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的“寒气”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zssxxzzssx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试图通过分析鲁迅对爱的反作用力的认识、对革命真相的剖析和对自身“中间物”状态的透彻认识来揭示鲁迅看待事物的穿透力以及这种穿透力所带来的思考和启发。本文多立足于鲁迅的杂感,同时辅以鲁迅的一些小说和散文诗来进行分析。
  关键词: 鲁迅 爱的反作用力 革命真相 中间物
  前言
  鲁迅在他去世前一个月,曾在《死》这篇文章里做过几条遗嘱,其中一条是:“忘记我,管自己的生活。——倘不,那就真是糊涂虫。”①可现今,纪念鲁迅已然成为了“专业”,不仅有众多的全集、单行本,还有成千上万的研究书籍和文章;“博物馆和陈列室;儿童读物、画册、照片、画像、速写、漫画、幻灯片、雕塑、电影、音乐(包括戏曲和舞蹈)、话剧、招贴画、书签、纪念章,不一而足”。②
  但即便是这样浩如烟海的资料,仍然让我觉得无从下笔,似乎无话可说。提起笔写起鲁迅来是让我这样学识浅薄的人十分汗颜和心虚的。我无意去揣摩鲁迅先生的个性心理和生命哲学,因为这是我能力所不及的,极有本末倒置,南辕北辙的可能。但这并不妨碍我去走进鲁迅,感受他的思想魅力,从中有所收获,有所启发。也希望自己能够走完对鲁迅从无知到神化最终祛魅还原的过程,并将从鲁迅处获得的启发内化为自己的生命力量。
  谈起鲁迅,便会感受到一股冷峻的寒气拂过脊背,让人猛然打一个激灵,然后脑海中便浮现一个黑发黑须,黑色的眼睛中放射着具有穿透性的幽冷的光的人来。这个人一生保持着站立与思索的姿态,无论面对什么,都不曾退走、逃避,哪怕前面是深渊。这种直面人生的勇气和态度让他有着近乎绝望的清醒姿态:“假如一件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就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灰,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③
  初次见到这句话的震撼感觉依然记忆犹新,在日后逐渐阅读鲁迅的过程中,我常常能够感觉到类似的寒气。他总是以这样冷峭而决绝如利剑般的眼光穿透事物看到它们的另一面。
  一、沉重的爱
  过客曾对老翁这样表白:“倘使我得到了谁的布施,我就要象兀鹰看见死尸一样,在四近徘徊,祝愿她的灭亡,给我亲自看见。”④这句话咋一看是不合情理的。对于爱我们的人,我们怎么会用诅咒去回应他们呢?同样让人费解的是,他既因小女孩给他裹伤的布“太小一点”,要还了她去,又为何会在小女孩不肯拿回,让他装着,“去玩玩”时,觉得为难,觉得因其太过沉重而无法背着上路呢?我们不妨先来细细品味这样一句话:爱就如同一根手杖,当我们拿起了手杖的一头同时也就拿起了另一头。我们在享受爱给予我们的慰藉和温暖的同时,也必要受其牵绊和阻碍。我们个人作为一个独特的生命个体拥有去追求我们自身价值的需求和渴望,但我们又能分明地感受到背后亲人、朋友、爱人因挂念和不舍而愈加灼灼的目光。这时,自我实现的热望和周遭人施于我身的爱之间就充满了紧张的张力。因其身上背负的沉重的爱而让难以迈开前行的脚步者大有人在,如吕纬甫。他选择了躬行自己先前所反对的,而遂了母亲的心愿。当年“到城隍庙里去拔掉神像的胡子”,“连日议论些改革中国的方法以至于打起来”的吕纬甫,如今做着帮“三岁上死掉”的小兄弟迁坟的“无聊”事。这些事足以让母亲心安些了,但于他自己呢?只觉着自己“可笑”,成了一个“什么也不知道,连明天怎样也不知道”的“敷敷衍衍,模模胡胡”的人了。这是吕纬甫对于他的亲情所做的让步和妥协,但其代价是巨大的,他成为了一只“蜂子”、“蝇子”,失掉了从“原地处”飞向别处的能力。
  吕纬甫其实是另一个“我”,也是另一个鲁迅。
  鲁迅正是像吕纬甫那般孝顺自己的母亲,他也曾因对母亲的孝顺违拗了自己的意愿,遵照母亲的意思,娶朱安为妻,这对于一个接受过新式教育,对封建道德嗤之以鼻的人来说怕是万难做到的。不仅如此,在他人生的近二十年中,鲁迅与朱安一直过着名存实亡的夫妻生活。这是鲁迅为他对母亲的爱做出的牺牲。这样的妥协和牺牲足见鲁迅和他母亲之间的爱之深厚,也足见他和母亲的亲情对他的牵制力之大。“据鲁迅晚年的挚交和学生、日本学者增田涉说:鲁迅曾告诉过他,自己在晚清参加会党活动时,上级命令他去行刺。临行,鲁迅想到自己大概将要被捕或被杀,‘如果自己死了,剩下母亲怎样生活呢?’他向上级提出了这个问题。结果上级认为他如此记挂身后的事,于暗杀活动不利,便终于免去了鲁迅的这一生中唯一的一次可算得上是极端的冒险行动”。⑤一方面,或许鲁迅对于这些极端的暴力行动并不热心,但另一方面,也足以证明鲁迅在自己生死攸关的局面下,想到的是他的母亲,也由于他对母亲的牵挂终止了他的这次革命行动。他和母亲的亲情影响了鲁迅一生中许多重要抉择,如果不是他和母亲鲁氏的感情如此深厚的话,或者更极端一点地假设鲁迅是一个无父无母,无牵无挂的孤儿的话,他的一生恐怕要进行重大改写了吧。
  不仅仅是亲情,朋友之爱、夫妻之爱都有可能成为牵绊,让人们在前进的道路上踯躅再三。哪怕是来自遥远的读者的爱,也让鲁迅心怀敬畏和忐忑。“还记得三四年前,有一个学生来买我的书,从衣袋里掏出钱来放在我手里,那钱上还带着体温。这体温便烙印了我的心,至今要写文字时,还常使我怕毒害了这类的青年,迟疑不敢下笔。我毫无顾忌地说话的日子,恐怕要未必有了罢”。⑥来自一个青年读者的敬仰和信任如此,这样的爱比之亲人之爱、朋友之爱、夫妻之爱,总算是微茫了吧?这就是这样微弱的爱,也让鲁迅时刻挂念着自己的文字在这些青年中所起的影响而感到些微无所适从,竟无法畅所欲言了。
  那么卸去所有的爱给予我们的光环如何呢?
  这恐怕我们又是无法生存下去的,即使是对爱所可能带来的阻力有着如此深刻认识的鲁迅,也大声呼唤着“枭蛇鬼怪”爱。
  那么,这便成了我们无法突出重围的困境,一个鲁迅式的命题了。我们只有在其中忍受着爱带给我们的甜蜜和痛苦,却无法跳脱其中。   所以,鲁迅才会说出这番看似偏激的话来。在这股寒气背后,是对于人们关于爱的生存困境的揭示。
  二、革命的真相
  早在日本留学时,鲁迅就参加了光复会,此后,他或见证或经历了辛亥革命、二次革命、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大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到破灭,最后加入到左翼的阵营中,革命是贯穿鲁迅一生的一个重要主题。鲁迅对于革命有一个从希望到失望到客观清醒的过程。经历过这个过程以后,他比当时热心革命的年轻人能看到更多革命真相。更冷静和深刻的眼光让他更多地扮演了“泼冷水”的角色。
  1930年3月2日,左翼作家联盟成立大会上,鲁迅在大会上发言,他开门见山地指出:“‘左翼’作家是很容易成为‘右翼’作家的。”这站上台的第一句话就如一把利剑,发出冷森森的寒气,让人猛的直起胸背。他进而指出:“革命是痛苦,其中也必然混有污秽和血,决不是如诗人所想像的那般有趣,那般完美;革命尤其是现实的事,需要各种卑贱的,麻烦的工作,决不如诗人所想像的那般浪漫;革命当然有破坏,然而更需要建设,破坏是痛快的,但建设却是麻烦的事。所以对于革命抱着浪漫谛克的幻想的人,一和革命接近,一到革命进行,便容易失望。”⑦这对于那些对革命抱有浪漫幻想的人无疑是当头棒喝。而事实上,当时对革命抱有的浪漫谛克的幻想的人并不在少数。从当时文坛中“革命 恋爱”小说的风行就可见一斑。每一个革命者都有着对于革命胜利的渴望,对于“好社会”的梦想。“梦‘大家有饭吃’者有人,梦‘无阶级社会’者有人,梦‘大同世界’者有人”,但是“很少有人梦见建设这样社会以前的阶级斗争,白色恐怖,轰炸,虐杀,鼻子里灌辣椒水,电刑……倘不梦见这些,好社会是不会来的”。⑧
  不论是在成立大会上,还是在大年初一,鲁迅总是“不合时宜”地站出来“泼冷水”。因为他知道梦做得再好再美,“梦醒了”依然“无路可走”。他关注的是如何修筑从此到彼的路,如何让梦变为现实。他“相信有将来,不过将来究竟如何美丽,光明,却还没有怎样去想过。倘说是怎么样才能到达那将来”,“更要着重现在;无论现在怎么黑暗,却不想离开”。⑨
  除了击碎人们对于革命过程的浪漫幻想,鲁迅还对革命后的世界加以剖示。他对于文艺家们所幻想的“将来革命成功”,“劳动阶级”“请他坐特等车,吃特等饭,或者劳动者捧着牛油面包来献他”的美梦也给予了足够清醒的打击。“实际上绝不会有这种事,恐怕那时比现在还要苦,不但没有牛油面包,连黑面包都没有也说不定”。⑩鲁迅甚至对文艺家有过一语成谶的预言:
  从前文艺家的话,政治革命家原是赞同过;直到革命成功,政治家把从前所反对那些人用过的老法子重新采用起来,在文艺家仍不免于不满意,又非被排轧出去不可,或是割掉他的头。{11}
  文学家的命运并不因自己参加过革命而有一样改变,还是处处碰钉子”。“在革命的时候,文学家都在做一个梦,以为革命成功将有怎样怎样一个世界;革命以后,他看看现实全不是那么一回事,于是他又要吃苦了。照他们这样叫,啼,哭都不成功;向前不成功,向后也不成功,理想和现实不一致,这是注定的运命。{12}
  革命成功以后,革命家就成为了政治家,一心要去维护革命的成果,而文艺家们又会发现新的不满,曾暂时合为统一战线的革命家和文艺家们势必又要产生分歧,重演政治家对付文艺家的老一套。
  他也彻底消解了我们的想象中的“黄金世界”。“曾经阔气的要复古,正在阔气的要保持现状,未曾阔气的要革命。”{13}世界永没有一个自在完满的状态。
  鲁迅让人们看清楚革命过程,革命的将来,似乎就将我们推入了一个非常黑暗的境地,那么我们又为什么要革命呢?因为革命当中有“创造”,有“婴孩”。他并没有消解革命的意义。将来的黑暗留到将来去说,现在唯有改革。但我们必须看清革命的真面目:有血,有污秽,也有“婴孩”,我们才可能坚毅而沉着地将革命坚持下来。那些软弱的空谈家自然被吓退了回去,而那些依旧选择前行的勇士却可以明明白白地革命,就算是赴死也能从从容容知道自己是为了什么而死,而不是像阿Q那样临死依然朦朦胧胧糊糊涂涂。
  如果将鲁迅的这般思想放在当下来思考也有着其深刻的警示意义。任何时代都不缺乏做梦的人,人人都可以将自己的梦做得无限大无限好无限美,可是,在实现梦想的这条道路,却是长满荆棘,充满诱惑的。我们如果不在做梦的同时,去预想可能的困难和阻力,那么即使碰到一枚小小的钉子都有可能让我们一蹶不振,退回到狭小的个人天地里。仰望星空,脚踏实地也正是鲁迅要告诉我们的。
  三、“中间物”的担当
  鲁迅曾剖析过自己“中间物”的处境,认为自己是处于“旧积习”向“新气象”过渡的产物,并进而拓展开去,提出:“一切事物,在转变中,是总有多少中间物的。动植之间,无脊椎和脊椎动物之间,都有中间物;或者简直可以说,在进化的链子上,一切都是中间物。”{13}“中间物”的概念在鲁迅观念世界中确实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鲁迅研究一个重要的突破口。汪辉“把鲁迅小说看作是一座建筑在‘中间物’意识基础上的完整的放射性体系”。{14}王乾坤更加重视“中间物”这一概念在鲁迅世界中的地位,将其作为“鲁迅世界的原点来肯定,来规定”。{15}“中间物”蕴含着鲁迅深刻的自我意识与自我反观,并在此意识之上建立起了自己的行动准则。
  一方面他肯定了“中间物”的历史作用。他以“桥梁”自喻,让以后的年轻人踩着他走向光明,而不沾上旧社会的污泥。但另一方面,他又深刻地意识到自己与旧社会的无可分割的联系,一头连着觉醒的现代意识,另一头则浸染在旧社会的泥浆当中。譬如,他曾说:“思想上,也何尝不中些庄周韩非的毒,时而很随便,时而很峻急。”{16}在这一点上汪晖先生曾有十分精辟的论述。
  由于鲁迅不仅把自我(知识者)看作是社会传统的异己力量,而且同时也注意到这种异己力量与社会传统的悲剧性联系,因此觉醒的知识者的‘孤独本能’并没有产生浪漫主义文学中超越整个社会伦理和行为规范的‘孤独英雄’及其反社会倾向,相反,倒产生了挣扎在社会伦理和行为规范中的、具有改革者和普通人双重身份的寂寞的知识分子,以及他们对社会传统的细致观察和理性审视。{17}   鲁迅对自己“中间物”透彻和理性的分析让他看到了自己与社会传统的无法分割的血肉联系,才使他不至于发展成为一个脱离开社会,孤芳自赏的个人主义者,不做无谓的浪漫幻想。同时也让他看清他自己并不是“什么前途的目标,范本”,而自觉承担起“自己背着因袭的重担,肩住了黑暗的闸门”,放孩子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此后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18}的责任;自觉承担起对“旧垒”“反戈一击”的任务。在《影的告白》中,鲁迅有着近乎悲壮的自白:“然而黑暗又会吞并我,然而光明又会使我消失。”{19}
  他们的命运是与“光阴偕逝,逐渐消亡”,未来的光明是不属于他们的,他们与黑暗反抗,但如其黑暗消亡,他们也将随着黑暗的消散而消失。可是鲁迅正是将自己的意义建立在对黑暗的反抗之上,在这看似消极的背后正是是鲁迅对于这个社会的担当。
  四、结语
  不管是爱所给予的力量和牵绊、革命的光明和黑暗还是作为中间物的局限和作用,鲁迅都能够尖锐的地看到事物的正反两面,看到人生的困顿,看到被表面现象所掩盖的真相,看到自己的真实生命状态。当然,鲁迅的“寒气”并不仅仅体现在这些方面,鲁迅目光的穿透性是他精神气质的外在体现,成为了他独特个性的重要标识。而更为可贵的是鲁迅直面惨淡人生的勇气和对生命和社会的责任的承担。鲁迅的价值不应当仅仅存留在学术的殿堂里,而应当融入我们日常的思考之中。
  注释:
  ①鲁迅.死.鲁迅全集(第六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612页.
  ②李欧梵.铁屋中的呐喊.岳麓书社,1999年版,223页.
  ③鲁迅.《呐喊》自序.鲁迅全集(第一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419页.
  ④鲁迅.过客.鲁迅全集(第二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192页.
  ⑤吴俊.暗夜里的过客——一个你所不知道的鲁迅.东方出版中心,2006年版,129页.
  ⑥{13}{16}鲁迅.写在《坟》后面.鲁迅全集(第一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285-286页,130页.
  ⑦鲁迅.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鲁迅全集(第四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版,233页.
  ⑧鲁迅.听说梦.鲁迅全集(第四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版,468页.
  ⑨冯雪峰.回忆鲁迅.人民文学出版社,1952年版,19页.
  ⑩鲁迅.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鲁迅全集(第四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版,234页.
  {11}鲁迅.文艺与政治的歧途.鲁迅全集(第七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118-119页.
  {12}鲁迅.小杂感.鲁迅全集(第三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531页.
  {14}汪晖.历史的“中间物”与鲁迅小说的精神特征.文学评论,1986年第5期.
  {15}{17}王乾坤.鲁迅的生命哲学.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年版,8页.
  {18}鲁迅.我们怎样做父亲.鲁迅全集(第一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130页.
  {19}鲁迅.影的告别.鲁迅全集(第二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165页.
其他文献
摘 要: 目前,教师作文教学效率低下及因中学生普遍具有写作恐惧心理而不愿写作的问题仍然存在。就提高学生写作能力而言,“先放后收”和“先收后放”的写作教学策略被重新审视,具有现实意义。本文致力于对“收”与“放”的特征进行分析,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为目标,从而提出中学作文教学策略应遵循和实施“先放后收”为主、“先收后放”为辅的基本教学策略。  关键词: “先放后收” “先收后放” 实施策略  写作是学
摘 要: 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传家瑰宝与人文精髓。在中职语文古诗词综合实践活动教学中,运用“解、诵、品、赏、写”五字教学模式有助于拓展古诗词综合实践活动的空间,为语文古诗词教学注入“源头活水”,发掘古诗词的人文魅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  关键词: 中职语文 古诗词 综合实践 五字教学模式  古诗词是我国古代优秀文化的传家瑰宝和宝贵遗产,它凝聚了
摘 要: 更好地了解西方音乐史是学习音乐的必由之路。只有在较好地掌握西方音乐史的基础上,我们才能正确理解音乐,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才能在欣赏、演绎伟大作品的同时与作者的意识思维及阅历体验产生共鸣。  关键词: 西方音乐史 钢琴演奏 钢琴艺术史  西方音乐史作为一门音乐理论必修课程,无论在高师音乐院系音乐学专业,还是专业音乐院校,都是一门系统性很强的重要的音乐史论课程。它为每一位学习者提供了西方音乐
摘 要: 稳定的政治认同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指向,也是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着眼点。为了解校园环境中各种因素对大学生政治认同形成的影响状况,作者对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某些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总结了校园环境中思政课堂、朋辈、师长、网络和政治参与行为五个方面对大学生政治认同形成的影响。  关键词: 大学生政治认同 影响因素 调查分析  引导大学生建立稳定积极的政治认同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
摘 要: 2014年是农历甲午年,距离1894年的甲午战争正好120年。特别在中日关系的现形势下,纪念甲午战争有着特殊意义。文章试从大历史角度把甲午战争置于中国近百年历史中考察,阐明人民的信仰与国家力量的关系,进而阐明只有真正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实现伟大的中国梦。  关键词: 甲午战争 大历史 中国梦  大历史观是黄仁宇先生提出的观点,把某一历史事件置于长远历史进程中考察,从而把握历史的脉
摘 要: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中华民族的魂。传统文化中蕴藏的精髓,滋养着一代代中国人,对当下的生活和未来命运也有着巨大的影响。传统文化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不仅丰厚了学校的文化底蕴,还滋养了师生的心灵,促进了学校内涵的发展。本文结合学校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实际,分析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策略。  关键词: 传统文化 校本课程 开发 实施  一、课程开发背景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
摘 要: 本文结合饮料类广告实例,着重从会话合作原则、言语行为以及语境操纵三个角度研究电视广告的语用策略,并对该类广告语在语用上的发展新趋势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电视广告语言 语用策略 语境 新趋势  1.引言  电视广告作为商家宣传产品的重要方式之一,时刻出现在各大卫视的荧幕上。众所周知,电视广告的创意是广告的生命所在,其中电视广告语言对于创意的表达而言,又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根據电视广
摘 要: 西南官话具有鲜活的生命力,其中一部分构词材料已被普通话吸收。本文从被普通话吸收的西南官话的构词材料探究其来源和使用范围、构成形式和所反映的西南地区的传统文化,由此预测西南官话构词材料对普通话的影响,并呼吁人们重视并继承传统文化。  关键词: 普通话 西南官话 构词材料 传统文化  作为北方方言四个次方言之一,西南官话受清代前期“湖广填四川”移民运动的影响,汇合了南北诸省籍移民方言
摘 要: 现代社会物质丰富,产品同质化强,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广告作为营销手段发挥着重要作用。当人们的消费由物质消费转向精神消费时,广告需要通过意义建构手段将普通物质产品升华为品牌赋予的精神产品,因此产品的意义建构是广告的重要功能。本文由此出发,以Miss Dior 香水影视广告为例,分析影视广告中产品的意义建构,包括意义建构的内涵、意义、过程,以及如何更好地发挥这一功能,以期为影视广告创造和解析
摘 要: 要将器乐教学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乐器教学现已陆续进入小学课堂,竖笛成为首选乐器,本文对竖笛进音乐课堂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音乐课堂 竖笛 教学策略  为更好地贴近小学音乐大纲提出的“以音乐审美为中心,全面发展是学校音乐教育最基本的理念”,诠释《新课改音乐课程标准》提出的“要将器乐教学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乐器教学已陆续进入小学课堂,竖笛因为其价格低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