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渤海沿岸污损生物中的苔藓虫

来源 :生态学报 | 被引量 : 3次 | 上传用户:gaylen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1974年8月至1985年6月在黄渤海沿岸9个港湾进行了污损生物挂板实验,同时调查了船只、码头、浮标等水下设施的污损生物,共获得992号苔藓虫标本。经鉴定有35种,分别属于3目17科,它们大部分是我国沿岸水域的广分布种,有些是印度—西太平洋暖水种。在长江口外吕泗洋水文平台发现4种,连云港17种,烟台港18种,蓬莱港12种,渤海海峡的砣矶岛8种,塘沽新港14种,族顺港15种,丹东港是鸭绿江下游河港,未发现苔藓虫。 黄渤海苔藓虫主要附着季节6—10月,高峰期7、8、9三个月。 文章最后论述了苔藓虫作为
其他文献
蓖麻蚕及其杂交种的卵,经X射线800R的剂量处理后,与对照组比较;卵的孵化率降低,死亡率增高,生活下来的幼虫龄期延长,个别幼虫虫体上出现黑斑,原有黑斑消失,蚕吐丝量增加。
期刊
本研究于1983年5月至1985年8月采用步行跟踪、典型样地调查等方法在浙江省内进行。 白颈长尾雉以常绿阔叶林和常绿针阔混交林为最适生境。乔木盖度低于50%时其活动强度明显下降,低于30%即绝迹。 白颈长尾雉春季存在两个日活动高峰。第一高峰在上午5∶00—7∶00出现;第二高峰在下午3∶00—7∶00之间。该雉白昼始止活动的时间和光照度有关,早晨,光照度达17—450lX开始活动;傍晚,在110—
期刊
本文应用Lefkovitch矩阵技术,研究海南岛热带雨林优势种青梅Vatica hainanensis(V.astrotricha)种群数量动态,建立种群增长的矩阵模型,模拟种群增长的可能变化。 计算得出青梅初始矩阵的特征根是1.0004,它已相当接近种群稳定时的理论值1.0,而且种群初始和稳定时的个体分布十分相似,从而证明青梅是一个稳定的顶极种群。种群增长模拟结果表明,在青梅种群生活史中,种子和
期刊
本文首次描述了本海区中浮游动物生物量及其分布。其平均生物量为41毫克/米~3,仅及东海西部沿海生物量的四分之一,从而表示了一般大洋性的特征。 生物量随水深增加而逐渐下降,其所下降的近似值能以对数关系值表示: logY=α-k~z Y是生物量(湿重),Z是深度, α是常数,k是递减系数。 y=αe~(-kz) 在东海海槽深海区内,在从表层至100米以内浅水层中,平均生物量为75毫克/米~3,但自50
期刊
研究表明,各县单位土地面积上的生猪年末存栏效与土地类型单位间的数量对比结构(丘陵山地面积÷土地总面积×100)星极显著负相关(r=0.7806,n=62),但与相应的农业人口关系甚少(r=0.1380,n=62),如果考虑到滨海区两个县的土地最适宜于植棉的特殊性,计算中予以去除,则相关系数为0.8663(n=60)。 全省九个地区的土地类型单位间的数量对比结构与生猪在33年中的增长倍数具极显著的相
期刊
本文研究了不同温、湿度条件对狭翅雏蝗Chorthippus dubius(Zub.)实验种群的影响;在室内,温度控制在16℃、18℃、21℃、23℃、25℃、28℃、30℃、33℃、35℃和37℃,土壤含水率控制在5.0%、10.0%、14.3%,研究温度和土壤含水率对狭翅雏蝗卵孵化率的影响;温度控制在18℃、21℃、25℃、28℃、30℃、33℃、35℃和37℃,相对湿度控制在100%、80%和
期刊
本文研究了九龙江口底栖生物种类组成、数量分布、季节变化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等生态特点。结果表明,九龙江口底栖生物种类丰富(计440种)。其分布具有三种生态类型:河口种、海水种和近岸广盐种。平均总生物量为56.17克/米~2,平均栖息密度为358个/米~2。底栖生物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密切:河口区底栖生物种群和数量的分布趋势是随着盐度的增高而增多;局部区域的水动力特点以及不同的沉积物类型也影响底栖生物种
期刊
在20—35℃温度范围内,随着温度升高黄褐新圆蛛发育历期逐渐缩短。其发育速率随温度增加的拐点约为25℃。雌蛛历期长于雄蛛历期,相差1—3天。发育历期随温度升高而缩短的极限值:雌蛛为24天,雄蛛为22天。幼蛛的死亡率随龄期的增长而逐渐减少。全代的发育起点温度为10.35℃,有效积温为738.19日度。 25—30℃为繁殖的最适温度。在该温度条件下,产卵袋致多、产卵总量多、孵化率也高。产的卵袋效与卵粒
期刊
本文以蚕豆-蚕豆蚜人工实验系统为对象,研究了蚕豆因蚕豆蚜刺吸胁迫而引起的生理应激反应。发现蚕豆蚜的胁迫使蚕豆的能量代谢加强,苯丙烷类代谢途径的关键酶PAL活性升高,苯丙烷类的代谢产物抗性物质氯原酸含量增加,与木质素合成有关的过氧化物酶活性增大,主要代谢途径的产物水溶性蛋白成份相对地减少,细胞膜透性明显地加大。当蚕豆蚜的胁迫解除后,有不同程度的逆转。实验结果显示了蚕豆对蚕豆蚜刺吸胁迫的防御,是全面综
期刊
东北血革螨活动的适温为10—25℃。40±1℃时10分钟全部死亡。爬行速度与温度的关系呈Y=a+b logX型指数曲线,35±1℃时爬速最快。爬行速度在不同光照处无明显差别。活动不受光线影响,绝大多数螨绕圈爬行,少数螨爬行方向无规律。该螨多数在宿主死后6—7小时内离开鼠尸,至24小时全部离开。亦随时离开活宿主体。夏季饥饿螨在阴暗处玻璃皿内4日全部死亡。在东北平原和青藏高原发现该螨宿主12种。该螨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