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白鹿塬到长稔塬

来源 :军工文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fengdetianxi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陈忠实的著作,除了给我带来精神上无尽的愉悦,更有离家久远的思乡情结。
  从我40多年的阅读体验来看,对我影响最大的作家恐怕要算是陈忠实了。
  这也难怪,陈忠实与我都是“老陕”,也都是关中东府人,他的老家在灞河旁的白鹿塬,我的老家在渭河南岸的长稔塬,相距并不算远,也就几十公里的距离。相同的风土人情、风俗习惯,以及“老陕”们天生性格中的“生冷硬倔”,使我很容易的在他的作品中产生共鸣,无论是他笔下众人有些生疏的“蓝袍先生”“李十三”,还是大家最为熟悉的“白嘉轩、鹿子明”以及“黑娃、小娥”乃至“鹿三”等,在我看来,都是那样的亲切和似曾相识。因为在我20多年的农村生活中,无论这样高冷的乡绅,还是窘迫的农民乃至给东家熬一辈子的长工,其实都是我的左邻右舍、七姑八姨,我很自然地将陈忠实笔下活跃在白鹿塬上的众多的人物与我的生活在长稔塬上的乡邻们一一对应起来,尽管可能略有差异,但总体问题不大。阅读这样的著作,除了给我带来精神上无尽的愉悦,更有离家久远的思乡情结。
  第一次对一本小说彻底的通读和反复阅读以至于阅读后深深地思考,要从《白鹿塬》说起。那是在20世纪风起云涌的90年代初,确切地说是在1993年前后,那时20多岁的我已经从渭南崇宁隐村那个小山村考入大学,进入古城西安的西北大学学习已经有半年多时间了,半年多城市生活的历练,我全然没有了刚来这座城市的生疏與胆怯,已经熟悉和习惯了西安城霓虹璀璨、灯红酒绿、车水马龙的生活,熟悉和习惯了西北大学这所百年名校的一花一草一物一景,然而,毕竟是人生第一次离家这么久远,想家是难免的,偶尔骨子里面的乡下农村人的本性会时不时地暴露出来,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时间久了便与那些衣着光鲜亮丽、说话京腔京调的同学们难免有些隔膜。自己索性将自己包围了起来,一头扎进图书馆,企图在那里找到自己的知音并与他们进行心灵上的沟通。陈忠实的作品确切地说就是《白鹿塬》第一次闯进了我的视野,一经阅读就欲罢不能,甚至迷恋上了。
  20世纪90年代初,正是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后,生产力得到空前解放的年代,一个个“自然人”“社会人”在各种经济思潮的鼓动下,都变成了“经济人”,各种经济关系得到了空前的释放,国民经济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文化领域也不甘人后,以陈忠实、王安忆、余华、张承志等为代表的一大批文坛老将新锐在很短的时间内,纷纷拿出了沉甸甸的作品,如《白鹿塬》《长恨歌》《许三观卖血记》《心灵史》等,都在人性深刻内涵的哀婉叙述中,体现了他们对民族文化与现代历史的独到思考,引起了巨大的反响。这其中,以“陕军东征”作家的作品最为引入注目,无论是陈忠实的《白鹿塬》、贾平凹的《废都》、京夫的《八里情仇》、程海的《热爱命运》,以及高建群的《最后一个匈奴》,都在文化艺术界和普通民众中引起了普遍的文学小说阅读热潮,我也是其中一位。
  我至今清楚地记得,就是在西北大学二号学生公寓狭小的八人间宿舍里,躺在硬冷的床铺上,望着着窗外凛冽的寒风和被风吹斜的鹅毛大雪,怀着激动的心情第一次阅读《白鹿塬》的场景,一轴关中农村斑斓多彩、触目惊心的长幅画卷,一个家庭两代子孙,为争夺白鹿塬的统治代代争斗不已,上演了一幕幕惊心动魄的活剧,大革命,日寇入侵,三年内战,白鹿塬翻云覆雨,王旗变幻,家仇国恨,交错缠结……陈忠实用他那老辣精到的笔锋,尽情为我们描绘了关中大地白鹿塬上的爱恨情仇、生死别离、家国情怀,使我沉浸其中,欲罢不能。小说中一个个活灵活现的人物在我的头脑中闪现,我恍惚间闪回到了几十公里之外的长稔塬上,那些在此时代繁衍生育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族人们.千百年来所经历的惊心动魄的争斗,不就是在另一个塬上的重现吗?
  从《白鹿塬》起,我陆续读到了一些陈忠实的其他小说和散文,我尤其喜欢他的散文,无论是《白鹿塬上》《塬下的日子》还是《连通地脉》,我十分喜欢他的瘦硬苍劲、睿智淡泊的叙事风格和沧桑劲道的表达方式,也对我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我也尝试着进行过模仿,尽管有些稚嫩笨拙,但也是自己的一些学习心得吧。
  年逾四十,久居城市,很多塬上的风土人情已经逐渐地淡忘了,可是每每在夜深入静的时刻,拿起那本已经翻烂的《白鹿塬》,白嘉轩、鹿子明、鹿三、黑娃、小娥等的人物就会闪现在我的脑海里,我总会穿越时光和地理,回到生我养我的长稔塬上,回到生我养我的崇宁隐村,和我的左邻右舍七姑八姨们重叠在一起,恍惚间分不清那些是小说,哪些是我真实的回忆……
  (作者单位:陕西航天时代导航设备有限公司)
其他文献
创新宣传形式,营造民好的社会氛围,促进核能发展。  我们身处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随着微博、微信等自媒体的快速发展及公众参与社会管理和环保意识的提升,公众借助自媒体平台参与传播、主导传播的能力不断增强,传统的信息传播模式被打破,成功实现了多对多的交互传递。日本福岛核事故发生后,一时间谣言四起,大众“谈核色变”,一些不明就里的网民参与了核辐射危害话题的讨论,使之成为一次由网络爆发的强大“漩涡”,由线上
2020年6月,中国科学院院士余梦伦荣获2020年度“国际宇航联合会名人堂”奖,这一奖项是“国际宇航联合会”专门为表彰世界各国对推动空间科学技术进步和航天事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科学家设立的大奖。我国航天领域很多人获此喜讯,纷纷称:“余梦伦院士获此殊荣当之无愧。”  余梦伦院士是我国著名弹道设计专家、我国运载火箭弹道设计的开创者之一,几十年来,他的研究成果在中国弹道导弹与运载火箭的设计、发展中发挥了
以航空报国精神为引领打造先进文化力,推动集团公司高质量发展,是奋力实现新时代赋予航空工业的历史使命的必然要求。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在2035年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远景目标。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大力弘扬航空报国精神,对推动航空工业实现建设新时代航空强国的战略目标,对推动我国社会主義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航空报国精神的内涵  航空报国是69年来航空人矢志不渝的奋斗初心
疫情笼罩之下,一个个平凡的武汉人,月坚韧、担当,把自己活成了英雄的样子。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因为李白的这首诗武汉得名“江城”。长江、汉江在此交汇形成了武昌、汉口、汉阳三镇,他位居华夏中心,西上巴蜀,东下吴越,北溯汉水而至豫陕,南经洞庭直达湘桂,又被称作“九省通衢”。英雄之城的文化底蕴  俗语说: “天上九头鸟,地上湖北佬。”自古此地无孔孟之道束缚羁绊,从不墨守成规,顺应天时地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