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越冬场所环境的变化,对松毛虫越冬死亡率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气温的变动幅度大,造成松毛虫越冬幼虫不适应气温突变而死亡。极度的低温对松毛虫越冬幼虫的身体组织造成很大伤害,致使部分越冬幼虫遭遇生理极限而死亡。不同坡向松毛虫自然死亡率不同,阴坡高于阳坡。土壤湿度对松毛虫越冬死亡率影响很大,湿阴冷的越冬场所致使松毛虫越冬幼虫自然死亡率提高。根据气温、降水量对松毛虫越冬死亡率的影响,建立预报数学模型Y=B0+X1B1+X2B2 预测松毛虫越冬死亡率。
关键词:松毛虫;越冬;气温;降水;坡向
赤松毛虫主要以3~4龄幼虫越冬。在油松根际周围树冠投影内的枯枝落叶层下,能移动的石块下面,上面有覆盖物的坑或根际裂缝处越冬。经过一个漫长的冬季,翌年4月上旬开始上树取食针叶。因此越冬场所环境的变化,对松毛虫越冬死亡率的影响至关重要。自然死亡率的变动指标是翌春防控越冬幼虫上树危害及进行预测预报时应当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
1 气温因子的影响
据观察,阜新地区松毛虫于10月上旬(6~10日)开始下树越冬(日平均气温2.1~3.1℃),到10月底结束(日平均气温1.2~0℃)。
随着气温的变冷,松毛虫逐步进入休眠状态。在正常年份,11月上旬以后,温度变动幅度不大,最大幅度为0℃~5.2℃(平均气温),2011年10月28日~31日,日平均气温为-0.8℃~2.8℃,而到11月1日突然回升到7.0℃,11月2日又回升到9.5℃,11月4日又急速降到-5.3℃,两日之间,温差达14.8℃之多,比常年温差高一倍多,昆虫属变温动物,松毛虫刚进入初期休眠阶段气温回升到10℃左右下树幼虫又开始活动。突然降温致使越冬幼虫适应不了气温突变而造成部分幼虫死亡。
进入12月至翌年1月,松毛虫进入深度休眠,極度的低温对松毛虫幼虫的身体组织造成很大伤害,致使部分越冬幼虫遭遇生理极限而死亡。如:2010年12月份最低气温-24.5℃,12月平均气温-10.6℃,比历年平均值低2.7℃。2011年1月最低气温达-26.2℃。2011年1月平均气温-13.0℃,比历年平均值低2.4℃。使松毛虫越冬死亡率最高达87.3%。比正常年份高3倍。见表1
2 坡向的影响
2011年对不同坡向选择2块标准地对松毛虫越冬死亡率进行调查。经调查,不同坡向松毛虫自然死亡率不同,如表3,阴坡高于阳坡。
坡度大小也影响林内气温、地温的变化。坡度越陡差异越大,而5°以下的缓坡林内气温、地温数值非常接近,坡向效应则变得不太明显,对松毛虫越冬幼虫自然死亡率影响也相对减弱。
3 降水量的影响
降水量的大小,对林内土壤湿度影响很大。尤其是10月~11月的降水量影响更为显著。潮湿阴冷的越冬场所也是致使松毛虫越冬幼虫自然死亡率提高的原因之一。
由表5看出,2012年11月降水量为45mm,2013年越冬死亡率62.3%(64.3~60.9)。2013年11月降水量为0,2014年越冬死亡率20.4%(37.5~8.6)。两年相差41.9个百分点。
降雪使林地内表面被积雪覆盖。使松毛虫越冬场所处于保温状态,有利于松毛虫幼虫越冬。而翌年3月末4月初气温逐渐回升,使积雪渐渐融化,导致松毛虫越冬场所土壤湿度大,如遇寒潮突袭,会使部分开始活动越冬幼虫死亡。
4 数学模型的建立
温度、湿度对松毛虫越冬死亡率的影响极为显著。2010年以来,阜新地区赤松毛虫虫口密度普遍下降,气候等因子起到了关键性作用,并非完全为防治之功效。近年来对影响松毛虫越冬死亡率的各项因子进行了统计分析和筛选。结果发现11月降水量,翌年1月平均气温对松毛虫越冬死亡率影响极为显著。
但是由于2011年大部分林分越冬期积雪覆盖时间达40余天,使大部分赤松毛虫越冬场所保温性增强,实际越冬死亡率较理论值低。由于积雪覆盖程度和时间的不同,也是造成赤松毛虫最高越冬死亡率和最低死亡率波动较大的原因。
5 结 论
5.1 气温对松毛虫越冬死亡率影响较大,温差变化幅度大和极度的低温能提高松毛虫越冬死亡率。
5.2不同坡向松毛虫自然死亡率不同,坡度越大差异越明显。阴坡死亡率高于阳坡。
5.3 降水量影响着土壤湿度。土壤湿度对松毛虫越冬死亡率影响很大,潮湿阴冷的越冬场所致使松毛虫越冬幼虫自然死亡率提高。
5.4 建立预报数学模型Y=B0+X1B1+X2B2。根据11月份降水量和翌年1月份平均气温,预测松毛虫越冬死亡率。
参考文献:
[1] 阜新地区松毛虫越冬自然死亡率与环境条件关系分析 防护林科技 商胜才;马汉权; 2014-11-15
关键词:松毛虫;越冬;气温;降水;坡向
赤松毛虫主要以3~4龄幼虫越冬。在油松根际周围树冠投影内的枯枝落叶层下,能移动的石块下面,上面有覆盖物的坑或根际裂缝处越冬。经过一个漫长的冬季,翌年4月上旬开始上树取食针叶。因此越冬场所环境的变化,对松毛虫越冬死亡率的影响至关重要。自然死亡率的变动指标是翌春防控越冬幼虫上树危害及进行预测预报时应当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
1 气温因子的影响
据观察,阜新地区松毛虫于10月上旬(6~10日)开始下树越冬(日平均气温2.1~3.1℃),到10月底结束(日平均气温1.2~0℃)。
随着气温的变冷,松毛虫逐步进入休眠状态。在正常年份,11月上旬以后,温度变动幅度不大,最大幅度为0℃~5.2℃(平均气温),2011年10月28日~31日,日平均气温为-0.8℃~2.8℃,而到11月1日突然回升到7.0℃,11月2日又回升到9.5℃,11月4日又急速降到-5.3℃,两日之间,温差达14.8℃之多,比常年温差高一倍多,昆虫属变温动物,松毛虫刚进入初期休眠阶段气温回升到10℃左右下树幼虫又开始活动。突然降温致使越冬幼虫适应不了气温突变而造成部分幼虫死亡。
进入12月至翌年1月,松毛虫进入深度休眠,極度的低温对松毛虫幼虫的身体组织造成很大伤害,致使部分越冬幼虫遭遇生理极限而死亡。如:2010年12月份最低气温-24.5℃,12月平均气温-10.6℃,比历年平均值低2.7℃。2011年1月最低气温达-26.2℃。2011年1月平均气温-13.0℃,比历年平均值低2.4℃。使松毛虫越冬死亡率最高达87.3%。比正常年份高3倍。见表1
2 坡向的影响
2011年对不同坡向选择2块标准地对松毛虫越冬死亡率进行调查。经调查,不同坡向松毛虫自然死亡率不同,如表3,阴坡高于阳坡。
坡度大小也影响林内气温、地温的变化。坡度越陡差异越大,而5°以下的缓坡林内气温、地温数值非常接近,坡向效应则变得不太明显,对松毛虫越冬幼虫自然死亡率影响也相对减弱。
3 降水量的影响
降水量的大小,对林内土壤湿度影响很大。尤其是10月~11月的降水量影响更为显著。潮湿阴冷的越冬场所也是致使松毛虫越冬幼虫自然死亡率提高的原因之一。
由表5看出,2012年11月降水量为45mm,2013年越冬死亡率62.3%(64.3~60.9)。2013年11月降水量为0,2014年越冬死亡率20.4%(37.5~8.6)。两年相差41.9个百分点。
降雪使林地内表面被积雪覆盖。使松毛虫越冬场所处于保温状态,有利于松毛虫幼虫越冬。而翌年3月末4月初气温逐渐回升,使积雪渐渐融化,导致松毛虫越冬场所土壤湿度大,如遇寒潮突袭,会使部分开始活动越冬幼虫死亡。
4 数学模型的建立
温度、湿度对松毛虫越冬死亡率的影响极为显著。2010年以来,阜新地区赤松毛虫虫口密度普遍下降,气候等因子起到了关键性作用,并非完全为防治之功效。近年来对影响松毛虫越冬死亡率的各项因子进行了统计分析和筛选。结果发现11月降水量,翌年1月平均气温对松毛虫越冬死亡率影响极为显著。
但是由于2011年大部分林分越冬期积雪覆盖时间达40余天,使大部分赤松毛虫越冬场所保温性增强,实际越冬死亡率较理论值低。由于积雪覆盖程度和时间的不同,也是造成赤松毛虫最高越冬死亡率和最低死亡率波动较大的原因。
5 结 论
5.1 气温对松毛虫越冬死亡率影响较大,温差变化幅度大和极度的低温能提高松毛虫越冬死亡率。
5.2不同坡向松毛虫自然死亡率不同,坡度越大差异越明显。阴坡死亡率高于阳坡。
5.3 降水量影响着土壤湿度。土壤湿度对松毛虫越冬死亡率影响很大,潮湿阴冷的越冬场所致使松毛虫越冬幼虫自然死亡率提高。
5.4 建立预报数学模型Y=B0+X1B1+X2B2。根据11月份降水量和翌年1月份平均气温,预测松毛虫越冬死亡率。
参考文献:
[1] 阜新地区松毛虫越冬自然死亡率与环境条件关系分析 防护林科技 商胜才;马汉权; 2014-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