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多年来的写作历练培养了我的顽固习惯:反复修改文章,似乎没有尽头。前不久又开始开始着手修订《推刃之书——中国历史上侠义传奇》,时间持续了二三个月。有几首古诗一直晃动在眼前,每当我意识疲倦的时候,它们就纷纷离开纸面,把我的书稿推出天窗,返回到各自存在的域场,把那些飞扬在空气里的精魂收回,焊合折断的刃口。然后,诗歌坠地,刀回鞘,稳如衬枋和柱础。这印证了一个古老的说法,有些诗,是不能躺在纸上念诵的。甚至,它们不是依靠糖浆的嗓音来到世上助兴悦耳的。
有些诗,出口即灭,一根火柴无法再次划燃;有些诗,说出就变质,晶煤曝光成了矸石。
相传伍子胥在逃亡之路上终于过了钱塘江,到达大江西面的吴国土地。那里是桐庐境内的一座山,因已脱离险境,他不禁拔剑高歌:“剑光灿灿兮生清风,仰天长歌兮震长空,员兮员兮脱樊笼!”我相信这响彻云霄之歌的真实性,因为它对这无名的山头予以命名:歌舞岭。
这样的诗只信任一条管道,在血的加盟中,血宛如银丝镶嵌,勾勒出声音的纹理。
其实,我指的这三首诗是《易水歌》、《垓下歌》和《大风歌》:一首唱给自己,一首唱给情人,一首则渴望别人抛头颅以巩固权力的地基。
自称“以文字之缘漫浪江湖者四十年”的宋代文人俞文豹,在《吹剑录》里记载说:
东坡在玉堂日,有幕士善讴,因问:“我词何如柳七?”对曰:“柳郎中词,只好于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公为之绝倒。
这并非是对写作境界的坐而论道。词乃须以曲度之,诗词必须发出声音,方能让抽象之思从纸面起立,复原它的身姿或猫步,并钩稽那看不见余韵或丝缕,以飘拂的方式在声音的边缘觊觎或放弃。或如丈夫见客,大踏步便出去;或如女子见人,先有许多妆裹作相。
《吹剑录》之名取自《庄子·则阳》:“惠子曰:夫吹管也,犹有嗃也;吹剑首者,吷而已矣。”吹剑只能发出小而锐利之声,自谦之中,在红板玉音之下,在铜琶铁板之下,恐怕也蕴藉了俞文豹的个人之声。
可是,俞文豹为何不利用“筑”来加固自己的修辞术呢?或者学学伍子胥,干脆拔剑而歌。
《易水歌》在寒风里展开它刀刃的语调时,历史特意为我们亮出了那在冰块里凿进去的“筑音”。这是筑在历史大幕下的首次正式演出:唱者荆轲,演奏者高渐离。
筑为先秦时代的乐器,长四十至五十厘米,《汉书》说“筑”比“琴”大。筑源于中国南方,其声悲亢、激越,在民间广为流传,自宋代以后就已经失传。1993年在长沙西汉王后渔阳墓中发现,为木质五弦,或十二弦琴、二十一弦琴。《汉书·高帝纪》中有关于筑的形制的描述:“状似琴而大,头安弦,以竹击之,故名曰筑。”演奏方法是左手持弦的一端,右手执“筑尺”击之发音。筑几乎是古琴右侧多出了一条别扭的假肢,样子就像一个怪客,以一种并不华丽、光润的造型,却完美了那响遏行云的壮音。
燕王喜二十八年(公元前227年)深秋的一天,燕子丹及部分幕僚,白衣白帽为荆轲送行。说是壮行,却如送丧一般。在易水岸边(今北洋淀一带),摆好了一个桌案,放着一杯一杯斟满的酒,天光斜浸酒杯,如淡血。此时只有寒风刮响流水的声音,荆轲的好友高渐离的筑声打破了无边沉默,“变徵之声”像大石入水,荆轲和着拍节引吭高歌,苍凉凄婉的声调,让送行的人都流泪哭泣。一股来自高天的寒流,像一把冰渣,粉碎在荆轲额头,难以抵御的寒意直透脚底,他火炭一般的内心一派乱云。
高阳先生的历史小说《荆轲》将这一幕刻画得十分成功:筑声又起,由“变”声转为“羽”声,在满座的感觉中人,仿佛宿雨已收回风势转疾,劲峭的冷意,反使人抖擞起精神,别有一种清醒振奋酌意绪,一个个懔然倾听,一阵跃然欲试,那颓丧无奈的心情都一扫而空了。渐渐地,高渐离又杂用“商”声。“商”声被称为“金”音,高亢劲急,如千军万马中的金铁交鸣,那一片肃杀的气氛,越发把大家的心都悬了起来;然后,复又转为“羽”声,西风残照,冷落关河,虽不免苍凉之感,却能令人油然而兴横戈跃马的鼙鼓之思。
筑声如同天鹅的绝唱。裹挟在筑声里的荆轲,一边踱步一边吟唱:“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风把他的声音撕裂,如细雨打在水上。他在颤音中退回来,复又以慷慨激昂的亮声,震慑荒林,如同刀锋从脸面削过。送行者怒目圆睁,头发直竖,似乎把帽子都要顶起来。《燕丹子》指出了一个《史记》所无的细节:“血勇之人”夏扶,只因不能随荆轲同行,突然拔剑刎颈,他是希望自己的魂,跟上荆轲,并壮行色。
荆轲的声音突然变得暗哑,宛如赤铁淬水。他仰头,深深吸气,据说吐出的气浪化作了一匹白虹,他用尽力气高唱:“探虎穴兮入蛟宫,仰天呼气兮成白虹。”
一道白虹拔地而起,历久不散。虹起的地方后来就叫“北白虹”,虹落的地方就叫“南白虹”,这两个村名沿用至今,依旧佐证着这个峭拔的血性场景。
在高渐离的筑声远处,荆轲上车就走,连头也不曾回一下。那道罕见的“白虹”呢?是否已经凌空而下锲进了荆轲的头骨?他的表情,就像箱子里樊於期的头颅,就像车边夏扶血溅一地的身躯……
太子丹送荆轲到易水并非就此折回,而是涉过易水,他仍不肯回銮,一直送到易县西南的孔山,才洒泪作别。这一段三十华里的路途,便叫做“送荆径”。在这条不归路上,荆轲完成了他从“游民”到“上卿”、从“刺客”到“义士”的人格蜕变。
“送荆径”早湮没于历史的尘烟,但有无数人子在此徘徊过。崇祯十三年(1640),陈子龙为母丧服满,入都途中路过易水,写下了沉郁顿挫的《渡易水》:
并刀昨夜匣中鸣,
燕赵悲歌最不平;
易水潺湲云草碧,
可怜无处送荆卿。
并刀如水,白虹贯日。并刀就是出自古晋地并州之利刃。想来聂政刺杀韩相侠累,使用的应该是并刀,不然,他如何可以手刃三十七人?!其实,陈子龙如果心中有筑,如同陶渊明置身于无弦琴,那荆轲逼视死亡的眼神,想来可以在乐声里重现。
有些诗,出口即灭,一根火柴无法再次划燃;有些诗,说出就变质,晶煤曝光成了矸石。
相传伍子胥在逃亡之路上终于过了钱塘江,到达大江西面的吴国土地。那里是桐庐境内的一座山,因已脱离险境,他不禁拔剑高歌:“剑光灿灿兮生清风,仰天长歌兮震长空,员兮员兮脱樊笼!”我相信这响彻云霄之歌的真实性,因为它对这无名的山头予以命名:歌舞岭。
这样的诗只信任一条管道,在血的加盟中,血宛如银丝镶嵌,勾勒出声音的纹理。
其实,我指的这三首诗是《易水歌》、《垓下歌》和《大风歌》:一首唱给自己,一首唱给情人,一首则渴望别人抛头颅以巩固权力的地基。
自称“以文字之缘漫浪江湖者四十年”的宋代文人俞文豹,在《吹剑录》里记载说:
东坡在玉堂日,有幕士善讴,因问:“我词何如柳七?”对曰:“柳郎中词,只好于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公为之绝倒。
这并非是对写作境界的坐而论道。词乃须以曲度之,诗词必须发出声音,方能让抽象之思从纸面起立,复原它的身姿或猫步,并钩稽那看不见余韵或丝缕,以飘拂的方式在声音的边缘觊觎或放弃。或如丈夫见客,大踏步便出去;或如女子见人,先有许多妆裹作相。
《吹剑录》之名取自《庄子·则阳》:“惠子曰:夫吹管也,犹有嗃也;吹剑首者,吷而已矣。”吹剑只能发出小而锐利之声,自谦之中,在红板玉音之下,在铜琶铁板之下,恐怕也蕴藉了俞文豹的个人之声。
可是,俞文豹为何不利用“筑”来加固自己的修辞术呢?或者学学伍子胥,干脆拔剑而歌。
《易水歌》在寒风里展开它刀刃的语调时,历史特意为我们亮出了那在冰块里凿进去的“筑音”。这是筑在历史大幕下的首次正式演出:唱者荆轲,演奏者高渐离。
筑为先秦时代的乐器,长四十至五十厘米,《汉书》说“筑”比“琴”大。筑源于中国南方,其声悲亢、激越,在民间广为流传,自宋代以后就已经失传。1993年在长沙西汉王后渔阳墓中发现,为木质五弦,或十二弦琴、二十一弦琴。《汉书·高帝纪》中有关于筑的形制的描述:“状似琴而大,头安弦,以竹击之,故名曰筑。”演奏方法是左手持弦的一端,右手执“筑尺”击之发音。筑几乎是古琴右侧多出了一条别扭的假肢,样子就像一个怪客,以一种并不华丽、光润的造型,却完美了那响遏行云的壮音。
燕王喜二十八年(公元前227年)深秋的一天,燕子丹及部分幕僚,白衣白帽为荆轲送行。说是壮行,却如送丧一般。在易水岸边(今北洋淀一带),摆好了一个桌案,放着一杯一杯斟满的酒,天光斜浸酒杯,如淡血。此时只有寒风刮响流水的声音,荆轲的好友高渐离的筑声打破了无边沉默,“变徵之声”像大石入水,荆轲和着拍节引吭高歌,苍凉凄婉的声调,让送行的人都流泪哭泣。一股来自高天的寒流,像一把冰渣,粉碎在荆轲额头,难以抵御的寒意直透脚底,他火炭一般的内心一派乱云。
高阳先生的历史小说《荆轲》将这一幕刻画得十分成功:筑声又起,由“变”声转为“羽”声,在满座的感觉中人,仿佛宿雨已收回风势转疾,劲峭的冷意,反使人抖擞起精神,别有一种清醒振奋酌意绪,一个个懔然倾听,一阵跃然欲试,那颓丧无奈的心情都一扫而空了。渐渐地,高渐离又杂用“商”声。“商”声被称为“金”音,高亢劲急,如千军万马中的金铁交鸣,那一片肃杀的气氛,越发把大家的心都悬了起来;然后,复又转为“羽”声,西风残照,冷落关河,虽不免苍凉之感,却能令人油然而兴横戈跃马的鼙鼓之思。
筑声如同天鹅的绝唱。裹挟在筑声里的荆轲,一边踱步一边吟唱:“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风把他的声音撕裂,如细雨打在水上。他在颤音中退回来,复又以慷慨激昂的亮声,震慑荒林,如同刀锋从脸面削过。送行者怒目圆睁,头发直竖,似乎把帽子都要顶起来。《燕丹子》指出了一个《史记》所无的细节:“血勇之人”夏扶,只因不能随荆轲同行,突然拔剑刎颈,他是希望自己的魂,跟上荆轲,并壮行色。
荆轲的声音突然变得暗哑,宛如赤铁淬水。他仰头,深深吸气,据说吐出的气浪化作了一匹白虹,他用尽力气高唱:“探虎穴兮入蛟宫,仰天呼气兮成白虹。”
一道白虹拔地而起,历久不散。虹起的地方后来就叫“北白虹”,虹落的地方就叫“南白虹”,这两个村名沿用至今,依旧佐证着这个峭拔的血性场景。
在高渐离的筑声远处,荆轲上车就走,连头也不曾回一下。那道罕见的“白虹”呢?是否已经凌空而下锲进了荆轲的头骨?他的表情,就像箱子里樊於期的头颅,就像车边夏扶血溅一地的身躯……
太子丹送荆轲到易水并非就此折回,而是涉过易水,他仍不肯回銮,一直送到易县西南的孔山,才洒泪作别。这一段三十华里的路途,便叫做“送荆径”。在这条不归路上,荆轲完成了他从“游民”到“上卿”、从“刺客”到“义士”的人格蜕变。
“送荆径”早湮没于历史的尘烟,但有无数人子在此徘徊过。崇祯十三年(1640),陈子龙为母丧服满,入都途中路过易水,写下了沉郁顿挫的《渡易水》:
并刀昨夜匣中鸣,
燕赵悲歌最不平;
易水潺湲云草碧,
可怜无处送荆卿。
并刀如水,白虹贯日。并刀就是出自古晋地并州之利刃。想来聂政刺杀韩相侠累,使用的应该是并刀,不然,他如何可以手刃三十七人?!其实,陈子龙如果心中有筑,如同陶渊明置身于无弦琴,那荆轲逼视死亡的眼神,想来可以在乐声里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