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案例背景
在教学实践中,综合实践活动具有超越教材、超越课堂、超越教师的新课程元素,使教学主题分解、课堂活动指导,成为实践活动过程中的难点。一段时间以来,我们根据“概念图”的表达原理,尝试对宏观、宽泛的教学主题进行分解,使之发散、拓展成为教学主题框架下一个个具体可操作的课时活动,引领教师走出了面对宏观、宽泛的教学主题无从下手的窘境,逐步唤醒了教师的课程意识,使课程资源建设从自发转为自觉的行为。在具体的活动指导过程中,我们尝试以问题为线索,整合多种活动因素预设实践活动环节,以提高活动的有效性,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友谊之旅》就是以这样的认识和做法为前提,由宏观、宽泛的教学主题《我们的情感世界》分解、拓展而来,可操作的课时活动。
这个活动,并不仅仅在于通过亲历体验引导学生认识、理解、把握友情,更重要的是在体验和活动的过程中逐步树立学生的自我反思意识,培养沟通交往能力,塑造团队合作精神,不断提升综合素养。
第一次活动
时间:2007年6月。
地点:苏州新区实验小学。
性质:市区优质课评比,借班上课。
活动主体:小学五年级学生。
活动主题:我们的情感世界(大主题)。
拓展课题:友谊之旅(主题分解后,在其框架下可操作的具体活动之一)。
学情分析
一、几个难点
本次活动的指导对象为小学五年级学生,就其年龄特征而言,有一定的自主意识,有一定的生活实践能力。本次活动指导,有以下几个难点:其一,我对小学中年级学生活动的倾向、兴趣和方式方法体会较多,比较而言,适合中年级学生的活动指导策略,对高年级不一定行得通;其二,这次活动指导,是参加苏州市教科院举办的市区评优课活动,采取借班上课的方式进行,对学生情况比较生疏;其三,准备时间很紧,教科院提前两天在网站公布借班教学主题,鉴于本课程没有教材,需要在实践中进行建设的特殊性,在两天时间内要把握主题内涵,进行相关的活动设计,准备相关的活动资源,存在一定困难。
二、解决方法
针对中、高年级学生因年龄特点可能导致的活动参与度和有效度的差异,拟设计比较严谨的、更适合五年级学生的活动体验环节,如调查采访、合作探究等;虽然因借班上课,时间紧,把握教学主题有困难,但是准备通过“概念图”的表达原理,合理地分解、拓展主题,使原本宏观、宽泛的教学主题拓展、发散为若干具体可操作的活动系列,从中选择比较合适的入手。
课前准备
教师:调查采访纲要1份,探究方案建议1份。
学生:卡纸、彩笔等材料和剪刀、胶水等工具。
活动目的
通过体验活动,感受身边的友谊,增进身边的友谊,营造一个和睦相处的生活学习环境。
活动流程
一、创设情境
采用谈话的方法创设活动情境,告诉学生:我和他们虽然相处时间不长,但是能够相互关心和帮助,这就是我们情感世界中“友谊”的表现。由此引出课时活动的主题,并潜移默化地让学生了解“友谊”只是情感的表现形式之一。
二、分层递进
1.调查采访
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调查采访活动,教师提供调查采访纲要,内容是了解大家是否关注过身边的友谊。综合实践活动强调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在生活化的活动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以帮助学生问题意识的形成。基于以上认识,设计这个环节,目的是引导学生通过调查采访的模拟体验,感悟到友谊就在自己身边,学会关注身边的友谊。同时,尝试将自己在体验活动中的困惑、收获在班级中提出、表达、交流。
2.合作探究
通过“调查采访”,学生意识到友谊就在身边,那么,怎样才能在日常生活中赢得友谊,把握友谊呢?采用“想一想、议一议、写一写”的方法,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展开探究活动,寻求多种合情合理的好办法。教师为学生提供“探究方案建议”,便于引导学生有效合作。研讨活动结束后,作班级交流。
3.真情告白
这个环节建立在刚才研讨认知的基础上,鼓励学生提起勇气,敞开心怀,向自己的同学真诚地问候,建立起纯真的友谊;说一声道歉,找回失去的友谊,找到自己想交流的同学,尽情地表白!(播放背景音乐)交流结束后,请学生说说此时此刻的感受。
4.做友谊卡
请学生拿出准备好的常用工具、材料等,做一份友谊卡,写上自己最想说的话。学生做好友谊卡,把它送给自己的朋友!
三、总结拓展
经历了以上四个主要的活动环节,学生意识到友谊易得,但又难得。虽然就在身边,但要使友谊之花常开不败,也需要精心呵护。这个环节是本次活动指导的尾声,主要目的是用谈话引导的方法,进行教学活动总结。同时,用简练的语言启迪学生,发散他们的思维,引出“情感”活动的又一个系列:
“今天,我们踏上了友谊之旅,学会了关注身边的友谊,成功建立了真诚的友谊,也懂得了要呵护来之不易的友谊。在我们的情感世界中,有友情,有亲情,有喜怒哀乐,有惊恐惑疑;在丰富的情感世界中,不但可以踏上友谊之旅,还可以踏上亲情之旅、感恩之旅……这些,留待我们课后去思考。”
教学反思
这次活动指导虽然有所收获,但是还存在不少问题:“学习卡”的教学引导作用体现还不够细致,一些重要的活动因素仍需进一步整合,动态分组的策略还没有落实到位……
一、运用“概念图”表达原理,拓展教学主题
“我们的情感世界”是一个宏观、宽泛的教学主题,这样的“主题源”,蕴含着巨大的拓展空间。虽然准备时间有限,但是依据“概念图”的表达原理,还是较好地把握了教学主题的拓展与发散,把“一级主题”“我们的情感世界”分解、拓展为“二级主题”“我们的亲情”、“我们的友情”……从中选择了“友情”主题,继续分解、拓展为“三级主题”、“四级主题”……构成了友情主题系列。《友谊之旅》就是把教学主题不断分解、拓展后,属于“友情”主题系列中的一个具体可操作的活动。教学实践证明,这样的方法能较全面深入地把握教学主题的内涵。
二、尝试“问题链”引导策略,有效开展活动
《友谊之旅》的目标定位很明确,通过活动,除了锻炼学生掌握一些技术层面的东西,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善于反思、善于沟通、善于合作,把握友谊,奠基人生。主要的活动环节分别是“调查采访”、“合作探究”、“真情告白”、“做友谊卡”。
基于“以活动为中心,以问题为线索,以生活为内容,以综合为取向,以发展为目标”的课程实践阶段性认识,用“问题链”串起了这些活动环节,引导学生在实践体验中逐步学会通过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通过反思分析问题、研究问题,通过沟通总结问题、解决问题,在实际行动中升华友谊,持久友谊,改变思考问题和做人的方式。最后的总结拓展是为了启迪学生产生“新的问题”,为下一个主题活动打下伏笔。
三、加强“整合型”教学预设,促进多元发展
由于准备时间有限,这次活动还有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特别是课程的四大指定领域——“研究性学习”、“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在使用“问题策略”串联起若干活动要素的过程中,有些重要的活动因素,如信息技术教育还没有整合进去。
另外,五年级的学生对调查采访类的活动体验并不是很多,实践经验不够。对于活动过程中的动态分组,因为多种因素还没有落实到位。在有限的课堂活动时空中,怎样才能有效地提升学生多层面的能力,为将来在更加开放的时空情境下活动做好铺垫呢,这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
拟进行第二次活动指导,调整指导思路、探寻指导策略;充分预设,以期灵感生成;整合新的活动因素,让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更大的调动和体现,有效促进学生多元发展。
第二次活动
时间:2007年9月。
地点:苏州工业园区星海学校。
性质:校级示范课。
活动主体:小学五年级学生。
活动主题:我们的情感世界(大主题)。
拓展课题:友谊之旅(主题分解以后,在其框架下可操作的具体活动之一)。
学情分析
本次活动指导为学校示范课性质,为了与第一次授课进行对比研究,并把反思所得用于实践指导,在本校同样采取借班上课的形式,也不与学生整班接触见面。但是,为了活动的需要,有意在课外自然地接触若干学生,但不提上课的事。以前没有在这个班级任过课,我也不要求班主任老师过于强调上课的事,尽量使活动指导处于常态,为以后使典型课在常态环境中得以实施铺垫实践基础。
因为考虑到我与该班大多数学生互不了解,对他们的活动能力不能作出比较精准的判断,所以,在教研反思的基础上,决定把“调查采访纲要”细化为体现教法和学法的“调查采访表”,把“探究方案建议”细化为操作性更强的“探究方案表”,以备在学生活动能力和生活经验有限的情况下,也能较顺利地完成活动目标。另外,本校信息技术教育环境较好,因此,考虑在活动环节中渗透信息技术教育的活动因素,进一步整合课程,指定活动领域,开展有效活动。
课前准备
教师:调查采访表1份(经过细化),探究方案表1份(经过调整)。
学生:卡纸、彩笔等材料和剪刀、胶水等工具。
活动目的
● 知识目标:知道友谊是情感表现的一种,同学间建立起真诚、持久的友谊,有利于大家的和谐发展。
● 能力目标:通过活动,提高调查采访能力、合作探究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动手制作能力,提升综合素养。
● 情感目标:通过活动,学会关注身边的友谊,建立真诚的友谊,呵护友谊之花长开不败,为成功人生奠定基础。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境
强调情境创设的“身临其境、直观体验”的方法,对于这次相对比较严谨的话题,我采取的主要是谈话引导法:
“同学们,我们相识不过两天,但是在交往的过程中,我们温暖的眼神、亲切的话语、真诚的关怀、愉快的感受,却像多年的朋友。在我们的情感世界中,这种友好的情谊,就是友谊。(板书)这节课,我们将继续踏上友谊之旅,感受它带来的美好体验。”
通过谈话引导学生回忆起前天初识的情景,以唤起美好的回忆,感受友谊无处不在,并由此引出课题板书。
二、分层递进
1.调查采访——关注身边的友谊
提供调查采访表,以3~5人的小组为单位开展调查采访活动,了解大家对友谊的关注,为时5分钟左右。
调查采访活动结束后,请学生谈谈自己在模拟式的调查采访中发现了什么、体会到了什么。通过活动体验和交流汇报,感受友谊就在身边。交流的时间也控制在5分钟以内。
模拟式调查采访的目的是通过这种形式的体验活动,让学生在关注友谊就在身边的同时,提高沟通交往的能力。在今后的生活体验中,也能从今天的调查采访表中得到启发,自己拟订调查纲要。更重要的是,通过类似“调查采访表”这种体现教法和学法的“学习卡”的应用,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提高生活能力。因此,在这次活动指导中,细化了调查采访表,体现了引导过程,使学生在体验这个环节的活动时,能有所依据地活动,不会因缺乏经验而手足无措。
2.合作探究——建立真诚的友谊
这个环节采用“想一想、议一议、写一写”的方法,以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展开活动,寻求建立友谊的多种合情合理的方式。各小组合作完成“建立真诚的友谊”探究方案表,并作班级交流。探究与交流的时间控制在10分钟左右。
这次活动指导,增加了活动过程中给学生动态分组的要求。要求学生在进行本环节活动的时候,不必拘泥于原有的座位,可以根据活动需要,重新选择合适的合作伙伴,可以是组内微调,也可以是组际调整。这其实是活动过程中为了提高活动效果,根据学生活动需要进行小组重组的策略体现。同时,请其中一个小组到实物展示台参加讨论、填写合作方案表。教师巡视,加强过程指导。
3.真情告白——感受真挚的友谊
这个环节的学生活动分两块同时进行:一方面,鼓励各活动小组的成员选择要增进友谊的对象,或表示歉疚之意,或表达感激之情,或细语交流思想,从中感受同学之间真诚、可贵的友谊。另一方面,请一些学生把大家的活动场面或照相,或摄影,进行合理记录。时间控制在5分钟左右。最后,请学生说说真情告白后的感受。时间控制在3分钟左右。
4.做友谊卡——呵护如花的友谊
通过“画一画、剪一剪、贴一贴”等方法,做一张友谊卡。做好友谊卡的学生可以离开座位,把满载着真情的友谊卡送给自己的好朋友,进一步增进友谊。在学生做友谊卡的同时,刚才拍照的学生把拍到的“真情告白”阶段活动照片导入电脑,教师指导学生利用软件模板输出有背景音乐的动态影集,与台下做友谊卡的场面互动,渗透信息技术教育的因素。时间控制在10分钟左右。
三、总结拓展
把第一次授课时教师做总结的做法改为请学生说说今天活动的收获,强化学生主体参与度。继续请学生说说对情感世界其他方面的认识,发散学生思维,为主题的继续拓展作铺垫,让学生带着思考走出课堂。
教学反思
在第一次活动指导并加以反思的基础上,对活动的具体指导策略有了新的认识和体会,通过策略调整,第二次活动指导有了新的收获。
一、巧用学习表单,渗透教学思想
五年级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活动不可避免地要体现一个从扶到放的过程。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在教学过程和策略指导上有区别。学生是活动的主体,综合实践活动强调的是学生的亲历体验,不强求系统知识的掌握。教师以指导者的身份出现,更多时候是在一定框架下放手让学生自主实践、自我体验,适时给予关键的点拨。我通常的做法是给学生一张学习卡。在第二次活动指导中,我细化了有关学习卡,使学生的调查采访和合作探究活动有据可依,有章可循,既有一定框架和规范,但又有一定的自主空间,较好地锻炼并培养了学生沟通、合作的能力。
二、活用分组策略,提高活动效果
在进行第二次活动指导的时候,我采用了在活动过程中动态分组的策略,主要在于使学生在整个活动的不同环节中,以体验感受为基础,不断寻求自己合适的合作伙伴。这种动态调整有利于活动资源的动态平衡,能实现活动的优质资源互补,以达到活动效果的最优化。在活动之初,即调查采访阶段,学生的分组是自发的。在调查采访和交流的过程中,不同小组开始自发出现了组间交流,他们自己在寻求同类资源的互补。在调查采访结束的时候,因为小组间的人力资源差异,出现了比较明显的活动效果的差异,所以,我引导学生在第二个环节重组小组,以寻求效果的最佳化。真情告白阶段的自主告白,就是又一次动态分组,做友谊卡的小组,也不是绝对固定的。
三、运用整合手段,提升综合素养
“以研究性学习为引领,以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为技术支撑,以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为研究性学习的落脚点”是我们在课程实践中的又一个阶段性认识。
《友谊之旅》活动课的主线以研究性学习为引领,通过调查采访、合作探究等活动体验,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学会调查访问,善于沟通交往;真情告白的环节,是为了正视自身,与人和谐相处,增强社会责任感;做友谊卡的环节渗透了劳动与技术教育的因素,通过这样的活动体验,在行动中升华友谊。虽然在常态化的活动指导中,并不一定必须把指定领域的要素都整合在每次活动指导中,但作为一次示范,我们还是力求精细、完整地在教学实践中体现教学思想。我们请学生当场拍摄自己的活动场景,把抓拍的这些生动的活动场面,利用技术手段在学生做友谊卡的时候予以重现,以唤起学生的回忆;创设情境,渗透了信息技术教育的因素,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信息素养。
两次活动指导,活动的大体框架是被认可的。随着理论学习和教学实践的深入,教师在观念上有了新的变化,具体体现在指导策略上产生了一些调整;学生也切实体会到,通过课程实践,自身的综合素养获得很大提高。可以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助推器,是学生多元成长的奠基石。
在教学实践中,综合实践活动具有超越教材、超越课堂、超越教师的新课程元素,使教学主题分解、课堂活动指导,成为实践活动过程中的难点。一段时间以来,我们根据“概念图”的表达原理,尝试对宏观、宽泛的教学主题进行分解,使之发散、拓展成为教学主题框架下一个个具体可操作的课时活动,引领教师走出了面对宏观、宽泛的教学主题无从下手的窘境,逐步唤醒了教师的课程意识,使课程资源建设从自发转为自觉的行为。在具体的活动指导过程中,我们尝试以问题为线索,整合多种活动因素预设实践活动环节,以提高活动的有效性,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友谊之旅》就是以这样的认识和做法为前提,由宏观、宽泛的教学主题《我们的情感世界》分解、拓展而来,可操作的课时活动。
这个活动,并不仅仅在于通过亲历体验引导学生认识、理解、把握友情,更重要的是在体验和活动的过程中逐步树立学生的自我反思意识,培养沟通交往能力,塑造团队合作精神,不断提升综合素养。
第一次活动
时间:2007年6月。
地点:苏州新区实验小学。
性质:市区优质课评比,借班上课。
活动主体:小学五年级学生。
活动主题:我们的情感世界(大主题)。
拓展课题:友谊之旅(主题分解后,在其框架下可操作的具体活动之一)。
学情分析
一、几个难点
本次活动的指导对象为小学五年级学生,就其年龄特征而言,有一定的自主意识,有一定的生活实践能力。本次活动指导,有以下几个难点:其一,我对小学中年级学生活动的倾向、兴趣和方式方法体会较多,比较而言,适合中年级学生的活动指导策略,对高年级不一定行得通;其二,这次活动指导,是参加苏州市教科院举办的市区评优课活动,采取借班上课的方式进行,对学生情况比较生疏;其三,准备时间很紧,教科院提前两天在网站公布借班教学主题,鉴于本课程没有教材,需要在实践中进行建设的特殊性,在两天时间内要把握主题内涵,进行相关的活动设计,准备相关的活动资源,存在一定困难。
二、解决方法
针对中、高年级学生因年龄特点可能导致的活动参与度和有效度的差异,拟设计比较严谨的、更适合五年级学生的活动体验环节,如调查采访、合作探究等;虽然因借班上课,时间紧,把握教学主题有困难,但是准备通过“概念图”的表达原理,合理地分解、拓展主题,使原本宏观、宽泛的教学主题拓展、发散为若干具体可操作的活动系列,从中选择比较合适的入手。
课前准备
教师:调查采访纲要1份,探究方案建议1份。
学生:卡纸、彩笔等材料和剪刀、胶水等工具。
活动目的
通过体验活动,感受身边的友谊,增进身边的友谊,营造一个和睦相处的生活学习环境。
活动流程
一、创设情境
采用谈话的方法创设活动情境,告诉学生:我和他们虽然相处时间不长,但是能够相互关心和帮助,这就是我们情感世界中“友谊”的表现。由此引出课时活动的主题,并潜移默化地让学生了解“友谊”只是情感的表现形式之一。
二、分层递进
1.调查采访
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调查采访活动,教师提供调查采访纲要,内容是了解大家是否关注过身边的友谊。综合实践活动强调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在生活化的活动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以帮助学生问题意识的形成。基于以上认识,设计这个环节,目的是引导学生通过调查采访的模拟体验,感悟到友谊就在自己身边,学会关注身边的友谊。同时,尝试将自己在体验活动中的困惑、收获在班级中提出、表达、交流。
2.合作探究
通过“调查采访”,学生意识到友谊就在身边,那么,怎样才能在日常生活中赢得友谊,把握友谊呢?采用“想一想、议一议、写一写”的方法,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展开探究活动,寻求多种合情合理的好办法。教师为学生提供“探究方案建议”,便于引导学生有效合作。研讨活动结束后,作班级交流。
3.真情告白
这个环节建立在刚才研讨认知的基础上,鼓励学生提起勇气,敞开心怀,向自己的同学真诚地问候,建立起纯真的友谊;说一声道歉,找回失去的友谊,找到自己想交流的同学,尽情地表白!(播放背景音乐)交流结束后,请学生说说此时此刻的感受。
4.做友谊卡
请学生拿出准备好的常用工具、材料等,做一份友谊卡,写上自己最想说的话。学生做好友谊卡,把它送给自己的朋友!
三、总结拓展
经历了以上四个主要的活动环节,学生意识到友谊易得,但又难得。虽然就在身边,但要使友谊之花常开不败,也需要精心呵护。这个环节是本次活动指导的尾声,主要目的是用谈话引导的方法,进行教学活动总结。同时,用简练的语言启迪学生,发散他们的思维,引出“情感”活动的又一个系列:
“今天,我们踏上了友谊之旅,学会了关注身边的友谊,成功建立了真诚的友谊,也懂得了要呵护来之不易的友谊。在我们的情感世界中,有友情,有亲情,有喜怒哀乐,有惊恐惑疑;在丰富的情感世界中,不但可以踏上友谊之旅,还可以踏上亲情之旅、感恩之旅……这些,留待我们课后去思考。”
教学反思
这次活动指导虽然有所收获,但是还存在不少问题:“学习卡”的教学引导作用体现还不够细致,一些重要的活动因素仍需进一步整合,动态分组的策略还没有落实到位……
一、运用“概念图”表达原理,拓展教学主题
“我们的情感世界”是一个宏观、宽泛的教学主题,这样的“主题源”,蕴含着巨大的拓展空间。虽然准备时间有限,但是依据“概念图”的表达原理,还是较好地把握了教学主题的拓展与发散,把“一级主题”“我们的情感世界”分解、拓展为“二级主题”“我们的亲情”、“我们的友情”……从中选择了“友情”主题,继续分解、拓展为“三级主题”、“四级主题”……构成了友情主题系列。《友谊之旅》就是把教学主题不断分解、拓展后,属于“友情”主题系列中的一个具体可操作的活动。教学实践证明,这样的方法能较全面深入地把握教学主题的内涵。
二、尝试“问题链”引导策略,有效开展活动
《友谊之旅》的目标定位很明确,通过活动,除了锻炼学生掌握一些技术层面的东西,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善于反思、善于沟通、善于合作,把握友谊,奠基人生。主要的活动环节分别是“调查采访”、“合作探究”、“真情告白”、“做友谊卡”。
基于“以活动为中心,以问题为线索,以生活为内容,以综合为取向,以发展为目标”的课程实践阶段性认识,用“问题链”串起了这些活动环节,引导学生在实践体验中逐步学会通过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通过反思分析问题、研究问题,通过沟通总结问题、解决问题,在实际行动中升华友谊,持久友谊,改变思考问题和做人的方式。最后的总结拓展是为了启迪学生产生“新的问题”,为下一个主题活动打下伏笔。
三、加强“整合型”教学预设,促进多元发展
由于准备时间有限,这次活动还有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特别是课程的四大指定领域——“研究性学习”、“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在使用“问题策略”串联起若干活动要素的过程中,有些重要的活动因素,如信息技术教育还没有整合进去。
另外,五年级的学生对调查采访类的活动体验并不是很多,实践经验不够。对于活动过程中的动态分组,因为多种因素还没有落实到位。在有限的课堂活动时空中,怎样才能有效地提升学生多层面的能力,为将来在更加开放的时空情境下活动做好铺垫呢,这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
拟进行第二次活动指导,调整指导思路、探寻指导策略;充分预设,以期灵感生成;整合新的活动因素,让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更大的调动和体现,有效促进学生多元发展。
第二次活动
时间:2007年9月。
地点:苏州工业园区星海学校。
性质:校级示范课。
活动主体:小学五年级学生。
活动主题:我们的情感世界(大主题)。
拓展课题:友谊之旅(主题分解以后,在其框架下可操作的具体活动之一)。
学情分析
本次活动指导为学校示范课性质,为了与第一次授课进行对比研究,并把反思所得用于实践指导,在本校同样采取借班上课的形式,也不与学生整班接触见面。但是,为了活动的需要,有意在课外自然地接触若干学生,但不提上课的事。以前没有在这个班级任过课,我也不要求班主任老师过于强调上课的事,尽量使活动指导处于常态,为以后使典型课在常态环境中得以实施铺垫实践基础。
因为考虑到我与该班大多数学生互不了解,对他们的活动能力不能作出比较精准的判断,所以,在教研反思的基础上,决定把“调查采访纲要”细化为体现教法和学法的“调查采访表”,把“探究方案建议”细化为操作性更强的“探究方案表”,以备在学生活动能力和生活经验有限的情况下,也能较顺利地完成活动目标。另外,本校信息技术教育环境较好,因此,考虑在活动环节中渗透信息技术教育的活动因素,进一步整合课程,指定活动领域,开展有效活动。
课前准备
教师:调查采访表1份(经过细化),探究方案表1份(经过调整)。
学生:卡纸、彩笔等材料和剪刀、胶水等工具。
活动目的
● 知识目标:知道友谊是情感表现的一种,同学间建立起真诚、持久的友谊,有利于大家的和谐发展。
● 能力目标:通过活动,提高调查采访能力、合作探究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动手制作能力,提升综合素养。
● 情感目标:通过活动,学会关注身边的友谊,建立真诚的友谊,呵护友谊之花长开不败,为成功人生奠定基础。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境
强调情境创设的“身临其境、直观体验”的方法,对于这次相对比较严谨的话题,我采取的主要是谈话引导法:
“同学们,我们相识不过两天,但是在交往的过程中,我们温暖的眼神、亲切的话语、真诚的关怀、愉快的感受,却像多年的朋友。在我们的情感世界中,这种友好的情谊,就是友谊。(板书)这节课,我们将继续踏上友谊之旅,感受它带来的美好体验。”
通过谈话引导学生回忆起前天初识的情景,以唤起美好的回忆,感受友谊无处不在,并由此引出课题板书。
二、分层递进
1.调查采访——关注身边的友谊
提供调查采访表,以3~5人的小组为单位开展调查采访活动,了解大家对友谊的关注,为时5分钟左右。
调查采访活动结束后,请学生谈谈自己在模拟式的调查采访中发现了什么、体会到了什么。通过活动体验和交流汇报,感受友谊就在身边。交流的时间也控制在5分钟以内。
模拟式调查采访的目的是通过这种形式的体验活动,让学生在关注友谊就在身边的同时,提高沟通交往的能力。在今后的生活体验中,也能从今天的调查采访表中得到启发,自己拟订调查纲要。更重要的是,通过类似“调查采访表”这种体现教法和学法的“学习卡”的应用,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提高生活能力。因此,在这次活动指导中,细化了调查采访表,体现了引导过程,使学生在体验这个环节的活动时,能有所依据地活动,不会因缺乏经验而手足无措。
2.合作探究——建立真诚的友谊
这个环节采用“想一想、议一议、写一写”的方法,以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展开活动,寻求建立友谊的多种合情合理的方式。各小组合作完成“建立真诚的友谊”探究方案表,并作班级交流。探究与交流的时间控制在10分钟左右。
这次活动指导,增加了活动过程中给学生动态分组的要求。要求学生在进行本环节活动的时候,不必拘泥于原有的座位,可以根据活动需要,重新选择合适的合作伙伴,可以是组内微调,也可以是组际调整。这其实是活动过程中为了提高活动效果,根据学生活动需要进行小组重组的策略体现。同时,请其中一个小组到实物展示台参加讨论、填写合作方案表。教师巡视,加强过程指导。
3.真情告白——感受真挚的友谊
这个环节的学生活动分两块同时进行:一方面,鼓励各活动小组的成员选择要增进友谊的对象,或表示歉疚之意,或表达感激之情,或细语交流思想,从中感受同学之间真诚、可贵的友谊。另一方面,请一些学生把大家的活动场面或照相,或摄影,进行合理记录。时间控制在5分钟左右。最后,请学生说说真情告白后的感受。时间控制在3分钟左右。
4.做友谊卡——呵护如花的友谊
通过“画一画、剪一剪、贴一贴”等方法,做一张友谊卡。做好友谊卡的学生可以离开座位,把满载着真情的友谊卡送给自己的好朋友,进一步增进友谊。在学生做友谊卡的同时,刚才拍照的学生把拍到的“真情告白”阶段活动照片导入电脑,教师指导学生利用软件模板输出有背景音乐的动态影集,与台下做友谊卡的场面互动,渗透信息技术教育的因素。时间控制在10分钟左右。
三、总结拓展
把第一次授课时教师做总结的做法改为请学生说说今天活动的收获,强化学生主体参与度。继续请学生说说对情感世界其他方面的认识,发散学生思维,为主题的继续拓展作铺垫,让学生带着思考走出课堂。
教学反思
在第一次活动指导并加以反思的基础上,对活动的具体指导策略有了新的认识和体会,通过策略调整,第二次活动指导有了新的收获。
一、巧用学习表单,渗透教学思想
五年级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活动不可避免地要体现一个从扶到放的过程。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在教学过程和策略指导上有区别。学生是活动的主体,综合实践活动强调的是学生的亲历体验,不强求系统知识的掌握。教师以指导者的身份出现,更多时候是在一定框架下放手让学生自主实践、自我体验,适时给予关键的点拨。我通常的做法是给学生一张学习卡。在第二次活动指导中,我细化了有关学习卡,使学生的调查采访和合作探究活动有据可依,有章可循,既有一定框架和规范,但又有一定的自主空间,较好地锻炼并培养了学生沟通、合作的能力。
二、活用分组策略,提高活动效果
在进行第二次活动指导的时候,我采用了在活动过程中动态分组的策略,主要在于使学生在整个活动的不同环节中,以体验感受为基础,不断寻求自己合适的合作伙伴。这种动态调整有利于活动资源的动态平衡,能实现活动的优质资源互补,以达到活动效果的最优化。在活动之初,即调查采访阶段,学生的分组是自发的。在调查采访和交流的过程中,不同小组开始自发出现了组间交流,他们自己在寻求同类资源的互补。在调查采访结束的时候,因为小组间的人力资源差异,出现了比较明显的活动效果的差异,所以,我引导学生在第二个环节重组小组,以寻求效果的最佳化。真情告白阶段的自主告白,就是又一次动态分组,做友谊卡的小组,也不是绝对固定的。
三、运用整合手段,提升综合素养
“以研究性学习为引领,以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为技术支撑,以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为研究性学习的落脚点”是我们在课程实践中的又一个阶段性认识。
《友谊之旅》活动课的主线以研究性学习为引领,通过调查采访、合作探究等活动体验,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学会调查访问,善于沟通交往;真情告白的环节,是为了正视自身,与人和谐相处,增强社会责任感;做友谊卡的环节渗透了劳动与技术教育的因素,通过这样的活动体验,在行动中升华友谊。虽然在常态化的活动指导中,并不一定必须把指定领域的要素都整合在每次活动指导中,但作为一次示范,我们还是力求精细、完整地在教学实践中体现教学思想。我们请学生当场拍摄自己的活动场景,把抓拍的这些生动的活动场面,利用技术手段在学生做友谊卡的时候予以重现,以唤起学生的回忆;创设情境,渗透了信息技术教育的因素,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信息素养。
两次活动指导,活动的大体框架是被认可的。随着理论学习和教学实践的深入,教师在观念上有了新的变化,具体体现在指导策略上产生了一些调整;学生也切实体会到,通过课程实践,自身的综合素养获得很大提高。可以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助推器,是学生多元成长的奠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