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之美的感受与创造

来源 :祖国·教育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loria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技能和工具,语言也是语文教学的根本。语文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体验感受语文之美,达到美的感知和美的创造。
  【关键词】语文教学;语文之美;体验与创造
  一、绪论
  语文是一门几乎伴随整个教育阶段的重要课程,语文教学的改革与探索一刻也未停止,各种“示范课”、“公开课”、“观摩课”也时有举办。然而观摩、欣赏之余,行家们仍会指出:“还要多一些‘语文’的东西,多一些‘语文味’;语文还要再‘语文’一点,以‘语文’的方式进行语文教育。”
  什么是“语文味”和“语文的方式”? 如何才能用“语文的方式”体现出纯正、浓郁的“语文味”?这是一个很有深度的话题。最早提出“语文味”这一概念的程少堂先生给“语文味”作了这样的界定:所谓语文味,是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以师生互学的师生关系为前提。主要通过情感激发、语言品味等手段,让人体验到的一种心仪的审美快感。“语文味”就是教学过程中让人感受到的一种美感。同时,“语文的方式”是丰富多样的,其根本是要指向“语言”。语言是语文教学的根本,惟有深入语言,让学生诵读、品味、探究、鉴赏语言,才能体验到“语文味”,感受到语文的美。由此看来,语文教学的无穷魅力尽在于此。甚至也可以说,语文教学,也跟做文章一样,其境界可以说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二、语文之美的体验和感知
  如果把美文比作美女,似有同样的际遇。资质优秀,心地纯正,在大家的心目中是个难得的好女人,然而,身边那个男人却往往视而不见,或者就干脆坦承早已经“审美疲劳”了。可见,世间本来不缺乏美,缺的是发现美的眼睛和智慧。文章亦然,往往听到教师会说“这篇课文真乏味,没讲头”……窃以为,没有品味就不会有发现,潜心品读才是最重要的前提。这种“发现”,并非简单的“情人之眼”,更不能是走马观花,某种程度上,决定于发现者的眼光和心灵。
  1、微吟浅诵,感觉音韵之美
  语文是一门特殊的学科,它的媒介是语言,对语言表达艺术的感知,最有效的途径是用心读书。语文学科这种特殊性决定了“读”的重要性。课堂教学存在的普遍现象是教师虽然重视“读”的教学。教师的大量讲解分析仍然占比重较大。所以,这样的语文阅读教学需要返朴归真。课堂阅读教学首先应该紧扣文本,让学生有充分的自读的时间,从内容、情感、意向上深入地去读词、读句,读出词句的节奏之美,读出对词句的理解及其自己内心的感受,读出其音韵之美。对于古代的一些经典韵文尤其是这样。而且无论古今,成熟的作者无不注重文章的音韵和谐,节奏明朗,而不能艰涩、拗口。这是文章的境界,也是读者的“兴会”。所以,诵读的工夫不可或缺。
  2、字斟句酌,体验情感之美
  语文是最富有人性美和人情味的学科。现实中我们的语文课,往往不乏精辟也不乏知识,缺乏的是激情,是感染。因此,语文教师要能够准确抓住教材的情感点和学生的情感点,并在二者之间架设一座桥梁,使学生在激荡的情感中,受到感染、熏陶和激励;使他们在高昂的情绪中,产生想象和顿悟,从而产生和谐共振的“涡轮增压”效应,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而这座桥梁,往往就可以由文本中某些字词句来构建;引导学生品味这些字词,就可以成为有效的触媒。
  3、由此及彼,拥抱文化之美
  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教学要以传承文化为己任,在学生人格塑造、思想启蒙方面都要有所作为,只有这样才会使语文课更有意义,才能更好地履行育人的神圣使命。也惟其如此,語文学科才会有蓬勃的生命力。作为语文老师我们要努力把语言中文化的部分、美的部分阐释出来,以激发学生对优秀文化的热爱。每一位读者也许永远不能忘怀中学时的那些优美的课文,诸如鲁迅的《故乡》《社戏》,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沈从文的《边城》以及郁达夫《故都的秋》等等。除了美好的意象,更有深刻的文化魅力。
  这里我们所说的“由此及彼”,即包括我们有生以来接触到的所有文学财富,这些积累自然会相互碰撞、融合,与文学相关的几乎所有方方面面,都可以汇聚成浩瀚的文化知识,进而大幅度提升自己的文化品位。这就是所说的“腹有诗书气自华”,信然。
  4、形神兼顾,体验表达之美
  内涵要美,要丰富,外在的形式也同样要美。天生丽质,配以恰当得体的服装乃至发型,才会“浓妆淡抹总相宜”。语文课是以语文本体为基础的。语文的本体是什么?显然不仅仅是语言文字所承载的内容,而是用什么样的语言形式来承载这些内容。 歌德曾经阐述文学与语文的关系:“文学内容所有人看得见,涵义有心人得之,形式对于大多数人是一个秘密。”教学中我们除了引导学生领会文章丰美的意蕴,还需要引导学生关注文章语言之美,要“从语言出发,再回到语言。” 例如:形容自己不变的生活,可以说“一如既往”,也可以说“还是老样子”,还可以说“涛声依旧”,三句意思大体一样,都表达了生活方式始终如一的意思,但表达的侧重则不相同。第一句重在对生活目标执着的追求,第二句则透露出几分无奈、几分失意,而第三句却达观诙谐中不失积极向上的良好心态。课文中此类例子太多太多,如果在教学中多让学生比较、欣赏,就能够在潜移默化中体验表达之美,进而习得并学会美的表达。在教学中,惟有不断地引导学生关注表达的形式方法,才能在阅读中发现表达的秘密,才能习得表达技巧与规律,才能在写作中运用自如。
  三、语文之美的发掘与创造
  语文是人文社会科学的一门重要学科,也是文化艺术科学,语文能力是我们用来发掘、开拓精神财富的利器。无论中学还是大学语文教材,都渗透着作者的浓烈情感,熔铸着作者独特的生命体验,诉说着作者的生命理想。学习语文,就是通过理解文本去感悟人生。语文教育是审美的,诗意的,满情趣的。语文的阅读教学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情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语文教材集纳古今中外名篇美文,融自然美、艺术美、语言美于一身。因此,语文教师的职责就是引领学生的心灵走进语文殿堂,发掘和创造语言美、人文美、精神美,这样,语文课堂就会涌动着活跃的真情,奔放着生命的活力,绽放出学习和成长的无限乐趣。   1、发掘的途径和方式
  正如前文所说,朗读是语文学习的永恒方式,理应贯穿在教学的全过程,从读正确,到读通顺,再到美读,最后熟读成诵,进而转化为自己的语文能力。在读中融入情境,在丰富的情感活动中产生独特的体验,受到情感的熏陶,享受到朗读的快乐,这本身就是一个有效的发掘过程。有感情、有节奏地朗读,全身心投入到文字所描绘的情景中,就能悟出仅凭语言分析难以真切理解的思想内容。每一次的诵读,就是情感的交流,就是美的享受,沐浴在快乐的情绪中,自然就会产生非同一般的审美体验。
  3、创造的要领和效果
  语文教育是一種形象化的教育。在教学中,要特别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去生发想象。这就是文学理论所讲的读者的“二次创作”。例如可以创设欣赏情境,激发学生的思维;可以放飞想象,进入优美的意境;可以围绕主题,再现文中的场景。例如很简单的让读者扮演文中角色,通过角色转换,再现文本情景,即可最大限度地缩小学生与文本、与文中人物之间的情感差距、心理差距,可以强化阅读教学效果。
  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引导学生读书,读古代文化典籍,读文质兼美的文章,读古今中外的名著,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引导他们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精华,使其心灵受到美好情操的浸润。语文课以及语文教师,肩负着极其神圣的职责,所以要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荣辱观等多方面的思想教育,让学生的人格逐渐完善和成熟起来,明白要怎样做人,做什么样的人。发挥语文课程以情感人、以美育人的独特功能,通过优秀作品的耳儒目染、潜移默化,把时代和民族倡导、尊崇的主流价值观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全过程,使学生在感受语文材料、感悟人文内涵的过程中,受到心灵的感动、人格的感化。要通过文章的诗情与美丽,引导学生摒弃丑陋低俗,与高尚的心灵对话交流,走向心灵的完美。因为一篇篇文章,本身就是作者永远不朽的情感与智慧,我们的心灵游走于其间,往往能触摸到那一颗颗不灭的心魂!在语文教学中,把学生引入美的殿宫,激起他们观察、感受、鉴赏和追求的欲望,这就是一种创造的效果。
  综上述,不仅“语文的方式”丰富多样,“语文之美”也是穷之不尽的,大学语文教学,更应该引导学生激活自己的经历、阅历和文化积淀,去体味、感悟作品,产生对文本的音韵美、情感美、文化美和表达美的认同与赞叹,从而培养学生的语言感悟,触发他们的心灵之光,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进而达到人性的升华。
  文章是有生命的,植根于生活的大地,沐浴着人类的智慧甘泉,饱含着人类理性的光芒。先贤诗曰“文章千古事,社稷一戎衣”( 清·朱彝尊《唐太宗碑亭题壁》集杜句),也如曹丕说的“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由此看,语文教学的全程,应是学生精神享受的过程,也是为下一代精神生命筑基的过程。
  参考文献:
  [1] 程少堂.程少堂教育理论与实践探索[M].北京.海天出版社.2006.
  [2] 聂剑平.语文与语文教育本质论[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5(6).
其他文献
【摘 要】理论和实践都告诉我们,要想充分发挥每一种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的实际效能,达到优化教学过程的目的,首先要在优选教学方法或教学方法的优化设计上下功夫。前者指的是合理选择已有的教学方法,后者是指自己创造新的教学方法。无论是“优选”还是“创新”,一般都应注意以下四点:一是教学方法的选用或创新必须符合教学规律和原则;二是必须依据教学内容和特点,确保教学任务的完成;三是必须符合学生的年龄、心理变化特
期刊
孩子是天真无邪的,他们通常想到什么就说什么。从他们的交谈中,我们可以感到孩子的天真,稚气,同时还体会到他们爱憎分明的感情。他们的语言具有鲜明的个性,教师如果能因势导利,将促使个性的发展。根据小学生年龄特点和接受知识的规律,我认为口语交际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在识字教学中训练口语交际  教师在识字教学过程中,要与发展学生思维,发展语言相结合,教师要指导学生用已有的知识自学,叙述自己自学的方法
期刊
【摘 要】日记是学生练习写作、锻炼思维的主要方式,也是学生倾吐感情的主要阵地,也是写好作文、学好语文的重要前提,是学生自我提高和情感成长的真实写照,同时也是收集写作信息的的主要形式,因此我们鼓励学生尽早起步写日记。让小学生养成写日记的习惯为他们今后的成长打下坚实的写作基础,特别是在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应该引起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视。  【关键字】小学生;学习方法;日记写作  众所周知,写日记
期刊
在初中所有的学科中,语文好像是最好学的,可又是最难学的一个科目,学生往往是似懂非懂,考高分很难。所也,常常有学生或家长问:怎样才能学好语文?怎样才能提高语文成绩?相信绝大多数人的回答都是:多读书!但是,怎样读?读什么书?又让很多人无所适从。我认为可以从下面两方面入手。  首先,要读好教材。  很多人对课文不是很重视,认为读不读课文无所谓。而实际上我们的课文都是很多专家经过千挑万选选出来的范文。而学
期刊
【摘 要】在新课改盛行的今天,很多学校和教师都在努力的改变着自己的的教学方式和策略,但是由于教师的文化素质和教育背景不同,从而导致了教师们对新课改下课堂教学策略的理解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更多的学校仅限于教研组长反复讲到的“自主、合作、探究,情感态度价值观”这几个词语的模糊理解,并不知道如何体现其中的含义,这恰恰又是我们教学中应该重视的教学目标,如何实现我们的教学目标呢?我需要适当的教学策略来进行,
期刊
【摘 要】寓言是通过生动形象的故事情节阐述一个深刻道理的简短故事,它往往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而小学生由于身心阶段的特殊性,学习寓言故事对于他们的成长和今后的学习都是非常有帮助的。本文我们来共同探讨小学语文课中寓言的教学方法,期望能为小学语文教师的寓言教学提供些许借鉴。  【关键词】小学语文;寓言;教学;艺术  寓言的内容简短,题材广泛,有生动的形象,适合小学生阅读。又由于它对人们的教育和批评不是正
期刊
【摘 要】环境是影响学生学习的最重要因素之一。课堂环境更是对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成绩和学习效率都发挥不可替代的影响作用的最重要环境。小学数学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要时刻关注和勤于研究课堂环境的建立和维护,尽力给学生创建最佳的学习环境。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环境;师生关系;教学语言;突发事件;课堂活动;建立  古往今来,中外的教育者们都非常重视环境对个人的影响。在中国的历史上,也有“孟母三迁”的
期刊
长期以来,思想品德课给学生和他人的印象是空洞、枯糙、乏味。导致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学生学的苦,教师教的累。新课改迫切要求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建立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课堂,以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自主合作能力、分析表达能力、创造思维能力、实践能力等,达到知、情、意、行的统一,从而促进学生的身心和谐全面发展。  课堂是学堂,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教师应该把学习的主动
期刊
【摘 要】在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也应重视环保教育,意在培养学生保护环境“从我做起”以促使学生知、情、意、行统一协调发展。化学教师应该更新观念,把环保理念引入实验教学中,养成学生在科学实验中的环保意识。做到:实验操作规范化,树立环保理念;实验废弃物无害化,养成良好习惯;实验装置环保化,加强环境教育。  【关键词】化学实验;规范操作;环保理念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在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也应
期刊
【摘 要】初中化学实验中,存在“重演示实验、轻学生实验”、“重实验结果、轻实验过程”等,对实验教学进行了反思,提出了实验教学的改革。一是增加学生的动手实验,让学生体验实验的探究过程;二是增加实验的探究性,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思维。教学中,为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积极性,增加了兴趣实验;把一些演示实验改为分组实验,让学生在探索中去解决问题,充分体验探究的过程,找到学习的乐趣。  【关键词】实验教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