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对建设工程施工测量控制要点、尤其对沉降观测周期、成果管理进行了简要阐述, 值得借鉴。
关键词:测量控制要点;平面控制网;高程控制网;测量控制沉降观测控制
建筑工程施工测量作为施工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根据多年的从业经历,就建筑工程施工测量控制要点从准备工作、平面控制网的测设、高程控制网的测设、工程重点部位测量控制以及沉降观测控制等几个方面做如下简要阐述。
1、施工测量准备工作
施工测量之前应做好准备工作,为下一步开展外业作业、内业计算创造条件。
1.1了解、熟悉、掌握施工图纸。
1.2了解施工图纸对测量放线精度的具体要求,确保实际的测量放线精度符合图纸及规范要求。
1.3检查测量仪器是否处于检验校核有效状态,避免犯第二类错误,将不合格判为合格,错误地接收使用。
1.4复核建设单位移交的控制桩、永久性水准点;并且做好控制桩、永久性水准点的保护措施,避免施工过程中被破坏。
2、控制网的测设
2.1平面控制网的测设
按照设计总平面布置图和单位工程图纸与给定的座标点放線定位。选择单位工程平面上适当的轴线点,设置轴线控制点、按轴线设“龙门桩”,拉通长轴线在施工过程中逐层认真复核,发现偏差后及时校正。
量距时应该往返丈量,使用经过检定的钢尺,要尽量使尺身水平,否则应加倾斜修正或垂直修正。每量一尺要用硬铅笔标志尺的长度。测水平角或延长直线时使用相应精度等级的经纬仪,要用铅笔直立或吊线坠在标志的小钉中心作为照准目标,要用盘左、盘右观测取其平均值。量距允许误差、角度测量允许误差应该控制在要求范围内。
如何保证工程施工中轴线垂直度是高层建筑施工中的重点控制内容,一般采用天顶准直法及内外控接合法等先进的激光测控技术解决垂直测量的精度问题,保证垂直测量精度。
外控就是在建筑物外建立控制网,施测时主要是将经纬仪安置在建筑物附近进行竖向投测,用经纬仪引投点或交会控制点的位置距离建筑物控制在1.0m±0.2m内比较可行。内控则是在建筑物内建立控制网,施测时在首层(或架空层、地下室等楼层位置)测设室内控制网,用垂准线原理进行竖向投测,即在控制点直接用激光测量仪通过各层楼板在投测位置所预留洞向上或向下垂直的投测和传递。
2.2高程控制网的测设
根据建设单位提供的水准点引测至单位工程的周边,设置永久高程控制点(应该有相应的保护措施),一般为了保证水准点的稳定性,宜设置两个高程控制点,一个引测,一个复核;并在每层建立标高控制网,引测高程通常采用往返水准测量的方法。要注意前后视线基本等长,镜位与转点都要稳定。
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具体可以划分为±0.00以下和±0.00以上高程引测。±0.00以下高程引测以基准控制点为依据,用水准仪测量法传递高程,将标高引测至基坑边的临时水准点处。在基坑边寻找一个可靠的垂直传递标高处,搭设一个固定支架,将钢尺一端固定在支架挂钩上、在钢尺下端吊一重锤悬吊而下。采用两台水准仪一上一下同时测量,上面一台水准仪将临时水准点的高程传递至钢尺上,下面一台水准仪将钢尺的高程传递至±0.00以下施工层上。
±0.00以上高程引测同样也以基准点为依据,在拆模后的现浇结构框架柱上周边弹0.5m线或1m线作为高程基本控制点。
3、工程重点部位测量控制
3.1建筑物的四个大角和主轴线等的控制
根据平面轴线控制网,用经纬仪正倒镜投测法向基础垫层上投测建筑物的四个大角、四轮廓轴线和主轴线,经过内业计算复核无误后进一步放出细部轴线。
3.2电梯井的垂直度控制
电梯井的平面位置和井壁垂直采用建筑物轴线进行控制,电梯井的垂直度要求相对比较严格。为了保证其垂直度,在电梯井壁上,按建筑物轴线的相应位置定出电梯井的井壁控制线。随着井壁的上升,在井壁上用铅垂线弹出轴线。
3.3墙、柱的施工测量控制
为了保证现浇结构剪力墙、隔墙和框架柱的位置正确以及后续装饰施工的需要,根据轴线引测出墙、柱位置,弹出墙柱边线,然后放测出墙柱 20cm或30cm 的控制线,并和轴线一样标记为红三角,各自然房间内每条轴线红三角的个数不少于两个。在该层墙、柱施工完毕后要及时将控制线投测到墙柱面上,为检查墙体轴线偏差和钢筋定位偏差提供判定依据 , 同时为后续装饰施工测量提供参照基准(如室内净开间、进深、净高的控制基准参数)。
3.4门窗预留洞口的测量控制
在主体结构施工过程中,每层墙体砌筑结束后,用经纬仪投测出门窗预留洞口的竖向中心线及洞口边线,两边线横向控制线用钢尺传递,并弹在墙体上。室内门窗洞口的竖直控制线根据轴线关系引测弹出,门窗洞口水平控制线根据标高控制线由钢尺传递弹出。
4、沉降观测控制
沉降观测采用环形或往返闭合方法进行,使用仪器精度等级应符合规定要求。
4.1沉降观测基准点的设置
沉降观测基准点的设置应该埋设合理、观测便利,同时要求对该基准点要有保护措施,在沉降观测平面图中应明确标注沉降观测基准点位置。
4.2沉降观测点的设置和数量
现行设计图纸中一般已经明确沉降观测点的设置部位,如在施工过程中沉降观测记录无异常情况不做调整。观测点的设置通常采用预埋螺牙铸铁管,使用便于装拆的活动观测头。应该将已经设置的沉降观测点逐一编号,如1#、2#等沉降观测点。
4.3沉降观测的周期
一般设计图纸中就沉降观测有如下类似明确规定:主体每施工完一层(含地下室)观测一次;主体完工后第一年每三个月测一次,共四次;第二年每半年测一次,共两次;以后每年测一次,直至下沉稳定为止。
如果发生严重裂缝、沉降速率增大、相对沉降差较大等特殊异常情况,应该相应增加沉降观测次数。
4.4沉降观测成果管理
沉降观测的数据真实、可靠、清晰、计算准确,对所有数据的计算应逐一进行全面、仔细的复核。应该有专用作业手薄、记录表和建筑物平面图及观测点布置图等,并根据沉降观测成果绘制沉降分布图、沉降量与时间关系曲线图,最后计算整个建筑物的平均沉降量和相对沉降差,分析沉降是否达到稳定标准,此项记录作为竣工验收资料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5、结束语
建筑工程施工测量作为施工中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作为工程管理人员应该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才能在工程建设过程中承担重要的角色。
参考文献:
[1]浅议建筑工程施工测量[J].陈俊良,柴智.科技创新导报. 2012(24)
[2]工程施工测量管理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杨海霞.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9(06)
关键词:测量控制要点;平面控制网;高程控制网;测量控制沉降观测控制
建筑工程施工测量作为施工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根据多年的从业经历,就建筑工程施工测量控制要点从准备工作、平面控制网的测设、高程控制网的测设、工程重点部位测量控制以及沉降观测控制等几个方面做如下简要阐述。
1、施工测量准备工作
施工测量之前应做好准备工作,为下一步开展外业作业、内业计算创造条件。
1.1了解、熟悉、掌握施工图纸。
1.2了解施工图纸对测量放线精度的具体要求,确保实际的测量放线精度符合图纸及规范要求。
1.3检查测量仪器是否处于检验校核有效状态,避免犯第二类错误,将不合格判为合格,错误地接收使用。
1.4复核建设单位移交的控制桩、永久性水准点;并且做好控制桩、永久性水准点的保护措施,避免施工过程中被破坏。
2、控制网的测设
2.1平面控制网的测设
按照设计总平面布置图和单位工程图纸与给定的座标点放線定位。选择单位工程平面上适当的轴线点,设置轴线控制点、按轴线设“龙门桩”,拉通长轴线在施工过程中逐层认真复核,发现偏差后及时校正。
量距时应该往返丈量,使用经过检定的钢尺,要尽量使尺身水平,否则应加倾斜修正或垂直修正。每量一尺要用硬铅笔标志尺的长度。测水平角或延长直线时使用相应精度等级的经纬仪,要用铅笔直立或吊线坠在标志的小钉中心作为照准目标,要用盘左、盘右观测取其平均值。量距允许误差、角度测量允许误差应该控制在要求范围内。
如何保证工程施工中轴线垂直度是高层建筑施工中的重点控制内容,一般采用天顶准直法及内外控接合法等先进的激光测控技术解决垂直测量的精度问题,保证垂直测量精度。
外控就是在建筑物外建立控制网,施测时主要是将经纬仪安置在建筑物附近进行竖向投测,用经纬仪引投点或交会控制点的位置距离建筑物控制在1.0m±0.2m内比较可行。内控则是在建筑物内建立控制网,施测时在首层(或架空层、地下室等楼层位置)测设室内控制网,用垂准线原理进行竖向投测,即在控制点直接用激光测量仪通过各层楼板在投测位置所预留洞向上或向下垂直的投测和传递。
2.2高程控制网的测设
根据建设单位提供的水准点引测至单位工程的周边,设置永久高程控制点(应该有相应的保护措施),一般为了保证水准点的稳定性,宜设置两个高程控制点,一个引测,一个复核;并在每层建立标高控制网,引测高程通常采用往返水准测量的方法。要注意前后视线基本等长,镜位与转点都要稳定。
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具体可以划分为±0.00以下和±0.00以上高程引测。±0.00以下高程引测以基准控制点为依据,用水准仪测量法传递高程,将标高引测至基坑边的临时水准点处。在基坑边寻找一个可靠的垂直传递标高处,搭设一个固定支架,将钢尺一端固定在支架挂钩上、在钢尺下端吊一重锤悬吊而下。采用两台水准仪一上一下同时测量,上面一台水准仪将临时水准点的高程传递至钢尺上,下面一台水准仪将钢尺的高程传递至±0.00以下施工层上。
±0.00以上高程引测同样也以基准点为依据,在拆模后的现浇结构框架柱上周边弹0.5m线或1m线作为高程基本控制点。
3、工程重点部位测量控制
3.1建筑物的四个大角和主轴线等的控制
根据平面轴线控制网,用经纬仪正倒镜投测法向基础垫层上投测建筑物的四个大角、四轮廓轴线和主轴线,经过内业计算复核无误后进一步放出细部轴线。
3.2电梯井的垂直度控制
电梯井的平面位置和井壁垂直采用建筑物轴线进行控制,电梯井的垂直度要求相对比较严格。为了保证其垂直度,在电梯井壁上,按建筑物轴线的相应位置定出电梯井的井壁控制线。随着井壁的上升,在井壁上用铅垂线弹出轴线。
3.3墙、柱的施工测量控制
为了保证现浇结构剪力墙、隔墙和框架柱的位置正确以及后续装饰施工的需要,根据轴线引测出墙、柱位置,弹出墙柱边线,然后放测出墙柱 20cm或30cm 的控制线,并和轴线一样标记为红三角,各自然房间内每条轴线红三角的个数不少于两个。在该层墙、柱施工完毕后要及时将控制线投测到墙柱面上,为检查墙体轴线偏差和钢筋定位偏差提供判定依据 , 同时为后续装饰施工测量提供参照基准(如室内净开间、进深、净高的控制基准参数)。
3.4门窗预留洞口的测量控制
在主体结构施工过程中,每层墙体砌筑结束后,用经纬仪投测出门窗预留洞口的竖向中心线及洞口边线,两边线横向控制线用钢尺传递,并弹在墙体上。室内门窗洞口的竖直控制线根据轴线关系引测弹出,门窗洞口水平控制线根据标高控制线由钢尺传递弹出。
4、沉降观测控制
沉降观测采用环形或往返闭合方法进行,使用仪器精度等级应符合规定要求。
4.1沉降观测基准点的设置
沉降观测基准点的设置应该埋设合理、观测便利,同时要求对该基准点要有保护措施,在沉降观测平面图中应明确标注沉降观测基准点位置。
4.2沉降观测点的设置和数量
现行设计图纸中一般已经明确沉降观测点的设置部位,如在施工过程中沉降观测记录无异常情况不做调整。观测点的设置通常采用预埋螺牙铸铁管,使用便于装拆的活动观测头。应该将已经设置的沉降观测点逐一编号,如1#、2#等沉降观测点。
4.3沉降观测的周期
一般设计图纸中就沉降观测有如下类似明确规定:主体每施工完一层(含地下室)观测一次;主体完工后第一年每三个月测一次,共四次;第二年每半年测一次,共两次;以后每年测一次,直至下沉稳定为止。
如果发生严重裂缝、沉降速率增大、相对沉降差较大等特殊异常情况,应该相应增加沉降观测次数。
4.4沉降观测成果管理
沉降观测的数据真实、可靠、清晰、计算准确,对所有数据的计算应逐一进行全面、仔细的复核。应该有专用作业手薄、记录表和建筑物平面图及观测点布置图等,并根据沉降观测成果绘制沉降分布图、沉降量与时间关系曲线图,最后计算整个建筑物的平均沉降量和相对沉降差,分析沉降是否达到稳定标准,此项记录作为竣工验收资料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5、结束语
建筑工程施工测量作为施工中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作为工程管理人员应该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才能在工程建设过程中承担重要的角色。
参考文献:
[1]浅议建筑工程施工测量[J].陈俊良,柴智.科技创新导报. 2012(24)
[2]工程施工测量管理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杨海霞.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