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效课堂构建,可以从确立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活动、选择教学方法、组织教学内容等方面考虑。其中,课堂提问的引导启发艺术显得尤为重要,因为一节语文课的优劣成败,与教师能否成功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有着密切关系,更何况语文课堂教学是教师组织、引导、参与和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双边活动,这其中,教师的“导”起着关键作用。
考察日常教学工作,不少老师在设计问题时存在一些误区。比如,提问过于简单,没有思考价值。有时喜欢问“是不是”、“好不好”、“对不对”等,这样的提问毫无价值,只会浪费时间。比如,提出的问题空泛、难度大。开篇就问学生“本文的思想感情是什么?”“写作特色是什么?”在对课文内容还没有感性认识的时候,这些问题无法回答。比如,提问过多,过繁。问题设计的数量大,没有主次之分,相互联系不够紧密,缺少思考的逻辑性。以上做法,缺乏科学性和有效性,不仅收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还会扼杀学生学习积极性,更不用说锻炼思维能力了。因此,课堂提问是否得法,是否有效,是否问到学生的心“窍”上,是每位教师都很关注的课堂教学艺术问题。
一、激发学生兴趣,找准提问的切入点
要让设问有效,老师必须对文本进行深入解读,只有对文本准确把握,才能确定教学目标,把握主攻方向,只有吃透教材,才能明确教学重点和难点。
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做到“四深入”:深入理解文本内涵,即对重点、难点、疑点等心中有数;深入领会文本中心,准确洞察作者写作文本的背景和其中寄予的主旨;深入把握文本特征,即对文本的结构、语言、问题等了然于心;深入揣摩编者意图,即充分设想本文应着重发挥哪一方面的“例子功能”,以便于有的放矢。
做好以上几点工作,在完成了文本理解的基础上,老师最好设计统领全文的问题,选准切入点设置问题。比如,《窗》一文,开篇可让学生思考:题目中的“窗”是什么意思?文中的“窗口”出现了多少次,与题目中的“窗”是否同义?能不能用“病友”或“两人之间”来代替“窗”作题目?这一系列提问,必然能激发学生对文本的阅读兴趣,并急切地研读课文找寻答案。最后,当学生理解了“窗”的含义时,也掌握了小说所要表现的美与丑两种截然不同的心灵,体悟了文章深刻的扬善贬恶的道德力量。
于漪老师在教《孔乙己》一文时,就很注意发问的技巧。她一开篇就问学生,“孔乙己姓甚名谁?”这样一个看似简单却又难以立刻回答的问题,自然使学生认真地研读课文。教者在此基础上,接着顺势利导学生认识孔乙己没有名字的深刻性,解决本文的教学难点。可见,抓住契机,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会让学生学得主动、学得积极。
二、立足学生学情,找准提问的共振点
教者设置问题时,一定要考虑到本班学生的学业基础,考虑到班与班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认知水平的差异,要按照全班学生实际的思维能力设计问题,这样才能充分调动所有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例如,在教学朱自清的《春》时,我先去观摩同年级擅长散文教学的李老师的课。我发现李老师课堂容量很大,设计水平很高,从各个方面锻炼学生们对散文的感悟能力。设置的活动有配乐朗读、诗歌创作、小组合作探究文意等等。学生们的素质也较好,每个任务都完成得相当出色,课堂教学效果特别好。可是,如果将这一系列好的问题拿到我所任课的班级中去,显然很有难度。在进行了一番对比和调整后,我把利于激发学生参与热情的配乐朗读保留了下来,把诗歌创作和文意探讨题换作思考作者所喜欢的春天的特点是什么?还加设了“谈谈你所喜欢的春天”这样的话题。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很高,在作者朱自清的影响下,提出了许多较为深刻的人生体悟。课堂气氛较活跃,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培养学生思维,找准提问的着力点
课堂提问讲究技巧,要遵循学生心理规律,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有层次、有坡度,要能引导学生的思考逐步深入,要有前后照应,相互联系。问题设置,体现了一个教师的整体教学思路,使学生对知识的学习也有了较为顺畅的接受和感悟过程。
比如,教学《本命年的回想》时,我的几个关键问题是:作家刘绍棠家乡过年时的年味很浓,他们从腊月初一就开始忙活了,让我们来看一看,他们在忙些什么?文章介绍了旧时过年的那些习俗?作者写了这么多的事情,却显得多而不乱,过渡自然,同学们能告诉我是按什么顺序记叙的吗?用文中的四个词语形容那是一个什么样的过程呢?课文不仅结构紧凑,而且写得富有乡土气息,饶有情趣。你认为哪些语句很有情趣?请找出来读一读,并说明理由。从作者家乡过年的场面看,中华民族的过年风俗,除了欢天喜地品尝一年的劳动果实外,在隆重火热的气氛中,还寄托着哪些期盼?现在的年是怎么过的?与过去相比哪些习俗已消失,哪些习俗是新增的?针对这种变化谈谈自己的感受。课上,学生的反映良好,有部分原因是问题由易到难,环环相扣而设置。在引导的过程中,学生对本文的重点难点的学习也很容易地解决了。
四、规范学生答题,找准提问的结合点
语文学科是一门“急不得”的无捷径可走的基础学科。学生的成绩总在循序渐进、潜移默化、日积月累中慢慢提高。但也不能否认,语文学科中存在着可循的规律。既注意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又能抓学生应试能力的老师,应当是一个课堂教学有实效的老师。而课堂实效的好坏,在绝大程度上是通过学生答题情况的优劣来反映的。所以,我们平时授课过程中的问题设置一定要注意规范性,努力使内容和问法符合考试范围或靠近考试范围。
在教学诗歌赏析的问题设计中,我们可以问问学生,诗歌的表现手法有哪些?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的区别是什么?诗歌意境有哪些?诗歌的文体特征是什么?这些问题的设置很有必要,可以让学生在日常课的回答问题过程中熟悉考试题型,在答案的组织过程中明了答题的思路。经常训练,学生在试卷上的答案也就不会杂乱无章、游离题外了。掌握了答题规律的学生,能在学习过程中更主动地去解决一些问题,也能更好地完成一些题目的解答了。这样的教学效果,正是我们梦寐以求的效果。
课堂提问不仅是一种教学手段,更是一种教学艺术。在新课程改革要求下,语文教师必须对这一教学艺术进行研究和探索,这样才有利于提高教学水平,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每位教师都要更新提问理念,立足学生发展,优化提问质量,使学生的主动性及教师的主导作用都得以充分发挥,从而构建有效高效的语文课堂。
作者单位:江苏省兴化市戴泽初级中学(225721)
考察日常教学工作,不少老师在设计问题时存在一些误区。比如,提问过于简单,没有思考价值。有时喜欢问“是不是”、“好不好”、“对不对”等,这样的提问毫无价值,只会浪费时间。比如,提出的问题空泛、难度大。开篇就问学生“本文的思想感情是什么?”“写作特色是什么?”在对课文内容还没有感性认识的时候,这些问题无法回答。比如,提问过多,过繁。问题设计的数量大,没有主次之分,相互联系不够紧密,缺少思考的逻辑性。以上做法,缺乏科学性和有效性,不仅收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还会扼杀学生学习积极性,更不用说锻炼思维能力了。因此,课堂提问是否得法,是否有效,是否问到学生的心“窍”上,是每位教师都很关注的课堂教学艺术问题。
一、激发学生兴趣,找准提问的切入点
要让设问有效,老师必须对文本进行深入解读,只有对文本准确把握,才能确定教学目标,把握主攻方向,只有吃透教材,才能明确教学重点和难点。
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做到“四深入”:深入理解文本内涵,即对重点、难点、疑点等心中有数;深入领会文本中心,准确洞察作者写作文本的背景和其中寄予的主旨;深入把握文本特征,即对文本的结构、语言、问题等了然于心;深入揣摩编者意图,即充分设想本文应着重发挥哪一方面的“例子功能”,以便于有的放矢。
做好以上几点工作,在完成了文本理解的基础上,老师最好设计统领全文的问题,选准切入点设置问题。比如,《窗》一文,开篇可让学生思考:题目中的“窗”是什么意思?文中的“窗口”出现了多少次,与题目中的“窗”是否同义?能不能用“病友”或“两人之间”来代替“窗”作题目?这一系列提问,必然能激发学生对文本的阅读兴趣,并急切地研读课文找寻答案。最后,当学生理解了“窗”的含义时,也掌握了小说所要表现的美与丑两种截然不同的心灵,体悟了文章深刻的扬善贬恶的道德力量。
于漪老师在教《孔乙己》一文时,就很注意发问的技巧。她一开篇就问学生,“孔乙己姓甚名谁?”这样一个看似简单却又难以立刻回答的问题,自然使学生认真地研读课文。教者在此基础上,接着顺势利导学生认识孔乙己没有名字的深刻性,解决本文的教学难点。可见,抓住契机,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会让学生学得主动、学得积极。
二、立足学生学情,找准提问的共振点
教者设置问题时,一定要考虑到本班学生的学业基础,考虑到班与班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认知水平的差异,要按照全班学生实际的思维能力设计问题,这样才能充分调动所有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例如,在教学朱自清的《春》时,我先去观摩同年级擅长散文教学的李老师的课。我发现李老师课堂容量很大,设计水平很高,从各个方面锻炼学生们对散文的感悟能力。设置的活动有配乐朗读、诗歌创作、小组合作探究文意等等。学生们的素质也较好,每个任务都完成得相当出色,课堂教学效果特别好。可是,如果将这一系列好的问题拿到我所任课的班级中去,显然很有难度。在进行了一番对比和调整后,我把利于激发学生参与热情的配乐朗读保留了下来,把诗歌创作和文意探讨题换作思考作者所喜欢的春天的特点是什么?还加设了“谈谈你所喜欢的春天”这样的话题。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很高,在作者朱自清的影响下,提出了许多较为深刻的人生体悟。课堂气氛较活跃,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培养学生思维,找准提问的着力点
课堂提问讲究技巧,要遵循学生心理规律,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有层次、有坡度,要能引导学生的思考逐步深入,要有前后照应,相互联系。问题设置,体现了一个教师的整体教学思路,使学生对知识的学习也有了较为顺畅的接受和感悟过程。
比如,教学《本命年的回想》时,我的几个关键问题是:作家刘绍棠家乡过年时的年味很浓,他们从腊月初一就开始忙活了,让我们来看一看,他们在忙些什么?文章介绍了旧时过年的那些习俗?作者写了这么多的事情,却显得多而不乱,过渡自然,同学们能告诉我是按什么顺序记叙的吗?用文中的四个词语形容那是一个什么样的过程呢?课文不仅结构紧凑,而且写得富有乡土气息,饶有情趣。你认为哪些语句很有情趣?请找出来读一读,并说明理由。从作者家乡过年的场面看,中华民族的过年风俗,除了欢天喜地品尝一年的劳动果实外,在隆重火热的气氛中,还寄托着哪些期盼?现在的年是怎么过的?与过去相比哪些习俗已消失,哪些习俗是新增的?针对这种变化谈谈自己的感受。课上,学生的反映良好,有部分原因是问题由易到难,环环相扣而设置。在引导的过程中,学生对本文的重点难点的学习也很容易地解决了。
四、规范学生答题,找准提问的结合点
语文学科是一门“急不得”的无捷径可走的基础学科。学生的成绩总在循序渐进、潜移默化、日积月累中慢慢提高。但也不能否认,语文学科中存在着可循的规律。既注意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又能抓学生应试能力的老师,应当是一个课堂教学有实效的老师。而课堂实效的好坏,在绝大程度上是通过学生答题情况的优劣来反映的。所以,我们平时授课过程中的问题设置一定要注意规范性,努力使内容和问法符合考试范围或靠近考试范围。
在教学诗歌赏析的问题设计中,我们可以问问学生,诗歌的表现手法有哪些?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的区别是什么?诗歌意境有哪些?诗歌的文体特征是什么?这些问题的设置很有必要,可以让学生在日常课的回答问题过程中熟悉考试题型,在答案的组织过程中明了答题的思路。经常训练,学生在试卷上的答案也就不会杂乱无章、游离题外了。掌握了答题规律的学生,能在学习过程中更主动地去解决一些问题,也能更好地完成一些题目的解答了。这样的教学效果,正是我们梦寐以求的效果。
课堂提问不仅是一种教学手段,更是一种教学艺术。在新课程改革要求下,语文教师必须对这一教学艺术进行研究和探索,这样才有利于提高教学水平,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每位教师都要更新提问理念,立足学生发展,优化提问质量,使学生的主动性及教师的主导作用都得以充分发挥,从而构建有效高效的语文课堂。
作者单位:江苏省兴化市戴泽初级中学(225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