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林君子”安希范

来源 :书与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htsk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海图书馆藏有众多明清文人的稿本日记,游记等文献,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其中有一稿本为明末东林士人安希范的游记,这部游记引起了笔者的兴趣。
  安希范(1564-1621),字小范,号我素,江苏无锡人,明万历年间进士,授礼部主事,后来因为其母亲年老,上书乞归,改任职于南京吏部。万历二十一年(1593)因上《纠辅臣明正邪疏》惹怒神宗遭贬,归乡后主讲于东林学院,其后裔根据其生平遗稿编为《天全堂集》。
  明朝中期以后,政治日益昏暗,朝纲渐乱,民不聊生,反抗不断。面对政治经济上出现的困难,以内阁首辅张居正为首的朝臣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但是到了万历十年(1582)张居正病故后,明神宗亲政,张居正的许多新政很快被废除掉。神宗主政期间,宦官擅权,倒行逆施,政治日益腐化,社会矛盾更加激化。这引起了一部分读书人的强烈不满,他们纷纷建言献策,批评朝政。尤其以来自江南一带的读书人最为激进,他们不顾自身生命安危与政治前途,对朝廷的各种事务进行批评干预。万历三十二年(1604),无锡文人顾宪成被革职还乡,在常州知府欧阳东凤、无锡知县林宰的资助下,修复宋代的东林书院,作为他讲学的场所,一时江南的文人多从其求学问道,他们议论朝政,褒贬品评当时执政的大臣。用“君子”和“小人”去区别政治上的正邪两派,他们的反对派如阉党魏忠贤等人,将他们列为“东林党”,而加以讨伐。安希范正是所谓“东林党”中重要的一员,他与顾宪成、顾允成、高攀龙、刘元珍、钱一本、薛敷教、叶茂才合称为“东林八君子”,在当时影响很大。
  顾宪成(1550-1612),字叔时,号泾阳,世称泾阳先生或东林先生,南直隶无锡(今江苏无锡)人。明代儒家学者,明末东林士人的精神领袖。
  顾允成(1554-1607),字季时,号泾凡,顾宪成之弟。明末思想家,“东林八君子”之一。历任南京教授,礼部主事。著有《小辨斋偶存》。
  高攀龙(1562-1626),初字云从,更字存之,别号景逸,无锡人,高攀龙的诗歌成就非常高,影响很大。万历十七年(1589)进士,授行人。天启六年(1626)困锦衣卫追捕东林党人,从容赴水而死,崇祯初年得以昭雪,也是东林士人的精神领袖。
  刘元珍(1571-1622),字伯先,号本孺,无锡人。自幼勤奋好学,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中进士。
  钱一本(1546-1617),字国瑞,号启新,南直隶常州府武进(今江苏常州)人。万历十一年(1583)进士,任庐陵知县,授福建道御史,与顾宪成分主东林书院讲席。
  薛敷教(1554-1610),字以身,号玄台,武进人。万历十七年(1589)己丑进士,万历三十二年(1604)到东林书院讲学。
  叶茂才(1558-1629),字参之,号闲适,无锡人。
  “东林八君子”以及其他东林士人相互砥砺,相互扶持,通过明确的会约,团结在一起,在首次东林大会上,顾宪成宣布了他所草拟的《东林会约》。《会约》阐明东林书院讲学的宗旨,如“破二惑”“饬四要”“崇九益”“屏九损”,强调“务在躬修实践”。在这样的一个氛围中,士风大受鼓舞,形成了明代末期政治上一股清新正直之风。
  作为“东林八君子”之一的安希范十分关心朝廷大事,不畏阉党打压,从他的文集《天全堂集》中我们也可以看到这一点。他的文集中收录了很多他的奏疏,如《黜奸阉防乱疏》一文主要奏请皇帝罢黜阉党,防止阉党专权乱政,这在当时阉党当政的时期是要冒很大的风险的。再如《惜人才广言路疏》,则是针对朝廷的用人之方,给出他自己的建议。最著名的则是他的《纠辅臣明正邪疏》一文,这篇奏疏对安希范影响很大,使得阉党对其怒目相向。《纠辅臣明正邪疏》一文写作于万历二十年(1592),这年御史杨镐、刑部郎中王明时蒙冤降俸调用,引起了大批正直之士的不满,他们纷纷上疏请求从宽处置。安希范更是在《纠辅臣明正邪疏》一文中讲到:“夫刑狱天下之重事,法司朝廷之纲纪。大臣天子之股肱,御史天子之耳目,乃使阉人得据其权,而肆然凌侮诸臣之上,不亦辱朝廷而羞当世之士乎?”文中表现出安希范不畏宦官阉党专权,敢于直言的骨鲠之气。其结果是万历皇帝龙颜大怒。万历二十二年(1594)正月十四月,安希范被削籍,这时他正在南京,得知这一消息后,安希范束装东归,绝意仕途,开始打算林居谈道,探究身心之学,以便优游岁月。
  退出政治舞台的安希范一面在东林书院讲学,阐述为人为学之道,勤于著述,一面广为游历。上海图书馆所藏的《安希范游记》就是他在游历山川之时的记录,诗文并茂,实为难得。《安希范游记》为后人认识安希范的生平游历,心境等平添了一种真实可靠的史料。《安希范游记》可以分为三部分:一为万历二十八年(1600)三月初十日至十九日的《游天目记》;二为万历三十一 (1603)年九月初三日至二十四日日记,题作《越游纪胜》,末附诗草;三为万历二十七(1599)年八月十二日至三十日游览太湖洞庭山作,并附《秋游诗》十九首。《安希范游记》为行草字体书写而成,整體书法用笔流畅,结字潇洒,为传统的帖学书法作品,从这里也能看出安希范良好的文化素养。明代末期,读书之人不满于政治的黑暗,纷纷逃离朝廷,寄情于山水之间,以抒发个人情怀。所以从明代中晚期开始,文人游历成风,每到一处往往题字作诗,用诗歌和游记的方式记录山川之美与心灵之想,如明代晚期的徐霞客,独自一人先后游历了江苏、安徽、浙江、山东、河北、河南、山西、陕西、福建、江西、湖北、湖南、广东、广西、贵州、云南十六个省,像徐霞客不避风雨,与云雾为伴而游遍大江南北,在明代末期还大有人在。虽然安希范并没有像徐霞客一样作出生入死的游历,但是安希范也沉溺在短途游历过程中的惬意里。
  太湖,位于江苏省南部,安希范的家乡无锡便在太湖北岸。太湖对安希范来说十分熟悉,在太湖中有东西两洞庭山,东洞庭山俗称东山。东山延伸在太湖之中,三面环水,从古至今都是帝王将相、文人雅士的游乐之地,东山具有典型的江南水乡面貌,山中满栽桃林,每至春末,花瓣飘落,似花雨般从天而降。而西洞庭山,俗称西山,其东与东山隔湖相望,西山发脉于浙江天目山,从宜兴东南伸入太湖,主峰缥缈峰,为太湖七十二峰之首。安希范在万历二十七(1599)年八月十二日,游览太了湖洞庭山之后,稍作逗留,于十五日一大早便打算取道虎山桥,前往虎丘。怎奈天公不作美,这天一大早,便风雨交加,好在这天夜半时分,安希范终于抵达虎丘,坐于千人石上。十六日,仍然是一个细雨溟蒙的天气,安希范这天本来也有出游的打算,如他本想取道浒墅,欲登大石,可惜因为天气原因,事与愿违。这天傍晚,安希范乘舟抵达虎山桥,在桥上饮酒作乐。
  像这几天的出游,虽然由于天气原因,安希范的一些出游计划被稍微打乱,但是在整体上并没有影响他的兴致。江南空潆的烟雨对安希范来说,或许要比北京肃杀的政治氛围要轻松得太多。所以安希范在被削籍之后,便归家主讲东林书院,或二三好友谈心论道,或轻舟一叶,游历太湖七十二峰之美景。
  安希范生活的时代距今已经过去了三百多年,当我们展开《安希范游记》时,三百多年来,安希范的足迹似乎从未远离太湖七十二峰。通过《安希范游记》,我们依然能够在雨雾萦绕的太湖里,感受这位“东林君子”的林居生活,以及他那份在游历中得到的宁静。
其他文献
王诜,字晋卿,太原人。生卒年史无记载,台湾学者翁同文在《王诜生平考略》中考证其为“一〇四八年生,一一〇四至一一二二年卒”,笔者在《王诜生卒年新考》一文中则进一步将其精确为“一〇五一年生,卒于一一一四年后至一一一七年八月前”。他是北宋开国功臣王全斌之后,神宗熙宁二年(一〇六九)尚公主,为驸马都尉,历官定州观察使、开国公、赠昭化军节度使,谥荣安,是一名真正的贵族士大夫。  《东坡集》《画史》《豫章黄先
期刊
吴昌硕先生是一代又一代才俊中的佼佼者,安吉这块丰厚的文化土壤上孕育了吴昌硕独特的艺术禀赋和艺术性格。吴昌硕离开故乡以后,四处游访,艰难行径,开阔了他的眼界和胸怀,他在诗、书、画、印各方面绽放出非凡的艺术才华,最后定居于上海,独树风格。最终成为后海派开山代表,近現代承前启后的艺术巨匠。  20世纪初是中国画本体自觉的阶段,吴昌硕以雄强的文化精神、美学追求.开创了全新的艺术境界,被誉为文人画最后的高峰
期刊
苏轼(一三〇七——一一〇一),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嘉祐二年(一〇五七)进士,曾任凤翔府签判、密州知州、湖州知州、翰林学士、礼部尚书、兵部尚书等职。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苏轼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诗歌题材广泛,清新雄健,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风豪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自如豪放,为
期刊
颜真卿(七〇八—七八四,一作七〇九—七八五),宇清臣,琅邪临沂(今属山东省)人。官亚原太守,历迁刑部尚书,太子太师,赠司徒,封鲁国公,谥文忠。唐代书家。少孤贫,乏纸笔,以黄土扫墙学书。晚以篆意融入真書,字有金石气,独辟蹊径,一改初唐士人风靡二王之积习,雄健豪放,后世书家多以为可与羲,献旧体抗衡。是继王书法后的又一高峰。他的传世书迹极多,《颜勤礼碑》《颜家庙碑》《麻姑仙坛记》。传世墨迹有《祭侄文稿》
期刊
葛兆光先生曾言研究近代史的益处:“一是未经开发的文献还相当多,左右采撷不仅本身就是乐趣,可以多所发现更是让人常常有自豪感:二是近代思想、社会与学术演变的头绪复杂,传统、现代、来方、西方在这里交汇,而越是复杂的历史,解释的空间就越大;三是这段历史一头连着悠久的古代,一头连着自己生活的当代,历史的回忆和想象、当代的观察和体验,都可能在这里参与历史的制作和解释。”葛先生所言确实有其道理,近现代美术的文献
期刊
2017年11月,上海市嘉定博物馆举办了“风雅练川——嘉定明清书画展”,不少珍贵的馆藏文物首次与观众见面,其中明代程嘉燧的画《摹叔明山水图轴》,排在展示的前列,颇为引入瞩目。作为“嘉定四先生”之一的他,祖籍并不在嘉定,但他与嘉定的关系可谓渊远流长。程嘉燧(1565-1643),字孟阳,号松圆、偈庵,又号“松圆老人”,晚年皈依佛教,释名“海能”,明代书画家、诗人。程嘉燧的祖籍是南直隶徽州歙县长翰山,
期刊
我得识苏小松先生,缘于其公子苏文轩兄,他和我是同门好友,自2013年我们一起考入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师从徐建融先生研究美术史,转瞬已近五年了。事实上,在认识文轩兄之前,我便在一次画展上观摩过小松先生的山水画作。当时,同好宋元的我,便对这路画风有亲近感。随着与文轩兄逐渐熟悉,我才知道这位苏小松先生竟然是我同门师兄弟的父亲。经其介绍,我便有缘拜会小松先生,慢慢得知他少年时曾随花鸟画大家江寒汀先生的高足蕉
期刊
新年伊始,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台东区立书道博物馆和朝仓雕塑馆联合推出“吴昌硕与其时代——苦铁没后90年”特展。这三家文博机构均地处日本东京台东区,而且,前者国立博物馆就在以艺术场馆密集而著称的上野公园近邻,其他两馆也相距不远。  当然,三家联合舉办这样的展览,首先得力于各自丰富的藏品。东京国立博物馆规模之大、藏品之富,自不待言,其中的吴昌硕及其相关藏品,多为收藏家高岛菊次郎、林宗毅以及篆刻家小林斗
期刊
在科举时代,“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士子希冀通过长年不懈的寒窗苦读,有朝一日中举人、威进士,甚至名列鼎甲,一举威名天下知。如若能登上鼎甲之首,那更是无限的荣光。明清两代的科举考试十分注重考生的书法水平,尤其是清代的殿试,偏重书法,故而当时的士子们在书法上都接受过非常扎实的训练,这种训练尤其强调馆阁体的书写。但是,获得功名以后,他们中的很多人在书写上不再拘束于馆阁体,开始展现出不同的艺术面貌。有
期刊
王敬铭(1667—1721),字丹思,一字未岩,号味闲,今上海嘉定人。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状元,授翰林院修撰。自幼喜文学,尤嗜诗词书画。康熙四十六年,皇帝南巡,王敬铭献画后称旨,入值畅春园,充武英殿纂修。进士及第后,康熙夸耀说“是朕一手培养出来的”。王敬铭“好义山,后学东坡,间信长吉”,其画取法宋元四家,山水学王原祁,清腴闲远,书卷之气,溢于纸墨,为王原祁四大弟子之一,闻名于世,人称“书画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