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和谐文化建设为高校大学生党员教育创新注入了厚重的文化内涵。和谐文化建设视角下的大学生党员教育创新的主要特点:科学性、先进性、实践性、人文性和艺术性。其主要途径有: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结合,不断增强大学生党员教育创新科学魅力;思想性和文化性相结合,不断彰显大学生党员教育创新的文化价值;中短程化和项目化相结合,不断调优大学生党员教育创新的现实目标;唱响“主旋律”和人文关怀相结合,不断丰富大学生党员教育内容;多样化和精细化相结合,不断改进大学生党员教育形式。
[关键词]和谐文化建设 党员教育 人文关怀
近年来,高校大学生党员数量明显增加,但教育缺失、创新乏力的问题比较突出,严重影响了大学生党员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也影响了大学生党支部先进性建设。和谐文化建设是我们党新阶段的重大理论建树和实践创新,它以新的视角为大学生党员教育的创新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厚重的文化内涵,迫切需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刻考量和积极探索大学生党员教育创新新路径,以便整合优质政治思想文化资源,构筑大学生党员教育创新高位平台,不断增强大学生党员教育的文化软实力,为培养高素质大学生党员提供坚强的政治思想文化支撑和良好的人文环境。
一、和谐文化建设视角下的大学生党员教育创新的主要特点
1. 科学性
首先,和谐文化建设视角下的大学生党员教育创新是对大学生党员教育新形势新任务的科学把握,是对党的要求和大学生党员现状的理性分析,既要体现与时俱进的精神,也要立足于大学生党员的实际,更要解决具体问题。其次,和谐文化建设视角下的大学生党员教育创新不是和谐文化建设因素和大学生党员教育因素的简单叠加,而是对和谐文化建设规律和大学生党员教育规律的充分尊重,是这两种教育资源的深度整合和科学运用。另外,和谐文化建设视角下的大学生党员教育创新是一种科学体系的创新。和谐文化建设视角下的大学生党员教育创新本身就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科学体系,包括政治思想文化理论和知识的支撑体系,还有文化意义上的实践指导,是一种内在体系的科学凝炼。
2. 先进性
先进性是无产阶级政党永恒的主题。正如党的十七大报告所指出的“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生命所系、力量所在,要靠千千万万高素质党员来体现。”只有围绕先进性这个鲜明的主题,不断深化和升华这一主题,和谐文化建设视角下的大学生党员教育创新才能富有时代特征和现实意义。先进性契合了大学生党员的特点。大学生党员是一个具有一定的政治思想觉悟和科学文化素养的政治群体和知识群体。他们有自己的政治理想和抱负,有自己的思维行为方式,有相对独立的文化心理背景。他们不大喜欢别人的空洞说教,喜欢自我学习、自我批判、自我选择。和谐文化建设视角下大学生党员教育创新以先进的理念、科学的理论、现代的手段等契合了大学生党员的特点,具有内在感召力。许多大学生党员缺少先进性的意识和动力,在言行上有悖于先进性的要求,迫切需要不断增强和谐文化建设视角下大学生党员教育创新的先进性,“健全让党员经常受教育、永葆先进性长效机制,使党员真正成为牢记宗旨、心系群众的先进分子。”
3. 人文性
首先,和谐文化的基本要义是人文性。这种人文性主要表现为人文理念、人文精神、人文关怀和人文实践等,其核心是以人为本,通过人格教育,提升人格,完善人格。而这种人文性浸润于大学生党员教育创新的全过程,提升了大学生党员教育的境界。正因为大学生党员教育创新体现了丰富的人文性,所以才富有亲和力,产生强烈的同频共振。其次,人文性是由大学生党员的受知状态决定的。毋庸讳言,现在的大学生政治热情和需求有所减弱,但文化热情和需求在上升。大学生党员教育创新只有更多地融入人文性,才能改变较多的“冷面孔”和“硬道理”的弊端。
4. 实践性
和谐文化建设视角下的大学生党员教育创新不仅体现在以理服人的创造性的说理活动中,而且还体现在以情感人的情感活动中,以认识世情、社情、党情为重点的社会实践中,而这些具体生动的实践活动具有很强的目的性、指向性和自主性。大学生党员的主要思想认识问题来源于实践,而他们最缺乏的也就是实践活动,需要通过实践加以解决。正是这些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赋予大学生党员教育创新的源头活水,使大学生党员教育不断回归自然,反映本质。离开了实践性,大学生党员教育创新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5. 艺术性
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有两句著名的哲学格言“什么是最智慧的—数”,“什么是最美的—和谐”。和谐、均衡、协调是美,产生艺术感染力。和谐文化承载着文化育人的功能,只不过较多地借助于文化载体,让人们在接受文化信息、身心愉悦的状态中自觉地或不自觉地接受和谐思想影响。面对崇尚个性、鲜有权威的的年轻学子,面对各种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和新矛盾,和谐文化建设视角下的大学生党员教育创新必须具有较高的艺术性,体现较强的艺术穿透力、震撼力和感染力。艺术之树常青。大学生党员教育创新体现了教育的主体和客体、动机和效果、内容和形式的和谐统一,是一种活的艺术展现。
二、和谐文化建设视角下的大学生党员教育创新的主要途径
1. 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结合,不断增强大学生党员教育创新的科学魅力
现行的大学生党员教育往往“头重脚轻根底浅”,基本上照搬社會上通用的党的基本理论和知识,缺少文化内涵,往往从理论到理论,游离于大学生党员的思想实际。理论上缺少说服力,实践上缺少指导力。其实科学的大学生党员教育本身就是鲜明的理论性和生动的实践性相结合的产物。要在理论性和实践性的结合上下功夫,不断增强大学生党员教育的内在品质和科学魅力。首先,理论上的“强筋壮骨”。一是推陈出新。要充分发挥高校的学科和人才优势,构建大学生党员教育理论研究创新的平台。要采取宽容的态度,允许大胆质疑,鼓励大胆创新,突破“禁区”。在理论研究上不断抢占制高点,推出创新点,释放闪光点,化解疑难点,以形成高校大学生党员教育理论体系和特色,着力解决大学生为什么要入党,入党之后干什么的问题。二是善于借鉴。经过数千年的积淀和发展,“和合”文化始终成为中华文明的主旋律和重要价值取向,也为今天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建设提供了丰富而厚重的思想资源。要深入挖掘和整理我国传统“和合”文化,汲取其合理的思想内核,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和实践意义,用现代大众语言加以诠释和宣传,以小口径、低角度潜入大学生党员的心田,从而增强党员教育的历史纵深感和厚重感。例如把传统的“和合”理想和当代大学生党员的历史使命结合起来,把传统的“和合”修养和大学生党员的修养有机结合起来,使大学生党员教育具有广泛的包容性和适应性。其次,实践上的“舒筋活血”。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是大学生党员教育的“源头活水”。直面现实是大学生党员教育的实践风格,也是生命力所系。一是勇于和善于回答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现的社会新思潮、社会新现象和新问题等等,赢得最先最大话语权。要善于抓住热点,突破难点,消除疑点,钝化矛盾点,扩大共同点,营造兴奋点。要充分发挥理论先导和指导作用,帮助学生党员掌握精髓,学会批判、学会选择、学会发展,不仅深入揭示其科学规律,而且拓展其实践价值;不仅着眼于观念认同,而且致力于实践转化。二是勇于和善于回答与大学生党员个人利益相关的活思想,例如学业、就业等问题。要勤梳理,多引导,重在解决具体的实际问题。
2. 思想性和文化性相结合,不断彰显大学生党员教育创新的文化价值
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对社会的进步和人的发展所产生的效用和意义。思想政治教育所具有的引领社会主流意识,促进社会精神生产;激发人的精神动力,塑造个体人格等思想价值是显而易见的,但其文化价值往往被忽视。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背景下,迫切需要彰显大学生党员教育的文化价值。这是因为:首先,随着文明社会的演进,文化的基础性、战略性和先导性地位日益显现,世界范围内的文化合作与竞争的频率日益加快。作为特殊意识形态高等学校历来是各种政治势力进行文化角逐的重要场所,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不断增强文化意识,努力提高大学生党员教育的文化软实力。其次,大学生对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旺盛,而精神文化产品存在发展水平不高,制度供给不够公平的问题。许多学生认为大学文化生活乏善可陈。另外,我国的经济、社会和文化转型的突变性,就业方式、分配方式和利益格局的多样性,引起了大学生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和文化心理的多变,结构性矛盾增多,迫切需要和谐文化作为化解矛盾的“清道夫”和调适学生心理的“润滑剂”。彰显大学生党员教育的文化价值,一是坚持大学生党员教育和谐发展,充分发挥文化持续扩张价值。特别要防止过分强调大学生党员教育意识形态作用,而忽视文化迁移作用;过分强调“灌输”的作用,而忽视教育客体的文化接受心理。二是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发挥文化主体价值。切实尊重学生党员的主体地位,而不是把他们当作被驯服的“工具”。他们有选择文化、接受文化的主动权和决定权。通过人本化和个性化教育,不断激发主体意识,培养独立人格,促使他们由消极被动地接受教育转变为积极主动地自我教育,成为文化的主体实践者和自觉者。三是坚持人文关怀,充分发挥文化渗透价值。大学生党员教育具有广泛而深厚的人文内涵,即充分体现人文精神的价值取向。大学生党员教育的过程是人文关怀的过程。要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主动关注每个学生党员生命的存在,真情呵护,体现人性的关爱。要结合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努力优化他们全面发展、个性发展的条件和环境。四是坚持文化教化,充分发挥文化升华价值。文化的要义在于“化”,化入心脾,化为人的自觉行动和习惯,升华为崇高的精神境界。大学生党员教育要附丽于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形成缓释日常矛盾冲突和净化心灵的文化氛围。
3. 中短程化和项目化相结合,不断调优大学生党员教育创新的现实目标
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就是思想政治教育者通过一定时期内一定条件下所进行的活动,预期在教育对象的思想和行动上要达到的状态。大学生党员教育创新的目标既要考虑远程目标,更要立足于中短程目标,这是因为远程目标需要若干中短程目标的不断积累,过多的远程目标会使党员教育失去现实的激励作用;由于学业竞争和就业困难的严峻挑战,大学生党员往往关注与自身生存和发展的眼前实际利益,对远程目标容易失去信心和耐心;由于大学生党员教育的公信力不高,需要调近调优目标,积小胜为大胜,提高“信心指数”。因此,大学生党员教育创新必须符合现阶段高校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又不脱离广大学生党员的政治思想现状和具体要求,以离学生最近、实际最近、生活最近的理论和事实说服人、教育人、感染人,立足于解决不和谐的思想文化因素。例如在进行理想信念教育时,既要坚持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更要用看得见摸得着的事实,包括让学生结合家庭的变化和个人成长的经历进行鲜明的对比,从而坚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在实行中短程目标管理的过程中,要不断推进大学生党员教育项目化管理。实行项目化管理,有助于提高大学生党员教育科学化、规范化和集约化程度,形成品牌效应,防止“跑”“冒”“滴”“漏”。由于大学生党员相对集中,且文化程度较高,易于开展党员教育的项目化管理。要根据需要和可能,认真筛选和实施针对性强、内生力强、文化品位高的大学生党员教育项目。要以项目为龙头,以活动为载体,以学生党员为“主角”,以竞争激励机制为核心,不断争创大学生党员教育效果的最优化。
4. 唱响“主旋律”和人文关怀相结合,不断丰富大学生党员教育内容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要求:“加强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教育和思想道德建设,使广大党员、干部成为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模范,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科学发展观的忠实执行者、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自觉实践者、社会和谐的积极促进者。”大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和谐文化建设的根本,也是新阶段大学生党员教育的主旋律,必须唱响、唱实、唱活。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决定了大学生党员教育是充满人文关怀的教育活动。在唱响主旋律的过程中,不断施加人文关怀,才能更滋润更有效。一是要培植主体意识。“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是在于它是一种人格心灵的‘唤醒’。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人的主体意识越强,主体人格发展的水平越高;人的主体意识愈清醒,对多种思想文化选择就愈自觉。唱响主旋律只有同人的主体意识和独立人格相结合,才能不断激发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要讲清大道理和小道理的关系,拉近社会主流意识和人的主体意识的距离,充分尊重人的尊严和个性,促进人的主体意识的萌发和独立人格的完善。二是提升精神品位。人有了精神品位,就会超越现实困境,确立终极关怀;就不会成为物欲膨胀、人格异化的“单面人”,从而获得自由而全面发展。在大学生党员教育过程中,要紧扣学生思想脉搏,把人文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机结合起来,积极引导学生党员在追求和实现自身价值的同时,主动关心他人,关心社会,通过内心修炼和道德实践,成为有德性有善心的人。三是合理引导利益。马克思指出:“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他还指出:“‘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出丑。”利益是思想的现实基础,思想是利益的直接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先进思想文化的集中反映,也是全社会成员的根本利益所在。从根本上说,大学生党员教育就是为了调整或实现个人利益。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宣传教育,必须合理引导个人利益。首先,要通过工作网络,及时了解掌握学生党员的思想动态,真诚帮助他们解决思想上的困惑、学业或生活上的困难;其次,建立学生利益表达机制,让每一个学生党员享有充分表达个人关切的权利和机会,宣泄负面情绪的机会;另外,组织学生党员广泛参与学校管理,切实维护学生的基本权益,钝化学校和学生的矛盾。四是发挥典型示导作用。富有人性化的典型具有重要的示范和激励作用。要努力挖掘和宣传师生员工身边的感人事迹和思想道德素材,让学生感到宣传的典型可亲可敬,可信可学。
5. 多样化和精细化相结合,不断改进大学生党员教育形式
目前,大学生党员教育形式比较单一,而且粗糙,教育效果欠佳。和谐文化建设视角下的大学生党员教育应该是丰富而又精致的艺术。要在精选内容的同时,坚持形式多样化和精细化,使内容和形式和谐统一,相得益彰。一是多样化。要利用青年学生喜爱文化、求变求新的心理,不断拓展新载体。例如,开发更多的集文字、声音、图像于一体的超文本结构的电子音像教材;利用现代技术,制作党史故事和先进人物的动态漫画,以生动的故事和鲜活的人物吸引学生的眼球;积极制作博客、聊天等新型即时交往工具,缩短心灵沟通的距离;要采用专题讲座、专题调研、读书报告、研究讨论、案例分析等形式,以改变教师简单说教的状况;要采用资本和技术投入、资产重组、合作控股等方式,引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高校共建多功能德育基地,使之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孵化器;组织开展多种多样的大学生社团活动,把党的思想主张渗透到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使之成为广大学生政治思想不断进步的“加油站”,放松心情、温润心灵的“润滑剂”和“减压阀”。其次,精细化。一是精细模式。要通过机制创新,结合教工党支部联系学生党支部、教工党员联系学生党员的制度实践,形成精细有序的大学生党员教育管理模式,实施个性化教育。二是精细运作。要大力加强大学生党员教育主渠道主阵地建设,加快课堂教学改革,形成研究式和开放式的课堂教学体系,例如,学生提出问题、教师指点释疑、学生查询资料、热点讨论、社会调查、模拟测试等,使单纯的知识教育变为实实在在的政治思想教育。加快先进性、高频率、廣覆盖的红色网站网页建设,切实改变“门难进”(太少)、“脸难看”(版式单调)、“话难听”(套话空话多)、“互动少”的状况,以较高的品位,真诚的服务,为广大学生提供“快餐”式的思想文化食粮。三是精细环境。和谐文化状态下的党员教育坚持有形和无形、显形和隐形相结合,注重日常的渗透滋润。现在许多高校大楼林立,但缺少大学精神的外溢。要通过科学的校园文化建设规划,特别在校园建筑、校园风景、文化设施等方面尽量体现个性化、人性化特色,形成弥漫性、扩张性的和谐文化氛围,以产生积极的渗透、暗示和熏陶作用。
参考文献
[1]刘云山.浙江调研时强调积极推进和谐文化建设[N].人民日报,2006-11-6.
[2]本书编写组.十七大报告学习辅导百问[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07.
[3]王东莉.德育人文关怀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关键词]和谐文化建设 党员教育 人文关怀
近年来,高校大学生党员数量明显增加,但教育缺失、创新乏力的问题比较突出,严重影响了大学生党员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也影响了大学生党支部先进性建设。和谐文化建设是我们党新阶段的重大理论建树和实践创新,它以新的视角为大学生党员教育的创新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厚重的文化内涵,迫切需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刻考量和积极探索大学生党员教育创新新路径,以便整合优质政治思想文化资源,构筑大学生党员教育创新高位平台,不断增强大学生党员教育的文化软实力,为培养高素质大学生党员提供坚强的政治思想文化支撑和良好的人文环境。
一、和谐文化建设视角下的大学生党员教育创新的主要特点
1. 科学性
首先,和谐文化建设视角下的大学生党员教育创新是对大学生党员教育新形势新任务的科学把握,是对党的要求和大学生党员现状的理性分析,既要体现与时俱进的精神,也要立足于大学生党员的实际,更要解决具体问题。其次,和谐文化建设视角下的大学生党员教育创新不是和谐文化建设因素和大学生党员教育因素的简单叠加,而是对和谐文化建设规律和大学生党员教育规律的充分尊重,是这两种教育资源的深度整合和科学运用。另外,和谐文化建设视角下的大学生党员教育创新是一种科学体系的创新。和谐文化建设视角下的大学生党员教育创新本身就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科学体系,包括政治思想文化理论和知识的支撑体系,还有文化意义上的实践指导,是一种内在体系的科学凝炼。
2. 先进性
先进性是无产阶级政党永恒的主题。正如党的十七大报告所指出的“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生命所系、力量所在,要靠千千万万高素质党员来体现。”只有围绕先进性这个鲜明的主题,不断深化和升华这一主题,和谐文化建设视角下的大学生党员教育创新才能富有时代特征和现实意义。先进性契合了大学生党员的特点。大学生党员是一个具有一定的政治思想觉悟和科学文化素养的政治群体和知识群体。他们有自己的政治理想和抱负,有自己的思维行为方式,有相对独立的文化心理背景。他们不大喜欢别人的空洞说教,喜欢自我学习、自我批判、自我选择。和谐文化建设视角下大学生党员教育创新以先进的理念、科学的理论、现代的手段等契合了大学生党员的特点,具有内在感召力。许多大学生党员缺少先进性的意识和动力,在言行上有悖于先进性的要求,迫切需要不断增强和谐文化建设视角下大学生党员教育创新的先进性,“健全让党员经常受教育、永葆先进性长效机制,使党员真正成为牢记宗旨、心系群众的先进分子。”
3. 人文性
首先,和谐文化的基本要义是人文性。这种人文性主要表现为人文理念、人文精神、人文关怀和人文实践等,其核心是以人为本,通过人格教育,提升人格,完善人格。而这种人文性浸润于大学生党员教育创新的全过程,提升了大学生党员教育的境界。正因为大学生党员教育创新体现了丰富的人文性,所以才富有亲和力,产生强烈的同频共振。其次,人文性是由大学生党员的受知状态决定的。毋庸讳言,现在的大学生政治热情和需求有所减弱,但文化热情和需求在上升。大学生党员教育创新只有更多地融入人文性,才能改变较多的“冷面孔”和“硬道理”的弊端。
4. 实践性
和谐文化建设视角下的大学生党员教育创新不仅体现在以理服人的创造性的说理活动中,而且还体现在以情感人的情感活动中,以认识世情、社情、党情为重点的社会实践中,而这些具体生动的实践活动具有很强的目的性、指向性和自主性。大学生党员的主要思想认识问题来源于实践,而他们最缺乏的也就是实践活动,需要通过实践加以解决。正是这些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赋予大学生党员教育创新的源头活水,使大学生党员教育不断回归自然,反映本质。离开了实践性,大学生党员教育创新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5. 艺术性
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有两句著名的哲学格言“什么是最智慧的—数”,“什么是最美的—和谐”。和谐、均衡、协调是美,产生艺术感染力。和谐文化承载着文化育人的功能,只不过较多地借助于文化载体,让人们在接受文化信息、身心愉悦的状态中自觉地或不自觉地接受和谐思想影响。面对崇尚个性、鲜有权威的的年轻学子,面对各种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和新矛盾,和谐文化建设视角下的大学生党员教育创新必须具有较高的艺术性,体现较强的艺术穿透力、震撼力和感染力。艺术之树常青。大学生党员教育创新体现了教育的主体和客体、动机和效果、内容和形式的和谐统一,是一种活的艺术展现。
二、和谐文化建设视角下的大学生党员教育创新的主要途径
1. 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结合,不断增强大学生党员教育创新的科学魅力
现行的大学生党员教育往往“头重脚轻根底浅”,基本上照搬社會上通用的党的基本理论和知识,缺少文化内涵,往往从理论到理论,游离于大学生党员的思想实际。理论上缺少说服力,实践上缺少指导力。其实科学的大学生党员教育本身就是鲜明的理论性和生动的实践性相结合的产物。要在理论性和实践性的结合上下功夫,不断增强大学生党员教育的内在品质和科学魅力。首先,理论上的“强筋壮骨”。一是推陈出新。要充分发挥高校的学科和人才优势,构建大学生党员教育理论研究创新的平台。要采取宽容的态度,允许大胆质疑,鼓励大胆创新,突破“禁区”。在理论研究上不断抢占制高点,推出创新点,释放闪光点,化解疑难点,以形成高校大学生党员教育理论体系和特色,着力解决大学生为什么要入党,入党之后干什么的问题。二是善于借鉴。经过数千年的积淀和发展,“和合”文化始终成为中华文明的主旋律和重要价值取向,也为今天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建设提供了丰富而厚重的思想资源。要深入挖掘和整理我国传统“和合”文化,汲取其合理的思想内核,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和实践意义,用现代大众语言加以诠释和宣传,以小口径、低角度潜入大学生党员的心田,从而增强党员教育的历史纵深感和厚重感。例如把传统的“和合”理想和当代大学生党员的历史使命结合起来,把传统的“和合”修养和大学生党员的修养有机结合起来,使大学生党员教育具有广泛的包容性和适应性。其次,实践上的“舒筋活血”。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是大学生党员教育的“源头活水”。直面现实是大学生党员教育的实践风格,也是生命力所系。一是勇于和善于回答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现的社会新思潮、社会新现象和新问题等等,赢得最先最大话语权。要善于抓住热点,突破难点,消除疑点,钝化矛盾点,扩大共同点,营造兴奋点。要充分发挥理论先导和指导作用,帮助学生党员掌握精髓,学会批判、学会选择、学会发展,不仅深入揭示其科学规律,而且拓展其实践价值;不仅着眼于观念认同,而且致力于实践转化。二是勇于和善于回答与大学生党员个人利益相关的活思想,例如学业、就业等问题。要勤梳理,多引导,重在解决具体的实际问题。
2. 思想性和文化性相结合,不断彰显大学生党员教育创新的文化价值
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对社会的进步和人的发展所产生的效用和意义。思想政治教育所具有的引领社会主流意识,促进社会精神生产;激发人的精神动力,塑造个体人格等思想价值是显而易见的,但其文化价值往往被忽视。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背景下,迫切需要彰显大学生党员教育的文化价值。这是因为:首先,随着文明社会的演进,文化的基础性、战略性和先导性地位日益显现,世界范围内的文化合作与竞争的频率日益加快。作为特殊意识形态高等学校历来是各种政治势力进行文化角逐的重要场所,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不断增强文化意识,努力提高大学生党员教育的文化软实力。其次,大学生对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旺盛,而精神文化产品存在发展水平不高,制度供给不够公平的问题。许多学生认为大学文化生活乏善可陈。另外,我国的经济、社会和文化转型的突变性,就业方式、分配方式和利益格局的多样性,引起了大学生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和文化心理的多变,结构性矛盾增多,迫切需要和谐文化作为化解矛盾的“清道夫”和调适学生心理的“润滑剂”。彰显大学生党员教育的文化价值,一是坚持大学生党员教育和谐发展,充分发挥文化持续扩张价值。特别要防止过分强调大学生党员教育意识形态作用,而忽视文化迁移作用;过分强调“灌输”的作用,而忽视教育客体的文化接受心理。二是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发挥文化主体价值。切实尊重学生党员的主体地位,而不是把他们当作被驯服的“工具”。他们有选择文化、接受文化的主动权和决定权。通过人本化和个性化教育,不断激发主体意识,培养独立人格,促使他们由消极被动地接受教育转变为积极主动地自我教育,成为文化的主体实践者和自觉者。三是坚持人文关怀,充分发挥文化渗透价值。大学生党员教育具有广泛而深厚的人文内涵,即充分体现人文精神的价值取向。大学生党员教育的过程是人文关怀的过程。要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主动关注每个学生党员生命的存在,真情呵护,体现人性的关爱。要结合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努力优化他们全面发展、个性发展的条件和环境。四是坚持文化教化,充分发挥文化升华价值。文化的要义在于“化”,化入心脾,化为人的自觉行动和习惯,升华为崇高的精神境界。大学生党员教育要附丽于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形成缓释日常矛盾冲突和净化心灵的文化氛围。
3. 中短程化和项目化相结合,不断调优大学生党员教育创新的现实目标
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就是思想政治教育者通过一定时期内一定条件下所进行的活动,预期在教育对象的思想和行动上要达到的状态。大学生党员教育创新的目标既要考虑远程目标,更要立足于中短程目标,这是因为远程目标需要若干中短程目标的不断积累,过多的远程目标会使党员教育失去现实的激励作用;由于学业竞争和就业困难的严峻挑战,大学生党员往往关注与自身生存和发展的眼前实际利益,对远程目标容易失去信心和耐心;由于大学生党员教育的公信力不高,需要调近调优目标,积小胜为大胜,提高“信心指数”。因此,大学生党员教育创新必须符合现阶段高校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又不脱离广大学生党员的政治思想现状和具体要求,以离学生最近、实际最近、生活最近的理论和事实说服人、教育人、感染人,立足于解决不和谐的思想文化因素。例如在进行理想信念教育时,既要坚持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更要用看得见摸得着的事实,包括让学生结合家庭的变化和个人成长的经历进行鲜明的对比,从而坚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在实行中短程目标管理的过程中,要不断推进大学生党员教育项目化管理。实行项目化管理,有助于提高大学生党员教育科学化、规范化和集约化程度,形成品牌效应,防止“跑”“冒”“滴”“漏”。由于大学生党员相对集中,且文化程度较高,易于开展党员教育的项目化管理。要根据需要和可能,认真筛选和实施针对性强、内生力强、文化品位高的大学生党员教育项目。要以项目为龙头,以活动为载体,以学生党员为“主角”,以竞争激励机制为核心,不断争创大学生党员教育效果的最优化。
4. 唱响“主旋律”和人文关怀相结合,不断丰富大学生党员教育内容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要求:“加强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教育和思想道德建设,使广大党员、干部成为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模范,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科学发展观的忠实执行者、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自觉实践者、社会和谐的积极促进者。”大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和谐文化建设的根本,也是新阶段大学生党员教育的主旋律,必须唱响、唱实、唱活。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决定了大学生党员教育是充满人文关怀的教育活动。在唱响主旋律的过程中,不断施加人文关怀,才能更滋润更有效。一是要培植主体意识。“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是在于它是一种人格心灵的‘唤醒’。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人的主体意识越强,主体人格发展的水平越高;人的主体意识愈清醒,对多种思想文化选择就愈自觉。唱响主旋律只有同人的主体意识和独立人格相结合,才能不断激发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要讲清大道理和小道理的关系,拉近社会主流意识和人的主体意识的距离,充分尊重人的尊严和个性,促进人的主体意识的萌发和独立人格的完善。二是提升精神品位。人有了精神品位,就会超越现实困境,确立终极关怀;就不会成为物欲膨胀、人格异化的“单面人”,从而获得自由而全面发展。在大学生党员教育过程中,要紧扣学生思想脉搏,把人文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机结合起来,积极引导学生党员在追求和实现自身价值的同时,主动关心他人,关心社会,通过内心修炼和道德实践,成为有德性有善心的人。三是合理引导利益。马克思指出:“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他还指出:“‘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出丑。”利益是思想的现实基础,思想是利益的直接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先进思想文化的集中反映,也是全社会成员的根本利益所在。从根本上说,大学生党员教育就是为了调整或实现个人利益。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宣传教育,必须合理引导个人利益。首先,要通过工作网络,及时了解掌握学生党员的思想动态,真诚帮助他们解决思想上的困惑、学业或生活上的困难;其次,建立学生利益表达机制,让每一个学生党员享有充分表达个人关切的权利和机会,宣泄负面情绪的机会;另外,组织学生党员广泛参与学校管理,切实维护学生的基本权益,钝化学校和学生的矛盾。四是发挥典型示导作用。富有人性化的典型具有重要的示范和激励作用。要努力挖掘和宣传师生员工身边的感人事迹和思想道德素材,让学生感到宣传的典型可亲可敬,可信可学。
5. 多样化和精细化相结合,不断改进大学生党员教育形式
目前,大学生党员教育形式比较单一,而且粗糙,教育效果欠佳。和谐文化建设视角下的大学生党员教育应该是丰富而又精致的艺术。要在精选内容的同时,坚持形式多样化和精细化,使内容和形式和谐统一,相得益彰。一是多样化。要利用青年学生喜爱文化、求变求新的心理,不断拓展新载体。例如,开发更多的集文字、声音、图像于一体的超文本结构的电子音像教材;利用现代技术,制作党史故事和先进人物的动态漫画,以生动的故事和鲜活的人物吸引学生的眼球;积极制作博客、聊天等新型即时交往工具,缩短心灵沟通的距离;要采用专题讲座、专题调研、读书报告、研究讨论、案例分析等形式,以改变教师简单说教的状况;要采用资本和技术投入、资产重组、合作控股等方式,引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高校共建多功能德育基地,使之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孵化器;组织开展多种多样的大学生社团活动,把党的思想主张渗透到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使之成为广大学生政治思想不断进步的“加油站”,放松心情、温润心灵的“润滑剂”和“减压阀”。其次,精细化。一是精细模式。要通过机制创新,结合教工党支部联系学生党支部、教工党员联系学生党员的制度实践,形成精细有序的大学生党员教育管理模式,实施个性化教育。二是精细运作。要大力加强大学生党员教育主渠道主阵地建设,加快课堂教学改革,形成研究式和开放式的课堂教学体系,例如,学生提出问题、教师指点释疑、学生查询资料、热点讨论、社会调查、模拟测试等,使单纯的知识教育变为实实在在的政治思想教育。加快先进性、高频率、廣覆盖的红色网站网页建设,切实改变“门难进”(太少)、“脸难看”(版式单调)、“话难听”(套话空话多)、“互动少”的状况,以较高的品位,真诚的服务,为广大学生提供“快餐”式的思想文化食粮。三是精细环境。和谐文化状态下的党员教育坚持有形和无形、显形和隐形相结合,注重日常的渗透滋润。现在许多高校大楼林立,但缺少大学精神的外溢。要通过科学的校园文化建设规划,特别在校园建筑、校园风景、文化设施等方面尽量体现个性化、人性化特色,形成弥漫性、扩张性的和谐文化氛围,以产生积极的渗透、暗示和熏陶作用。
参考文献
[1]刘云山.浙江调研时强调积极推进和谐文化建设[N].人民日报,2006-11-6.
[2]本书编写组.十七大报告学习辅导百问[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07.
[3]王东莉.德育人文关怀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