电话,再详细地说一遍,经过确认又半信半疑地挂断电话,然后,第三天继续这样地重复……
镜头三:一名24岁的小伙子,有一次在朋友的怂恿下,与人发生了一次无保护性的性行为,觉得自己感染了艾滋病,来医院抽血检查,大夫告知3天后取结果,3天后,小伙子的哥哥打来电话,说弟弟已经于昨天跳楼身亡,而他的检测结果却是HIV阴性。
镜头四:在检查24次HIV抗体都是阴性的结果后,他仍然坚定不移地相信自己就是得了艾滋病,不能工作,生活困难,整个人生不如死,让人感觉告诉他“你已经感染了艾滋病”可能对他更好。
以上几个事例是艾滋病恐惧症的典型临床表现,艾滋病恐惧症,上个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在美国也流行了一段时间。但是在美国的影响范围和影响时间均没有中国严重,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王建干教授提出了“艾滋病恐惧症”的定义;它是一种混合性神经症,其核心症状可表现为焦虑、疑病,恐惧、强迫、抑郁症状中的某一种或几种,也可同时伴有与艾滋病的临床症状相类似的躯体症状。
症状表现
艾滋病恐惧症属于一种神经症,患者有一定的人格和高危行为作为基础,临床主要有以下症状表现;
躯体化症状艾滋病恐惧者有诸多的躯体化症状,如疲乏、出汗、皮疹、肌肉疼痛、间歇性腹泻、轻度的间歇性淋巴结肿大、喉咙疼痛,轻度体重下降、轻度口腔感染和头晕。
强迫症状 表现为反复地思考以前有过的危险行为,其思考集中在对艾滋病和死亡的想象或想法,如过去高危行为的经历、对家人或爱人的威胁,为了获得心理上的安慰,反复地求医,以此重复得到无感染的保证。
抑郁症状表现为情绪低落,对生活、工作失去兴趣,甚至无法工作,拒绝人际交往,家庭生活困难,有自杀倾向或自杀行为。
焦虑症状睡眠困难,不能放松,难以安静下来做事情,感到一阵一阵的恐慌,焦虑会引起系列的躯体症状,尤其是在有艾滋病发病症状参照的情况下,
疑病症状 担心自己感染了艾滋病,反复地将自己的症状与病症进行比较,一旦有类似的地方,就确信自己感染了艾滋病,
患者可能表现出上述神经症状中的一种或者任意几种的组合,有时,对艾滋病的恐惧还可能导致患者出现重型精神病——如精神分裂症、情感障碍等,患者对感染HIV的担心严重影响了其日常的生活,影响了工作和学习,有的患者甚至发展到了一种对于他们所假想的感染的妄想状态,超过一半的患者有自杀倾向。
发病背景
艾滋病恐惧症患者大多有相似的发病背景:
首先,他们都有一次或者几次偶然的高危行为,这部分人一般只是在迎合他人或者特殊情况下有一些高危行为,当然,也有少部分人会经常有高危行为。
第二,在高危行为之后,听人说起艾滋病或接触到大量的艾滋病知识,继而通过上网或其他方式搜索更多的艾滋病知识,
第三,他们检查HIV病毒多次,结果都是阴性,但对检查结果就是不信任,坚信自己得了艾滋病,对权威大夫的解释持否定的态度,一直强调100%排除感染HIV的可能才会相信。
第四,在人格基础上,恐艾人群一般比较内向,不善言辞,固执己见。
真正的恐惧
艾滋病恐惧症患者并没有感染艾滋病,但反复多次检测结果为阴性后,他们仍然不相信自己没有感染艾滋病,反而像企盼自己得了艾滋病似的。他们到底恐惧什么?总的来说,对艾滋病的恐惧主要是心理、社会问题引起的。
一般来说,这些人恐惧社会舆论和他人的歧视,在我们国家,一旦提起艾滋病,大家就会与肮脏的性交易,不正经、吸毒紧密联系在一起。因而,某人被发现感染了艾滋病,一定会遭到大家的非议、疏远、歧视、排斥、拒绝,在担心别人对自己“不洁行为”的指责下,人们会非常焦虑和恐惧感染上艾滋病,越是担心,就越是怀疑自己感染艾滋病。
其次,艾滋病恐惧者恐惧生活中的压力。这些艾滋病恐惧者,在生活中面临很多自己无法应对的压力,如前面那个28岁的小伙子,他还有以下问属:收入低,工作不满意,没有买房子,也一直都没有谈女朋友,人际关系不好,没有知心朋友,且与父母关系不合,而以前的同学和同事都已经成家立业,过着令自己羡慕的生活,按照心理学的观点,当人们无力应对生活中的压力时,会通过别的出口把自己的压力表现出来,而转移到病症上是人们通常采用的一种方式,但是这是一种隐蔽的方式,患者本人也难以觉察,
艾滋病恐惧者一般还是自尊心强但非常自卑的人,对自己的要求都比较高,不允许有不满意和有瑕疵的地方。具体到艾滋病上面,这些患者可能不能接受自己是一个乱来的人,不能接受自己的出轨行为,心理承受着道德伦理的煎熬,患者有过出轨、乱来行为时,不能向家人、朋友诉说,已婚者更不敢对自己的爱人讲,一切都独自承担着。当承受不住的时候,就采用感染了艾滋病的方式来惩罚自己。
应对和治疗
对于艾滋病恐惧症患者来说,检测结果已经证明他没有感染艾滋病,他面临的不是是否感染上了艾滋病,而是应该思考他到底在恐惧什么,恐惧背后有什么信息,见不得人的也好,难以应对的也好,这样将焦点引向生活中的问题,而不是陷在艾滋病恐惧的漩涡里。
很多患者都带着难以应对的生活压力,他们其实是通过病症来缓解自己无法应对的这些压力,是对压力的一种逃避,勇敢面对生活,正确处理生活压力,才是问题解决的关键,艾滋病恐惧者和其他有心理问题和身体生病的人一样,常常没有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和人际关系,与人交往困难,不能从他人那里获得支持,有了问题不能求助,慢慢就不能自我应对了。因此,改善人际关系也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
有条件的话,艾滋病恐惧症患者最好能到专业的心理咨询机构接受专业治疗,在心理咨询师的帮助下尽快走出心理困扰,开始新的生活。
[责任编辑] 姜 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