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学困生始终是教育教学中存在的群体,转化学困生也是教育教学中比较棘手的问题。本文就针对新课标下如何做好体育学困生的矫正工作做了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体育学困生 新课程 对策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0)01-01-21
新课标下的教学理念就是使每一个学生都受益,都有发展,因此,解决这些学困生的转化工作显得尤为迫切。为了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和成功的乐趣,那么教师就必须重视体育学困生的转化工作,并落实在课堂教学中。
一、爱心转化,建立情感
个体差异是无处不在的,转化“学困生”是我们广大教师的责任,更是一个教育者的义务。我们不能埋怨学生笨,要鼓励而不挖苦,要关心而不歧视,要爱护而不打击,转变观念、情感、态度,送给学生暖暖的春意,让学生沐浴在明媚的春光里,从心灵深处打动学生、感化学生,帮助学生改变自我形象,从心底摒弃“我不行,我不是学习体育的料”这种想法,让学生逐渐喜欢体育。
二、认识自我,增强自信
体育教师要热心帮助他们找到体育成绩不好的原因。特别是心理上的障碍,为他们设置明确、具体、现实、可测的目标,制定出实现目标的方法、途径,指导他们的体育锻炼,发展他们的体育能力,对他们所取得的成绩要及时肯定,热情鼓励,提高他们的自我意识和体育学习的信心。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有目的地组织安排好学生练习时的前后顺序,把技术好、胆量大、有把握的学生排在前面,情况一般的学生排在中间,利用好生影响差生、带动差生,这种教学秩序不但可以活跃气氛,激发练习动力,引发学生间的“比、帮、带”,还能带动影响学困生共同进步。
三、多样并举,提供舞台
传统学校体育都以竞技体育为主,班级里的优等生才是群体性活动的主角,如校运会,参加的都是班里体育的佼佼者,其他一些体育类活动,如跳绳比赛、接力此赛、篮球比赛也只是个中优秀者才能参加。很多一部分人包括学困生,他们只能坐在一边挥动手中的彩旗,卖力的呐喊助威。如果我们也能给他们一个同样的舞台那该多好啊!既能满足他们的表现欲,享受成功的喜悦,同时也可能督促他们为了完美表现而不断的自觉练习,把“被动”变“主动”,把“要你学”变成“我要学”。实践表明,效果是显而易见的。
四、因材施教,区别对待
在了解体育学困生形成的不同原因,是做好体育学困生教学转化工作的前提。有的是身体形态问题,如身体矮小或肥胖;有的是身体基础问题,过去未受过什么体育教育,运动素质差;有的可能是心理障碍问题,如自卑、胆小、畏惧、对体育缺乏兴趣,甚至厌烦体育;有的是学习态度问题,如不重视体育,怕苦怕累等。教师应根据体育学困生的不同情况,帮助他们制定符合实际,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学习目标,采用不同教学方法进行因材施教、分层教学,帮助他们一点一滴的学,帮助他们一点一滴的进步。对他们主要不是要求限制达到什么标准,或赶上什么同学,而主要是实现自我超越。鼓励他们每次课都有收获,每星期都有进步,从而逐步达到教学的基本要求。
五、降低标准,同等评优
目前的评价方式仍然没有超越传统教学的束缚。因此,如何科学合理的评价学生的体育学习成绩,事关学困生的进步与发展。
首先,由教师来把握评价的尺度,因为教师是执行者,对实际教学中的运行情况,应该是评价过程中最有发言权的人。由于学生存在着差异性,如果简单的用统一的,一成不变的评价标准来要求所有的学生是不公平的,也是不合理的。因此,我針对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不同的发展目标和评价标准。如评价之前,根据教学要求和实际需要,合理定出等级(如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等),还可分别在学期初,学期中,学期末对学生进行若干次评价,让学困生觉得,每一位同学都是平等的,只是大家的起点不一样而已,只要努力,自己完全有机会获得更好的评价。必要的时候还可以考虑让学生自己参与到评价中来,在评价中了解自己的进步,认识自己的不足。这样更有助于学困生的学习与提高。
其次,不要单纯的以考试代替评价,把国家体育锻炼标准与体育学习评价等同起来,否则势必造成学困生的厌学态度。我认为对学困生的评价,内容完全可以多元化。借鉴国外一些发达国家的一些经验,我们除了对学生进行体能测试外,还涉及到学生的生长发育情况,学习态度、行为习惯、意志品质、合作精神等方面,真正的体现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让学困生的心中重新燃起了希望。
总之,我们应该积极培养“体育学困生”的自信心,使他们在体育品德和运动能力等方面都能得到健康协调发展;对他们的“个性”心理特征及行为表现进行了解,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材施教。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给他们提供锻炼和表现的机会,多鼓励他们树立自信心和自尊心。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转化“体育学困生”。
关键词:体育学困生 新课程 对策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0)01-01-21
新课标下的教学理念就是使每一个学生都受益,都有发展,因此,解决这些学困生的转化工作显得尤为迫切。为了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和成功的乐趣,那么教师就必须重视体育学困生的转化工作,并落实在课堂教学中。
一、爱心转化,建立情感
个体差异是无处不在的,转化“学困生”是我们广大教师的责任,更是一个教育者的义务。我们不能埋怨学生笨,要鼓励而不挖苦,要关心而不歧视,要爱护而不打击,转变观念、情感、态度,送给学生暖暖的春意,让学生沐浴在明媚的春光里,从心灵深处打动学生、感化学生,帮助学生改变自我形象,从心底摒弃“我不行,我不是学习体育的料”这种想法,让学生逐渐喜欢体育。
二、认识自我,增强自信
体育教师要热心帮助他们找到体育成绩不好的原因。特别是心理上的障碍,为他们设置明确、具体、现实、可测的目标,制定出实现目标的方法、途径,指导他们的体育锻炼,发展他们的体育能力,对他们所取得的成绩要及时肯定,热情鼓励,提高他们的自我意识和体育学习的信心。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有目的地组织安排好学生练习时的前后顺序,把技术好、胆量大、有把握的学生排在前面,情况一般的学生排在中间,利用好生影响差生、带动差生,这种教学秩序不但可以活跃气氛,激发练习动力,引发学生间的“比、帮、带”,还能带动影响学困生共同进步。
三、多样并举,提供舞台
传统学校体育都以竞技体育为主,班级里的优等生才是群体性活动的主角,如校运会,参加的都是班里体育的佼佼者,其他一些体育类活动,如跳绳比赛、接力此赛、篮球比赛也只是个中优秀者才能参加。很多一部分人包括学困生,他们只能坐在一边挥动手中的彩旗,卖力的呐喊助威。如果我们也能给他们一个同样的舞台那该多好啊!既能满足他们的表现欲,享受成功的喜悦,同时也可能督促他们为了完美表现而不断的自觉练习,把“被动”变“主动”,把“要你学”变成“我要学”。实践表明,效果是显而易见的。
四、因材施教,区别对待
在了解体育学困生形成的不同原因,是做好体育学困生教学转化工作的前提。有的是身体形态问题,如身体矮小或肥胖;有的是身体基础问题,过去未受过什么体育教育,运动素质差;有的可能是心理障碍问题,如自卑、胆小、畏惧、对体育缺乏兴趣,甚至厌烦体育;有的是学习态度问题,如不重视体育,怕苦怕累等。教师应根据体育学困生的不同情况,帮助他们制定符合实际,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学习目标,采用不同教学方法进行因材施教、分层教学,帮助他们一点一滴的学,帮助他们一点一滴的进步。对他们主要不是要求限制达到什么标准,或赶上什么同学,而主要是实现自我超越。鼓励他们每次课都有收获,每星期都有进步,从而逐步达到教学的基本要求。
五、降低标准,同等评优
目前的评价方式仍然没有超越传统教学的束缚。因此,如何科学合理的评价学生的体育学习成绩,事关学困生的进步与发展。
首先,由教师来把握评价的尺度,因为教师是执行者,对实际教学中的运行情况,应该是评价过程中最有发言权的人。由于学生存在着差异性,如果简单的用统一的,一成不变的评价标准来要求所有的学生是不公平的,也是不合理的。因此,我針对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不同的发展目标和评价标准。如评价之前,根据教学要求和实际需要,合理定出等级(如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等),还可分别在学期初,学期中,学期末对学生进行若干次评价,让学困生觉得,每一位同学都是平等的,只是大家的起点不一样而已,只要努力,自己完全有机会获得更好的评价。必要的时候还可以考虑让学生自己参与到评价中来,在评价中了解自己的进步,认识自己的不足。这样更有助于学困生的学习与提高。
其次,不要单纯的以考试代替评价,把国家体育锻炼标准与体育学习评价等同起来,否则势必造成学困生的厌学态度。我认为对学困生的评价,内容完全可以多元化。借鉴国外一些发达国家的一些经验,我们除了对学生进行体能测试外,还涉及到学生的生长发育情况,学习态度、行为习惯、意志品质、合作精神等方面,真正的体现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让学困生的心中重新燃起了希望。
总之,我们应该积极培养“体育学困生”的自信心,使他们在体育品德和运动能力等方面都能得到健康协调发展;对他们的“个性”心理特征及行为表现进行了解,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材施教。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给他们提供锻炼和表现的机会,多鼓励他们树立自信心和自尊心。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转化“体育学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