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生活家

来源 :特别健康·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irfl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那天,我们一群人在朋友家聚会,有摄影家、画家、书法家,写作行当里有散文家、小说家、评论家。虽然各有各家,却也相谈甚欢。
  “在座都是家,往来无白丁。”有客恭维。“那可不见得呢。”男主人突然问正在忙碌的太太,“你是什么家?”
  他的太太早早就内退赋闲,专心照顾先生和孩子,娴静淑雅、精明能干,會设计裁剪衣服,会缝制床单和窗帘,会做手擀面,会包饺子,会腌腊八蒜和大头菜,也有一手好园艺……都是平凡的事,她都做得极好。每逢我们在这里聚会,最忙的就是她,最沉默的也是她。
  “我是一个生活家。”她含着笑,脆脆地说。“这真是个绝妙的答案啊。”客人说。
  我们一起热烈鼓掌。
  以生活为家———这是最大的自诩了吧?该是多么懂生活、会生活、爱生活的人才能说自己是生活家呢?可是……我忽然想,像我这种厨艺拙劣、经常坐错车、走错路、在日常细节里表现极为弱智的人,就不是生活家了么?当然,我也是。甚至相比于作家的身份,我的第一身份就是生活家。
  只要活着,人人都是生活家。这尘世的人都是家里的人,只是此家人非彼家人。有得宠的,有失意的,有乖顺的,有叛逆的,有简陋的……这个家可以很大,从此至彼,遥遥万里;也可以很小,咫尺之间,呼吸相闻。
  这真是宽阔又狭窄的一个家,丰富又单纯的一个家,厚重又轻盈的一个家,漫长又短暂的一个家。
  (摘自《生活家》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其他文献
1995年,春节过后,有一天我从梦中惊醒,原因是右大腿剧烈疼痛。我以为是不小心撞伤,过几天就会痊愈。但是,三天后,腿失去了知觉。我赶紧去看医生,初步诊断结果是坐骨神经出了问题。当时,我还有好多稿子得交,即使腿没知觉了,还是咬着牙,坐计程车去交稿。医生要我开刀治疗。我换了好几个医生,看了西医,又去看中医,甚至连密医都找了,症状还是没有消除。三个月后,看完病回家的路上,我在街头差点晕倒。我对太太说,带
期刊
54岁之前,马原从来没有体检,他非常顽固地觉得“体检是个产业,都是医疗机构的阴谋,让大家每时每刻都生活在恐惧当中”。疾病就是三分治七分养,大部分人都是被自己活活吓死的。  “身高一米八四,体重一度九十公斤,没心没肺,徒长一身硬肉,曾经把一百九十三斤的土杠铃,连着举起十几下,手榴弹能投六十七米……喜欢激烈对抗运动:足球、橄榄球、斗牛、拳击、赛车……”这是马原的自述,带着一点自负,总让人想起他最推崇的
期刊
要说生活的最私密处,莫过于床榻。  我睡的床叫拔步床,那简直是一个大房间里套着一个小房子。  拔步,顾名思义,得先拔起一步来,先来到地平之上。何为“地平”?就是一木质的平台,整张床就置于这平台之上,床沿外富余出一大块。《金瓶梅》第十九回里有这么一段描述:“这西门庆心中大怒,叫她(李瓶儿)下床来,脱了衣裳跪着。妇人只顾延挨不脱,被西门庆拖翻在床地平上。”  既然是“床地平上”,绝不是地平面上。若是土
期刊
川藏线上,一位老人踩着轮滑迎面而来。他头戴黄色安全帽,上穿苹果绿T恤,下穿黑色运动裤,脚蹬红色轮滑鞋,身姿矫健,动作潇洒,宛如一只轻灵的山鹰,引得路人不断惊叹。安全帽下飘出的缕缕白发,更为他增添了无尽的风采。  来自江西赣州的刘翼英,年过八旬,是一位轮滑爱好者和民间踩高跷艺人。刘翼英从小酷爱运动,一直喜欢惊险和刺激的表演。但之前为生活和各种杂事所累,爱好始终被搁置在一旁,甚为遗憾。  5年前,当同
期刊
“凡有井水处,皆听单田芳”。单田芳的评书对于中国乃至海外华人中的“评书迷”来说,恐怕没有一个不知道的。如今,单老已是84岁的高龄,但精神依然矍铄。不过说来也奇,每当有人问起单老的“养生秘诀”时,在戏台上妙语连珠的他却是一脸的茫然:“其实我还真没有什么养生方法,反倒有许多有悖常理的做法。”他坦言,他从不刻意学习电视或书报中经常宣传的养生方式。单老的长寿和他乐观幽默的个性、宽容豁达的心态、对疾病的正确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