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陕西信息化发展的基本思路索

来源 :理论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en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信息化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近年来,陕西省在信息化建设和应用方面发展步伐加快,但与发达省份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应积极完善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应用,加强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和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等措施,推进陕西信息化快速发展。
  [关键词]陕西;信息化;发展
  [中分类号]G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408(2007)05—0090—02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大趋势,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变革的重要力量。信息化水平不仅是一个国家(地区)或行业现代化水平和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而且也是关系到一个国家的经济、社会、文化、政治和安全的全局,关系国家前途和命运的战略问题。大力推进信息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举措,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迫切需要和必然选择。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提高经济社会信息化水平”。陕西“十一五”规划的《建议》也明确指出,“积极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因此,研究陕西信息化发展的对策,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
  
  一、陕西信息化发展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陕西省委、省政府一直高度重视信息化工作,信息化建设取得了可喜的进展。主要表现在:一是信息化发展环境不断完善。陕西通信业已基本形成了以光缆为主,数字微波、卫星通信为辅的大容量、高速率的数字传输网络。广播电视网络基本覆盖了全省的行政村。信息网络成为支撑陕西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二是信息产业持续快速发展。近年来,陕西省信息产业继续巩固了作为全省支柱产业的地位。资料显示,陕西信息产业以平均超过20%的速度发展,成为陕西经济又一增长点。全省软件企业已从“十五”初期的300余家发展到目前的近千家,从业人员3万余人,其中软件专业人员1.8万人,居全国第五位。三是电子政务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成为转变政府职能、提高行政效率、推进政务公开的有效手段。四是信息技术应用效果日渐显著。近年来,我省信息技术推广应用工作逐渐取得实效,重点领域信息技术应用力度加大。应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不断取得新进展。传统服务业转型步伐加快,信息服务业蓬勃兴起。我省已着力增强技术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加强信息技术在国民经济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的推广应用工作。五是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取得重要进展。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不断扩大,基础信息资源建设进一步加强,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水平不断提高。
  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陕西省信息化的建设和发展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首先是信息技术水平不高。从整体上看,应用水平落后于实际需求,信息技术的潜能尚未得到充分挖掘;在部分领域和地区应用效果不够明显。其次是队伍整体素质不高。尤其是缺乏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再次是信息资源共享、整合程度不高,资源比较分散,网络资源利用率低。第四,城乡通信发展不够协调,农村通信发展相对滞后。普遍服务压力较大。第五,农业信息化建设亟待加强;第六,是信息知识普及与培训有待强化。第七,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等环境建设滞后于信息化发展。第八,信息技术自主创新能力较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产品和应用技术水平不高,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尚未形成。
  
  二、加快陕西信息化发展进程的基本思路
  
  1、完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满足日益增长的应用需求。进一步完善本地电话网,积极推进“三网融合”。建设和完善宽带通信网,加快发展宽带用户接入网,稳步推进新一代移动通信网络建设。建设集有线、地面、卫星传输于一体的数字电视网络,构建下一代互联网,加快商业化应用。制定和完善网络标准。促进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进一步完善综合信息基础设施,推动网络融合,实现向下一代网络的转型。继续推进村村通电话工程,加大乡镇互联网接人能力建设,基本实现“村村通电话,乡乡能上网”。
  
  2、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应用,提升改造传统产业。推进信息化发展核心内容是深入开发和广泛应用信息技术。信息技术是高新技术的突出代表,它在各领域的渗透、融合和应用,推动着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对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作用十分明显,因此,要利用信息技术促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加快利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步伐,加快产业调整和优化升级,推动企业生产过程自运化、经营管理网络化和商务运营电子化。实现信息技术在产品研发、生产、营销和管理等环节的应用,推动企业的数字化技术革新,进一步提高企业信息化整体水平。在农业、工业、金融、科技、党政机关、财政、税收、工商、交通运输、国土资源与城市建设、医疗卫生、旅游等领域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动信息化进程。尽快实现各领域的信息技术广泛应用。
  
  3、做大做强信息产业。为信息化提供产业和技术支撑。信息产业需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抓住战略机遇期,开拓创新,保持行业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要积极推进信息化的进程,实现信息产业与信息化建设的有机结合和互动发展。实现信息技术自主创新、信息产业由大变强的跨越。一方面,要着力推进技术业务创新,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以创新为动力,紧紧围绕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调整,积极开发新一代电子信息产品;另一方面,要以“西安软件园工程”为平台,加快应用软件的研制开发和成熟软件产品的产业化进程。大力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积极发展嵌入式软件,增强软件业的出口能力,提高软件整体实力。
  
  4、加强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提高信息资源利用率。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是信息化建设的核心,也是信息化建设取得实效、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关键。深度开发信息资源,重点是要建立和完善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体系,加快我省基础信息库建设,促进基础信息共享。优化信息资源结构,加强政府信息资源的公开和共享,推动公益性信息资源的利用,促进经营业性信息资源的市场化开发。积极扩大公益性信息服务内容,加强农业、科技、教育、文化、卫生、就业等领域的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培育和建设信息资源市场和消费市场,大力发展现代信息服务产业,促进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要特别注意发挥信息资源作为生产要素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中的重要作用,把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作为发挥信息化建设综合效益的重要举措,要把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工作贯穿于信息化建设全过程,创新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积累的体制和机制,发展现代服务业、扩大就业,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人们的生活水平。
  
  5、加强农村信息基础建设,积极推进农业信息化建 设。一是要加强农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多种形式推进信息服务。重点要加快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建立统一软硬件平台,通过对农业信息的标准化处理,实现信息共享和交换;加快信息网络软件设施的更新换代,加强各种农业适用数据库、专家系统、决策支持系统的研制与开发,实现农业的自动化、智能化。结合我省农村的实际情况,要在发展电子信息网络的同时,重点抓好综合服务平台建设,充分利用电话、电视普及率高的优势,推广电视、电话、电脑“三电合一”的信息服务模式,扩大信息服务的覆盖面。要在继续完善农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加快实施“村村通电话”工程,实现信息进村入户。二是要整合涉农信息资源,建立和完善涉农综合信息服务体系。深度开发和整合农业、农村市场的信息资源,建立农业信息资源中心,建设农产品市场信息大型数据库,实现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三是着力抓好农村信息化队伍建设,提高人员素质。农业信息化需要既懂信息技术、又懂农业科技和经营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因此要切实加快农业信息人才的培养,抓好农业信息管理服务和农村信息员队伍建设工作,加强人员培训,着力提高服务水平,逐步建立一支专业技术和分析应用相结合、精干高效的农业信息化队伍,使农业信息化队伍基本覆盖全部行政村。
  
  6、加强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提高人员素质。人才问题是关系“十一五”期间我省信息化战略目标能否实现的关键问题。加强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首先要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实施人才强省战略,加大信息化人才培养的投入力度,抓住培养、吸引、用好人才三个环节。-优化人才结构,造就一支高素质的信息化人才队伍。二是加速研究开发人才的培养,适应信息技术创新的需要。充分挖掘各类高等学校的潜力,增加信息技术相关专业的招生人数。重点大学和具有培养高水平信息技术人才的研究机构,要重点扶持信息技术相关专业的硕士点和博士点,提高教学水平,为我省推进信息化提供人才支持。三是加大信息管理人才队伍的培养力度。信息化管理人才培养的重点是各个企业、政府机构和事业单位的信息化负责人员。在有条件的院校开设相关的专业,同时与在职人员培训相结合,充分发挥相关协会等中介组织的作用,比较快地造就一批基本合格的信息管理人员。四是重视全民信息技术应用技能培训,全面提高公众信息化的素质。
  
  7、进一步加强法制建设,营造良好的信息化发展环境。加强法制建设是促进信息化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信息化是一个全局性和整体性工程,它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诸多方面的内容,涉及政府部门、企业、家庭等多个层次。因此,信息化的推进应加快有关信息化建设法律、法规的制定,营造有利于信息化发展的法制环境。同时,要强化政府在信息化建设中的引导和推进作用,通过采取创新信息资源共享机制、健全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完善信息化应用标准体系、建立信息化项目科学管理体系和促进信息技术人才培养体系,积极营造加快陕西信息化发展的良好环境。要建立符合市场经济体制的信息化建设投融资机制,采取多渠道融资、多元化投入和多形式运营方式,推进陕西信息化快速发展。
  [本文系陕西省软科学项目(20051CIL26)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N].人民日报,2006—03—17.
  [2]中共陕西省委关于制定陕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N].陕西日报,2005—11—04.
  [3]推进农业信息化[M].经济日报,2006—04—05.
  
  [责任编辑:陈台蕾]
其他文献
摘要:冲突之法治化解决途径包括三个层面:司法、法案与立法、举报,目前农村群体冲突之法治化解决并未占冲突解决的主导地位,农民与基层政府在冲突中往往采取许多非法治化的解决办法,出现一些误区和困惑。农村冲突解决法治化面临三种障碍:体制、法律、传统习惯。  关键词:农村群体冲突;法治化;群体冲突解决路径;法治化障碍  中图分类号:D920.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7408(2010)0
摘 要:中国知识分子在1949—1956年经过了对新生的人民政权三个阶段的政治认同变迁:建国前夕的观望态度、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认可态度和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的拥护态度。建国头七年知识分子对政治的认同趋于加强,足以显示中国共产党政权强大的生命力。理清知识分子政治认同变迁的主线,对于今天的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知识分子;政治认同;建国初  中图分类号:D663.5文献标志码:A文
摘 要:习仲勋是从群众中走出来的“党的宝贵的群众领袖”,他在长期的革命实践和群众工作中,坚持和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及群众观,形成了关于群众路线的基本要求、重要原则、践行方式以及根本目标等朴素而宝贵的思想和观点,不仅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也为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思想注入了新的活力。  关键词:习仲勋;群众观;群众路线;群众工作;党的作风  中图分类号:D25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
摘 要:作为长征的落脚点和抗战的出发点,陕北革命根据地为中国革命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特别是陕北革命根据地的共产党人对党忠诚、自觉维护中央权威,为长征胜利和党的团结统一树立了典范。而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的确立,则为推进中国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根基。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要大力弘扬陕北革命精神,忠诚党的事业,做政治上合格的共产党人。  关键词:长征;陕北革命根据地;中国共产党;对党忠诚  
摘 要:发端于基层的土地流转实验为新时期农村土地制度变革指出了方向,各种土地流转形式和集体土地经营模式,也为农业产业化以及传统农业转向现代农业提供了有益的启示。但新农业集体经济组织在走向市场化的过程中面对各种风险。因此需要通过金融和保险等来支撑现代农业的发展,化解农民从事现代农业的风险,维护农民的利益,稳步推进有保障性的土地流转。   关键词:农地流转;规模经营;有效保障   中图分类号:F321
摘 要:“双肩挑”模式是我国高校的一大特色,曾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作出了贡献。然而,随着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及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继续维持这种模式将有碍于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文章从高校“双肩挑”的定义及渊源入手,剖析了高校“双肩挑”的有利因素及存在弊端,阐述了实行“职员制”改革的意义,深入研析了高职院校实行“职员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关键词: “双肩挑”模式;高职院校;“职员制”   中图分类
[摘要]宋代土地制度的变化、商品经济的发展、阶级结构的变化,促进了宋代契约关系的发展,宋代契约关系广泛存在于农业、手工业、商业和服务业中,契约种类增多。国家注重对契约关系的法律调整,保障了契约的履行。  [关键词]宋代;契约;社会发展  [中图分类号]D929.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408(2007)08-0120-03    在宋代各种契约法律关系非常复杂,契约关系在生
摘 要:面對我国日趋严重的老龄化问题,推动社会养老服务创新发展意义重大。本文基于对河南省社会办养老机构的实证考察,着重从社会办养老机构与其它行动者之间关系的角度,探讨推进社会养老服务创新发展的路径与策略,提出要通过建立“治理联盟”、构建养老产业园区、降低政策门槛、加强党组织建设、构筑社会支持系统等举措,为社会力量参与和推动养老事业发展提供支撑。  关键词:老龄化;社会办养老机构;合作治理;服务创新
摘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性质,是引领和整合社会意识形态的基本方针,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思想文化建设上自觉、博大的胸怀和高远的境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应对价值观念变革、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战略举措,是坚持“中国道路”和方向的关键,是新时期进一步加强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紧迫需要。在全社会范围内,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有助于确立科学、合理的社会价值观建设方向
摘 要:在“工具—效果”途径下建立的以政府角色—物品分类—工具选择为核心要素的执行分析框架,回答了基层政府在执行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政策中“该做什么”及“如何做”的问题。生产者—强制工具、提供者—混合工具和安排者—自愿工具构成了基层政府执行的基本模式:生产者—强制工具模式适用于政府生产类公共服务;提供者—混合工具适用于混合生产类公共服务;安排者—自愿工具模式适用于非政府生产类公共服务。同时,各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