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康复的影响

来源 :医学概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mmzo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  探讨脑卒中偏瘫的早期康复训练疗效。方法  将128 名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康复组和对照组各64 例。两组均给予相同的常规药物治疗,康复组同时接受系统的康复训练。采用Barthel指数评分。结果  治疗后两组间评分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早期进行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肢体功能恢复,提高生活自理能力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关键词:脑卒中;偏瘫;康复训练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arly stroke rehabilitation efficacy. Methods 128 patien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stroke rehabilit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of 64 cases. Both groups were given the same conventional drug treatment, rehabilitation group also received training in the rehabilitation of the system. Using the Barthel index score. Result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after treatment ther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 <0.01). Conclusion The early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for stroke patients with recovery of limb function, improve self-care ability has an irreplaceable role.
  [Keywords] stroke;  hemiplegia;  rehabilitation
  腦卒中是我国的常见病、多发病之一[1]。据统计,脑卒中的致残率高达85.6%,约有75%的脑卒中患者遗留偏瘫,有不同程度的劳动能力丧失,严重影响了患者的身心健康和日常生活,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巨大的负担。对患者进行及时的早期康复指导,能明显改善患者的生存状况[2-4]。2018年2 月~2020月8 月间,将我院128 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康复组(64 例)与对照组(64 例)进行了康复治疗的临床对照研究,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择2018 年2 月~2020 年8 月在我院经临床和CT确诊的住院脑卒中患者128例,随机分为康复组和对照组各64 例。康复组中,脑出血30 例,脑梗死34 例;对照组中,脑出血31 例,脑梗死33 例。两组性别、年龄、运动功能、并发症无显著性差异(P>0.05)。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药物治疗。康复组在生命体征稳定,病情不再发展后即开始康复训练,康复训练的方法主要采用肢体功能训练、日常生活能力训练及心理疏导。肢体功能训练主要包括患肢按摩、患肢被动运动、系统功能训练等。按照脑卒中病人的功能恢复的特点循序渐进地进行康复训练。
  1.2.1  康复训练时机
  康复训练应早期介入,但应以不影响临床抢救为前提。只要病人神智清楚,生命体征平稳,病情不再发展, 即可进行康复训练。一般认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在生命体征稳定24~48 h后,出血性脑卒中患者在生命体征稳定48~96 h后介入早期康复训练为宜。
  1.2.2  肢体功能训练
  ①保持良好的体位:急性期病人症状严重,必须卧床休息,保持肢体处于正确、良好的姿势和体位,防止患肢关节变形。仰卧位时,肩应稍上抬前挺,上臂外旋稍外展,肘与腕均伸展,掌心向上,手指伸展并分开,整个上肢可放在枕头上。骨盆和髋前挺,大腿稍向内夹紧并稍内旋,患侧大腿外下侧放置垫物以防下肢外旋。为避免伸肌痉挛,膝关节稍垫起使微屈并向内,踝关节呈90°,足尖向上。病人不宜长时间仰卧,应帮助病人学会与健侧或患侧位交替。健侧卧位时,应在病人胸前放一枕头,使患肩前伸,肘伸直,腕、指关节伸展放枕头上,不能垂腕,大拇指与其余四指用布卷或纸卷隔开;患腿屈曲,踝关节尽量保持90°,健肢自然放置。患侧卧位时,患肩前伸,避免受压和后缩,肘伸直,前臂旋后,手指张开,掌面朝上;健腿屈曲向前置于体前支撑枕上,患腿在后,膝微屈,踝关节尽量保持90°,使患肢处于功能位。定时翻身,体位每2 小时变换1 次。②患肢按摩:按摩要轻柔、缓慢,有节律地进行,作用中等强度,不使用强刺激性手法,对肌张力高的肌群(如上肢屈肌)采用安抚性的按摩,使其放松;而对肌张力低者如上肢伸肌,则给予按摩和揉捏,按摩可配合循经点穴以增强疗效。③患肢被动运动:病人昏迷或其他原因在数日后仍不能开始主动活动者,应做患肢关节的被动运动,每日2 次以上,直至主动运动恢复。活动顺序由大关节到小关节,循序渐进,幅度从小到大,以牵伸挛缩的肌肉、肌腱和关节周围组织。要多做与挛缩倾向相反的活动,特别是肩外展、外旋、前臂旋后、踝背伸及指关节的伸展活动。被动运动可与按摩交替或配合进行。④系统功能训练:包括急性期床上正确的肢体摆放、拍打按摩、神经肌肉治疗仪治疗、被动关节活动度训练、关节挤压等;之后,左右侧翻身、上下肢控制能力训练等;待病情稳定后,床上活动,如向患侧翻身、患者独立向健侧翻身、床上桥式运动、床上四点跪立位。床边坐位独自坐起指导,从坐位到站立的训练及站立平衡训练,步行及上下楼梯训练等。
  1.2.3  日常生活能力训练   如投球、拨算珠、套圈、搭积木、抓木钉等,指导患者穿脱衣服、进餐、如厕、入浴、洗浴、刷牙、洗脸等,2 次/天,30 分钟/次。对有吞咽困难的患者进行进食指导、吞咽功能训练等。对有语言障碍的进行语言训练。
  1.2.4  心理疏导
  贯穿于整个康复训练的过程中,训练时多与患者及家属交流,即时观察患者的情绪反应,如对情绪低落、焦虑、抑郁、悲观、失望、孤独感等应及时引导、安抚,建立其对医务人员的信赖感。对患者在康复过程中的每一点进步都要给予鼓励,提高其康复的主动性,增强患者早日康复的信心。
  1.2.5  出院指导
  嘱患者出院后不能停止训练,每天坚持累计训练3~4 h,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定期回访,有条件的可在正规的社区康复机构继续康复。
  1.3  评价方法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采用修订的Barthel指数法(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进行评定比较[2]。Barthel指数总分为100 分,得分越高,独立性越强,依赖性越小。60 分以上者为良,生活基本自理;60~40 分者为中度残疾,生活需要帮助;40~20 分者为重度残疾,生活依赖明显;20 分以下者为完全残疾,生活完全依赖。
  2 结果
  两组患者出院时Barthel指数评定结果见表1。入组时,康复组和对照组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差异无显著性意义;至两组出院时,康复训练组>61 分者明显高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说明康复训练能显著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3 讨论
  脑卒中病人在神经功能损伤后,中枢神经系统在结构和功能上具有代偿和重组能力,这是康复训练后运动功能恢复的理论基础[5]。大量研究表明,脑功能恢复在脑卒中发生后3 个月最快,因此康复训练应尽早开始[6]。基于这种思想,我们对病人进行早期的康复训练。早期的康复训练以保持肢体处于良肢位为主,给病人静态的、被动的抗痉挛体位治疗。这种抗痉挛的预防治疗无论对缺血、还是出血病人都是安全的。通过各种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运动训练,可建立随意的、协调的、分离的正常运动模式,提高病人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心理障碍也是影響脑卒中病人预后的重要因素。肢体功能障碍不仅造成病人的身体残缺,而且引起抑郁、悲观、情感异常等心理障碍,势必会影响患者的康复,因此必须把心理康复作为全面康复的枢纽,疏导、支持、鼓励病人积极参与训练,使康复训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本文康复组患者经过系统的康复训练,结果Barthel生活活动指数与对照组比较有明显提高,说明康复训练能有效恢复患者的运动功能,也证明了康复治疗的早期介入在促进中枢神经的功能重组,帮助患者偏瘫肢体的功能恢复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应用的脑卒中早期康复训练计划比较全面的概括了偏瘫康复的基本动作,不需要任何器械,不受环境限制,简单易学,适用于医务人员、社区康复工作者、患者及家属。但由于患者的病情各不相同,在使用时可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酌情增减训练强度。
  参考文献
  [1]南登昆,缪鸿石. 康复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208.
  [2]张帆,曹红,李华高,等. 运动疗法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及脑血液动力学的影响[J].中国康复,2004, 19(4):214-215.
  [3]李红玲. 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康复的远期疗效观察[J].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0,22(1):15-16.
  [4]东汉黄夫. 脑血管障害·临床和研究的最前线[M]. 东京:医齿药出版株式会社,2001:141-144.
  [5]叶任高. 内科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471.
其他文献
摘要:目的:探究瞬态诱发耳声发射筛查新生儿听力初筛时间对假阳性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3月到2020年3月在我院出生并接受听力筛查的5859位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婴2925位,女婴2934位,将她们根据出生时间分为A、B、C、D、E、F共计六组,筛查前产妇详细登记一系列基本信息,检查医师调试仪器,选择大小合适、畅通并已经消毒的探头,测试在安静环境下进行,新生儿处于熟睡状态时观察每组婴儿
期刊
摘要:目的:分析预见性护理法在癫痫中的护理效果。方法:选取于2020年2月份至2021年2月份在医院中接受治疗的84例癫痫患者,随机分组法,每组42例。常规护理法用于对照组,预见性护理法用于观察组。结果:观察组不良情绪评分及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  1.2方法  对照组,行常规护理法,对患者进行常规检查,对其进行心理干预,给予科学的用药指导及饮食指导。  观察组,行预见性护理法,
期刊
瘙痒是一种皮肤病症状,其中只有皮肤瘙痒而没有原发性皮肤损伤。根据皮肤瘙痒的程度和部位,一般分为全身性和局部性两大类。1.全身性瘙痒常为尿毒症、胆汁性肝硬化、甲亢或甲减、糖尿病、恶性肿瘤、神经精神性瘙痒等多种全身性疾病的伴随症状或首发症状。全身瘙痒的外部原因与环境因素(包括湿度、季节、工作环境中的生物或化学刺激)、局部用药、使用强碱性肥皂、患者皮肤皮脂腺和汗腺分泌减少有关。局部瘙痒的病因有时与全身性
期刊
摘要:目的 :探讨小儿持续呼吸道症状与胃食管反流(gastro esophageal reflux,GER)的关系。方法:对20例持续呼吸道症状(包括12例反复支气管肺炎和8例慢性咳嗽)患儿和25例对照组儿童进行24 h食管pH监测。结果:①观察组各项反流指标均高于对照组,观察组病理性GER检出率为70%(14/20),对照组为4.0%(1/25),差异有显著性(P <0.05);②年龄组≤1岁的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重症肺炎患者实施层级护理管理模式的临床效果。方法:对我院2019年8月-2020年7月期间收治的88例重症肺炎患者进行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对患者分组,研究组(n=44)和对照组(n=44),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管理,研究组行层级护理管理模式,分析两组护理满意度,护理质量评分,比较两组护理纠纷情况。结果:研究组护理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研究组护理满意度(93.18%)高于对照组(72.
期刊
摘要:目的:深入分析“互联网+”护理模式应用于乳腺癌患者术后淋巴水肿中的实际效果。方法:从2019年5月-2020年10月在我院接受乳腺癌手术治疗的患者中随机择取10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数字表达法均分成两组,其中接受常规护理的5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另外接受“互联网+”护理模式的50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对比两组乳腺癌患者术后淋巴水肿发生情况以及护理满意度。结果:经过不同护理后,观察组淋巴水肿发生率为
期刊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肢体活动量最大,尤其是膝关节,不仅要承受人体的重量,同时也要完成各种活动,因此对膝关节的损伤比较大,如果患者在长时间内需要辛勤劳作,则对膝关节的损伤更加严重,导致膝关节疼痛等。有些患者膝关节疼痛严重到无法行走的地步,而去医院治疗是患者首选方案,有些患者需要长期服药,有些患者则采用手术治疗。那膝关节疼痛是由什么原因造成的呢?膝关节疼痛的患者需要手术治疗吗?下面咱们跟随文章内容来详细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分析高血压临床护理中舒适护理的应用效果。方法:从近两年于我院收治的高血压患者中,选取12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为60例,分别采取舒适护理、常规护理,对两组研究对象的生活舒适度和遵医行为进行调查记录。结果:相比于对照组的各项舒适度评分,观察组的生活舒适度评分明显更高,对比差异明显(P<0.05);观察组遵医行为明显比对照组更好,对比差异较大(P0.05,差异对研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腔内泌尿外科手术患者常见心理及临床护理对策。方法:选择我院于2012年3月至2013年3月收治的80例腔内泌尿外科手术患者,随即分为两组,对照组40例患者给予常规手术护理,而观察组在常规手术护理基础上给予心理护理,对比观察两组患者临床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护理治疗总有效率为97.5 %,而对照组护理治疗总有效率为82.5%,两组对比,差异较为显著,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
期刊
摘要:目的:在甲状腺良/恶性结节诊断鉴别中联合应用高频超声、彩色多普勒超声。方法:选取2019年4月-2021年4月,在我治疗的92例疑似甲状腺结节患者,所有患者均应用高频超声、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以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为基准,分析两者单独及联合诊断的诊断效能。结果:本组92例患者,经组织病理学确诊,恶性28例,良性64例,高频超声诊断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60.71%、98.44%、86.9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