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清代学术概论》和《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奠定了梁启超在清代学术研究领域的核心地位。他在书中提出的理论和方法不仅对当时影响深远至今仍有借鉴意义。该书不仅以时代思潮主线,来阐述清代的学术思想,还通过中西方文化的对比来揭示清代学术思想的特点。
关键词: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思潮;朱维铮
中图分类号:G1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177(2019)05-0005-02
1 作者简介
梁启超,生于公元1873年(清同治十二年),卒于公元1929年,字卓如,号任公、饮冰子,別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1920年梁启超欧游归国后,仅仅半月时间就著成《清代学术概论》一书。当时,好友蒋方震著有《欧洲文艺复兴史》一书,请梁启超为其作序。梁启超觉得,泛泛为一序,无以益其善美,不如取中国历史中类似之时代相印证,从中比较彼我短长,吸取历史经验教训,于是梁先生把清代学术与欧洲文艺复兴相比,下笔不辍,写出5万多字,因其字数太多,遂独立成书,名曰《清代学术概论》。从总体上看,《清代学术概论》仅仅只是一本概要式的学术论著,书中很多问题并没有展开,值得我们深挖,但它毕竟是关于清代学术的首部专著,梁启超先生之后的学者,基本是按这本书的框架来研究清代学术的。
2 就导读而谈
朱维铮在导读中开篇即言,“作为总结清帝国二百六十七年学术变迁史的《清代学术概论》,既不是同类课题的首出之作,更非具有专门史经典意义的佳作”[1]。但是此书却成为研究清代学术入门的必读书,一方面原因在于此书的内容,另一方面可能是梁启超在清末民初的声望所致。其次,朱维铮在导论中详细介绍了梁启超在中国近代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如《清代学术概论》初稿问世之际,正值“五四运动”爆发一年有半。梁启超虽没有直接卷入北京的“五四事件”但是却是引爆这次事件的重要人物。如书中所述梁启超“迷梦的政治活动”,即流亡日本期间是保皇党的一员,中华民国成立后,梁启超转向支持共和。朱维铮在此用了较多笔墨记述梁启超由保皇党到支持共和的转变及政治活动对其心灵的影响。从朱先生的文章中可以看出其对梁启超在政治上的作为评价并不是很高。尤其是梁启超反对科学和民主的态度,朱维铮对此进行了批评。最后,导读专门用了一章节介绍章太炎和刘师培二人,此二人对梁启超撰写《清代学术概论》影响深远,特别是章太炎的《清儒》一书。
以上是导读部分,笔者读完之后有以下两个方面感触:第一,梁启超个人的政治主张是反复无常的,一段时间保皇,一段时间共和。其政治生涯对文学创作具有很大影响。如1920年3月,梁启超归国之后发表的《欧游心影录节录》,其中两篇文章《大战前后之欧洲》和《中国人之自觉》中的对“科学万能”的诅咒和对“东方文明”的讴歌两个见解一经报纸连载立即引起极大轰动。可惜的是梁启超从1904年到1921年的政治活动都可以说是失败了。如果他专心学术的话,那么对于学术界来说应是影响深远。第二,梁启超在撰写《清代学术概论》时受章太炎和刘师培二人影响很大。但是其晚年论清学史时,矢口不提二人,未免令人感到奇怪。我们从此点可以见出梁启超的门户观念很强,因为与章太炎在政治上见解不同(一个支持今文经学,一个支持古文经学)在学术上也不论及或承认受其影响。朱维铮先生在导读中收入了周予同先生的一段话,可作明证。如下:“梁氏论述近三百年学术史,实在从章太炎《清儒》那里来的”[2]。
3 论及正文
梁启超在晚年注重研究中国学术史。他曾经想过写一部五卷本的中国学术通史,分别是先秦学术;两汉六朝经学及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清代学术。这个計划虽未变成现实,梁启超留下了《清代学术概论》、《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和一系列学术史专著,其地位不容忽视。《清代学术概论》从学术思潮的角度,按启蒙期、全盛期、蜕变期(衰落期)评论清代学术。
3.1 启蒙期
清代学术是在破坏宋明理学,尤其是王阳明心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主要代表就是顾炎武、阎若璩、胡渭、黄宗羲、王夫之、颜元、梅文鼎、刘献廷、顾祖禹等人。顾炎武对于晚明学风,首开猛烈攻击,归罪于王守仁。他以“经学即理学”为新旗帜,认为研究理学就要将其与经学联系起来,包括两个方面内容,一是以经学代替理学;二是理学即哲学。此外,他还提出建设性的研究方法,如贵创、博证与致用[3]。此外,阎若璩的《尚书古文疏证》,专门辩东晋晚出之《古文尚书》二十五篇及同时出现的孔安国《尚书传》皆为伪书。此外,黄宗羲、王夫之、颜元、梅文鼎、刘献廷、顾祖禹都有突出贡献。黄宗羲为清代史学之祖,其代表作即《明夷待访录》;王夫之提出天理即在人欲之中”[4];颜元对于旧思想之解放最为彻底;宣城梅文鼎是清代科学的开山之祖;无锡顾祖禹的地理学符合现代科学精神;大兴刘献廷的《新韵谱》论述音韵。
3.2 全盛期
启蒙期之考证学,不过居一部分势力,“其粗引端绪,研究之漏略者,不一而足”至全盛期则占领全学界[5]。全盛期的考证学是继承启蒙期顾炎武、阎若璩、胡渭的学术。此时期成就最大的是两个派系,第一,以惠栋为代表的一派,其治学方法是认为“凡古必真,凡汉皆好”,王鸣盛、钱大昕是这派传人。第二,以戴震为代表的一派,著有《孟子字义疏证》,注重强调用科学的研究方法追求原文、原意。段玉裁、王念孙与王引之是此派传人。全盛期将考证学推广到了各个领域。
以上所论述的是全盛期的正统派。此派发源于顺治、康熙之交,直到光绪、宣统仍然流风余韵。而中间乾隆、嘉庆、道光百余年,若要论及学术,则不能忽视桐城派。此派以方苞、姚鼐、刘大櫆为代表,尊崇宋学,与正统派抗衡。如,方东树在《汉学商兑》中不遗余力诋毁阎若璩、胡渭、惠栋和戴震的学说。自是两派开始交恶。梁启超在《清代学术概论》中高度评价方东树著《汉学商兑》一书,称其为“清代一极有价值之书”[6]。咸丰、同治年间,曾国藩擅为文,极尊崇桐城派,曾为《圣哲画像赞》。因曾国藩的政治地位,桐城派曾影响深远。除了桐城派,会稽章学诚所著《文史通义》以“六经皆史”的理论,成为乾嘉后思想解放的源泉。 3.3 蜕变期
蜕变原因有三:“其一,考证学的研究方法虽然甚为精湛,但其研究方法却甚为拘迂,以至于走到了尽头;其二,凡一有机体发育到了一定限度,则凝滞不复前进,因凝滞而腐败,而衰谢,此物理之恒也;其三,清学家既教人以尊古,又教人以善疑;其四,‘鸦片战争’所造成的政局动荡以及‘西学’的逐渐输入”[7]。蜕变期的导火线是经学今古文之争。清代今文经学派的开创者是龚自珍、魏源等人,康有为将其发挥著有三部著作即《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大同书》。梁启超是康有为的弟子,对今文学派猛烈宣传,后来又对清代学者言必称孔子的弊端进行了批判。此外,浏阳谭嗣同著《仁学》一书,批判尊孔尊古的观念,更为激进。在清学蜕分与衰落期中,有一人能为正统派大张其军,即余杭章炳麟。其“治小学极为严谨,以音韵为主干,谓文字先有声然后有形”。代表著作《国故论衡》。
4 结语
《清代学术概论》一书,寥寥几万字,却对于清代学术有一个宏观性的引导作用,书中人物几乎包涉清代所有大家,对其评价也甚为中肯。但是梁启超写作此书时,是一种激情性的叙述,对于某些学术问题个人主义强烈。第一,在对于宋学的阐述上,使得读者产误解即宋学是一种空疏的义理之学,不如汉学价值高。在此梁先生并没有从历史的观点肯定宋明学者的价值,如其对于中华思维方式和唐代学术的影响。此外,清代和宋代同是书斋学问,但是不同之处在哪里,梁先生并没有指出;第二,梁先生在书中对于“凡古皆真,凡汉皆好”并没有具体阐述到底是东汉还是西汉好,这给人很大误解;第三,梁先生在书中极力赞扬清代学者实事求是的方法,但是并沒有批判他们的半截子学问。但是不可否定的是,《清代学术概论》却是我国第一部系统总结清代学术思想史的著作。它使得我们对于清史有一个清晰的框架,对于后代学者树立了科学的治学方法。
参考文献
[1]梁启超著,朱维铮校注.清代学术概论[M].北京:中华书局,2010,3.
[2]周予同著,许道勋整理.中国经学史讲义[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837.
[3]梁启超著,朱维铮校注.清代学术概论[M].北京:中华书局,2010,16.
[4]梁启超著,朱维铮校注.清代学术概论[M].北京:中华书局,2010,45.
[5]梁启超著,朱维铮校注.清代学术概论[M].北京:中华书局,2010,103.
[6]梁启超著,朱维铮校注.清代学术概论[M].北京:中华书局,2010,105-107.
[7]梁启超著,朱维铮校注.清代学术概论[M].北京:中华书局,2010,142.
关键词: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思潮;朱维铮
中图分类号:G1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177(2019)05-0005-02
1 作者简介
梁启超,生于公元1873年(清同治十二年),卒于公元1929年,字卓如,号任公、饮冰子,別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1920年梁启超欧游归国后,仅仅半月时间就著成《清代学术概论》一书。当时,好友蒋方震著有《欧洲文艺复兴史》一书,请梁启超为其作序。梁启超觉得,泛泛为一序,无以益其善美,不如取中国历史中类似之时代相印证,从中比较彼我短长,吸取历史经验教训,于是梁先生把清代学术与欧洲文艺复兴相比,下笔不辍,写出5万多字,因其字数太多,遂独立成书,名曰《清代学术概论》。从总体上看,《清代学术概论》仅仅只是一本概要式的学术论著,书中很多问题并没有展开,值得我们深挖,但它毕竟是关于清代学术的首部专著,梁启超先生之后的学者,基本是按这本书的框架来研究清代学术的。
2 就导读而谈
朱维铮在导读中开篇即言,“作为总结清帝国二百六十七年学术变迁史的《清代学术概论》,既不是同类课题的首出之作,更非具有专门史经典意义的佳作”[1]。但是此书却成为研究清代学术入门的必读书,一方面原因在于此书的内容,另一方面可能是梁启超在清末民初的声望所致。其次,朱维铮在导论中详细介绍了梁启超在中国近代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如《清代学术概论》初稿问世之际,正值“五四运动”爆发一年有半。梁启超虽没有直接卷入北京的“五四事件”但是却是引爆这次事件的重要人物。如书中所述梁启超“迷梦的政治活动”,即流亡日本期间是保皇党的一员,中华民国成立后,梁启超转向支持共和。朱维铮在此用了较多笔墨记述梁启超由保皇党到支持共和的转变及政治活动对其心灵的影响。从朱先生的文章中可以看出其对梁启超在政治上的作为评价并不是很高。尤其是梁启超反对科学和民主的态度,朱维铮对此进行了批评。最后,导读专门用了一章节介绍章太炎和刘师培二人,此二人对梁启超撰写《清代学术概论》影响深远,特别是章太炎的《清儒》一书。
以上是导读部分,笔者读完之后有以下两个方面感触:第一,梁启超个人的政治主张是反复无常的,一段时间保皇,一段时间共和。其政治生涯对文学创作具有很大影响。如1920年3月,梁启超归国之后发表的《欧游心影录节录》,其中两篇文章《大战前后之欧洲》和《中国人之自觉》中的对“科学万能”的诅咒和对“东方文明”的讴歌两个见解一经报纸连载立即引起极大轰动。可惜的是梁启超从1904年到1921年的政治活动都可以说是失败了。如果他专心学术的话,那么对于学术界来说应是影响深远。第二,梁启超在撰写《清代学术概论》时受章太炎和刘师培二人影响很大。但是其晚年论清学史时,矢口不提二人,未免令人感到奇怪。我们从此点可以见出梁启超的门户观念很强,因为与章太炎在政治上见解不同(一个支持今文经学,一个支持古文经学)在学术上也不论及或承认受其影响。朱维铮先生在导读中收入了周予同先生的一段话,可作明证。如下:“梁氏论述近三百年学术史,实在从章太炎《清儒》那里来的”[2]。
3 论及正文
梁启超在晚年注重研究中国学术史。他曾经想过写一部五卷本的中国学术通史,分别是先秦学术;两汉六朝经学及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清代学术。这个計划虽未变成现实,梁启超留下了《清代学术概论》、《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和一系列学术史专著,其地位不容忽视。《清代学术概论》从学术思潮的角度,按启蒙期、全盛期、蜕变期(衰落期)评论清代学术。
3.1 启蒙期
清代学术是在破坏宋明理学,尤其是王阳明心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主要代表就是顾炎武、阎若璩、胡渭、黄宗羲、王夫之、颜元、梅文鼎、刘献廷、顾祖禹等人。顾炎武对于晚明学风,首开猛烈攻击,归罪于王守仁。他以“经学即理学”为新旗帜,认为研究理学就要将其与经学联系起来,包括两个方面内容,一是以经学代替理学;二是理学即哲学。此外,他还提出建设性的研究方法,如贵创、博证与致用[3]。此外,阎若璩的《尚书古文疏证》,专门辩东晋晚出之《古文尚书》二十五篇及同时出现的孔安国《尚书传》皆为伪书。此外,黄宗羲、王夫之、颜元、梅文鼎、刘献廷、顾祖禹都有突出贡献。黄宗羲为清代史学之祖,其代表作即《明夷待访录》;王夫之提出天理即在人欲之中”[4];颜元对于旧思想之解放最为彻底;宣城梅文鼎是清代科学的开山之祖;无锡顾祖禹的地理学符合现代科学精神;大兴刘献廷的《新韵谱》论述音韵。
3.2 全盛期
启蒙期之考证学,不过居一部分势力,“其粗引端绪,研究之漏略者,不一而足”至全盛期则占领全学界[5]。全盛期的考证学是继承启蒙期顾炎武、阎若璩、胡渭的学术。此时期成就最大的是两个派系,第一,以惠栋为代表的一派,其治学方法是认为“凡古必真,凡汉皆好”,王鸣盛、钱大昕是这派传人。第二,以戴震为代表的一派,著有《孟子字义疏证》,注重强调用科学的研究方法追求原文、原意。段玉裁、王念孙与王引之是此派传人。全盛期将考证学推广到了各个领域。
以上所论述的是全盛期的正统派。此派发源于顺治、康熙之交,直到光绪、宣统仍然流风余韵。而中间乾隆、嘉庆、道光百余年,若要论及学术,则不能忽视桐城派。此派以方苞、姚鼐、刘大櫆为代表,尊崇宋学,与正统派抗衡。如,方东树在《汉学商兑》中不遗余力诋毁阎若璩、胡渭、惠栋和戴震的学说。自是两派开始交恶。梁启超在《清代学术概论》中高度评价方东树著《汉学商兑》一书,称其为“清代一极有价值之书”[6]。咸丰、同治年间,曾国藩擅为文,极尊崇桐城派,曾为《圣哲画像赞》。因曾国藩的政治地位,桐城派曾影响深远。除了桐城派,会稽章学诚所著《文史通义》以“六经皆史”的理论,成为乾嘉后思想解放的源泉。 3.3 蜕变期
蜕变原因有三:“其一,考证学的研究方法虽然甚为精湛,但其研究方法却甚为拘迂,以至于走到了尽头;其二,凡一有机体发育到了一定限度,则凝滞不复前进,因凝滞而腐败,而衰谢,此物理之恒也;其三,清学家既教人以尊古,又教人以善疑;其四,‘鸦片战争’所造成的政局动荡以及‘西学’的逐渐输入”[7]。蜕变期的导火线是经学今古文之争。清代今文经学派的开创者是龚自珍、魏源等人,康有为将其发挥著有三部著作即《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大同书》。梁启超是康有为的弟子,对今文学派猛烈宣传,后来又对清代学者言必称孔子的弊端进行了批判。此外,浏阳谭嗣同著《仁学》一书,批判尊孔尊古的观念,更为激进。在清学蜕分与衰落期中,有一人能为正统派大张其军,即余杭章炳麟。其“治小学极为严谨,以音韵为主干,谓文字先有声然后有形”。代表著作《国故论衡》。
4 结语
《清代学术概论》一书,寥寥几万字,却对于清代学术有一个宏观性的引导作用,书中人物几乎包涉清代所有大家,对其评价也甚为中肯。但是梁启超写作此书时,是一种激情性的叙述,对于某些学术问题个人主义强烈。第一,在对于宋学的阐述上,使得读者产误解即宋学是一种空疏的义理之学,不如汉学价值高。在此梁先生并没有从历史的观点肯定宋明学者的价值,如其对于中华思维方式和唐代学术的影响。此外,清代和宋代同是书斋学问,但是不同之处在哪里,梁先生并没有指出;第二,梁先生在书中对于“凡古皆真,凡汉皆好”并没有具体阐述到底是东汉还是西汉好,这给人很大误解;第三,梁先生在书中极力赞扬清代学者实事求是的方法,但是并沒有批判他们的半截子学问。但是不可否定的是,《清代学术概论》却是我国第一部系统总结清代学术思想史的著作。它使得我们对于清史有一个清晰的框架,对于后代学者树立了科学的治学方法。
参考文献
[1]梁启超著,朱维铮校注.清代学术概论[M].北京:中华书局,2010,3.
[2]周予同著,许道勋整理.中国经学史讲义[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837.
[3]梁启超著,朱维铮校注.清代学术概论[M].北京:中华书局,2010,16.
[4]梁启超著,朱维铮校注.清代学术概论[M].北京:中华书局,2010,45.
[5]梁启超著,朱维铮校注.清代学术概论[M].北京:中华书局,2010,103.
[6]梁启超著,朱维铮校注.清代学术概论[M].北京:中华书局,2010,105-107.
[7]梁启超著,朱维铮校注.清代学术概论[M].北京:中华书局,2010,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