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评价的价值取向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即在整个社会宏观背景下,促进学生发展,促进学生知识、能力、态度及情感的和谐发展。因此,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重点。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急需探讨的问题。
一、教学改革应在这方面大有作为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大家不会有反对意见,至少不会公开反对,但是实践中却往往淡忘,严格地说,这一要求至今都未得到真正落实。究其原因,是对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缺乏深刻的认同,并未从思想深处建立起这一重要的目标意识,因而实践中一旦遇到与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相摩擦、相冲突的时候,就会迷糊,就会动摇,就会向着另一面倾斜和偏移。当然,其中也有一些具体的方法和技艺问题,包括一些关系还没有搞清楚。因此,深入领会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意义与价值仍然是个重要的任务。
从儿童(学生)的伟大之处看,教育的使命在于保护并开发他们的无限可能性。儿童有自己的伟大之处,那就是他们的可能性。可能性就是创造的潜能,可能性就是正在发展中的创造性。我们还应这么认识,儿童就是可能性。美国华裔女童邹奇奇,13岁,在向业界领袖、教育界权威发表演讲时说,“首先我要问大家一个问题:上一回别人说你幼稚是什么时候?像我这样的小孩,可能常常会被人说成是幼稚……‘幼稚’这个词所对应的特点常常可以从大人身上看到,由此我们在批评不负责任和非理性的相关行为时,应停止使用这个带有年龄歧视的词。”演讲20分钟不到,台下大人们掌声爆棚。“幼稚”里往往隐藏着好奇、问题、想象、创造,往往流露着可能性的信息。消除年龄歧视,首先是承认他们的“幼稚”,看到“幼稚”背后或深处的东西;其次是保护他们的“幼稚”,保护“幼稚”实质是保护他们的创造性;再次是开发他们的“幼稚”,使可能性逐渐转化为现实性。可是,当下的课堂中那种“年龄歧视”仍然是多么顽固地存在着。
从当今的课堂教学看,包括有效教学,仍是以知识传授为主,智慧被挤压了;仍然以分数为主。能力,尤其是创造力被驱赶了;仍然以规范为主,好奇心、想象力、那些看起来“不规范”的表现被斥为“违反纪律”;仍然以消极的接受性学习、机械重复的训练为主,探究、体验、合作等学习方式在被重视后又被边缘化了……如此等等,不得不让我们再一次审视课堂教学,不得不把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再次严肃而郑重地提到重要的议事日程上来。
二、重在鼓励学生有自己精彩的观念
创新精神表现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那么其核心是什么?美国学者、哈佛大学著名的教学论专家达克沃斯,把她的导师皮亚杰的理论创造性地转化为教学价值论。她的教学价值论是,“课堂教学必须建基于每一个学生的独特性之上,而学生的独特性集中体现在每一个人的观念的独特性中,教学的目的(或价值)就是帮助学生在原有观念的基础上,产生新的、更精彩观念”。她还认为,“每一个人的观念是其智力的核心”。达克沃斯的这一观念本身就是相当独特的、精彩的,对我们的最大启发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重点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创造性人格,而二者不妨又聚焦或集中体现在精彩观念的诞生上。独特的精彩的观念,是创新的绿芽,也是创新的前奏,甚或是创新的前提,它凝聚着一个人创新的心智,意味着新的创意、奇妙远景的开始和实现。因此,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并不是虚空、玄妙的,可以很实在、很具体的,比如保护、引导学生的一个奇怪的念头、一次异常的想象、一种不合常理的解决问题的方法……都可以促使学生新观念的诞生。在创新精神的引领下,学生们会行动起来,探索起来,尝试起来,这样的实践过程,将会培养学生充满思维含量的实践能力。
三、关键是营造“半肯”的教学文化
达克沃斯在论述精彩观念诞生时还说,对教师的要求是,“提供诞生精彩观念的机会,包括两个方面。首先,愿意接受儿童的观念,其次,提供向儿童暗示着精彩观念的情景。”这些机会的提供和保证,可以促使学生大胆地想、大胆地说、大胆地探索。这正是我们国家课程改革所倡导和建构的课程文化。其实,在我国优秀的文化传统中,就孕育着这种文化,比如“半肯”。所谓“半肯”,是指对教师所讲授的内容、观点、方法、评价,不是全部认可,更不是照单全收,而应持质疑的态度,善于思考、善于追问、善于发表不同的意见。对教师是如此,对教科书、对既成的理论、对学术权威都应在尊重、吸纳的前提下,怀着“半肯”的理念和品质,在追问中,在怀疑中,在批判中,追寻新的观念,产生独特的见解。“半肯”所营造的文化,是一种对话的文化、探究的文化、创造的文化。这一文化的营造将把教学改革向核心部位推进,把教学根本性变革的方向和重点真正落实在教学全过程。
(盐城市儿童福利院)
一、教学改革应在这方面大有作为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大家不会有反对意见,至少不会公开反对,但是实践中却往往淡忘,严格地说,这一要求至今都未得到真正落实。究其原因,是对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缺乏深刻的认同,并未从思想深处建立起这一重要的目标意识,因而实践中一旦遇到与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相摩擦、相冲突的时候,就会迷糊,就会动摇,就会向着另一面倾斜和偏移。当然,其中也有一些具体的方法和技艺问题,包括一些关系还没有搞清楚。因此,深入领会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意义与价值仍然是个重要的任务。
从儿童(学生)的伟大之处看,教育的使命在于保护并开发他们的无限可能性。儿童有自己的伟大之处,那就是他们的可能性。可能性就是创造的潜能,可能性就是正在发展中的创造性。我们还应这么认识,儿童就是可能性。美国华裔女童邹奇奇,13岁,在向业界领袖、教育界权威发表演讲时说,“首先我要问大家一个问题:上一回别人说你幼稚是什么时候?像我这样的小孩,可能常常会被人说成是幼稚……‘幼稚’这个词所对应的特点常常可以从大人身上看到,由此我们在批评不负责任和非理性的相关行为时,应停止使用这个带有年龄歧视的词。”演讲20分钟不到,台下大人们掌声爆棚。“幼稚”里往往隐藏着好奇、问题、想象、创造,往往流露着可能性的信息。消除年龄歧视,首先是承认他们的“幼稚”,看到“幼稚”背后或深处的东西;其次是保护他们的“幼稚”,保护“幼稚”实质是保护他们的创造性;再次是开发他们的“幼稚”,使可能性逐渐转化为现实性。可是,当下的课堂中那种“年龄歧视”仍然是多么顽固地存在着。
从当今的课堂教学看,包括有效教学,仍是以知识传授为主,智慧被挤压了;仍然以分数为主。能力,尤其是创造力被驱赶了;仍然以规范为主,好奇心、想象力、那些看起来“不规范”的表现被斥为“违反纪律”;仍然以消极的接受性学习、机械重复的训练为主,探究、体验、合作等学习方式在被重视后又被边缘化了……如此等等,不得不让我们再一次审视课堂教学,不得不把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再次严肃而郑重地提到重要的议事日程上来。
二、重在鼓励学生有自己精彩的观念
创新精神表现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那么其核心是什么?美国学者、哈佛大学著名的教学论专家达克沃斯,把她的导师皮亚杰的理论创造性地转化为教学价值论。她的教学价值论是,“课堂教学必须建基于每一个学生的独特性之上,而学生的独特性集中体现在每一个人的观念的独特性中,教学的目的(或价值)就是帮助学生在原有观念的基础上,产生新的、更精彩观念”。她还认为,“每一个人的观念是其智力的核心”。达克沃斯的这一观念本身就是相当独特的、精彩的,对我们的最大启发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重点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创造性人格,而二者不妨又聚焦或集中体现在精彩观念的诞生上。独特的精彩的观念,是创新的绿芽,也是创新的前奏,甚或是创新的前提,它凝聚着一个人创新的心智,意味着新的创意、奇妙远景的开始和实现。因此,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并不是虚空、玄妙的,可以很实在、很具体的,比如保护、引导学生的一个奇怪的念头、一次异常的想象、一种不合常理的解决问题的方法……都可以促使学生新观念的诞生。在创新精神的引领下,学生们会行动起来,探索起来,尝试起来,这样的实践过程,将会培养学生充满思维含量的实践能力。
三、关键是营造“半肯”的教学文化
达克沃斯在论述精彩观念诞生时还说,对教师的要求是,“提供诞生精彩观念的机会,包括两个方面。首先,愿意接受儿童的观念,其次,提供向儿童暗示着精彩观念的情景。”这些机会的提供和保证,可以促使学生大胆地想、大胆地说、大胆地探索。这正是我们国家课程改革所倡导和建构的课程文化。其实,在我国优秀的文化传统中,就孕育着这种文化,比如“半肯”。所谓“半肯”,是指对教师所讲授的内容、观点、方法、评价,不是全部认可,更不是照单全收,而应持质疑的态度,善于思考、善于追问、善于发表不同的意见。对教师是如此,对教科书、对既成的理论、对学术权威都应在尊重、吸纳的前提下,怀着“半肯”的理念和品质,在追问中,在怀疑中,在批判中,追寻新的观念,产生独特的见解。“半肯”所营造的文化,是一种对话的文化、探究的文化、创造的文化。这一文化的营造将把教学改革向核心部位推进,把教学根本性变革的方向和重点真正落实在教学全过程。
(盐城市儿童福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