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数学是培养学生理性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和工具。数学教学需要教师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合理设计教学环节,让学生积极思考问题,从而提升其数学思维能力。
[关键词]小学生 数学 思维能力 例题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23-072
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提升可以通过例题教学的开展去实现。让学生参与解答某道例题的思考过程,不仅能让学生解决问题,还能让学生掌握这一类题的解决方法。触类旁通,一旦遇到类似的题型,学生很快就能找到解题的方向,形成解题思路,从而解决问题。
一、观察例题特征,增强直觉思维能力
解答例题之前,应让学生对例题进行观察,分析例题的已知条件和求解目标,提升其直觉思维能力。通过观察和分析,学生可顺利发现已知条件与未知结果之间的等量关系,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以苏教版小学数学中一道应用题的解答为例。
师:现在请大家来看一道题:有一根绳子,从一端进行测量,到A点的距离是全程的2 / 3;从另一端进行测量,到B点的距离是全长的3 / 5。如果A、B两点之间的距离是60cm,那么这根绳子有多长?
(生不知道从何处下手)
师:大家不要看这道题目很长就觉得很困难,我们可以先试着对已知条件和问题进行分析。谁能告诉我题目的已知条件是什么?
生1:已知条件是绳子一端到A点的距离和绳子另一端到B点的距离以及A、B两点的距离是60cm。
生2:题目求的是绳子的总长度。
师:谁能来具体说一下解题思路?
生3:我们可以利用方程的思想来解答。将绳子的总长设为x,因为2 / 3>3 / 5,那么A、B两点之间的距离就可以表示成2x / 3-3x / 5=60。解方程得到x=225,也就是说绳子的总长度是225cm。
师:分析得很棒!同学们,再遇到类似的题目时,大家一定要根据已知条件和求解目标去分析思路。
上述案例表明,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已知条件和条件进行分析,让学生自己一步一步推算结果,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二、整理解题思路,提升探索思维能力
解题过程是将数学知识再现的过程,也是学生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和展现思维的重要过程。教师可利用先进的教学理论去活跃学生的思维,激活学生的大脑信息库。以“问题的解决”为例。
师:五年级的学生要排成一个最外一排是60人的方阵。同学们,请你们思考一下,最外面一层的每条边有多少人?整个方阵又有多少人呢?
生1:方阵有四条边,那么最外一排每条边就有60 / 4=15(人),整个方阵的人数就是15×15=225(人)。
师:真的是这么简单吗?请你们试着画一画这个方阵,看看究竟最外一层的每条边是多少个人。
生2:我知道了,最外一排和相邻的一排共用了一个人,那么每一排就应该是15 1=16(人),那整个方阵的人数就是16×16=256(人)。
师:真聪明!解决这类题需要我们动手画一画,这样才能把握本质,找准思路。
上述案例中,教师先让学生自主思考,当学生出现思维漏洞时,教师再及时引导学生对思维漏洞进行补救。这样,学生参与到解题思路的探索过程中,思维就会变得缜密起来,思维能力逐渐得到提升。
三、优化解题思路,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类型 方法”这种套题型、套模式的教学模式会将学生的数学学习变为死记硬背和刻板模仿的过程,对提升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没有太太的作用。教师要善于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去分析问题,使之学会灵活运用不同的知识点和解题方法,学会对解题方法进行对比分析。
师:请大家看一下这道题:A、B两个城市之间的距离是357公里,现在有一辆快车从A城出发,一辆慢车从B城出发,3小時后两车相遇,如果快车每小时走79公里,那么慢车每小时比快车少走多少公里?
生1:要计算慢车比快车少走多少公里,我们首先要出慢车的速度。慢车的速度是[357-(79×3)] / 3=40(公里 / 小时),那么慢车每小时比快车少走(79-40)=39(公里)。
师:回答得很好,分析得也很到位。请同学们再想一想,这道题目还有没有别的解法?
生2:对慢车的速度进行求解时,我觉得还可以利用方程的思想。我们可以将慢车的速度设为x,这样就有79×3 3x=357。解这个方程可以得到x=40,也就是说慢车的速度是40公里 / 小时,那么慢车每小时比快车就少走79-40=39(公里)。
师:是的,利用方程的思想能使解题过程变得更加简单。同学们,解题时不能局限于一种思维模式,要学会多角度思考问题。
上述案例中,通过一题多解的习题训练,学生的思维变得开阔起来。解决问题时,他们的思维不再仅仅局限于一个方法上,而能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
综上所述,教师要对一些经典的例题进行筛选,让学生通过解决问题实现思维水平的提高。
(责编 吴美玲)
[关键词]小学生 数学 思维能力 例题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23-072
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提升可以通过例题教学的开展去实现。让学生参与解答某道例题的思考过程,不仅能让学生解决问题,还能让学生掌握这一类题的解决方法。触类旁通,一旦遇到类似的题型,学生很快就能找到解题的方向,形成解题思路,从而解决问题。
一、观察例题特征,增强直觉思维能力
解答例题之前,应让学生对例题进行观察,分析例题的已知条件和求解目标,提升其直觉思维能力。通过观察和分析,学生可顺利发现已知条件与未知结果之间的等量关系,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以苏教版小学数学中一道应用题的解答为例。
师:现在请大家来看一道题:有一根绳子,从一端进行测量,到A点的距离是全程的2 / 3;从另一端进行测量,到B点的距离是全长的3 / 5。如果A、B两点之间的距离是60cm,那么这根绳子有多长?
(生不知道从何处下手)
师:大家不要看这道题目很长就觉得很困难,我们可以先试着对已知条件和问题进行分析。谁能告诉我题目的已知条件是什么?
生1:已知条件是绳子一端到A点的距离和绳子另一端到B点的距离以及A、B两点的距离是60cm。
生2:题目求的是绳子的总长度。
师:谁能来具体说一下解题思路?
生3:我们可以利用方程的思想来解答。将绳子的总长设为x,因为2 / 3>3 / 5,那么A、B两点之间的距离就可以表示成2x / 3-3x / 5=60。解方程得到x=225,也就是说绳子的总长度是225cm。
师:分析得很棒!同学们,再遇到类似的题目时,大家一定要根据已知条件和求解目标去分析思路。
上述案例表明,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已知条件和条件进行分析,让学生自己一步一步推算结果,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二、整理解题思路,提升探索思维能力
解题过程是将数学知识再现的过程,也是学生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和展现思维的重要过程。教师可利用先进的教学理论去活跃学生的思维,激活学生的大脑信息库。以“问题的解决”为例。
师:五年级的学生要排成一个最外一排是60人的方阵。同学们,请你们思考一下,最外面一层的每条边有多少人?整个方阵又有多少人呢?
生1:方阵有四条边,那么最外一排每条边就有60 / 4=15(人),整个方阵的人数就是15×15=225(人)。
师:真的是这么简单吗?请你们试着画一画这个方阵,看看究竟最外一层的每条边是多少个人。
生2:我知道了,最外一排和相邻的一排共用了一个人,那么每一排就应该是15 1=16(人),那整个方阵的人数就是16×16=256(人)。
师:真聪明!解决这类题需要我们动手画一画,这样才能把握本质,找准思路。
上述案例中,教师先让学生自主思考,当学生出现思维漏洞时,教师再及时引导学生对思维漏洞进行补救。这样,学生参与到解题思路的探索过程中,思维就会变得缜密起来,思维能力逐渐得到提升。
三、优化解题思路,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类型 方法”这种套题型、套模式的教学模式会将学生的数学学习变为死记硬背和刻板模仿的过程,对提升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没有太太的作用。教师要善于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去分析问题,使之学会灵活运用不同的知识点和解题方法,学会对解题方法进行对比分析。
师:请大家看一下这道题:A、B两个城市之间的距离是357公里,现在有一辆快车从A城出发,一辆慢车从B城出发,3小時后两车相遇,如果快车每小时走79公里,那么慢车每小时比快车少走多少公里?
生1:要计算慢车比快车少走多少公里,我们首先要出慢车的速度。慢车的速度是[357-(79×3)] / 3=40(公里 / 小时),那么慢车每小时比快车少走(79-40)=39(公里)。
师:回答得很好,分析得也很到位。请同学们再想一想,这道题目还有没有别的解法?
生2:对慢车的速度进行求解时,我觉得还可以利用方程的思想。我们可以将慢车的速度设为x,这样就有79×3 3x=357。解这个方程可以得到x=40,也就是说慢车的速度是40公里 / 小时,那么慢车每小时比快车就少走79-40=39(公里)。
师:是的,利用方程的思想能使解题过程变得更加简单。同学们,解题时不能局限于一种思维模式,要学会多角度思考问题。
上述案例中,通过一题多解的习题训练,学生的思维变得开阔起来。解决问题时,他们的思维不再仅仅局限于一个方法上,而能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
综上所述,教师要对一些经典的例题进行筛选,让学生通过解决问题实现思维水平的提高。
(责编 吴美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