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本文阐述了农业推广学教学改革的思路和实践,提出了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建立开放教学的模式、革新教学方法、采用引导式教学和情景式教学4项改革措施,并总结了农业推广学教学改革的效果,以期为教学改革工作提供借鉴。
关键词 农业推广学;教学改革;措施;效果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8)10-0287-01
农业推广学是研究农业推广人员通过信息交流帮助农民决策,改变农民行为,促使农业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一门学科。该学科为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于一体的综合性学科,与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及农村经济发展密切相关。河南科技学院高职高专学院为植物生产类专业开设了农业推广学,共62个学时。通过学习农业推广学,使植物生产类专业的学生能够从实际出发,加速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并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农业推广学教学中存在以下问题。首先是教学内容和方法陈旧,理论与实际脱节。农业推广学发展迅速,很多新方法与新模式在教材上没有体现出来。其次是重理论、轻实践,缺乏对农业推广实际问题的分析。多年来,笔者在农业推广学的教学实践中不断从课程讲授内容、教学形式等方面进行课程体系改革,不断提高教学效果,以期为相似课程的教学提供借鉴[1-3]。
1 改革措施
1.1 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考试,而是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此,教师必须多与学生交流,关注学生的思想情况、心理特点及变化趋势,针对其思维和行为方式,从学生迫切需要解答的问题着手开展教学。以学生为本的同时需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中要营造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使学生主动学习,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促进教学由教师到学生的单向交流向师生互动的转变,从而实现教学相长的局面。
1.2 建立开放教学的理念
农业推广学是与社会实践活动紧密结合的一门课程,教学不能局限于校内资源,教学内容更不能拘泥于教材,要走出校门到农业推广的第一线去学习,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并激发学生兴趣。近年来,笔者在该课程教学中每学期开展3~4次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深入农村,了解农业推广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到新乡市农业科学院和辉县市农技推广站实践,让学生了解农业推广机构开展新品种、新技术试验和现场示范运作的过程;通过到卫辉市通达果蔬有限公司参观,让学生了解“公司 基地 农户”的经营模式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实践和参观,让抽象的课程理论更直观、生动,便于学生接受和巩固。此外,笔者还经常邀请农业推广领域的专家举行专题报告,给学生介绍农业推广领域的新进展,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也能让学生及时了解到农业推广领域的新知识和新动向[4-7]。
1.3 建立引导式的教学方式
引导式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自主学习使学生牢固掌握课程理论知识。因此,选择经典案例进行讨论,教师适时引导,用于说明问题和原理。如为了说明不同农民对植物新品种采用的行为变化,常用的案例是我国水稻杂交种的推广,通过不同农民采用水稻杂交种的开始年度和历年杂交种种植面积的百分比变动来分析农民对新品种的行为变化。然后让学生结合案例进行分析与讨论,从而使学生更容易理解书本理论。这些精选的案例均与我国农业推广实际相联系。再如在创新采用与扩散教学中选择西瓜工厂化育苗及嫁接技术的推广案例让学生讨论,西瓜工厂化育苗是我国20世纪80年代从国外引进的一项新的育苗技术,20世纪末在我国多地广泛示范,直到近些年才逐渐推广。通过这些案例可以使学生对农业创新采用与扩散原理的理解更加透彻[8]。
1.4 加强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采用情景式教学
农业推广学的课程特点决定了它是一门综合性、应用性较强的课程,重在培养学生善于运用系统的理论和方法、对农业技术推广中遇到的问题进行系统分析及优化整体解决方案并付诸实施的能力。这不仅需要学生具有扎实的农业知识和社会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学会如何去改变农民行为,从而实现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为了培养学生该项能力,笔者提供了一些备选题目,如三倍体无籽西瓜新品种的推广、黄瓜嫁接新技术的推广等,学生也可自选题目,撰写农业推广计划书或试验示范方案。然后将选题相同的学生每3人组成一个推广小组,经过讨论完善推广计划并在课堂上演示,讲述如何想方设法说服农民接受其计划、方案或技术。其他学生则担任农民的角色,对计划或方案提出质疑、建议和意见,陈述接受或拒绝的理由。通过情景式教学,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活跃了课堂气氛,也锻炼了学生的综合表达能力。
2 改革效果
教学改革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明显增强。在传统教学过程中,学生仅消极被动地接收教师讲授的知识,不利于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教学改革后教学过程成为一个开放的系统,教学活动中知识的传递途径更加多样化,学生成为课程活动的主角,因而增強了其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学习效率也得到提高。学生对照农业推广学原理,对具体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将抽象的理论知识学习变为具体的案例分析,使理论更加直观生动,也使学生对课本理论理解得更加透彻、掌握得更加牢固、应用得更加熟练,有助于与将来的就业实现零距离对接。
3 参考文献
[1] 汤锦如.农业推广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18-19.
[2] 高启杰.对如何认识和学习农业推广学的思考[J].高等农业教育,2008(7):47-49.
[3] 赵洪亮,刘恩才,侯立白,等.农业院校农业推广学教学改革思考[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207-210.
[4] 高启杰,高雪莲,申建为.《农业推广学》精品课程建设的实践[J].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2009,23(1):73-76.
[5] 傅雪琳.增强《农业推广学》课程实践功能的教学改革探索[J].农业教育研究,2010(2):13-15.
[6] 李佐同,杨克军,王玉凤.提高农业推广学课程教学质量的理论与实践探索[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0(13):86-88.
[7] 顾万荣,李晶,魏湜.《农业推广学》课程教学实践与探索[J].农业教育研究,2011(3):35-37.
[8] 张能坤.农业推广服务模式及创新[J].农村经济,2012(4):86-88.
关键词 农业推广学;教学改革;措施;效果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8)10-0287-01
农业推广学是研究农业推广人员通过信息交流帮助农民决策,改变农民行为,促使农业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一门学科。该学科为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于一体的综合性学科,与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及农村经济发展密切相关。河南科技学院高职高专学院为植物生产类专业开设了农业推广学,共62个学时。通过学习农业推广学,使植物生产类专业的学生能够从实际出发,加速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并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农业推广学教学中存在以下问题。首先是教学内容和方法陈旧,理论与实际脱节。农业推广学发展迅速,很多新方法与新模式在教材上没有体现出来。其次是重理论、轻实践,缺乏对农业推广实际问题的分析。多年来,笔者在农业推广学的教学实践中不断从课程讲授内容、教学形式等方面进行课程体系改革,不断提高教学效果,以期为相似课程的教学提供借鉴[1-3]。
1 改革措施
1.1 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考试,而是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此,教师必须多与学生交流,关注学生的思想情况、心理特点及变化趋势,针对其思维和行为方式,从学生迫切需要解答的问题着手开展教学。以学生为本的同时需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中要营造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使学生主动学习,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促进教学由教师到学生的单向交流向师生互动的转变,从而实现教学相长的局面。
1.2 建立开放教学的理念
农业推广学是与社会实践活动紧密结合的一门课程,教学不能局限于校内资源,教学内容更不能拘泥于教材,要走出校门到农业推广的第一线去学习,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并激发学生兴趣。近年来,笔者在该课程教学中每学期开展3~4次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深入农村,了解农业推广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到新乡市农业科学院和辉县市农技推广站实践,让学生了解农业推广机构开展新品种、新技术试验和现场示范运作的过程;通过到卫辉市通达果蔬有限公司参观,让学生了解“公司 基地 农户”的经营模式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实践和参观,让抽象的课程理论更直观、生动,便于学生接受和巩固。此外,笔者还经常邀请农业推广领域的专家举行专题报告,给学生介绍农业推广领域的新进展,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也能让学生及时了解到农业推广领域的新知识和新动向[4-7]。
1.3 建立引导式的教学方式
引导式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自主学习使学生牢固掌握课程理论知识。因此,选择经典案例进行讨论,教师适时引导,用于说明问题和原理。如为了说明不同农民对植物新品种采用的行为变化,常用的案例是我国水稻杂交种的推广,通过不同农民采用水稻杂交种的开始年度和历年杂交种种植面积的百分比变动来分析农民对新品种的行为变化。然后让学生结合案例进行分析与讨论,从而使学生更容易理解书本理论。这些精选的案例均与我国农业推广实际相联系。再如在创新采用与扩散教学中选择西瓜工厂化育苗及嫁接技术的推广案例让学生讨论,西瓜工厂化育苗是我国20世纪80年代从国外引进的一项新的育苗技术,20世纪末在我国多地广泛示范,直到近些年才逐渐推广。通过这些案例可以使学生对农业创新采用与扩散原理的理解更加透彻[8]。
1.4 加强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采用情景式教学
农业推广学的课程特点决定了它是一门综合性、应用性较强的课程,重在培养学生善于运用系统的理论和方法、对农业技术推广中遇到的问题进行系统分析及优化整体解决方案并付诸实施的能力。这不仅需要学生具有扎实的农业知识和社会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学会如何去改变农民行为,从而实现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为了培养学生该项能力,笔者提供了一些备选题目,如三倍体无籽西瓜新品种的推广、黄瓜嫁接新技术的推广等,学生也可自选题目,撰写农业推广计划书或试验示范方案。然后将选题相同的学生每3人组成一个推广小组,经过讨论完善推广计划并在课堂上演示,讲述如何想方设法说服农民接受其计划、方案或技术。其他学生则担任农民的角色,对计划或方案提出质疑、建议和意见,陈述接受或拒绝的理由。通过情景式教学,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活跃了课堂气氛,也锻炼了学生的综合表达能力。
2 改革效果
教学改革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明显增强。在传统教学过程中,学生仅消极被动地接收教师讲授的知识,不利于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教学改革后教学过程成为一个开放的系统,教学活动中知识的传递途径更加多样化,学生成为课程活动的主角,因而增強了其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学习效率也得到提高。学生对照农业推广学原理,对具体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将抽象的理论知识学习变为具体的案例分析,使理论更加直观生动,也使学生对课本理论理解得更加透彻、掌握得更加牢固、应用得更加熟练,有助于与将来的就业实现零距离对接。
3 参考文献
[1] 汤锦如.农业推广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18-19.
[2] 高启杰.对如何认识和学习农业推广学的思考[J].高等农业教育,2008(7):47-49.
[3] 赵洪亮,刘恩才,侯立白,等.农业院校农业推广学教学改革思考[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207-210.
[4] 高启杰,高雪莲,申建为.《农业推广学》精品课程建设的实践[J].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2009,23(1):73-76.
[5] 傅雪琳.增强《农业推广学》课程实践功能的教学改革探索[J].农业教育研究,2010(2):13-15.
[6] 李佐同,杨克军,王玉凤.提高农业推广学课程教学质量的理论与实践探索[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0(13):86-88.
[7] 顾万荣,李晶,魏湜.《农业推广学》课程教学实践与探索[J].农业教育研究,2011(3):35-37.
[8] 张能坤.农业推广服务模式及创新[J].农村经济,2012(4):8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