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一则错误板书的透视与叩问

来源 :教育研究与评论(课堂观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yang12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板书是一节课的脉络体现,是整堂课教学内容的高度凝练,是重要的教学内容。板书是写给学生看的。面对黑板上这么明显的错误,学生却不敢指出,在真实生活、真实问题前,集体选择了噤声,不免令人唏嘘。其实,课堂上的学生不仅仅是教育的对象,他们也是老师,真正的教学是师生的创造与互动。
  关键词:板书;教学意义;集体噤声;学生观
  诚如《礼记》所云,真正的学习当“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前不久的一次市级赛课,我有幸成为学习者,认真地聆听、记录、思考。
  上午第二节课,小学六年级的道德与法治课。当教学进行到第15分钟的时候,我突然发现:板书中漏写了一个字,“宪法是根本法”变成了“宪法是根法”!
  作为听众的我,真为执教老师捏了一把汗:她什么时候才能发现这个错误并纠正呢?时间一分一秒地流逝,我如坐针毡。当课进行到第35分钟时,教师终于纠正了这个错误:“刚才在小组讨论时,有同学小声地提醒我‘老师的板书错了’,谢谢这位同学的提醒。”接着,将板书补充完整。
  不久,这节课在下课铃声中结束。这个板书错误似乎是课堂中不值一提的小插曲,可是,真的没有什么值得我们审思的吗?
  审思之一:课堂的板书给谁看?——对板书教学意义的叩问
  板书是一节课的脉络体现,是在师生学习交往、情感互動之时的自然生成,是整堂课教学内容的高度凝练,具有概括性、条理性、逻辑性和规范性。“宪法是根本法”这几个字,是本课的题目,毫无疑问是最重要的教学内容。什么是根本法?为什么是根本法?根本法意味着什么?这是需要准确厘清和界定的。可是,为什么当教师将这么重要的课题写错,在漫长的35分钟里,没有一个学生发现?这节课,学生关注板书了吗?学生理应关注板书却忽略了它,我们又该以怎样的方式改变这“不经意的轻视”,引导学生重拾对板书的“瞩目”呢?
  如果学生没有关注板书,那么教师的板书是写给谁看的?给评委?给观课教师?学生若不关注,那么板书的意义与价值何在?我想起一些公开课上,教师常在讲课的过程中忘记了板书,而在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时悄悄把板书补上去。显然,这类板书的存在是为了给听课老师记录,为了告诉听课老师“我”的教学设计与思考。板书,已经远离教学本身,成为其形式上的附庸,这是值得我们深刻反思的。
  我又进而回顾这节课:教师是什么时候写的板书?当时有学生在场吗?教师让学生齐读课题了吗?原来,教师写课题的时候学生还没有进入教室;在整个导入和教学环节,教师也不曾让学生再次关注课题的板书。于是,课题就这样错误地在黑板上挂了35分钟之久……这就带来另一个问题:课题需要板书吗?课题何时板书为宜?课题板书之后还会有与此相关的教学环节吗?课题的板书难道就是为了体现教学的完整性,而作为一种摆设存在吗?
  审思之二:学生真的没有看到漏字的板书吗?——对学生“集体噤声”的叩问
  道德与法治是一门教会学生求真、求善、求美的课程,教师在设计意图和教学反思中,常常这样写道:引导学生直面真实生活中的真问题,在真实的情境中去真正地解决问题……“三真”理论被我们高擎在手。可是,面对黑板上这么明显的板书错误,学生却不敢指出,在真实生活、真实问题前,学生集体选择了“噤若寒蝉”“知而不言”,真话如骨鲠在喉,不敢吐露?
  我考虑可能有这样几种原因:第一种,这是一节市级赛课,在这么重要的场合下如果指出老师的问题,就是让老师难堪,下不了台,影响老师赛课成绩,也许带班老师在课前也有温馨的提醒和具体的要求;第二种,该班学生平时的课堂上师生互动形式大多呈单一线性状态,学生主动质疑、主动提出问题的机会寥寥无几,所以,在公开课上,学生不敢质疑、讷于质疑;第三种,同学相互之间你看我、我看你,你不说,我也就不多事了,“少说为妙”、不当“出头椽子”的成人社会思维,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
  需要进一步探讨的是原因背后的教学伦理和师生关系。教师之于学生而言,亦师亦友,教学的民主、平等、自由、安全都应该在每一堂课中得到实实在在的彰显,尤其是给每一位学生真真切切的获得感。我以为,这是教学的应有之义,如此,才能实现教书育人、立德树人,教师才能成为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
  假设为第一种原因:公开课就不能指出老师的错误吗?相反,公开课更应该呈现敢说、敢为的学习状态。我们是不是应该告诉学生,公开课和家常课一样,“说真话,吐真言”永远是你们的第一权利,无论何时、何地?
  假设为第二种原因:有意义的学习应侧重“问”而不是“知”,道德与法治课堂,是不是该给学生更多的主动质疑、主动思考、主动批判的机会,真正体现课堂上“儿童在场”的教育理念,让道德与法治课堂呈现活泼的生命样态?
  假设为第三种原因:我们更要让学生在真实的课堂情境中做真实的自己,而不是随波逐流、盲目从众,要倡导“吾爱吾师,尤爱真理”,践行陶行知先生反复强调的真教育——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审思之三:如何对待“学生指出老师错误”这一行为?——对教师应持有什么样的学生观的叩问
  现场赛课时,教师肯定了那位指出她错误的学生,并且报之以感谢,处理得很好。这位指出老师错误的学生,可谓给老师“留足了面子”。因为,他没有站起来大声地指出老师的错误,而是选择在小组合作时,待老师走到其小组面前时,悄悄地将信息传递给老师。这样的“小心机”想来也挺可爱。其实,这是多么珍贵的教育资源啊!课堂上的学生仅仅是教育的对象吗?学生又何尝不是我们的老师呢?这个学生不就给大家上了生动的一课吗?从这个意义上说,学生也是老师,真正的教学是师生的互动与创造。
  再假设,日常教学中,甚至是公开课时,有一位学生于大庭广众之下,毫不顾忌地指出老师的常识性错误,这样的学生该肯定吗?该得到表扬吗?当然!因为这位学生敢于挑战教师——知识的权威,敢于批判教师——知识的专业代言人。多么可贵!如果一位教师的课堂,能让学生勇敢地起立指出教师的错误,这证明该教师一定是一位成功的教师——在他的课堂上,学生是“安全的”,师生关系是和谐相融的。因为,在他眼中,学生是作为独立个体的生命体,是有血有肉、能思想的学习主体,是具有无限可能性的未来。那位冒失地对教师的教学提出异议的学生,没准就因为老师的一句肯定,从此拥有改变世界的勇气与力量了呢!
  写到这里,我不禁想起一则经典的教育案例——
  苏格拉底发现他的学生太迷信他的学说,缺乏主见,于是有了下面的故事:一天,他从短袍中掏出一个苹果告诉弟子们,这是他刚从果园里摘下的一个苹果,请弟子们闻闻苹果的味道。几十个弟子闻过后都说闻到了苹果的香味。只有最后回答的柏拉图说了一个与众不同的答案——什么味道也没有。而老师却说只有他答对了。其他弟子困惑了:那明明是一个熟透的苹果,怎么会没有香味?那么多人都闻到了,而柏拉图竟然没有闻到香味?当弟子们奉命再传看那个苹果时,个个傻眼了,如坠云雾——怎么会是一个蜡做的苹果?
  这则案例带来的教学启示,值得我们久久回味。
  这次听课,一则不小心写漏字的板书,带给我深远的思考。我会将这样的思考投射于自己的课堂中,在用心行走的教学之路上,探寻更多细节的力量。
其他文献
摘要: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文言文所占的比重大幅度提高,可见编者对其的重视。除了课内指定的文言文篇目,课外一些文质兼美的文言文也日益出现在一些学校的推荐阅读书目中。顺势建构课外文言文分级阅读体系,使教师能够根据儿童的不同年龄、不同年段、不同认知能力、不同阅读水平,选取适宜的文言文阅读目标、阅读内容、阅读课型和阅读活动,使学生更好地感知文言文的文字味、文学味、文化味。  关键词:文言文;分级阅读;统编教
摘 要:新冠疫情期间,通过线上初中英语课堂教学观课分析,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反思总结了线上教学存在的实际问题,提出了优化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的几点建议,比如加强理论学习,深入开展教研;巧设计,促成效;自主学习,强化预习;优选网络资源,丰富教学内容。努力践行、落实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实现学科育人目标。  关键词:中学英语;线上课堂教学;问题;建议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
以“硫酸的工业制法”为例进行教学设计,将互联网与化学教学中的各个环节进行融合,由此可创新化学课堂教学模式。即在课前预习环节以课题为任务驱动,学生从网络上搜索信息,然后在微信公众号平台学习微课;在课堂教学环节进行小组间交流——既有面对面交流,又可以在班级微信群中交流,扩大了交流范围;在教学评价环节,应用问卷星对学生进行学习评价,如此评价数据更全面快捷,同时又可以应用于线上、线下教学。
摘 要:以续写为导向的高中英语小说赏读模式以产出导向法为理论基础,凸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支架作用,对优化高中英语读后续写教学有着较强的实践指导意义。它以“输出驱动—输入促成—多元评价”为主要教学流程,旨在通过有针对性的输入,从内容、语言、结构三方面促成输出,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语用能力。   關键词:读后续写教学;产出导向法;英语小说赏读  一、引言  作为高考英语写作的一种题型,读后续写具有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