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爱国、敬业、诚信、友善”高度概括和凝炼了社会主义核
心价值观在公民
个人微观层面的基本行为规范和具体道德要求。该目标与中国传统文化所倡导的理想人格一
脉相承,与新时代我国公民的国家公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和个人私德相辅相成,是培育
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逻辑“基点”和价值“源点”,是衔接和贯通社会中观层面的
价值导向和国家宏观层面的政治理想的必要条件,是统一和实现国家、社会和个人价值目标
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个体道德目标;文化理据
【中图分类号】G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794(2015)06006603[HJ]
[HT5”SS][HJ2]
【收稿日期】20150112
【基金项目】[JP2]2013年浙江省高等学校教师专业发展项目,课题编号为FX2013
245和2014年衢州职业技术学院人文社科和思政教育研究重点课题,课题编号为QZYRWZ1406
,主持人:杨修平[JP]
【作者简介】杨修平(1979—),男,湖北竹溪人,硕士,华东师范大学访问
学者,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与思政教育。
党的十八大报告以三个“倡导”的形式提出了反映现阶段全国人民最大公约数的24字社
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该理念从三个层面明确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基
本内容和
具体要求。其中,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微观层面的价值准则和道德目标。社
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个体道德目标四要素不仅深深植根于我国历史文化传统,而且源于当代我
国公民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生活,“每一个平凡朴实、耳熟能详的词汇,都从内在与
外在、有形与无形、具体和抽象、静态与动态等对立统一的维度”[2]具体指导和
有效规范着个人的价值导向和言行举止,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石。国家富
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向所有中国公民提出了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道德
要求。
一、爱国的文化理据
在民族文化视域下,爱国主义具有“激励—进取、认知—协调、整合—凝聚等强大的功
能效应”。[3]因此,从个人、阶级和国家的角度看,公民都应该爱国。[4]
1个人原因。首先,在生存层面,公民的生活需要国家提供一个安全的环境
,强大的国防是抵御异族入侵,防止国破家亡的必要保障。“唇亡齿寒”、“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的古训均源于此理。其次,在心理层面,公民对自己国家身份的正面认同能够带来安全和自
信,而负面的感情则造成心理的压抑和虚弱。再次,在外交层面,爱国是公民正常参与国际
交往的前提。在世界仍未大同、民族国家普遍存在的现实条件下,国际社会首先关注的是个
人的民族国家身份,即国籍。公民不爱国或力图抹去自己的国籍,将失去国际交流的必要前
提。最后,在个人价值层面,公民的社会认可度与其对国家的贡献度成正比,背离国家和民
族利益的个人成就只能是一现昙花。
2阶级原因。当今世界的全球化并不代表竞争规则的公平和国家利益的一致
,不代表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消除,不会消除主权国家的存在,也不会消除军事冲突和侵略。
[5]在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阶级的解放与民族独立和国家强盛具有内在的一致性。
在资本主义国家主导的世界体系中,发达国家的垄断资产阶级不仅利用自己在本国的垄断地位榨取本
国的垄断利润,也利用国家机器掠夺发展中国家,将之变成自己的原料产地和倾销市场。无
论是在旧殖民主义体系中,还是在新殖民主义体系中,发达国家的垄断资产阶级与发展中国
家劳动者之间的对立都是通过帝国主义国家与落后国家之间的国际关系表现出来。落后国家
的劳动者要摆脱发达国家对自己的剥削和压迫,首要的任务就是打破帝国主义国家掌控的国
际政治经济旧秩序。这一艰巨任务只能通过争取民族解放和国家富强来解决。
3国家原因。首先,古代国家的合法性主要源自神话或神授,而现代民族国
家的合法性则来自本民族成员对自己国家的认同,即现代国家的存在是以成员的心理认同为基础和标
识。其次,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任务需要对分散在为数众多的国民之中的各项资源进行深度整
合才能完成。在公民缺乏爱国主义感情时,整合这些资源将会步履维艰,现代化建设也就难
以为继,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必将沦为空想。
二、敬业的文化理据
在心理和文化层面,敬业的原因主要可概括为两个方面:个人原因和社会原因。
1.个人原因。公民需要敬业的原因有四个方面。首先,人生价值的实现需要
敬业。人有表达自己本质力量、实现人生价值的需要。人将自己的精力、能力和才干投射到自己的工
作对象上,在工作的成果中证实自己,并展示出自己的力量和价值。其次,人的能力的提升
和拓展需要敬业。人的多数能力不是生而具备的,而是后天锻造的。锻造的过程,主要是通
过实践和工作。越是敬业的人,实践的程度就越深,得到锻炼的机会就越多,能力往往也就
越丰富娴熟。第三,人的性格的完善需要敬业。敬业使人变得严谨认真,有条不紊,明达事 理而又坚毅顽强。一方面,工作中有其自身的规律,要求敬业的人使自己的行为符合这样的
规律;另一方面,工作中往往需要与人合作,又要求敬业的人使自己的行为符合与他人交往
的要求。这样,就完成了对敬业者性格的锻炼,并随着时间的推移散发出某种特有的职业性
格魅力。最后,人的生活需要敬业。无论是个人生活品质的提高,还是家庭生活条件的改善
,都依赖于经济收入。而在按劳分配为主的社会里,敬业的人得到的社会回报会更多。总之
,在个人层面,敬业是一种对个体有多种回报的美德。
2社会原因。首先,敬业精神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在自给自足的古代
社会里,不敬业只是影响到自己;而在以分工和协作为特征的现代社会,不敬业则会影响到整个社会
。如果敬业精神在一个社会里普遍失落,那么这个社会的运转就会遇到困难,甚至面对衰竭
和死亡。其次,敬业精神是培育良好社会风气的前提。敬业会使人形成严谨认真、有条不紊
、明达事理而又坚毅顽强的性格特质。一个社会中的多数公民都敬业时,以此优良性格为基
础的良好生活方式和淳朴的社会风气便会逐步形成。而且,如果这种社会风气能够长久维持
,必将影响和培育出更为稳定严谨、务实进取的民族性格。
三、诚信的文化理据
1诚信的传统因素。追根溯源,中国公民的诚信品质基于两种互相融合的文
化传统:[6]一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内诚外信的传统。不同于西方国家普遍存在的宗
教信仰和上帝赋予生
命意义的传统,中国人将自己的意义归结于自己的家庭和种族。而家庭和种族源于自然和天
道。于是,“忠实于天地、顺应于自然”便成了中国人安身立命的价值支撑之一。这种价值
支撑,将“诚”的品性植入了中国人的生命意义。只有诚信,一个人才获得顺应自然的真诚
德性,才获得与天地一致的安宁,才获得身心契合的统一。二是现代市场文化中契约之信的
传统。市场是近代经济生活组织和运转的方式与载体,市场源于契约,契约基于合同。要调
节人与人之间既互相独立、又互相依赖的关系,就只能以契约方式预先规定各自的权利与义
务,通过彼此约束的方式来限制各自利益最大化的欲望。但考虑到契约双方在面临利益诱惑
时以机会主义方式逃避契约义务的可能性,人们发现必须引入诚信的道德维度,才能避免市
场经济陷入不可克服的混乱,有效保证其平滑运转。
2诚信的当代价值。学术界普遍认为, 诚信是一种资本,即个人的人格资本
、企业的
经济资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资本。在伦理学中, 诚信是一种道德资源,是为人处事、 安
身立命、建言立业、振兴国家的基石和灵魂;在经济学中, 诚信是一种企业资本, 是巨大的
无形资产,是企业难以被人模仿的核心竞争力;在社会学中,诚信是一种稀缺资源,是有待
优化配置的生产和经营要素,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珍贵资源;在政治学中, 诚信关系到一
个民族的声誉和一个国家的内外形象、地位及影响力,是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国家强
盛, 并使之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核心要素。[7]综上,诚信品质的多元价值
可通俗地概括为:人无诚信不立、家无诚信不和、业无诚信不兴、国无诚信不强、世无诚信
不宁!
四、友善的文化理据
在个人心理层面,友善是个体获取人生幸福的重要德性之一;在社会文化层面,友善是
凝聚全社会的重要纽带,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公共价值观。
1友善是获取人生幸福的要求。一方面,友善是人自身存在的需求。人的本
质不是某
种虚无缥缈的抽象物,而是现实的社会关系的总和。在现代社会,人的生活领域和社会关系
早已突破家族的范围和籍贯的藩篱,拓展到无限广阔的地域空间和社会公共空间。人的本质
和人生幸福程度就取决于其所在的公共空间的性质,而这个公共空间是由个体公民构成的,
因此每个公民进入公共空间的方式影响着总体空间的状况。人的本质需要良好的公共空间,
因此需要每个公民都以友善的方式进入这个空间。另一方面,友善是营造人人受益的生活资
源的要求。人的生活需要多方面的环境和条件,有些条件可以自给,但有些条件则需他助。
当人们能够互相伸出友善之手时,每个人都能获得潜在的帮助,人人都将从中获益。墨子很
早就认识到了这一点,并从“兼相利”的角度论述了这种互助衍生互利的原理和机制:“夫
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
2友善是建设和谐社会的要求。第一,在经济层面,友善可以有效弥补工具
理性的弊端。工具理性伴随着现代社会的形成、公共空间的出现、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而兴起
。工具理性在本质上强调效率和收益的最大化,并不重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友善则能
抵消工具理性的消极影响,给冰冷的效率原则添上浓浓的人情味;友善能限制工具理性的作
用范围,将之控制在生产和交换活动的某些领域内,而不任之弥漫到社会生活的全部领域。
友善在不影响生产效率和个人利益的前提下,有效缓解了公民之间的紧张关系,是社会和谐
的润滑剂。第二,在政治层面,友善是维系和巩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政治共同体的武器。友
善有助于化解和缓和社会转型时期各阶层分化带来的种种矛盾及危机,为相应对策的制定和 执行争取时间和氛围;友善有助于加快政府角色的转变,促使政府心系黎民百姓,深刻认识
并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逐步向友善型政府转变,更好地治国安邦;友善是我党思想政治
教育的重要内容,是统一全国人民思想的重要手段,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重要的精
神支柱。[8]第三,在社会层面,友善能化解现代伦理危机,为建构社会主义和谐
社会提供
心灵支撑力量。首先,友善能温暖人的心灵,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营造温馨的社会关系
;此外,宣讲友善将激发友善的巨大能量,培养人们的友善意识和能力,逐步改变当今社会
的怨恨风气。
【参考文献】
[1][JP2]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KG3/5]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
[N]人民日报,20121118(1)[JP]
[2]黄进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从公民层面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N]
四川日报,20140430(6)
[3]罗大文试析爱国主义的内涵、结构与功能[J]学术论坛,2006,(6):58—61
[4][6]郭建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容释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5]林伯海全球化时代民族国家的爱国主义教育[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
02,(1):42—45
[7]赵爱玲国内诚信研究综述[J]道德与文明,2004,(1):68—71
[8]王翠华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友善[J]湖北社会科学,2014,(5):10—15
On the Cultural Motivations of Individual Moral Objectives of C
ore Socialist Values
YANG Xiuping
(Department of Basic Courses, Quzhou College of Technology, Quz
hou 324000, China)
【Abstract】“Patriotism, dedication, integrity and friendlines
s” are the individual moral objectives of core socialist values and daily moral s
tandards for Chinese people, which are not only deeply related to the ideal pers
onalities that were highly valued in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but also attach
great importance to and play fundamental roles in the cultivation and performan
ce of core socialist values These individual moral objectives are the origins o
f cultivating core socialist values, the fundamental factors of attaching the so
cial development and political objectives, and also are the way to revitalize Ch
ina and to realize the Chinese Dream in the great nationwide efforts to build so
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Key words】core socialist values; individual moral objective;
cultural motivation
(编辑/徐枫)
心价值观在公民
个人微观层面的基本行为规范和具体道德要求。该目标与中国传统文化所倡导的理想人格一
脉相承,与新时代我国公民的国家公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和个人私德相辅相成,是培育
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逻辑“基点”和价值“源点”,是衔接和贯通社会中观层面的
价值导向和国家宏观层面的政治理想的必要条件,是统一和实现国家、社会和个人价值目标
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个体道德目标;文化理据
【中图分类号】G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794(2015)06006603[HJ]
[HT5”SS][HJ2]
【收稿日期】20150112
【基金项目】[JP2]2013年浙江省高等学校教师专业发展项目,课题编号为FX2013
245和2014年衢州职业技术学院人文社科和思政教育研究重点课题,课题编号为QZYRWZ1406
,主持人:杨修平[JP]
【作者简介】杨修平(1979—),男,湖北竹溪人,硕士,华东师范大学访问
学者,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与思政教育。
党的十八大报告以三个“倡导”的形式提出了反映现阶段全国人民最大公约数的24字社
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该理念从三个层面明确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基
本内容和
具体要求。其中,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微观层面的价值准则和道德目标。社
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个体道德目标四要素不仅深深植根于我国历史文化传统,而且源于当代我
国公民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生活,“每一个平凡朴实、耳熟能详的词汇,都从内在与
外在、有形与无形、具体和抽象、静态与动态等对立统一的维度”[2]具体指导和
有效规范着个人的价值导向和言行举止,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石。国家富
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向所有中国公民提出了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道德
要求。
一、爱国的文化理据
在民族文化视域下,爱国主义具有“激励—进取、认知—协调、整合—凝聚等强大的功
能效应”。[3]因此,从个人、阶级和国家的角度看,公民都应该爱国。[4]
1个人原因。首先,在生存层面,公民的生活需要国家提供一个安全的环境
,强大的国防是抵御异族入侵,防止国破家亡的必要保障。“唇亡齿寒”、“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的古训均源于此理。其次,在心理层面,公民对自己国家身份的正面认同能够带来安全和自
信,而负面的感情则造成心理的压抑和虚弱。再次,在外交层面,爱国是公民正常参与国际
交往的前提。在世界仍未大同、民族国家普遍存在的现实条件下,国际社会首先关注的是个
人的民族国家身份,即国籍。公民不爱国或力图抹去自己的国籍,将失去国际交流的必要前
提。最后,在个人价值层面,公民的社会认可度与其对国家的贡献度成正比,背离国家和民
族利益的个人成就只能是一现昙花。
2阶级原因。当今世界的全球化并不代表竞争规则的公平和国家利益的一致
,不代表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消除,不会消除主权国家的存在,也不会消除军事冲突和侵略。
[5]在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阶级的解放与民族独立和国家强盛具有内在的一致性。
在资本主义国家主导的世界体系中,发达国家的垄断资产阶级不仅利用自己在本国的垄断地位榨取本
国的垄断利润,也利用国家机器掠夺发展中国家,将之变成自己的原料产地和倾销市场。无
论是在旧殖民主义体系中,还是在新殖民主义体系中,发达国家的垄断资产阶级与发展中国
家劳动者之间的对立都是通过帝国主义国家与落后国家之间的国际关系表现出来。落后国家
的劳动者要摆脱发达国家对自己的剥削和压迫,首要的任务就是打破帝国主义国家掌控的国
际政治经济旧秩序。这一艰巨任务只能通过争取民族解放和国家富强来解决。
3国家原因。首先,古代国家的合法性主要源自神话或神授,而现代民族国
家的合法性则来自本民族成员对自己国家的认同,即现代国家的存在是以成员的心理认同为基础和标
识。其次,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任务需要对分散在为数众多的国民之中的各项资源进行深度整
合才能完成。在公民缺乏爱国主义感情时,整合这些资源将会步履维艰,现代化建设也就难
以为继,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必将沦为空想。
二、敬业的文化理据
在心理和文化层面,敬业的原因主要可概括为两个方面:个人原因和社会原因。
1.个人原因。公民需要敬业的原因有四个方面。首先,人生价值的实现需要
敬业。人有表达自己本质力量、实现人生价值的需要。人将自己的精力、能力和才干投射到自己的工
作对象上,在工作的成果中证实自己,并展示出自己的力量和价值。其次,人的能力的提升
和拓展需要敬业。人的多数能力不是生而具备的,而是后天锻造的。锻造的过程,主要是通
过实践和工作。越是敬业的人,实践的程度就越深,得到锻炼的机会就越多,能力往往也就
越丰富娴熟。第三,人的性格的完善需要敬业。敬业使人变得严谨认真,有条不紊,明达事 理而又坚毅顽强。一方面,工作中有其自身的规律,要求敬业的人使自己的行为符合这样的
规律;另一方面,工作中往往需要与人合作,又要求敬业的人使自己的行为符合与他人交往
的要求。这样,就完成了对敬业者性格的锻炼,并随着时间的推移散发出某种特有的职业性
格魅力。最后,人的生活需要敬业。无论是个人生活品质的提高,还是家庭生活条件的改善
,都依赖于经济收入。而在按劳分配为主的社会里,敬业的人得到的社会回报会更多。总之
,在个人层面,敬业是一种对个体有多种回报的美德。
2社会原因。首先,敬业精神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在自给自足的古代
社会里,不敬业只是影响到自己;而在以分工和协作为特征的现代社会,不敬业则会影响到整个社会
。如果敬业精神在一个社会里普遍失落,那么这个社会的运转就会遇到困难,甚至面对衰竭
和死亡。其次,敬业精神是培育良好社会风气的前提。敬业会使人形成严谨认真、有条不紊
、明达事理而又坚毅顽强的性格特质。一个社会中的多数公民都敬业时,以此优良性格为基
础的良好生活方式和淳朴的社会风气便会逐步形成。而且,如果这种社会风气能够长久维持
,必将影响和培育出更为稳定严谨、务实进取的民族性格。
三、诚信的文化理据
1诚信的传统因素。追根溯源,中国公民的诚信品质基于两种互相融合的文
化传统:[6]一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内诚外信的传统。不同于西方国家普遍存在的宗
教信仰和上帝赋予生
命意义的传统,中国人将自己的意义归结于自己的家庭和种族。而家庭和种族源于自然和天
道。于是,“忠实于天地、顺应于自然”便成了中国人安身立命的价值支撑之一。这种价值
支撑,将“诚”的品性植入了中国人的生命意义。只有诚信,一个人才获得顺应自然的真诚
德性,才获得与天地一致的安宁,才获得身心契合的统一。二是现代市场文化中契约之信的
传统。市场是近代经济生活组织和运转的方式与载体,市场源于契约,契约基于合同。要调
节人与人之间既互相独立、又互相依赖的关系,就只能以契约方式预先规定各自的权利与义
务,通过彼此约束的方式来限制各自利益最大化的欲望。但考虑到契约双方在面临利益诱惑
时以机会主义方式逃避契约义务的可能性,人们发现必须引入诚信的道德维度,才能避免市
场经济陷入不可克服的混乱,有效保证其平滑运转。
2诚信的当代价值。学术界普遍认为, 诚信是一种资本,即个人的人格资本
、企业的
经济资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资本。在伦理学中, 诚信是一种道德资源,是为人处事、 安
身立命、建言立业、振兴国家的基石和灵魂;在经济学中, 诚信是一种企业资本, 是巨大的
无形资产,是企业难以被人模仿的核心竞争力;在社会学中,诚信是一种稀缺资源,是有待
优化配置的生产和经营要素,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珍贵资源;在政治学中, 诚信关系到一
个民族的声誉和一个国家的内外形象、地位及影响力,是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国家强
盛, 并使之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核心要素。[7]综上,诚信品质的多元价值
可通俗地概括为:人无诚信不立、家无诚信不和、业无诚信不兴、国无诚信不强、世无诚信
不宁!
四、友善的文化理据
在个人心理层面,友善是个体获取人生幸福的重要德性之一;在社会文化层面,友善是
凝聚全社会的重要纽带,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公共价值观。
1友善是获取人生幸福的要求。一方面,友善是人自身存在的需求。人的本
质不是某
种虚无缥缈的抽象物,而是现实的社会关系的总和。在现代社会,人的生活领域和社会关系
早已突破家族的范围和籍贯的藩篱,拓展到无限广阔的地域空间和社会公共空间。人的本质
和人生幸福程度就取决于其所在的公共空间的性质,而这个公共空间是由个体公民构成的,
因此每个公民进入公共空间的方式影响着总体空间的状况。人的本质需要良好的公共空间,
因此需要每个公民都以友善的方式进入这个空间。另一方面,友善是营造人人受益的生活资
源的要求。人的生活需要多方面的环境和条件,有些条件可以自给,但有些条件则需他助。
当人们能够互相伸出友善之手时,每个人都能获得潜在的帮助,人人都将从中获益。墨子很
早就认识到了这一点,并从“兼相利”的角度论述了这种互助衍生互利的原理和机制:“夫
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
2友善是建设和谐社会的要求。第一,在经济层面,友善可以有效弥补工具
理性的弊端。工具理性伴随着现代社会的形成、公共空间的出现、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而兴起
。工具理性在本质上强调效率和收益的最大化,并不重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友善则能
抵消工具理性的消极影响,给冰冷的效率原则添上浓浓的人情味;友善能限制工具理性的作
用范围,将之控制在生产和交换活动的某些领域内,而不任之弥漫到社会生活的全部领域。
友善在不影响生产效率和个人利益的前提下,有效缓解了公民之间的紧张关系,是社会和谐
的润滑剂。第二,在政治层面,友善是维系和巩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政治共同体的武器。友
善有助于化解和缓和社会转型时期各阶层分化带来的种种矛盾及危机,为相应对策的制定和 执行争取时间和氛围;友善有助于加快政府角色的转变,促使政府心系黎民百姓,深刻认识
并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逐步向友善型政府转变,更好地治国安邦;友善是我党思想政治
教育的重要内容,是统一全国人民思想的重要手段,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重要的精
神支柱。[8]第三,在社会层面,友善能化解现代伦理危机,为建构社会主义和谐
社会提供
心灵支撑力量。首先,友善能温暖人的心灵,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营造温馨的社会关系
;此外,宣讲友善将激发友善的巨大能量,培养人们的友善意识和能力,逐步改变当今社会
的怨恨风气。
【参考文献】
[1][JP2]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KG3/5]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
[N]人民日报,20121118(1)[JP]
[2]黄进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从公民层面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N]
四川日报,20140430(6)
[3]罗大文试析爱国主义的内涵、结构与功能[J]学术论坛,2006,(6):58—61
[4][6]郭建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容释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5]林伯海全球化时代民族国家的爱国主义教育[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
02,(1):42—45
[7]赵爱玲国内诚信研究综述[J]道德与文明,2004,(1):68—71
[8]王翠华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友善[J]湖北社会科学,2014,(5):10—15
On the Cultural Motivations of Individual Moral Objectives of C
ore Socialist Values
YANG Xiuping
(Department of Basic Courses, Quzhou College of Technology, Quz
hou 324000, China)
【Abstract】“Patriotism, dedication, integrity and friendlines
s” are the individual moral objectives of core socialist values and daily moral s
tandards for Chinese people, which are not only deeply related to the ideal pers
onalities that were highly valued in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but also attach
great importance to and play fundamental roles in the cultivation and performan
ce of core socialist values These individual moral objectives are the origins o
f cultivating core socialist values, the fundamental factors of attaching the so
cial development and political objectives, and also are the way to revitalize Ch
ina and to realize the Chinese Dream in the great nationwide efforts to build so
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Key words】core socialist values; individual moral objective;
cultural motivation
(编辑/徐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