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题决定成败

来源 :作文评点报·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pengr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技法指导】
   所谓“新材料作文”,指的是一种与以往的材料作文有很大区别的,以在材料范围内自主确定角度、立意、文体、标题为特征的命题形式。这种题型让审题不是从“题目”(话题或标题)出发,而是从“材料”出发,更能调动学生的发现能力、判断能力和选择能力,便于考生多角度立意。
   面对新材料作文,考生审题时该注意些什么呢?主要有两点:
   首先,要审清材料的思想性。新材料作文的范围广泛,形式多样。就材料的范围来说,有名人轶事、格言警句、故事寓言、书信漫画、人物对话、社会生活概述、自然现象介绍等。学生审题构思的第一步是细察材料。材料没有看懂,或是看错了意思,也就是审题不清;如果下笔作文,必然离题、偏题。要想审清材料的含义,必须先审清材料的思想性,即命题者选择本段供料、命制该题目的用意所在。例如下面这段材料:
   贵州的山多石少土,而这种石山上竟然长着树,虽不十分高大,却也绿树成荫。细看树干,都从石缝中长出,树根则长长伸出,团团抱住大石,以使树可以牢固地站立,抵御暴风骤雨的侵袭。它们无法汲取土壤营养,就靠汲取阳光雨露生存。这些生机勃勃的树打破了“植物生长靠泥土”的自然铁律,显然,这已不能仅仅用生命的顽强来解释了,在它们身上最让人赞叹的是生存的智慧。
   本则材料的思想性不难明白——赞颂了从石缝里长出的树。这些树打破了“植物生长靠泥土”的自然铁律,体现出“生存的智慧”。材料最后一句话强调这种智慧“让人赞叹”,点明了命题的内涵与倾向。这种“生存的智慧”,就是当后天生存条件满足不了先天生长所需时,生命敢于改变自我,适应环境,将自己的才能发挥到极致,让自己的生命价值展现出别样的风采(依据材料,“智慧”的内涵应当侧重于:面对现实,战胜环境,打破常规,勇于创新;写作时一定要从树延伸到现实社会与人)。
   作文立意参考:用智慧让生命焕发别样的光彩;用智慧开创生活的新天地;在不可能中开辟生命新的通道。
   其次,要审清材料的隐喻义。有些材料具有比喻和类比意义,如“毁树容易种树难”“树木·森林·气候”等。这类材料较多的是故事、寓言、格言和自然现象介绍。试看下面的材料:
   唐朝的刘禹锡写过一首《昏镜词》。诗的小引说:一位制镜的工匠在店铺里摆了十面铜镜求售,其中只有一面磨制得清晰光亮,其余九面都昏暗模糊。有人不解地问:为什么镜的昏明如此悬殊?工匠解释说:并不是不能把所有的镜子都磨制得一样光亮,问题是买镜子的人十中有九喜欢昏镜而不喜欢明镜,因为清晰光亮的镜子能照见无论多么细小的瑕疵,绝大多数人用这样的镜子会感到不自在。
   这个故事的隐喻性,显然体现在工匠巧妙的答话中。工匠这番话,提出了一个发人深省的问题:人们喜欢照怎样的镜子?在他看来,多数人照镜子是要欣赏自己的美貌,而不愿照见自己的缺陷,因而要多造些昏镜,投其所好。这一违背常情的做法暗示我们:工匠的这番话不是谈人们生活中照镜子的问题,而是隐含针砭时弊的深意。镜子的特点是可以照人,那么,我们就可顺理成章地引出下面的比喻:如果把“镜子”比作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武器,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确实有那么一些同志害怕批评,讳疾忌医,喜欢照“昏镜”而不愿照“明镜”。可见,透过材料表面的荒诞、夸张来审视材料的隐喻义,把握有关事物的本质特征来明确材料的隐喻义,便不会就事论事、言不及题了。
   以上说的是考场作文初始阶段审题构思的事情。其实,要写好一篇高考作文,审题构思、选择角度、确定立意、选用材料、明确文体、表达方式、篇章结构、语言运用,哪个环节都不能忽视。
  【牛刀小试】
   阅读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文章。
   我们到河边去仔细看游鱼。凡是水流较急的地方,鱼口都面对流向,不肯随波逐流而下。身为一鱼,只有如此才可以保持身体平衡,做一条堂堂正正的鱼;也只有如此,才可以摄取上天在水中为它们预备的养分。倘若它們掉转方向,放弃努力,就会翻滚、散乱,昏沉沉地被冲到浅滩上,因此丧命。
   不必羡鱼,这是上天给一切生命的智慧。人也活在“水”中,那“水”,就是人们常说的潮流。
  ——王鼎钧《看鱼》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写作提示】
   这是一道有关人生智慧的材料作文题。面对急流,“鱼口都面对流向,不肯随波逐流而下”,从而“做一条堂堂正正的鱼”。这给人类的启示,就是要勇于面对人生中的急流。这“急流”既是挑战,更是机遇。如果我们能直面急流,就能如“做一条堂堂正正的鱼”一样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并且能够摄取上天为我们预备的养分,获得生存的机会,活出人生的意义。写作时,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1.辩证思考挑战与机遇的关系。在人生的潮流中,只有把握机遇,迎接挑战,才能创造属于自己的人生辉煌。
   2.在逆境中昂扬。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当逆境来临时,不要犹豫,更不要退缩,而要迅速地面对它,找准人生的方向;坚决地迎接它,在挑战中增强自己的实力;勇敢地冲破它,书写青春的华章。
   3.人性的尊严。面对急流,鱼有两种选择:迎难而上与随波逐流。随波逐流的结果是“昏沉沉地被冲到浅滩上,因此丧命”;反之,面对流向、迎难而上虽然艰难,但唯有如此,才是正道。
其他文献
美国时间2018年11月12日,斯坦·李的个人官方推特账号发布消息,美国漫画界元老级人物,被称为“漫威之父”的斯坦·李去世,享年95岁。   该推特显示“1922—2018”字样,并留下了一句斯坦·李的名言“Excelsior(精益求精)”。去世前,斯坦·李仍兼任漫威影业的荣誉主席和漫威漫画编辑委员会成员。   斯坦·李去世的消息传出后,漫威影业主席凯文·费奇、“蜘蛛侠”汤姆·霍兰德、“美国队长”
期刊
早晨醒来,我忽然发现,自己成了一名书法家。   我从前的字绵软无骨,横不平竖不直,有古人所谓“墨猪”的骂名,而这一夜之间我仿佛悟得了书法之道似的,一朝醒来用墨如有神助,只是随意的一个点画,便势如破竹,仿佛带着万钧之力,运笔仿佛黄河九曲的豪迈,字体遒劲有力,兼具形神之美,直逼颜柳欧赵。   不消说,有了这样的好本事,很快我就声名远播。我随意题的一幅字就会让收藏家慕名而至,不惜以重金购买。我在很多场合
期刊
又来了,这些烦人的松鼠!我拽过枕头,狠狠地蒙住自己的脸,试图阻挡头顶上传来的噪音。然而,那些声响就如同魔音入脑般挥之不去。“该死的松鼠!”我暗暗咒骂。   每到半夜,屋外的松鼠们就开始搬运它们的美食——山核桃。而我却每每被山核桃砸落在屋顶上的声音吵醒,然后无奈地睁着双眼,听着头顶上山核桃不断砸在屋顶,再“咕噜噜”地滚落到地面的声音。   天知道我对此刻的清醒有多么的恐惧,我简直快要崩溃了!因为每到
期刊
当高楼大厦拔地而起,你是否会记得屋檐下的小桥流水?当霓虹灯使黑夜灿若白昼,你是否会留恋秦淮河畔的华灯初上?   世界的潮流浩浩荡荡,不妨在顺其漂泊的同时,回眸守望遙远的初心。   不忘初心,继承传统。中华上下五千年,我们所经历与领略的不过是浩瀚星河中渺小的微尘。那些镌刻着绯红与青花烙印的传统习俗,正是无数人心血与勤奋积淀而成的精华。面对它们,我们只能以蝼蚁伏于泰山脚下般的敬畏,加以维护尊崇。习主席
期刊
“每次带新的班,总有几个孩子的名字不会读。”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某小学的老师告诉记者,班上孩子的名字会出现很多不常见的字,三个土的“垚”,四个火的“燚”,这些已经算简单了,还有不少孩子的名字笔画很多,例如“爔”“曦”“灏”“熙”“睿”等。   老师不会读学生的名字并非他们学识浅薄,而是因为“名字越来越怪”。为了在注意力争夺战中脱颖而出,一些家长给孩子取了怪名字。在一个众声喧哗的时代里,要想成为注意力
期刊
林木儿觉得自己一出生就是多余的。   只因为林树儿是男孩子,是家里三代单传。   自己早于双胞胎弟弟林树儿一分钟出生,但这一分钟却仿佛隔着一个世界的距离。   在这个家里,林树儿永远比自己享有更重要的位置。更悲哀的是,妈妈在生林木儿姐弟俩时因难产而离世。“卖火柴的小女孩还有一个疼爱她的祖母,而我呢……”林木儿捧着书,总是自顾神伤。   也正因为男女有别,林木儿养成了自强独立的个性,处处严格要求自己
期刊
被誉为“艺术天才”的著名诗人、画家纪伯伦曾经说过:“大殿的脚石,并不高于那最低的基石。”由此可见,在这个世界上,众生皆平等。   每个人的背景不同,知识修养不同,能力不同,因而生活的状态也不同。有人身家過亿,有人身无分文;有人豪宅名车,有人食不果腹;有人阔气挥金如土,有人为了温饱苦苦挣扎……但身份不同,社会地位不同,绝不意味着人格的高低贵贱,所有人在人格上都是平等的,需要彼此尊重。   世界著名文
期刊
于丹曾说:“文化不应成为贵族的象牙塔里的一种欣赏,它应是一种无处不在、生生不息的生活方式。”文化中的江上清风、山间明月不仅滋养了满腹经纶的古人,也温润了包括流浪汉和拾荒者在内的每一位热爱阅读的今人。某书店向所有热爱文字与生活的人开放,书店便成了天堂的模样。   书店追求经济利益无可非议,但该书店开启24小时经营模式,欢迎到来的每一个人,并且工作人员自感“工作有意义”。我愿为该书店点赞,不仅因为他们
期刊
纵观历史,从第一个单细胞生物的出现,到人类的强盛与人工智能的诞生,理性逐渐战胜了兽性。  我们每一个人都会有虚荣、愚昧、傲慢种种低级情绪,这并非心理上的原因。人类生理上的原因更为突出,从云南元谋、北京周口到现代,人类的理性不断加强,懂得去克制自己的本能,但却无法驱逐那些兽性。我们会为了自己的享受和欲望去消耗时间与能量换取那些非必需的物品。口腹之欲,占有之欲,虚榮之欲,这些隐藏在我们身体中的欲望无法
期刊
在先秦的诸子百家中,孟子是很杰出的一位。虽然他屈于孔子之后,被称为“亚圣”。他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就是对孔子思想的最大突破和超越。想一下吧,在两千多年以前,有“君轻民贵”的主张,该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超前”!   不过,对此就不去说它。只说笔者在读孟子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时,突然“逆向思维”地想到这样一个问题:如果孟子当了国君,他还会坚持“君轻民贵”吗?   孟子周游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