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财政学》的学科特点决定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存在一定的困境亟待解决,而翻转课堂与混合式教学为解决该困境提出了可行的方案,本文以《财政学》双重差分法知识点教学为例,探讨了该教学方法的应用,最后进行了教学反思。
关键词: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1.14.070
1 《财政学》传统教学的困境
在传统教学模式下,课堂教学多以讲解书本知识点为主,在该模式的驱动下,学生的学习目标通常也以完成书本知识的学习,通过期末考试,获得高绩点为主。《财政学》作为一门兼具理论与实践性的专业,沿用传统教学模式存在以下困境亟待解决:
首先,财政学部分章节的内容需要结合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等经济学基础知识进行理解,如资源配置效率、公共选择理论等,对于基础相对较差的学生来说,较为依赖老师的讲解。但受信息时代的冲击,各大高校间教学资源壁垒一定程度上被打破,慕课、网易云课堂、B站等汇集了大量优质的教学资源,如由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刘京焕老师、陈志勇老师、李景辉老师等共同主讲的国家精品课程《财政学》。若仅以通过期末考试为目标,学生只需在考前几周利用网上优质教学资源进行突击学习即可,参与日常的教学活动则主要是为了完成考勤要求。
其次,每个学生的学习节奏存在着个性化的差异,正如前文提及的,经济学基础较为扎实的学生仅通过阅读课本即可理解资源配置效率的原理,而经济学基础较为薄弱的学生则需要借助老师的讲解,甚至需要多次的讲解才能掌握。但是传统的课堂教学,尤其是大班教学只能考虑保证大部分学生能够跟上学习进度,跟不上进度的学生只能通过课下弥补差距此外,大学生每学期还需要同时修读多门课程,学生的学习节奏差异进一步扩大。
最后,《财政学》还是一门研究政府政策行为的学科,具有较强的时效性和实践性,对理论的研究学习最终还是要落脚到现实的政策上,以理论知识去分析政策背后的逻辑,以及如何进一步改革完善。传统教学主要聚集于书本知识点的讲解,对理论的运用主要借助于课后布置作业来考察,但这一块恰恰是学生更需要老师给予个性化指导的地方。
如果学生在课下就可灵活安排时间完成相关的学习,那么课堂时间该如何利用?作为学生现实中的老师,应如何重新设计课堂教学,而不是做重复的工作?此外,教育作为公共产品,存在一定程度的正外部性作用,但随着教育层级的变化其外部性也存在着差异。高等教育相对于初等、中等教育来说,教育的普及性有所下降,更强调培养高级专门的人才,那么以通过期末考试为主要目标的学习是远远不够的。
2 翻转课堂与混合式教学的优势
翻转课堂与混合式教学则有利于突破上述困境,该教学方式主要是指在课下利用线上资源指导学生自主学习,而线下的课堂教学则是引导学生进行深度学习,强调对知识的应用。相对于传统教学,其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正如前文所述,网络上可选择的学习资源丰富,学生可选择的空间大,但同时也存在着筛选信息的成本。翻转课堂与混合式教学虽然在课下要求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但教师会提前对学习资源进行筛选整合,并细化对应到每个知识点。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学习资源的选择,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其次,学生课下进行自主学习时,可根据自己的修读课程合理安排学习时间,根据自己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分配不同的学习时长和学习方式。对于不理解的知识点可进行反复观看,慢速观看,直至理解为止。
最后,线下的课堂教学由教师引导学生利用课前学习的知识进行问题分析,通过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引导学生由浅入深进行探索,深度挖掘所学的专业知识。同时还能利用课堂的时间,给予学生个性化的指导,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3 翻转课堂与混合式教学在《财政学》教学的应用
《财政学》属于应用经济学范畴,是财政与税务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经济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财经类专业的核心课程。旨在通过对该门课程的学习,能够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分析实际问题,并为后续的专业课程开好头。
在教学安排上,一般包括基本理论、财政支出理论、财政收入理论和财政管理四大内容,本文以基础理论中双重差分(Difference in Difference,DID)分析方法为例,探讨翻转课堂与混合式教学在《财政学》教学的应用。
3.1 课前准备
3.1.1 明确预期目标
将学习目标具体化,让学生以目标为导向进行自主学习。例如,在理解双重差分法原理的大目标下,进一步将其分解为:(1)能够做出双重差分法的原理图并予以解释;(2)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双重差分法的模型设定;(3)能够举例说明双重差分法还能适用于哪些政策研究,以及选择正确的控制组和对照组。通过细化学习目标,能够让学生课下的自主学习有章可循,而不仅仅关注看了多少书,看了多长时间的视频。
3.1.2 豐富学习材料
将每一个学习目标,对应到参考书目、参考文献的具体章节,以及视频讲解的时间段,让学生自主选择更偏好的学习方式。在视频讲解的资料准备上,不直接利用网络现成的资源,而是利用自身的专业素养对网络资源进行筛选和整合,以自己的理解和方式,以及对学生水平的掌握,重新对知识点进行讲解。这样一方面能够帮助学生处理过量的信息,另一方面,也能提供更适合学生的学习资源。
3.1.3 考核形式多样化
对学生自主学习的考核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为传统的测试,针对每个学习目标布置相应的选择、判断和填空题,由易到难,鼓励学生自主进行探索。另一部分为课堂分组讨论,将线下课堂聚焦于对该方法的现实应用。
3.2 课中互动 在线下课堂,在学生掌握基本知识点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教师则以引导为主,引导学生如何利用该方法分析西部大开发的政策效应,课堂教学共由六个模块构成:
模块一为复习模块,主要用于回顾学生课前自主学习的内容,以随机提问的方式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抽查。
模块二为背景导入模块,以视频和文本资料的形式,向学生介绍西部大开发的政策背景和政策成就,旨在让学生对该政策有初步的了解。
模块三为热身讨论模块,从政策成就转向该政策对税收影响的讨论,即主要聚集于西部大开发税收优惠政策的影响。将学生分为三个小组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讨论不同的问题。首先,让担任非西部地区的企业组讨论:面对税收优惠政策在地区上的差异,你是否愿意搬到西部去享受该优惠政策?通过该问题引导学生关注到企业是否搬迁需要进行成本收益的权衡,因此距离西部越近的企业越可能搬迁。然后,将角色转换到政府官员上,让担任非西部地区官员组讨论:该政策对财政收入尤其是企业所得税有何影响?通过该问题让学生完成角色转换,从政府视角认识到该政策通过影响企业行为间接影响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同时也要考虑到距离因素,距离越远影响可能越小,距离越近负向影响越大。最后,让担任西部地区官员组讨论:该政策对财政收入尤其是企业所得税有何影响?通过该问题让学生进一步转换角色,结合税收收入的计算公式,考虑到既有名义税率下降带来的负向影响,也有税基上升带来的负向影响,总效应不明确。基于三组问题的讨论,学生能够总结出相关研究假设。
模块四为升华讨论模块,主要用于结合学生提出的研究假设,引导学生运用课前学习的双重差分法来分析该问题。根据由各个小组讨论得出研究设计,包括如何设计处理组和控制组,如何设置回归方程,教师给予总结存在的不足。例如,在设置控制组和处理组时,学生提出将实施了西部大开发政策的城市设为处理组,而将其他城市设为控制组,这里提示学生在前面的热身讨论中,我们提到距离西部较近的城市受到政策的影响越大,从而使得学生注意到,在设置控制组时考虑距离的影响。
模块五为软件操作和演示模块,旨在向学生介绍前沿的研究如何对该问题进行相关的分析,让学生关注到研究细节的设计,以及自己的研究与学者的差距。
模块六对双重差分法的前沿和趋势进行简要的介绍,鼓励感兴趣的同学进一步学习。
3.3 课后反馈
课后反馈包括自评和作业两部分,自评主要通过问卷的形式进行调查,对于认为其未达到相关学习目标的学生,与其进行进一步的沟通,分析其问题所在,对教学方式和教学设计进行改进。作业则是要求学生利用双重差分法去评估一项政策,并撰写相应的研究计划,以评价学生是否掌握了利用该方法进行政策分析的能力。
4 教学反思
翻转课堂与混合式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在学习资料的准备上需要教师阅读大量的资料,筛选出最适合学生的资源,还需要学习相关录屏和剪辑视频的技术,完成视频的录制。其次,课中互动环节虽然是以学生为主,但相关问题的设置,以及讨论的节奏需要由教师把握,这同样需要在课前投入大量的精力。针对这一问题可以考虑利用教研团队的力量,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可按照章节分工,认领研究较为深入的领域完成备课任务。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可雇佣专业团队负责视频的剪辑制作、PPT的优化设计,以解决教师的后顾之忧,专注于课程的设计和资料的整合上。
翻转课堂与混合式教学对学生同样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在传统学习模式下,学生即使不进行课前预习,只通过课堂学习也能完成相应的学习内容。而在翻转课堂与混合式教学下,对学生课前,课中和课后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的学生会认为学习任务加重而产生抵触情绪。其次,每个学生对每门课的学习有着个性化的目标,如希望继续攻读财政学相关学科硕士学位的学生,学习动力更强,而计划去金融行业从业的学生会认为该门课与职业规划无关,学习动力相对不足,更希望把精力放在金融学相关的学习。与之相对应的,在小组讨论学习中就会存在搭便车的现象。针对这一问题,首先,笔者认为需要向学生阐明学习没有所谓高低贵贱之分,学科与学科之间的边界也越来越模糊,跨学科的领域也屡见不鲜。此外,对每门课的学习过程实际上也是在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的过程,这无论是对就业还是深造都是必需的。其次,在第一节课对学生进行一定的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该门课的预期,选择适合多数学生的教学模式,特别是对于大班教学来说,翻转课堂与混合式教学模式可能需要做出相应的改进,如可以选择某些重点章节进行翻转课堂与混合式教学,而其余章节则继续沿用传统模式。最后,金融学和财政学同为应用经济学下的二级学科分支,其分析方法具有相通性,在為金融学学生开课的时候可以在课后补充阅读文献中适当加入使用DID分析金融问题的经典文献,作为弥合不同学科学生诉求与课程授课内容差异的桥梁。
参考文献
[1]李延均,杨光焰.公共财政学[M].北京:立信出版社,2018.
[2]乔纳森·伯格曼,亚伦·萨姆斯.翻转课堂与混合式教学[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9.
[3]编写组.公共财政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
[4]罗鸣令,范子英,陈晨,等.区域性税收优惠政策的再分配效应——来自西部大开发的证据[J].中国工业经济,2019,(02):61-79.
关键词: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1.14.070
1 《财政学》传统教学的困境
在传统教学模式下,课堂教学多以讲解书本知识点为主,在该模式的驱动下,学生的学习目标通常也以完成书本知识的学习,通过期末考试,获得高绩点为主。《财政学》作为一门兼具理论与实践性的专业,沿用传统教学模式存在以下困境亟待解决:
首先,财政学部分章节的内容需要结合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等经济学基础知识进行理解,如资源配置效率、公共选择理论等,对于基础相对较差的学生来说,较为依赖老师的讲解。但受信息时代的冲击,各大高校间教学资源壁垒一定程度上被打破,慕课、网易云课堂、B站等汇集了大量优质的教学资源,如由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刘京焕老师、陈志勇老师、李景辉老师等共同主讲的国家精品课程《财政学》。若仅以通过期末考试为目标,学生只需在考前几周利用网上优质教学资源进行突击学习即可,参与日常的教学活动则主要是为了完成考勤要求。
其次,每个学生的学习节奏存在着个性化的差异,正如前文提及的,经济学基础较为扎实的学生仅通过阅读课本即可理解资源配置效率的原理,而经济学基础较为薄弱的学生则需要借助老师的讲解,甚至需要多次的讲解才能掌握。但是传统的课堂教学,尤其是大班教学只能考虑保证大部分学生能够跟上学习进度,跟不上进度的学生只能通过课下弥补差距此外,大学生每学期还需要同时修读多门课程,学生的学习节奏差异进一步扩大。
最后,《财政学》还是一门研究政府政策行为的学科,具有较强的时效性和实践性,对理论的研究学习最终还是要落脚到现实的政策上,以理论知识去分析政策背后的逻辑,以及如何进一步改革完善。传统教学主要聚集于书本知识点的讲解,对理论的运用主要借助于课后布置作业来考察,但这一块恰恰是学生更需要老师给予个性化指导的地方。
如果学生在课下就可灵活安排时间完成相关的学习,那么课堂时间该如何利用?作为学生现实中的老师,应如何重新设计课堂教学,而不是做重复的工作?此外,教育作为公共产品,存在一定程度的正外部性作用,但随着教育层级的变化其外部性也存在着差异。高等教育相对于初等、中等教育来说,教育的普及性有所下降,更强调培养高级专门的人才,那么以通过期末考试为主要目标的学习是远远不够的。
2 翻转课堂与混合式教学的优势
翻转课堂与混合式教学则有利于突破上述困境,该教学方式主要是指在课下利用线上资源指导学生自主学习,而线下的课堂教学则是引导学生进行深度学习,强调对知识的应用。相对于传统教学,其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正如前文所述,网络上可选择的学习资源丰富,学生可选择的空间大,但同时也存在着筛选信息的成本。翻转课堂与混合式教学虽然在课下要求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但教师会提前对学习资源进行筛选整合,并细化对应到每个知识点。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学习资源的选择,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其次,学生课下进行自主学习时,可根据自己的修读课程合理安排学习时间,根据自己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分配不同的学习时长和学习方式。对于不理解的知识点可进行反复观看,慢速观看,直至理解为止。
最后,线下的课堂教学由教师引导学生利用课前学习的知识进行问题分析,通过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引导学生由浅入深进行探索,深度挖掘所学的专业知识。同时还能利用课堂的时间,给予学生个性化的指导,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3 翻转课堂与混合式教学在《财政学》教学的应用
《财政学》属于应用经济学范畴,是财政与税务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经济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财经类专业的核心课程。旨在通过对该门课程的学习,能够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分析实际问题,并为后续的专业课程开好头。
在教学安排上,一般包括基本理论、财政支出理论、财政收入理论和财政管理四大内容,本文以基础理论中双重差分(Difference in Difference,DID)分析方法为例,探讨翻转课堂与混合式教学在《财政学》教学的应用。
3.1 课前准备
3.1.1 明确预期目标
将学习目标具体化,让学生以目标为导向进行自主学习。例如,在理解双重差分法原理的大目标下,进一步将其分解为:(1)能够做出双重差分法的原理图并予以解释;(2)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双重差分法的模型设定;(3)能够举例说明双重差分法还能适用于哪些政策研究,以及选择正确的控制组和对照组。通过细化学习目标,能够让学生课下的自主学习有章可循,而不仅仅关注看了多少书,看了多长时间的视频。
3.1.2 豐富学习材料
将每一个学习目标,对应到参考书目、参考文献的具体章节,以及视频讲解的时间段,让学生自主选择更偏好的学习方式。在视频讲解的资料准备上,不直接利用网络现成的资源,而是利用自身的专业素养对网络资源进行筛选和整合,以自己的理解和方式,以及对学生水平的掌握,重新对知识点进行讲解。这样一方面能够帮助学生处理过量的信息,另一方面,也能提供更适合学生的学习资源。
3.1.3 考核形式多样化
对学生自主学习的考核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为传统的测试,针对每个学习目标布置相应的选择、判断和填空题,由易到难,鼓励学生自主进行探索。另一部分为课堂分组讨论,将线下课堂聚焦于对该方法的现实应用。
3.2 课中互动 在线下课堂,在学生掌握基本知识点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教师则以引导为主,引导学生如何利用该方法分析西部大开发的政策效应,课堂教学共由六个模块构成:
模块一为复习模块,主要用于回顾学生课前自主学习的内容,以随机提问的方式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抽查。
模块二为背景导入模块,以视频和文本资料的形式,向学生介绍西部大开发的政策背景和政策成就,旨在让学生对该政策有初步的了解。
模块三为热身讨论模块,从政策成就转向该政策对税收影响的讨论,即主要聚集于西部大开发税收优惠政策的影响。将学生分为三个小组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讨论不同的问题。首先,让担任非西部地区的企业组讨论:面对税收优惠政策在地区上的差异,你是否愿意搬到西部去享受该优惠政策?通过该问题引导学生关注到企业是否搬迁需要进行成本收益的权衡,因此距离西部越近的企业越可能搬迁。然后,将角色转换到政府官员上,让担任非西部地区官员组讨论:该政策对财政收入尤其是企业所得税有何影响?通过该问题让学生完成角色转换,从政府视角认识到该政策通过影响企业行为间接影响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同时也要考虑到距离因素,距离越远影响可能越小,距离越近负向影响越大。最后,让担任西部地区官员组讨论:该政策对财政收入尤其是企业所得税有何影响?通过该问题让学生进一步转换角色,结合税收收入的计算公式,考虑到既有名义税率下降带来的负向影响,也有税基上升带来的负向影响,总效应不明确。基于三组问题的讨论,学生能够总结出相关研究假设。
模块四为升华讨论模块,主要用于结合学生提出的研究假设,引导学生运用课前学习的双重差分法来分析该问题。根据由各个小组讨论得出研究设计,包括如何设计处理组和控制组,如何设置回归方程,教师给予总结存在的不足。例如,在设置控制组和处理组时,学生提出将实施了西部大开发政策的城市设为处理组,而将其他城市设为控制组,这里提示学生在前面的热身讨论中,我们提到距离西部较近的城市受到政策的影响越大,从而使得学生注意到,在设置控制组时考虑距离的影响。
模块五为软件操作和演示模块,旨在向学生介绍前沿的研究如何对该问题进行相关的分析,让学生关注到研究细节的设计,以及自己的研究与学者的差距。
模块六对双重差分法的前沿和趋势进行简要的介绍,鼓励感兴趣的同学进一步学习。
3.3 课后反馈
课后反馈包括自评和作业两部分,自评主要通过问卷的形式进行调查,对于认为其未达到相关学习目标的学生,与其进行进一步的沟通,分析其问题所在,对教学方式和教学设计进行改进。作业则是要求学生利用双重差分法去评估一项政策,并撰写相应的研究计划,以评价学生是否掌握了利用该方法进行政策分析的能力。
4 教学反思
翻转课堂与混合式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在学习资料的准备上需要教师阅读大量的资料,筛选出最适合学生的资源,还需要学习相关录屏和剪辑视频的技术,完成视频的录制。其次,课中互动环节虽然是以学生为主,但相关问题的设置,以及讨论的节奏需要由教师把握,这同样需要在课前投入大量的精力。针对这一问题可以考虑利用教研团队的力量,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可按照章节分工,认领研究较为深入的领域完成备课任务。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可雇佣专业团队负责视频的剪辑制作、PPT的优化设计,以解决教师的后顾之忧,专注于课程的设计和资料的整合上。
翻转课堂与混合式教学对学生同样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在传统学习模式下,学生即使不进行课前预习,只通过课堂学习也能完成相应的学习内容。而在翻转课堂与混合式教学下,对学生课前,课中和课后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的学生会认为学习任务加重而产生抵触情绪。其次,每个学生对每门课的学习有着个性化的目标,如希望继续攻读财政学相关学科硕士学位的学生,学习动力更强,而计划去金融行业从业的学生会认为该门课与职业规划无关,学习动力相对不足,更希望把精力放在金融学相关的学习。与之相对应的,在小组讨论学习中就会存在搭便车的现象。针对这一问题,首先,笔者认为需要向学生阐明学习没有所谓高低贵贱之分,学科与学科之间的边界也越来越模糊,跨学科的领域也屡见不鲜。此外,对每门课的学习过程实际上也是在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的过程,这无论是对就业还是深造都是必需的。其次,在第一节课对学生进行一定的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该门课的预期,选择适合多数学生的教学模式,特别是对于大班教学来说,翻转课堂与混合式教学模式可能需要做出相应的改进,如可以选择某些重点章节进行翻转课堂与混合式教学,而其余章节则继续沿用传统模式。最后,金融学和财政学同为应用经济学下的二级学科分支,其分析方法具有相通性,在為金融学学生开课的时候可以在课后补充阅读文献中适当加入使用DID分析金融问题的经典文献,作为弥合不同学科学生诉求与课程授课内容差异的桥梁。
参考文献
[1]李延均,杨光焰.公共财政学[M].北京:立信出版社,2018.
[2]乔纳森·伯格曼,亚伦·萨姆斯.翻转课堂与混合式教学[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9.
[3]编写组.公共财政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
[4]罗鸣令,范子英,陈晨,等.区域性税收优惠政策的再分配效应——来自西部大开发的证据[J].中国工业经济,2019,(02):6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