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情感是音乐的实质,音乐是情感的艺术,音乐教学过程是情感不断深化的过程。在音乐教学中,情感的体验与发展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它在音乐活动中产生。又对音乐活动的发展起着推动的作用。情感的体验丰富着学生的想象力,发展着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与创造性思维能力。
明确了目的之后,在教学中充分发挥科研的先导作用,树立科研的新理念,在教学中增强了边实践边研究的意识,使音乐课堂教学充实而有效。
提高学生审美素质是音乐教学的重要任务,音乐思维能力是学生审美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音乐思维是指人们在对音乐现象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中,以音乐感知为基础,以智力操作为手段,是一种较为高级的认识对相应的音乐内容的理解和应用过程,良好的音乐思维能力的形成,是学生表现音乐、学习音乐、鉴赏音乐的前提条件,是产生美好情感的基础,同时也是学生在音乐方面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以下是针对学生音乐表现能力、音乐想象能力、音乐鉴赏能力三方面来阐述如何使学生音乐思维能力得到提高与可持续发展的一些观点与做法。
一、 激发兴趣动力 增强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
著名音乐教育家卡巴列夫斯曾说:“音乐教学的超级任务是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兴趣作为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享受音乐、用音乐美化人生的前提。因此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和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是至关重要的。这样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得到更好的可持续发展。让他们在活动中尽情释放、尽情发挥,使学生在乐中学,在学中乐。要想使学与乐有机的结合起来,我认为教学中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以赏引趣
学唱第一册第七课《小青蛙找家》后,为拓展知识,培养学生表现力和独立见解的个性,再继续欣赏二胡齐奏《小青蛙》。在听之前,我让同学思考一个问题:整首乐曲的情绪有什么变化?听完后谈谈自己的感受。
伴随时而欢快时而抒情的旋律,发现有的学生闭眼静听,有的随着节奏不停点头或摆动身体,也有的边听边用手模仿二胡演奏。这时有位男生一直没闲着,一会儿学青蛙捉害虫,一会儿学青蛙唱歌,一会儿又学青蛙跳舞。同学们的动作随着一次次的音乐的变化轮换着。我想:孩子们正在音乐的海洋中尽情翱游呢。
听毕,一位女孩子抢先回答:“开始小青蛙很快活地在捉害虫,到后来有人去捉它,它感到很气愤,不过后来又很高兴捉害虫。”“唉,原来是几只很勤劳勇敢的小青蛙。”我赞赏地说。
有位男生却说:“小青蛙肚子饿了去捉害虫。”“噢!小青蛙捉害虫原来是求生的本能。”我顺势发挥。“不对。”有人反驳,小青蛙是为了保卫庄稼捉害虫。“说得太好了!原来小青蛙是捉害虫的能手,保护庄稼的卫士。”我鼓励道。一看,反驳的那位同学原来是听音乐时一直没闲着的男孩。
嗨!真没想到学生的想像力会如此丰富。这时,我把话题一转:“同学们,音乐变慢而弱,小青蛙干什么?”孩子各抒己见,小青蛙休息了,忙碌了一天的小青蛙睡著了。这时,发现有位女孩子一脸疑惑不解的样子,走过去问她:“小青蛙本来跟爸妈在一起很开心,后来失散了,心里很难过。”旁边的男孩抢着说:“一群小青蛙在巡逻,‘神出鬼没地’打伏击,消灭‘敌人’。”有的说,小青蛙看到丰收景象,欢快优美地舞蹈……
欣赏课不能让学生的思维受限于老师的预设,况且音乐作品又有它的典型性和多义性,由于学生的个性差异和能力水平的不同,对赏析的结果完全可以有多元化的理解。正所谓:“有多少观众,就有多少哈姆雷特。”这是一种宝贵的生成性课堂资源。作为音乐老师,要充分利用这种资源,尊重学生、相信学生、善于为学生创设想像的空间,让学生在乐海中畅游。
万紫千红才是春。音乐教学重视个性化教育,符合儿童年龄特点的教育规律;音乐教育重视个性化教育,与其他学科有机结合,把学生的生活材料作为音乐教材的补充或改选,让音乐教材更加贴近儿童的生活经验。真正做到让儿童在好奇中学、合作中学、独立中学,在具体而生动的情境中学。这样,音乐教育的春意会更浓。
(二)以听促趣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只有用耳去听才能感觉到音乐的存在。并依此做出相应的反应,是欢快活泼的、抒情优美的、还是雄壮激昂的、抑郁悲伤的。于是在教学中我注重对学生进行听的训练,我找一些较短的乐曲让学生先听,听完后找同学分析乐曲的情绪,然后复听,边听边用肢体语言把对乐曲的感受表现出来。这时候我所看到的是一张张洋溢着笑容的脸,感受到的是不同但和谐的动作,共性和个性达到了统一。
二、营造民主氛围 促进学生的音乐想象能力
民主的学习氛围使学生不再是俯首贴耳的“小绵羊”,他们有自己的思想和个性,是独立自主的人。在这样的环境里,学生敢于质疑,敢于标新立异,敢于冒险。这种品质是创造意识萌芽的首要条件。“只有民主才能解放最大多数人的创造力,而且使最大多数人之创造力发挥到最高峰”。
《音乐课程标准》中还指出:一个美好的视觉环境对音乐教学也是重要的。在美丽的环境中,学生可以产生丰富的想象和联想。为此,我们还可以布置音乐教室,使学生一进教室就有一种亲切感。在课堂中,把自己融入孩子中,做孩子的朋友,注意与孩子的情感沟通、交流。
总之,音乐教育是让学生在轻松的音乐氛围中,不断的抒发、表现情感,不断的从音乐中得到美的享受,美的滋润,美的陶冶。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的审美情趣、净化他们的心灵。从而促进学生素质的提高。其显著的教学效果是使学生得到情感的升华和道德标准的提高。这种提升应是每一个社会成员应不断追求的理想。
从长远看,音乐教育是解决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最有力的教育。它将培养出一代有高素质和具有可持续发展思想与能力的公民。
明确了目的之后,在教学中充分发挥科研的先导作用,树立科研的新理念,在教学中增强了边实践边研究的意识,使音乐课堂教学充实而有效。
提高学生审美素质是音乐教学的重要任务,音乐思维能力是学生审美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音乐思维是指人们在对音乐现象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中,以音乐感知为基础,以智力操作为手段,是一种较为高级的认识对相应的音乐内容的理解和应用过程,良好的音乐思维能力的形成,是学生表现音乐、学习音乐、鉴赏音乐的前提条件,是产生美好情感的基础,同时也是学生在音乐方面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以下是针对学生音乐表现能力、音乐想象能力、音乐鉴赏能力三方面来阐述如何使学生音乐思维能力得到提高与可持续发展的一些观点与做法。
一、 激发兴趣动力 增强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
著名音乐教育家卡巴列夫斯曾说:“音乐教学的超级任务是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兴趣作为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享受音乐、用音乐美化人生的前提。因此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和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是至关重要的。这样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得到更好的可持续发展。让他们在活动中尽情释放、尽情发挥,使学生在乐中学,在学中乐。要想使学与乐有机的结合起来,我认为教学中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以赏引趣
学唱第一册第七课《小青蛙找家》后,为拓展知识,培养学生表现力和独立见解的个性,再继续欣赏二胡齐奏《小青蛙》。在听之前,我让同学思考一个问题:整首乐曲的情绪有什么变化?听完后谈谈自己的感受。
伴随时而欢快时而抒情的旋律,发现有的学生闭眼静听,有的随着节奏不停点头或摆动身体,也有的边听边用手模仿二胡演奏。这时有位男生一直没闲着,一会儿学青蛙捉害虫,一会儿学青蛙唱歌,一会儿又学青蛙跳舞。同学们的动作随着一次次的音乐的变化轮换着。我想:孩子们正在音乐的海洋中尽情翱游呢。
听毕,一位女孩子抢先回答:“开始小青蛙很快活地在捉害虫,到后来有人去捉它,它感到很气愤,不过后来又很高兴捉害虫。”“唉,原来是几只很勤劳勇敢的小青蛙。”我赞赏地说。
有位男生却说:“小青蛙肚子饿了去捉害虫。”“噢!小青蛙捉害虫原来是求生的本能。”我顺势发挥。“不对。”有人反驳,小青蛙是为了保卫庄稼捉害虫。“说得太好了!原来小青蛙是捉害虫的能手,保护庄稼的卫士。”我鼓励道。一看,反驳的那位同学原来是听音乐时一直没闲着的男孩。
嗨!真没想到学生的想像力会如此丰富。这时,我把话题一转:“同学们,音乐变慢而弱,小青蛙干什么?”孩子各抒己见,小青蛙休息了,忙碌了一天的小青蛙睡著了。这时,发现有位女孩子一脸疑惑不解的样子,走过去问她:“小青蛙本来跟爸妈在一起很开心,后来失散了,心里很难过。”旁边的男孩抢着说:“一群小青蛙在巡逻,‘神出鬼没地’打伏击,消灭‘敌人’。”有的说,小青蛙看到丰收景象,欢快优美地舞蹈……
欣赏课不能让学生的思维受限于老师的预设,况且音乐作品又有它的典型性和多义性,由于学生的个性差异和能力水平的不同,对赏析的结果完全可以有多元化的理解。正所谓:“有多少观众,就有多少哈姆雷特。”这是一种宝贵的生成性课堂资源。作为音乐老师,要充分利用这种资源,尊重学生、相信学生、善于为学生创设想像的空间,让学生在乐海中畅游。
万紫千红才是春。音乐教学重视个性化教育,符合儿童年龄特点的教育规律;音乐教育重视个性化教育,与其他学科有机结合,把学生的生活材料作为音乐教材的补充或改选,让音乐教材更加贴近儿童的生活经验。真正做到让儿童在好奇中学、合作中学、独立中学,在具体而生动的情境中学。这样,音乐教育的春意会更浓。
(二)以听促趣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只有用耳去听才能感觉到音乐的存在。并依此做出相应的反应,是欢快活泼的、抒情优美的、还是雄壮激昂的、抑郁悲伤的。于是在教学中我注重对学生进行听的训练,我找一些较短的乐曲让学生先听,听完后找同学分析乐曲的情绪,然后复听,边听边用肢体语言把对乐曲的感受表现出来。这时候我所看到的是一张张洋溢着笑容的脸,感受到的是不同但和谐的动作,共性和个性达到了统一。
二、营造民主氛围 促进学生的音乐想象能力
民主的学习氛围使学生不再是俯首贴耳的“小绵羊”,他们有自己的思想和个性,是独立自主的人。在这样的环境里,学生敢于质疑,敢于标新立异,敢于冒险。这种品质是创造意识萌芽的首要条件。“只有民主才能解放最大多数人的创造力,而且使最大多数人之创造力发挥到最高峰”。
《音乐课程标准》中还指出:一个美好的视觉环境对音乐教学也是重要的。在美丽的环境中,学生可以产生丰富的想象和联想。为此,我们还可以布置音乐教室,使学生一进教室就有一种亲切感。在课堂中,把自己融入孩子中,做孩子的朋友,注意与孩子的情感沟通、交流。
总之,音乐教育是让学生在轻松的音乐氛围中,不断的抒发、表现情感,不断的从音乐中得到美的享受,美的滋润,美的陶冶。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的审美情趣、净化他们的心灵。从而促进学生素质的提高。其显著的教学效果是使学生得到情感的升华和道德标准的提高。这种提升应是每一个社会成员应不断追求的理想。
从长远看,音乐教育是解决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最有力的教育。它将培养出一代有高素质和具有可持续发展思想与能力的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