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与学生坐而论道,就是指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一方面要立足课堂,充分重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致力培养学生独立学习能力;同时,更应打破课时、教材的束缚,把学生的触角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延伸到广阔的社会生活中去,让学生在大环境、大渠道中学习、体验。通过论道,使语文教学的开放性得以体现,最终达到优化语文学习环境,构建内外联系、学科融合的语文教学体系的目的,使封闭的语文变为开放的教学。
【关键词】论道 课堂教学 社会 语文开放性
高考制度让语文教师越来越功利,功利的语文教师让语文教学也越来越单调、乏味。“出我口,写尔手”的训练乐此不疲,识字、阅读、口语交际、作文教学日渐模式化、机械化甚至僵化。与其让我们的语文教学走向死胡同,不如改一改思维,做一做尝试;与其教师在课堂上严厉督促,何妨坐下来,好好地与学生论道一番。
一、论道课堂,活力自现
课堂教学是教育教学的主阵地,是师生交流的主渠道。论道的目的就是要强调出语文教学的开放性,体现语文教学与课外读写沟通、与其他学科沟通、与生活相沟通的特色。因而,论道课堂,要面向课外,面向生活,才能切切实实产生教学效果。
1.独乐乐莫如众乐乐。要想学生有较好表现,前提是教师应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总结,充分相信每一位学生,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使每一个学生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我们每个语文教师都应该明确:一节课的好坏,标准不再是教师讲得多么精彩,而应该看学生的思维真正参与了多少,有多少知识、有多少问题是学生自己发现的。换句话说,也就是看课堂中是否涌动着生命的气息,哪怕是一点点心灵的触动。
如何实现以上目标,我觉得:
(1)必要的知识和技能是提高学生思维参与的基本条件;
(2)敏锐的问题意识是提高学生思维参与度的关键;
(3)良好的气氛和自信心是提高思维参与度的保证和动力。
总之,只有学生的积极参与,才能给课堂教学带来勃勃生机。
2.授之以渔不如教其学渔。“授渔”可培养一般的学习能力,而“学渔”具有培养学生独立学习能力的功能。在课堂教学中,要达到这一目的,则必须从以下三个方面培养学生能力:(1)学会积累。语文学习,重在积累,有了平时的“积累”,才能在用时“倾吐”,正所谓“厚积而薄发”。(2)学会质疑。现在不少语文课堂教学热热闹闹太多,安安静静太少;师问生答太多,静心思考太少。“学而不思则罔”,要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必须使学生会问,善问。质疑能力的培养除了教师示范提问,提示发现问题的思维过程外,还必须有教师的启发引导,让学生质疑。(3)学会学法。语文教学中,有的学法是可以明示的,如查字典、记字形、理解词语的方法等。有的学法是可以由良好的教法转化的,如学习《词五首》时可以采用教师带领学生学两三首重点词,然后得出学习方法,由学生按学法自学其他几首词。有的学习方法则是渗透在学习中的,要让学生在不断感知、领悟的过程中逐步了解并掌握需要知道的东西,以保持学习过程的持续性和良好的发展。
3.情动于衷而成于言。课堂教学中,笔者认为要充分凭借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凭借各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引领学生感知体悟,激励学生表情达意,点燃学生心头的火花。教师要把握好学生急于抒情的需要,为学生创设表达情意的途径和契机,培养学生丰富的移情能力。
4.课课三省吾身。课堂教学中学生通过主动参与评价活动,随时发现和认识自己的进步和不足,体验学习的过程和取得的成绩,促使自我教育和自我发展。同时也能使学生养成对自己学习进行审视和反思的习惯,这往往比教师的评价更有效果,应当让它发挥评价的主体作用。我校有一位教师教《乡愁》一课,上课伊始,她先请学生背诵课文,并偷偷录下来,学习课文后,再背课文并录音。然后,把两次录音放给学生们听,让他们自己来评价哪一遍背得好。如此新颖独特的评价设计,不仅有利于学生发现自身的优势、激励自己进步,而且有利于学生逐步具备善于分析问题的能力,更提高了学生的评价能力。因而,自我评价设计得好,会成为课堂教学的亮点。
二、论道社会,灵犀处处
在信息化的现代社会,知识急剧增长,课堂学习远远不能满足学生汲取知识的需要,因此论道应打破课时、教材的束缚,把学生的触角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延伸到广阔的社会生活中去,让学生在大环境、大渠道中学习、体验。
1.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古人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而对于中学生来说,课外阅读就显得尤其重要。但课外阅读是一个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不能光靠老师的强制来完成。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不是个个都很浓厚,部分学生对于看哪些书感觉茫然,这就需要我们加以正确引导以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因而,教师要大力指导学生利用课堂中学得的方法、知识去读课文以外的文章和书籍。要“广采百花”,让祖国丰富的语言文化如同空气般滋养学生,使学生在充盈中感受丰富,在丰富中拥有厚实,在厚实中求知欲得到满足,从而保持经久不衰的阅读欲望。
2.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社会生活是语文的源泉,也是语文能力形成的土壤。论道课外就要提倡参加活动,如让学生写日记、办报、演课本剧、开故事会、开辩论会、去调查访问等。如学了《词五首》,可和音乐课结合,配上乐谱,编些简单的舞蹈动作,指导学生边诵边歌,启发学生再现作者的思想感情。或结合美术课想象《月亮上的足迹》,或结合课外实践做宇宙飞船,或结合科技馆参观讲点宇宙飞船的知识等等。当然,所有的活动一定要让学生自主,要让学生在言语实践活动中真正“动”起来,人人动脑、动口、动手,使思维活起来,生命动起来。
3.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语文教学,除了在列入课程规划的显性课程之外,还有一种不通过正式的教学而对学生的知识情感、信念、行为和价值观等方面产生潜移默化影响的“隐性课程”,那就是情境语文。因此,我常常把课外练习的设计与学生的社会生活相联系,把握时机,引导学生和家长、朋友一起,走向社会,走向创设的活动情境中,获得最真切的感受,又由这种真切感受,萌发出内心新的心理体验,及时把所见所闻所感所思表达出来。学生在直接地接触社会,感受缤纷的社会生活后,作文才能闪烁出思维的光彩,语言才能丰富多彩。如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街道、社区的活动,在社会活动中验证自己的语文能力,提高自己的语文能力;再如在天高云淡的金秋,带学生到菊花怒放的公园赏菊,去一片金黄的田野秋游,体验“风急天高猿啸哀”、“满城尽带黄金甲”。把丰富多彩的生活充实到学生的课外练习中,为语文课外练习注入了新的内涵,学生在这样的生活情境中学习语文,就不会把它当作负担,而是一种感兴趣的活动,一种美好生活的享受。
综上所述,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资源,与学生“坐而论道”,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从而优化语文学习环境,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学体系,使封闭的语文教学变为开放的教学,如此之道,多论论又何妨?
作者单位:江苏省无锡市市北高级中学。
【关键词】论道 课堂教学 社会 语文开放性
高考制度让语文教师越来越功利,功利的语文教师让语文教学也越来越单调、乏味。“出我口,写尔手”的训练乐此不疲,识字、阅读、口语交际、作文教学日渐模式化、机械化甚至僵化。与其让我们的语文教学走向死胡同,不如改一改思维,做一做尝试;与其教师在课堂上严厉督促,何妨坐下来,好好地与学生论道一番。
一、论道课堂,活力自现
课堂教学是教育教学的主阵地,是师生交流的主渠道。论道的目的就是要强调出语文教学的开放性,体现语文教学与课外读写沟通、与其他学科沟通、与生活相沟通的特色。因而,论道课堂,要面向课外,面向生活,才能切切实实产生教学效果。
1.独乐乐莫如众乐乐。要想学生有较好表现,前提是教师应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总结,充分相信每一位学生,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使每一个学生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我们每个语文教师都应该明确:一节课的好坏,标准不再是教师讲得多么精彩,而应该看学生的思维真正参与了多少,有多少知识、有多少问题是学生自己发现的。换句话说,也就是看课堂中是否涌动着生命的气息,哪怕是一点点心灵的触动。
如何实现以上目标,我觉得:
(1)必要的知识和技能是提高学生思维参与的基本条件;
(2)敏锐的问题意识是提高学生思维参与度的关键;
(3)良好的气氛和自信心是提高思维参与度的保证和动力。
总之,只有学生的积极参与,才能给课堂教学带来勃勃生机。
2.授之以渔不如教其学渔。“授渔”可培养一般的学习能力,而“学渔”具有培养学生独立学习能力的功能。在课堂教学中,要达到这一目的,则必须从以下三个方面培养学生能力:(1)学会积累。语文学习,重在积累,有了平时的“积累”,才能在用时“倾吐”,正所谓“厚积而薄发”。(2)学会质疑。现在不少语文课堂教学热热闹闹太多,安安静静太少;师问生答太多,静心思考太少。“学而不思则罔”,要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必须使学生会问,善问。质疑能力的培养除了教师示范提问,提示发现问题的思维过程外,还必须有教师的启发引导,让学生质疑。(3)学会学法。语文教学中,有的学法是可以明示的,如查字典、记字形、理解词语的方法等。有的学法是可以由良好的教法转化的,如学习《词五首》时可以采用教师带领学生学两三首重点词,然后得出学习方法,由学生按学法自学其他几首词。有的学习方法则是渗透在学习中的,要让学生在不断感知、领悟的过程中逐步了解并掌握需要知道的东西,以保持学习过程的持续性和良好的发展。
3.情动于衷而成于言。课堂教学中,笔者认为要充分凭借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凭借各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引领学生感知体悟,激励学生表情达意,点燃学生心头的火花。教师要把握好学生急于抒情的需要,为学生创设表达情意的途径和契机,培养学生丰富的移情能力。
4.课课三省吾身。课堂教学中学生通过主动参与评价活动,随时发现和认识自己的进步和不足,体验学习的过程和取得的成绩,促使自我教育和自我发展。同时也能使学生养成对自己学习进行审视和反思的习惯,这往往比教师的评价更有效果,应当让它发挥评价的主体作用。我校有一位教师教《乡愁》一课,上课伊始,她先请学生背诵课文,并偷偷录下来,学习课文后,再背课文并录音。然后,把两次录音放给学生们听,让他们自己来评价哪一遍背得好。如此新颖独特的评价设计,不仅有利于学生发现自身的优势、激励自己进步,而且有利于学生逐步具备善于分析问题的能力,更提高了学生的评价能力。因而,自我评价设计得好,会成为课堂教学的亮点。
二、论道社会,灵犀处处
在信息化的现代社会,知识急剧增长,课堂学习远远不能满足学生汲取知识的需要,因此论道应打破课时、教材的束缚,把学生的触角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延伸到广阔的社会生活中去,让学生在大环境、大渠道中学习、体验。
1.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古人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而对于中学生来说,课外阅读就显得尤其重要。但课外阅读是一个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不能光靠老师的强制来完成。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不是个个都很浓厚,部分学生对于看哪些书感觉茫然,这就需要我们加以正确引导以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因而,教师要大力指导学生利用课堂中学得的方法、知识去读课文以外的文章和书籍。要“广采百花”,让祖国丰富的语言文化如同空气般滋养学生,使学生在充盈中感受丰富,在丰富中拥有厚实,在厚实中求知欲得到满足,从而保持经久不衰的阅读欲望。
2.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社会生活是语文的源泉,也是语文能力形成的土壤。论道课外就要提倡参加活动,如让学生写日记、办报、演课本剧、开故事会、开辩论会、去调查访问等。如学了《词五首》,可和音乐课结合,配上乐谱,编些简单的舞蹈动作,指导学生边诵边歌,启发学生再现作者的思想感情。或结合美术课想象《月亮上的足迹》,或结合课外实践做宇宙飞船,或结合科技馆参观讲点宇宙飞船的知识等等。当然,所有的活动一定要让学生自主,要让学生在言语实践活动中真正“动”起来,人人动脑、动口、动手,使思维活起来,生命动起来。
3.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语文教学,除了在列入课程规划的显性课程之外,还有一种不通过正式的教学而对学生的知识情感、信念、行为和价值观等方面产生潜移默化影响的“隐性课程”,那就是情境语文。因此,我常常把课外练习的设计与学生的社会生活相联系,把握时机,引导学生和家长、朋友一起,走向社会,走向创设的活动情境中,获得最真切的感受,又由这种真切感受,萌发出内心新的心理体验,及时把所见所闻所感所思表达出来。学生在直接地接触社会,感受缤纷的社会生活后,作文才能闪烁出思维的光彩,语言才能丰富多彩。如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街道、社区的活动,在社会活动中验证自己的语文能力,提高自己的语文能力;再如在天高云淡的金秋,带学生到菊花怒放的公园赏菊,去一片金黄的田野秋游,体验“风急天高猿啸哀”、“满城尽带黄金甲”。把丰富多彩的生活充实到学生的课外练习中,为语文课外练习注入了新的内涵,学生在这样的生活情境中学习语文,就不会把它当作负担,而是一种感兴趣的活动,一种美好生活的享受。
综上所述,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资源,与学生“坐而论道”,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从而优化语文学习环境,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学体系,使封闭的语文教学变为开放的教学,如此之道,多论论又何妨?
作者单位:江苏省无锡市市北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