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海图书馆藏有众多明清文人的稿本日记,游记等文献,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其中有一稿本为明末东林士人安希范的游记,这部游记引起了笔者的兴趣。
安希范(1564-1621),字小范,号我素,江苏无锡人,明万历年间进士,授礼部主事,后来因为其母亲年老,上书乞归,改任职于南京吏部。万历二十一年(1593)因上《纠辅臣明正邪疏》惹怒神宗遭贬,归乡后主讲于东林学院,其后裔根据其生平遗稿编为《天全堂集》。
明朝中期以后,政治日益昏暗,朝纲渐乱,民不聊生,反抗不断。面对政治经济上出现的困难,以内阁首辅张居正为首的朝臣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但是到了万历十年(1582)张居正病故后,明神宗亲政,张居正的许多新政很快被废除掉。神宗主政期间,宦官擅权,倒行逆施,政治日益腐化,社会矛盾更加激化。这引起了一部分读书人的强烈不满,他们纷纷建言献策,批评朝政。尤其以来自江南一带的读书人最为激进,他们不顾自身生命安危与政治前途,对朝廷的各种事务进行批评干预。万历三十二年(1604),无锡文人顾宪成被革职还乡,在常州知府欧阳东凤、无锡知县林宰的资助下,修复宋代的东林书院,作为他讲学的场所,一时江南的文人多从其求学问道,他们议论朝政,褒贬品评当时执政的大臣。用“君子”和“小人”去区别政治上的正邪两派,他们的反对派如阉党魏忠贤等人,将他们列为“东林党”,而加以讨伐。安希范正是所谓“东林党”中重要的一员,他与顾宪成、顾允成、高攀龙、刘元珍、钱一本、薛敷教、叶茂才合称为“东林八君子”,在当时影响很大。
顾宪成(1550-1612),字叔时,号泾阳,世称泾阳先生或东林先生,南直隶无锡(今江苏无锡)人。明代儒家学者,明末东林士人的精神领袖。
顾允成(1554-1607),字季时,号泾凡,顾宪成之弟。明末思想家,“东林八君子”之一。历任南京教授,礼部主事。著有《小辨斋偶存》。
高攀龙(1562-1626),初字云从,更字存之,别号景逸,无锡人,高攀龙的诗歌成就非常高,影响很大。万历十七年(1589)进士,授行人。天启六年(1626)困锦衣卫追捕东林党人,从容赴水而死,崇祯初年得以昭雪,也是东林士人的精神领袖。
刘元珍(1571-1622),字伯先,号本孺,无锡人。自幼勤奋好学,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中进士。
钱一本(1546-1617),字国瑞,号启新,南直隶常州府武进(今江苏常州)人。万历十一年(1583)进士,任庐陵知县,授福建道御史,与顾宪成分主东林书院讲席。
薛敷教(1554-1610),字以身,号玄台,武进人。万历十七年(1589)己丑进士,万历三十二年(1604)到东林书院讲学。
叶茂才(1558-1629),字参之,号闲适,无锡人。
“东林八君子”以及其他东林士人相互砥砺,相互扶持,通过明确的会约,团结在一起,在首次东林大会上,顾宪成宣布了他所草拟的《东林会约》。《会约》阐明东林书院讲学的宗旨,如“破二惑”“饬四要”“崇九益”“屏九损”,强调“务在躬修实践”。在这样的一个氛围中,士风大受鼓舞,形成了明代末期政治上一股清新正直之风。
作为“东林八君子”之一的安希范十分关心朝廷大事,不畏阉党打压,从他的文集《天全堂集》中我们也可以看到这一点。他的文集中收录了很多他的奏疏,如《黜奸阉防乱疏》一文主要奏请皇帝罢黜阉党,防止阉党专权乱政,这在当时阉党当政的时期是要冒很大的风险的。再如《惜人才广言路疏》,则是针对朝廷的用人之方,给出他自己的建议。最著名的则是他的《纠辅臣明正邪疏》一文,这篇奏疏对安希范影响很大,使得阉党对其怒目相向。《纠辅臣明正邪疏》一文写作于万历二十年(1592),这年御史杨镐、刑部郎中王明时蒙冤降俸调用,引起了大批正直之士的不满,他们纷纷上疏请求从宽处置。安希范更是在《纠辅臣明正邪疏》一文中讲到:“夫刑狱天下之重事,法司朝廷之纲纪。大臣天子之股肱,御史天子之耳目,乃使阉人得据其权,而肆然凌侮诸臣之上,不亦辱朝廷而羞当世之士乎?”文中表现出安希范不畏宦官阉党专权,敢于直言的骨鲠之气。其结果是万历皇帝龙颜大怒。万历二十二年(1594)正月十四月,安希范被削籍,这时他正在南京,得知这一消息后,安希范束装东归,绝意仕途,开始打算林居谈道,探究身心之学,以便优游岁月。
退出政治舞台的安希范一面在东林书院讲学,阐述为人为学之道,勤于著述,一面广为游历。上海图书馆所藏的《安希范游记》就是他在游历山川之时的记录,诗文并茂,实为难得。《安希范游记》为后人认识安希范的生平游历,心境等平添了一种真实可靠的史料。《安希范游记》可以分为三部分:一为万历二十八年(1600)三月初十日至十九日的《游天目记》;二为万历三十一 (1603)年九月初三日至二十四日日记,题作《越游纪胜》,末附诗草;三为万历二十七(1599)年八月十二日至三十日游览太湖洞庭山作,并附《秋游诗》十九首。《安希范游记》为行草字体书写而成,整體书法用笔流畅,结字潇洒,为传统的帖学书法作品,从这里也能看出安希范良好的文化素养。明代末期,读书之人不满于政治的黑暗,纷纷逃离朝廷,寄情于山水之间,以抒发个人情怀。所以从明代中晚期开始,文人游历成风,每到一处往往题字作诗,用诗歌和游记的方式记录山川之美与心灵之想,如明代晚期的徐霞客,独自一人先后游历了江苏、安徽、浙江、山东、河北、河南、山西、陕西、福建、江西、湖北、湖南、广东、广西、贵州、云南十六个省,像徐霞客不避风雨,与云雾为伴而游遍大江南北,在明代末期还大有人在。虽然安希范并没有像徐霞客一样作出生入死的游历,但是安希范也沉溺在短途游历过程中的惬意里。
太湖,位于江苏省南部,安希范的家乡无锡便在太湖北岸。太湖对安希范来说十分熟悉,在太湖中有东西两洞庭山,东洞庭山俗称东山。东山延伸在太湖之中,三面环水,从古至今都是帝王将相、文人雅士的游乐之地,东山具有典型的江南水乡面貌,山中满栽桃林,每至春末,花瓣飘落,似花雨般从天而降。而西洞庭山,俗称西山,其东与东山隔湖相望,西山发脉于浙江天目山,从宜兴东南伸入太湖,主峰缥缈峰,为太湖七十二峰之首。安希范在万历二十七(1599)年八月十二日,游览太了湖洞庭山之后,稍作逗留,于十五日一大早便打算取道虎山桥,前往虎丘。怎奈天公不作美,这天一大早,便风雨交加,好在这天夜半时分,安希范终于抵达虎丘,坐于千人石上。十六日,仍然是一个细雨溟蒙的天气,安希范这天本来也有出游的打算,如他本想取道浒墅,欲登大石,可惜因为天气原因,事与愿违。这天傍晚,安希范乘舟抵达虎山桥,在桥上饮酒作乐。
像这几天的出游,虽然由于天气原因,安希范的一些出游计划被稍微打乱,但是在整体上并没有影响他的兴致。江南空潆的烟雨对安希范来说,或许要比北京肃杀的政治氛围要轻松得太多。所以安希范在被削籍之后,便归家主讲东林书院,或二三好友谈心论道,或轻舟一叶,游历太湖七十二峰之美景。
安希范生活的时代距今已经过去了三百多年,当我们展开《安希范游记》时,三百多年来,安希范的足迹似乎从未远离太湖七十二峰。通过《安希范游记》,我们依然能够在雨雾萦绕的太湖里,感受这位“东林君子”的林居生活,以及他那份在游历中得到的宁静。
安希范(1564-1621),字小范,号我素,江苏无锡人,明万历年间进士,授礼部主事,后来因为其母亲年老,上书乞归,改任职于南京吏部。万历二十一年(1593)因上《纠辅臣明正邪疏》惹怒神宗遭贬,归乡后主讲于东林学院,其后裔根据其生平遗稿编为《天全堂集》。
明朝中期以后,政治日益昏暗,朝纲渐乱,民不聊生,反抗不断。面对政治经济上出现的困难,以内阁首辅张居正为首的朝臣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但是到了万历十年(1582)张居正病故后,明神宗亲政,张居正的许多新政很快被废除掉。神宗主政期间,宦官擅权,倒行逆施,政治日益腐化,社会矛盾更加激化。这引起了一部分读书人的强烈不满,他们纷纷建言献策,批评朝政。尤其以来自江南一带的读书人最为激进,他们不顾自身生命安危与政治前途,对朝廷的各种事务进行批评干预。万历三十二年(1604),无锡文人顾宪成被革职还乡,在常州知府欧阳东凤、无锡知县林宰的资助下,修复宋代的东林书院,作为他讲学的场所,一时江南的文人多从其求学问道,他们议论朝政,褒贬品评当时执政的大臣。用“君子”和“小人”去区别政治上的正邪两派,他们的反对派如阉党魏忠贤等人,将他们列为“东林党”,而加以讨伐。安希范正是所谓“东林党”中重要的一员,他与顾宪成、顾允成、高攀龙、刘元珍、钱一本、薛敷教、叶茂才合称为“东林八君子”,在当时影响很大。
顾宪成(1550-1612),字叔时,号泾阳,世称泾阳先生或东林先生,南直隶无锡(今江苏无锡)人。明代儒家学者,明末东林士人的精神领袖。
顾允成(1554-1607),字季时,号泾凡,顾宪成之弟。明末思想家,“东林八君子”之一。历任南京教授,礼部主事。著有《小辨斋偶存》。
高攀龙(1562-1626),初字云从,更字存之,别号景逸,无锡人,高攀龙的诗歌成就非常高,影响很大。万历十七年(1589)进士,授行人。天启六年(1626)困锦衣卫追捕东林党人,从容赴水而死,崇祯初年得以昭雪,也是东林士人的精神领袖。
刘元珍(1571-1622),字伯先,号本孺,无锡人。自幼勤奋好学,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中进士。
钱一本(1546-1617),字国瑞,号启新,南直隶常州府武进(今江苏常州)人。万历十一年(1583)进士,任庐陵知县,授福建道御史,与顾宪成分主东林书院讲席。
薛敷教(1554-1610),字以身,号玄台,武进人。万历十七年(1589)己丑进士,万历三十二年(1604)到东林书院讲学。
叶茂才(1558-1629),字参之,号闲适,无锡人。
“东林八君子”以及其他东林士人相互砥砺,相互扶持,通过明确的会约,团结在一起,在首次东林大会上,顾宪成宣布了他所草拟的《东林会约》。《会约》阐明东林书院讲学的宗旨,如“破二惑”“饬四要”“崇九益”“屏九损”,强调“务在躬修实践”。在这样的一个氛围中,士风大受鼓舞,形成了明代末期政治上一股清新正直之风。
作为“东林八君子”之一的安希范十分关心朝廷大事,不畏阉党打压,从他的文集《天全堂集》中我们也可以看到这一点。他的文集中收录了很多他的奏疏,如《黜奸阉防乱疏》一文主要奏请皇帝罢黜阉党,防止阉党专权乱政,这在当时阉党当政的时期是要冒很大的风险的。再如《惜人才广言路疏》,则是针对朝廷的用人之方,给出他自己的建议。最著名的则是他的《纠辅臣明正邪疏》一文,这篇奏疏对安希范影响很大,使得阉党对其怒目相向。《纠辅臣明正邪疏》一文写作于万历二十年(1592),这年御史杨镐、刑部郎中王明时蒙冤降俸调用,引起了大批正直之士的不满,他们纷纷上疏请求从宽处置。安希范更是在《纠辅臣明正邪疏》一文中讲到:“夫刑狱天下之重事,法司朝廷之纲纪。大臣天子之股肱,御史天子之耳目,乃使阉人得据其权,而肆然凌侮诸臣之上,不亦辱朝廷而羞当世之士乎?”文中表现出安希范不畏宦官阉党专权,敢于直言的骨鲠之气。其结果是万历皇帝龙颜大怒。万历二十二年(1594)正月十四月,安希范被削籍,这时他正在南京,得知这一消息后,安希范束装东归,绝意仕途,开始打算林居谈道,探究身心之学,以便优游岁月。
退出政治舞台的安希范一面在东林书院讲学,阐述为人为学之道,勤于著述,一面广为游历。上海图书馆所藏的《安希范游记》就是他在游历山川之时的记录,诗文并茂,实为难得。《安希范游记》为后人认识安希范的生平游历,心境等平添了一种真实可靠的史料。《安希范游记》可以分为三部分:一为万历二十八年(1600)三月初十日至十九日的《游天目记》;二为万历三十一 (1603)年九月初三日至二十四日日记,题作《越游纪胜》,末附诗草;三为万历二十七(1599)年八月十二日至三十日游览太湖洞庭山作,并附《秋游诗》十九首。《安希范游记》为行草字体书写而成,整體书法用笔流畅,结字潇洒,为传统的帖学书法作品,从这里也能看出安希范良好的文化素养。明代末期,读书之人不满于政治的黑暗,纷纷逃离朝廷,寄情于山水之间,以抒发个人情怀。所以从明代中晚期开始,文人游历成风,每到一处往往题字作诗,用诗歌和游记的方式记录山川之美与心灵之想,如明代晚期的徐霞客,独自一人先后游历了江苏、安徽、浙江、山东、河北、河南、山西、陕西、福建、江西、湖北、湖南、广东、广西、贵州、云南十六个省,像徐霞客不避风雨,与云雾为伴而游遍大江南北,在明代末期还大有人在。虽然安希范并没有像徐霞客一样作出生入死的游历,但是安希范也沉溺在短途游历过程中的惬意里。
太湖,位于江苏省南部,安希范的家乡无锡便在太湖北岸。太湖对安希范来说十分熟悉,在太湖中有东西两洞庭山,东洞庭山俗称东山。东山延伸在太湖之中,三面环水,从古至今都是帝王将相、文人雅士的游乐之地,东山具有典型的江南水乡面貌,山中满栽桃林,每至春末,花瓣飘落,似花雨般从天而降。而西洞庭山,俗称西山,其东与东山隔湖相望,西山发脉于浙江天目山,从宜兴东南伸入太湖,主峰缥缈峰,为太湖七十二峰之首。安希范在万历二十七(1599)年八月十二日,游览太了湖洞庭山之后,稍作逗留,于十五日一大早便打算取道虎山桥,前往虎丘。怎奈天公不作美,这天一大早,便风雨交加,好在这天夜半时分,安希范终于抵达虎丘,坐于千人石上。十六日,仍然是一个细雨溟蒙的天气,安希范这天本来也有出游的打算,如他本想取道浒墅,欲登大石,可惜因为天气原因,事与愿违。这天傍晚,安希范乘舟抵达虎山桥,在桥上饮酒作乐。
像这几天的出游,虽然由于天气原因,安希范的一些出游计划被稍微打乱,但是在整体上并没有影响他的兴致。江南空潆的烟雨对安希范来说,或许要比北京肃杀的政治氛围要轻松得太多。所以安希范在被削籍之后,便归家主讲东林书院,或二三好友谈心论道,或轻舟一叶,游历太湖七十二峰之美景。
安希范生活的时代距今已经过去了三百多年,当我们展开《安希范游记》时,三百多年来,安希范的足迹似乎从未远离太湖七十二峰。通过《安希范游记》,我们依然能够在雨雾萦绕的太湖里,感受这位“东林君子”的林居生活,以及他那份在游历中得到的宁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