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行万里

来源 :七彩语文·中高年级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evenzzz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时候,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交通工具,载着人们出门远行。同时,舟也是古诗词中一个常用的意象,承载着人们丰富的情感。
  舟与离愁
  舟载着乘坐它的人远行,给亲朋留下漫长的思念。因此,舟常出现在送别诗中,被寄予离别的忧愁和感伤。你看:
  已觉逝川伤别念,复看津树隐离舟。(唐·王勃《秋江送别》)不断流逝的江水已经引起人的离愁别绪,而更难以忍受的是透过渡口的树,去看那远去的离舟。
  离舟意无限,催渡复催年。(唐·宋之问《渡吴江别王长史》)即将离去的小舟蕴含着无限的深意,催促着人登船离开,也在长久的远行中催促着年华流逝。
  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唐·严维《丹阳送韦参军》)在丹江外城边上送别行舟,这一别我们将分处两地各自悲愁。
  舟与飘零
  在茫茫的江海之中,舟显得非常渺小和孤单,当遇到疾风猛浪的时候,随时都有沉没的危险。人的生活与之一对照,竟是那么相似。因而在舟中,诗人融入了自己漂泊的心境和飘零的身世之感。唐代诗人杜甫晚年四处漂泊,居无定所,可说是“以舟为家”,因此“舟”在他的诗中出现得比较频繁。例如: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登岳阳楼》)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秋兴八首》其一)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旅夜抒怀》)
  舟与自由
  舟行水上,与山水具有天然的联系,而山水又远离了人世的喧嚣,因此很多诗人把舟作为一种象征,表达自己对脱离世俗的隐逸、自由生活的向往。例如: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唐·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这是李白被迫离开长安,漂泊到宣州时写下的诗句。现实的诸多不如意让他感到不满和厌倦,转而对一种荡舟江湖、不受束缚的生活心生向往。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唐·韦应物《滁州西涧》)一只小船在涧边停泊,虽无人问津,“自横”一词却透露出怡然自得之感,写出了一位怀才不遇的诗人自由不羁的心境。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宋·苏轼《临江仙》)苏轼被贬黄州后,萌生了脱离仕途的念头,因此写下了这句词。
  当然,除了感伤或脱俗的意味,舟还能给人带来轻松、舒畅的感受呢。请看:“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李白《早发白帝城》)在流放途中遇赦,该是一件多么令人高兴的事,返回江陵时,连小船都行驶得那么轻快。真所谓“人逢喜事精神爽”啊!
其他文献
对陈默讲他一天的故事,成了陈海每天回家必须的“功课”。他有什么故事可讲呢?他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人,整天一个人在大楼上,风吹日晒,连小鸟也不朝他看一眼,连一朵云也不愿意在他的头顶停留片刻。  如果有别的职业可以选择,陈海是绝对不会做大楼清洗工的,脏,辛苦,挣的钱少,就不必说了,他的这份工作更给了儿子陈默一份担忧和恐惧。陈默的恐高症就跟他有关,陈默对他说过,爸爸每天要爬那么高呀,他连看一眼都害怕,
期刊
1、太阳升起来了,杰里带着大家寻找能离开小岛的船。突然他不小心跌进了一个洞里,谁料这是一个通道。梅布尔忽然想起来,有条水下通道通到弗洛拉神庙。  2、通道快到尽头的时候,他们看到了光源,同时也看到了那个戴走戒指的女神雕像,她举着的手上正戴着那个黑戒指。杰里激动地取下了戒指。
期刊
活泼可爱的动物,很多人都喜欢。不过,长期和动物进行“亲密接触”,这个机会可不是人人都有。下面故事里的主人公,都和动物有个漫长的“约会”。不信?我们一起去看看!  与老虎做邻居——动物饲养员的故事  同学们,发挥一下想象,如果你们的邻居是一只老虎,你会作何反应呢?每天早晨,喊你起床的可不是闹钟,而是一声虎啸;在你经过邻居家门口时,也许一只大大的爪子就横在你面前;夜深人静时,老虎扑扑的脚步声和磨爪子的
期刊
上个星期三的一节美术课上,顾淑然带的美术工具不够用了。可是,现在她已经来不及去买了,可又要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怎么办?想要借些工具,可是又不好意思打扰别人,她无奈地坐在座位上,看着自己尚未完成的作品发呆。  无意中,我看到她脸上的失落,也看到了她的半成品,我知道了,她的工具不够了。幸好今天我多带了些工具和材料过来,我毫不犹豫地借给了她一把小刀和几袋超轻土,还有我最心爱的珍珠泥。  可是,她并没有立
期刊
“霜降”,又是一年当中最美的时节。漫步于山野当中,抬起头来,层层叠叠的山林,显出不同层次的色彩。经过风霜后的林木,是那样的庄重、深沉和含蓄,甚至每一片树叶,都变得成熟而优雅。“霜叶红于二月花”,那种红,直往心里去,像火一样。  林间的小道上,也铺满了落叶,使得每一声脚步,都像在与大地窃窃私语。这一刻,你会觉得你与自然真正地融于一体了,你就是从泥土里长出的一棵树。历经风雨,饱经风霜。  “月落乌啼霜
期刊
公元366年,有个叫乐尊的僧人云游到鸣沙山脚下。  这时,夕阳西下,光芒照射在三危山上。他举目观看,忽然间山顶上金光万道,仿佛有千万尊佛在佛光中闪烁。一心修行的乐尊被这夕阳映照的沙漠奇景感动了,于是顶礼膜拜,决心在这里拜佛修行。他请来能工巧匠,在悬崖峭壁上开凿了第一个洞窟。从此以后,不断有人来修建,石窟越来越多,规模也越来越大,这就是敦煌莫高窟。据说,唐朝时这里的石窟已有一千多个,所以莫高窟还有一
期刊
《青海高原一株柳》是苏教版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课文通过优美的笔触,大胆的想象与猜测,描写了青海高原上一株神奇的柳树,身处逆境,却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课文中的环境描写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环境描写的魅力究竟在哪里呢?我们就先以这篇文章为例,充分感受一下。  【课文赏析】  课文的第三自然段中这样描写:“在青海高原,每走一处,面对广袤无垠、青草覆盖的原野,寸草不生、青石嶙峋的山峰,深邃的
期刊
“咚咚咚……”只要听到一阵杂乱的脚步声,妈妈就知道,小区楼道里的感应灯亮了,我和爸爸快到家了。  声控感应灯,就是只要听到声响,灯就会自动亮。别小看这感应灯,它可给我和爸爸带来了很多乐趣。  以前我们家楼道里的灯只有靠触摸才会亮,前几天换成了感应灯,这下它成了我和爸爸逗趣的“香馍馍”。只要我和爸爸一起上楼,两人都抢着跺脚,看谁抢先把灯跺亮。因为爸爸是大人,力气大,在离楼梯口几米之外用力一跺,灯就亮
期刊
晋代大诗人陶渊明写过《移居两首》,其中一首的最后两句是“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意思是看到了好文章大家一同欣赏,遇到了疑难处大家一起分析。  “疑义相与析”中的“析”就是“分析”的意思。“析”由“木”“斤”构成,为什么能够表示“分析”的意思呢?“析”和“木”“斤”有什么关系呢?  原来“斤”是指“斧子”,《庄子》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楚国郢(yǐng)都有个人干活时把一滴泥土溅到了鼻尖上,这
期刊
我在书房写着作业,爸爸妈妈在卧室里看着电视。突然,一个古怪的念头钻入我的脑海:既然爸爸妈妈都在看电视,我干吗不先玩会儿呢?于是,我打开抽屉,拿出我那些稀奇古怪的小玩意儿,一本正经地玩了起来。  “嗒嗒嗒……”一阵急促的脚步声传来。不好,我的直觉告诉我,妈妈来检查我的作业了。于是,我手忙脚乱地打开抽屉,一股脑把东西扔进去,然后装出一副专心致志写作业的样子来,可心却“怦怦”地跳个不停:妈妈会不会看出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