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得性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诊治进展

来源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_bo_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是一种血栓性微血管病,以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MAHA)和血小板严重消耗性减少为主要特征,伴或不伴神经系统损伤、肾功能损害和发热症状.TTP的发病率为3/百万~13/百万,多数为女性,获得性TTP发病率较高[1].TTP主要分为遗传性和获得性2种,获得性TTP又分为原发性与继发性,其中感染是继发性TTP最常见的诱因(如COVID-19)[2].该病起病急,病情发展迅速,死亡率较高,临床表现不一,漏诊率、误诊率均较高,因此,提高临床医生对此类疾病的认识对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改善预后至关重要.随着对TTP的认识越来越深刻、发病机制和分子结构的研究不断完善、近年来新的靶向药物的研究不断取得新进展,对TTP的治疗也进入了新阶段.本文拟对获得性TTP诊断与治疗的新进展做一阐述.
其他文献
根管治疗和再治疗是目前治疗根尖周病的主要方法,但由于根管的感染位置不同,仍有部分患牙的根尖周病变无法治愈.随着显微、超声技术的推广及生物相容性材料的发展,使用显微根尖外科手术治疗根尖周病的成功率显著提高.中国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牙体牙髓病科采用显微根尖外科手术再治疗1例累及种植体的根尖周病变的病例,现报道如下.
目的 总结输血依赖型非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TD-NSAA)患者的临床特点及转归.方法 收集2013年12月至2017年1月就诊于中国贫血东部协作组各医院的124例TD-NSAA患者临床资料,分析临床表现、输血频率、实验室检查结果、并发症、转归及相关因素.结果 共纳入124例TD-NSAA,中位病程38(3~363)个月,中位年龄32(3~80)岁.常见并发症有肝肾功能损害(42例,33.9.%)、糖尿病或糖耐量异常(24例,19.3%)、严重感染(29例,23.4%)、铁超负荷(53/101,52.5%)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特征是产生致病性自身抗体和免疫复合物,导致多器官受累.肺损害是其常见的并发症,包括胸膜疾病、急性狼疮性肺炎、间质性肺疾病、弥漫性肺泡出血、肺栓塞、肺动脉高压、呼吸道疾病、肺萎缩综合征、肺恶性肿瘤和感染等.临床表现从无症状(如少量胸腔积液)到威胁生命的疾病(如急性狼疮性肺炎或弥漫性肺泡出血).根据肺部受累类型和严重程度,使用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血浆置换以及干细胞治疗.治疗过程中需警惕免疫抑制剂本身所致肺损害.
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的胃肠道损伤是风湿免疫科医师在临床工作中常见的一类疑难复杂的疾病表型.SLE胃肠道受累的临床表现多样,鉴别诊断困难,疾病严重度易被低估.可表现为肠系膜血管炎、假性肠梗阻、蛋白丢失性胃肠病、肝炎、胰腺炎、急性无石性胆囊炎、非肝硬化性门脉高压与结节性再生性增生等.早期识别胃肠遭损伤的临床表型,积极行糖皮质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治疗,以及充分的胃肠道支持治疗有助于缓解SLE病情活动,并改善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