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诗词阅读教学能促进学生知识的积累、心灵的净化、审美素养的提升。但在当前的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往往一味强调背诵,而忽视了学生对内容的理解、感悟,导致学生失去学习古诗词的兴趣;教师重解读、轻意境,虽然通过细致的分析与详细的解读让学生理解其意,却破坏了诗词的意境,导致学生无法真切体会诗词所表达的情感。
一、诵读诗词,促进认知
古诗词具有韵律之美、意境之美,是意与情的融合。詩人借外界事物表达内心的情感,将客观物质与精神世界相融,借助诗词的语言表达出来。教师要引领学生诵读诗词,能读来朗朗上口,表达自己独特的感悟。学生通过诵读,可以理解文本特点,形成条理化的形象,并以抑扬顿挫的声音、高低变化的语调表达意境。如在学习《观沧海》一文时,教者引导学生读出节奏,了解古诗的节奏是按音节划分的,用“××/××”的节奏划分四言句,如“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学生通过诵读理解诗意,发挥自己的想象,说说看到了怎样的景象。学生通过诵读、想象,感受诗人统一中原、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又如在读《十五从军征》一诗时,教者要引领学生读出节奏,要读得舒缓,体悟诗歌中的韵律美。
二、背景渗透,促进感知
在传统的诗词教学中,教师往往忽略了时代背景的解读,导致学生对作者与诗词的年代有隔阂之感。教师要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体会作者的创作心境,才能融入诗词之中,挖掘文本背后的深刻内涵。如在学习《过零丁洋》一诗时,教者向学生介绍文章的创作背景,元军统帅张弘范逼迫文天祥招降南宋抗元将领张世杰而作。教师还可以向学生介绍“起一经”“四周星”等背景知识,为后面的诗句鉴赏做好知识准备。又如在学习《春望》一诗时,教者向学生介绍杜甫看到长安沦陷、家园破碎,不禁产生忧虑国家、感时怀人之情。学生只有理解背景知识,才能体会诗词的意境。
三、品味语言,理解内涵
在阅读古诗词时,教师要理解诗词的意象,获得语言的积累。教师要从炼字、修辞等方面品味文本语言,形成深厚的文化底蕴。如在学习《山坡羊·潼头怀古》时,教者带领学生品味诗歌之美,从“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中的“聚”感受静态的山动态化,既有峰峦之多,也表现出峰峦向潼关聚集的动态;由“怒”字体会动态的水人格化,写黄河之水奔腾咆哮,有着浓烈的情感。写出了景物之美,有仰视所见,化静为动,写出山的高大险峻;有俯视所见,从听觉写出黄河水的咆哮。从“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中的“望”字感受到怀古之思。通过诗词语言的细细品味,能让学生对古诗词内容形成一个正确的感知。
四、理解情感,洞悉体味
诗人在创作古诗词时,将自身的情感融入其中,洞悉其中的情感内涵,可以促进学生对古诗词内容的理解,与作者产生思的共振、情的共鸣,从而形成人生感悟。如在学习《春望》一诗时,教者让学生读课题,说一说:从题目中可以看到这首诗写的是什么?诗人的情感是怎样的?教者让学生读古诗,说一说:诗歌描写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状况?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悟?为了增进学生的体验,教者让学生将自己想象成导演,根据这首诗的内容拍电视剧,说一说:你准备拍哪些镜头?学生根据诗的内容,会选择拍摄国都沦陷、城池残破的景象,为后面诗句情感的表达作铺垫。教师要将学生置于特定的环境中,分析他们的情感,与诗句共情,这样才能引导他们体会作者写作的精妙。
总而言之,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言简而义丰,有着深刻的思想内涵与较高的审美价值,教师要引领学生诵读、感悟、鉴赏古诗词,品味文本的语言、体味诗句的情感,从而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
一、诵读诗词,促进认知
古诗词具有韵律之美、意境之美,是意与情的融合。詩人借外界事物表达内心的情感,将客观物质与精神世界相融,借助诗词的语言表达出来。教师要引领学生诵读诗词,能读来朗朗上口,表达自己独特的感悟。学生通过诵读,可以理解文本特点,形成条理化的形象,并以抑扬顿挫的声音、高低变化的语调表达意境。如在学习《观沧海》一文时,教者引导学生读出节奏,了解古诗的节奏是按音节划分的,用“××/××”的节奏划分四言句,如“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学生通过诵读理解诗意,发挥自己的想象,说说看到了怎样的景象。学生通过诵读、想象,感受诗人统一中原、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又如在读《十五从军征》一诗时,教者要引领学生读出节奏,要读得舒缓,体悟诗歌中的韵律美。
二、背景渗透,促进感知
在传统的诗词教学中,教师往往忽略了时代背景的解读,导致学生对作者与诗词的年代有隔阂之感。教师要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体会作者的创作心境,才能融入诗词之中,挖掘文本背后的深刻内涵。如在学习《过零丁洋》一诗时,教者向学生介绍文章的创作背景,元军统帅张弘范逼迫文天祥招降南宋抗元将领张世杰而作。教师还可以向学生介绍“起一经”“四周星”等背景知识,为后面的诗句鉴赏做好知识准备。又如在学习《春望》一诗时,教者向学生介绍杜甫看到长安沦陷、家园破碎,不禁产生忧虑国家、感时怀人之情。学生只有理解背景知识,才能体会诗词的意境。
三、品味语言,理解内涵
在阅读古诗词时,教师要理解诗词的意象,获得语言的积累。教师要从炼字、修辞等方面品味文本语言,形成深厚的文化底蕴。如在学习《山坡羊·潼头怀古》时,教者带领学生品味诗歌之美,从“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中的“聚”感受静态的山动态化,既有峰峦之多,也表现出峰峦向潼关聚集的动态;由“怒”字体会动态的水人格化,写黄河之水奔腾咆哮,有着浓烈的情感。写出了景物之美,有仰视所见,化静为动,写出山的高大险峻;有俯视所见,从听觉写出黄河水的咆哮。从“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中的“望”字感受到怀古之思。通过诗词语言的细细品味,能让学生对古诗词内容形成一个正确的感知。
四、理解情感,洞悉体味
诗人在创作古诗词时,将自身的情感融入其中,洞悉其中的情感内涵,可以促进学生对古诗词内容的理解,与作者产生思的共振、情的共鸣,从而形成人生感悟。如在学习《春望》一诗时,教者让学生读课题,说一说:从题目中可以看到这首诗写的是什么?诗人的情感是怎样的?教者让学生读古诗,说一说:诗歌描写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状况?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悟?为了增进学生的体验,教者让学生将自己想象成导演,根据这首诗的内容拍电视剧,说一说:你准备拍哪些镜头?学生根据诗的内容,会选择拍摄国都沦陷、城池残破的景象,为后面诗句情感的表达作铺垫。教师要将学生置于特定的环境中,分析他们的情感,与诗句共情,这样才能引导他们体会作者写作的精妙。
总而言之,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言简而义丰,有着深刻的思想内涵与较高的审美价值,教师要引领学生诵读、感悟、鉴赏古诗词,品味文本的语言、体味诗句的情感,从而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