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漂
黄漂
1986年中国改革开放之初,以长漂和黄漂为代表的民间漂流探险活动,迅速演变为一个特殊的社会文化现象,最终付出的生命代价使国人对以人为本的理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长漂是一种探索,精神,一种财富,点燃中国旺盛的爱国主义热情,成为中国漂流史上的里程碑。探险精神始终是人类不可或缺的伟大精神,在长漂和黄漂结束后的12年间,漂流探险几乎沉寂,1998年的雅鲁藏布江上游漂流探险宣告了新一轮民间漂流探险的复兴,这些漂流探险活动的共同特点是更具理性化和以人为本。
1999年,黄河源科考漂流探险,两岸三地二十多名队员在黄河源区进行了漂流探险活动,探险队对黄河源区的生态环境进行了科学考察,中华儿女共同树立了“黄河源”纪念碑;1999年,由大学生,教师和记者组成的“兰州大学、交通银行羊皮筏子黄河漂流探险考察队”,以古老的羊皮筏子为工具,从兰州至包头对黄河流程五分之一的地区进行了29天的漂流探险考察。这是次艰辛的旅程,漂流路线是羊皮筏子自古以来的传统路线,也是人类历史上近50年来首次在这段黄河上采用羊皮筏子进行的一次漂流探险壮举:
2003年,由科学家。探险家,记者二十余人组成的中国汉江生态文化考察漂流探险队在汉江中上游河段约900公里区域漂流探险,探险队还考察了沿江的生态,文化环境的现状,为国家南水北调工程搜集了相关资料:2004年,由四川省科学探险协会策划的中国科罗拉多大峡谷科考漂流探险活动,历经15天漂流了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全长300多公里的激流险滩:2006年~2007年,由民间探险者组成的南水北调科考队漂流了长江上游的当曲。
江河测源
世界大河源头的确定一直被视为重大的地理发现。但是目前世界著名大河的源头都是世界各国的探险家和科学家在不同时期,利用不同的技术和依据不同的标准确定的。即使权威部门公布的对大河源头的描述数据中也存在着矛盾之处。
自1999年开始至2006年,中国科学院遥感专家刘少创完成全球十条超过和接近五千公里的大河源头的实地考察和长度量测,这十条大河是尼罗河(7088公里),亚马逊河(6575公里)。长江(6236公里)、密西西比河(6084公里),叶尼塞河(5816公里),黄河(5778公里),额尔齐斯-鄂毕河(5525公里),黑龙江(5498公里),刚果河(5118公里)和澜沧江-湄公河(4909公里)。这是迄今为止人类得到的十条世界著名大河最准确,最可靠的长度数据。
2007年,刘少创完成了怒江和印度河的源头考察和长度量测。2008年,重新确定雅鲁藏布江和恒河的源头和长度。在未来几年内,世界上其它二十余条著名河流的源头和长度也将被重新确定。
雪豹保护
2006年,由雪豹研究专家马鸣带领的新疆雪豹研究小组在托木尔峰木扎特谷与吉尔吉斯、印度、美国等专家共同进行联合雪豹考察。被称为“雪山之王”的雪豹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被列入国际濒危野生动物红皮书,目前主要分布在喜马拉雅山脉和中亚等高山地带,世界现存野生雪豹数量仅为六千只左右。新疆托木尔峰地区是雪豹的集中分布区域,每百平方公里至少有三只雪豹。考察队克服了许多无法预料的困难,采用红外线自动照相机拍摄到了野生雪豹的宝贵图片。
天坑
2001年春,中美联合科考队在乐业县发现了由二十多个天坑组成的世界最大天坑群和容积为700万立方米的世界第二大洞穴。随后探险爱好者纷至沓来,国际洞穴研究会设立了国际岩溶与洞穴科考探险基地,迄今已有十几个国家的探险者在那里进行科考探险活动。
乐业天坑群中最大的 个是大石围天坑。2001年中美探险队通过GPS地球卫星定位系统,测得它的深度为61.3米,坑口长600米,宽420米,其坑底原始森林的面积达十余万平方米。2002年、中、英、法等九国专家组成的联合探险队对中国最大的地下河洞穴系统——乐业县百朗地下河洞穴系统进行了测量,已探测到总长度75公里的洞穴通道。天坑Tian Keng这个洞穴探险的新名词,就是以中文的音译命名的。
欧洲有洞穴探险爱好者四万多人,却仅有2000个洞穴可供探险;而广西有洞穴十万多个且类型多样,具有很高的探险和旅游开发价值,其中典型的例子是1985年中英合作探测的桂林冠岩地下河科考成果被用于旅游开发,使冠岩成为国家级旅游景区。随着越来越多的国际科考探险队对乐业天坑及其他地区的岩溶洞穴进行科考探险,中国已成为当前世界洞穴科考探险热点地。广西旅游局已对天坑进行旅游规划,在规划中遵循保护优先、以开发促进保护的原则,着眼于大众旅游与科考探险旅游相结合。
冬季穿越羌塘
乔治·夏勒
可可西里科考
“在羌塘,很多动物是从来没有见过人的,它们对人类一点也不会害怕”一位老人正在为他的听众进行讲演,而所讲述的是这样一张照片:冰天雪地之中,一头狼正在安详地漫步,它的对面近在咫尺之处,一位摄影师正在给它拍照,而这头狼却对身旁的人类视若无睹。
这位白发老人是国际野生生物保护学会(WCS)的首席科学家乔治·夏勒博士,中国人当然不会对乔治夏勒博士感到陌生。上世纪80年代他做为最早一批动物学家进入了中国。1984年,他进入西藏的羌塘无人区进行研究,这也是第一个获得中国政府批准进入羌塘的外国人;在对藏羚羊研究过程中,夏勒博士首先把藏羚羊数量急剧减少与绒毛贸易相联系,1992年,在历经两年的跟踪调查之后,他向人们公布了他的研究结果:制造昂贵的沙图什披肩的惟一原料是藏羚羊羊绒,由于沙图什贸易,将近90%的藏羚羊在短短的几十年中被人类残忍杀害。
“羌塘”在藏语里意为“北部平原”。“词语不仅表达意义,还传递感情。羌塘就是一个充满了威慑力与诱惑力的名字,它让人联系起辽阔的大地与号叫的天空。”北至昆仑山一可可西里山,东抵唐古拉山,南部,西南部以念青唐古拉山-冈底斯山脉为界,一个面积约七十多万平方公里的封闭性内流水系的陆地,就是羌塘。
对于羌塘的野生动物,乔治·夏勒从2006年冬季的一次羌塘北部地区穿越考察讲起,这次穿越是继1896年之后人类首次穿越冬季羌塘。穿越时正值冬季,夜间最低温度可以达到零下30摄氏度,条件十分险恶,“在我们的穿越队伍中,厨师是不可缺少一员,不仅是因为他给我们烧了好吃的菜,还因为厨房是我们每天惟一一处有温暖的地方”夏勒博士风趣地说。通过这次难得的考察机会,WCS的工作人员对当地野生动物及草原情况获得了第一手研究资料。
在专业领域的成就之外,野生生物学家夏勒博士开发了一套独特的野生动物栖息地的保护方法:关注生态系统中的旗舰物种——一种最典型最受瞩目的物种——进而促进动物保护人士对整个景观层面的保护。上个世纪80年代,在中国羌塘进行藏羚羊调查时,夏勒给过狩猎者一张卡片,上面写着,生命都很宝贵,万物都将受到惩罚。将其他生命想像成自己,一个人就不会再杀戮。经过他的努力,最终促使羌塘地区299144平方公里的保护区得到建立。
可可西里处于青藏高原腹地,平均海拔5300米,面积达8.3万平方公里,高寒缺氧,自然条件非常恶劣,是世界第三大和中国境内最大的一片无人区,也是最后一块保留着原始状态的自然土地,被称为“人类生命的禁区”。
可可西里是一片寂静的荒原,在喜马拉雅造山运动下,随着青藏高原的整体隆起,在昆仑山与唐古拉山之间有一大片区域也迅速升高,又经过几百万年冰川的侵蚀,这片地区成为整个高原上最高亢,最完整的高原平台。
从2005年开始,由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组织的科考队持续三年在可可西里开展大型科考活动。这是人类首次在青藏高原腹地可可西里无人区进行的大规模科考探秘活动。
其中第一年度的科考活动,从西藏拉萨出发,50人组成的科学考察队经历了40天艰苦征程,成功到达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茫崖镇,完成了“人类首次穿越可可西里核心地带”的壮举,这也是人类历史上首次横穿可可西里地区。
来自中科院不同学科和领域的约20位资深院士,专家,学者参与科考活动中,我国著名地质学家丁林博士担任队长兼首席科学家,同行的还包括刘小汉等12个学科和领域科学家,对可可西里展开全方位的科学考察,揭示很多鲜为人知的自然之谜和科学之谜。
黄漂
1986年中国改革开放之初,以长漂和黄漂为代表的民间漂流探险活动,迅速演变为一个特殊的社会文化现象,最终付出的生命代价使国人对以人为本的理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长漂是一种探索,精神,一种财富,点燃中国旺盛的爱国主义热情,成为中国漂流史上的里程碑。探险精神始终是人类不可或缺的伟大精神,在长漂和黄漂结束后的12年间,漂流探险几乎沉寂,1998年的雅鲁藏布江上游漂流探险宣告了新一轮民间漂流探险的复兴,这些漂流探险活动的共同特点是更具理性化和以人为本。
1999年,黄河源科考漂流探险,两岸三地二十多名队员在黄河源区进行了漂流探险活动,探险队对黄河源区的生态环境进行了科学考察,中华儿女共同树立了“黄河源”纪念碑;1999年,由大学生,教师和记者组成的“兰州大学、交通银行羊皮筏子黄河漂流探险考察队”,以古老的羊皮筏子为工具,从兰州至包头对黄河流程五分之一的地区进行了29天的漂流探险考察。这是次艰辛的旅程,漂流路线是羊皮筏子自古以来的传统路线,也是人类历史上近50年来首次在这段黄河上采用羊皮筏子进行的一次漂流探险壮举:
2003年,由科学家。探险家,记者二十余人组成的中国汉江生态文化考察漂流探险队在汉江中上游河段约900公里区域漂流探险,探险队还考察了沿江的生态,文化环境的现状,为国家南水北调工程搜集了相关资料:2004年,由四川省科学探险协会策划的中国科罗拉多大峡谷科考漂流探险活动,历经15天漂流了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全长300多公里的激流险滩:2006年~2007年,由民间探险者组成的南水北调科考队漂流了长江上游的当曲。
江河测源
世界大河源头的确定一直被视为重大的地理发现。但是目前世界著名大河的源头都是世界各国的探险家和科学家在不同时期,利用不同的技术和依据不同的标准确定的。即使权威部门公布的对大河源头的描述数据中也存在着矛盾之处。
自1999年开始至2006年,中国科学院遥感专家刘少创完成全球十条超过和接近五千公里的大河源头的实地考察和长度量测,这十条大河是尼罗河(7088公里),亚马逊河(6575公里)。长江(6236公里)、密西西比河(6084公里),叶尼塞河(5816公里),黄河(5778公里),额尔齐斯-鄂毕河(5525公里),黑龙江(5498公里),刚果河(5118公里)和澜沧江-湄公河(4909公里)。这是迄今为止人类得到的十条世界著名大河最准确,最可靠的长度数据。
2007年,刘少创完成了怒江和印度河的源头考察和长度量测。2008年,重新确定雅鲁藏布江和恒河的源头和长度。在未来几年内,世界上其它二十余条著名河流的源头和长度也将被重新确定。
雪豹保护
2006年,由雪豹研究专家马鸣带领的新疆雪豹研究小组在托木尔峰木扎特谷与吉尔吉斯、印度、美国等专家共同进行联合雪豹考察。被称为“雪山之王”的雪豹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被列入国际濒危野生动物红皮书,目前主要分布在喜马拉雅山脉和中亚等高山地带,世界现存野生雪豹数量仅为六千只左右。新疆托木尔峰地区是雪豹的集中分布区域,每百平方公里至少有三只雪豹。考察队克服了许多无法预料的困难,采用红外线自动照相机拍摄到了野生雪豹的宝贵图片。
天坑
2001年春,中美联合科考队在乐业县发现了由二十多个天坑组成的世界最大天坑群和容积为700万立方米的世界第二大洞穴。随后探险爱好者纷至沓来,国际洞穴研究会设立了国际岩溶与洞穴科考探险基地,迄今已有十几个国家的探险者在那里进行科考探险活动。

乐业天坑群中最大的 个是大石围天坑。2001年中美探险队通过GPS地球卫星定位系统,测得它的深度为61.3米,坑口长600米,宽420米,其坑底原始森林的面积达十余万平方米。2002年、中、英、法等九国专家组成的联合探险队对中国最大的地下河洞穴系统——乐业县百朗地下河洞穴系统进行了测量,已探测到总长度75公里的洞穴通道。天坑Tian Keng这个洞穴探险的新名词,就是以中文的音译命名的。
欧洲有洞穴探险爱好者四万多人,却仅有2000个洞穴可供探险;而广西有洞穴十万多个且类型多样,具有很高的探险和旅游开发价值,其中典型的例子是1985年中英合作探测的桂林冠岩地下河科考成果被用于旅游开发,使冠岩成为国家级旅游景区。随着越来越多的国际科考探险队对乐业天坑及其他地区的岩溶洞穴进行科考探险,中国已成为当前世界洞穴科考探险热点地。广西旅游局已对天坑进行旅游规划,在规划中遵循保护优先、以开发促进保护的原则,着眼于大众旅游与科考探险旅游相结合。
冬季穿越羌塘
乔治·夏勒
可可西里科考
“在羌塘,很多动物是从来没有见过人的,它们对人类一点也不会害怕”一位老人正在为他的听众进行讲演,而所讲述的是这样一张照片:冰天雪地之中,一头狼正在安详地漫步,它的对面近在咫尺之处,一位摄影师正在给它拍照,而这头狼却对身旁的人类视若无睹。
这位白发老人是国际野生生物保护学会(WCS)的首席科学家乔治·夏勒博士,中国人当然不会对乔治夏勒博士感到陌生。上世纪80年代他做为最早一批动物学家进入了中国。1984年,他进入西藏的羌塘无人区进行研究,这也是第一个获得中国政府批准进入羌塘的外国人;在对藏羚羊研究过程中,夏勒博士首先把藏羚羊数量急剧减少与绒毛贸易相联系,1992年,在历经两年的跟踪调查之后,他向人们公布了他的研究结果:制造昂贵的沙图什披肩的惟一原料是藏羚羊羊绒,由于沙图什贸易,将近90%的藏羚羊在短短的几十年中被人类残忍杀害。
“羌塘”在藏语里意为“北部平原”。“词语不仅表达意义,还传递感情。羌塘就是一个充满了威慑力与诱惑力的名字,它让人联系起辽阔的大地与号叫的天空。”北至昆仑山一可可西里山,东抵唐古拉山,南部,西南部以念青唐古拉山-冈底斯山脉为界,一个面积约七十多万平方公里的封闭性内流水系的陆地,就是羌塘。
对于羌塘的野生动物,乔治·夏勒从2006年冬季的一次羌塘北部地区穿越考察讲起,这次穿越是继1896年之后人类首次穿越冬季羌塘。穿越时正值冬季,夜间最低温度可以达到零下30摄氏度,条件十分险恶,“在我们的穿越队伍中,厨师是不可缺少一员,不仅是因为他给我们烧了好吃的菜,还因为厨房是我们每天惟一一处有温暖的地方”夏勒博士风趣地说。通过这次难得的考察机会,WCS的工作人员对当地野生动物及草原情况获得了第一手研究资料。
在专业领域的成就之外,野生生物学家夏勒博士开发了一套独特的野生动物栖息地的保护方法:关注生态系统中的旗舰物种——一种最典型最受瞩目的物种——进而促进动物保护人士对整个景观层面的保护。上个世纪80年代,在中国羌塘进行藏羚羊调查时,夏勒给过狩猎者一张卡片,上面写着,生命都很宝贵,万物都将受到惩罚。将其他生命想像成自己,一个人就不会再杀戮。经过他的努力,最终促使羌塘地区299144平方公里的保护区得到建立。
可可西里处于青藏高原腹地,平均海拔5300米,面积达8.3万平方公里,高寒缺氧,自然条件非常恶劣,是世界第三大和中国境内最大的一片无人区,也是最后一块保留着原始状态的自然土地,被称为“人类生命的禁区”。
可可西里是一片寂静的荒原,在喜马拉雅造山运动下,随着青藏高原的整体隆起,在昆仑山与唐古拉山之间有一大片区域也迅速升高,又经过几百万年冰川的侵蚀,这片地区成为整个高原上最高亢,最完整的高原平台。
从2005年开始,由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组织的科考队持续三年在可可西里开展大型科考活动。这是人类首次在青藏高原腹地可可西里无人区进行的大规模科考探秘活动。
其中第一年度的科考活动,从西藏拉萨出发,50人组成的科学考察队经历了40天艰苦征程,成功到达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茫崖镇,完成了“人类首次穿越可可西里核心地带”的壮举,这也是人类历史上首次横穿可可西里地区。
来自中科院不同学科和领域的约20位资深院士,专家,学者参与科考活动中,我国著名地质学家丁林博士担任队长兼首席科学家,同行的还包括刘小汉等12个学科和领域科学家,对可可西里展开全方位的科学考察,揭示很多鲜为人知的自然之谜和科学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