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国防教育是国家进行国防建设、实现长治久安的一项基本工作。如何将国防教育融于素质教育框架之下,将国防教育与学校人才培养有机结合,既满足高校教书育人的根本功能,又满足国家国防稳固的根本任务,是一个值得普通高校教育工作者深思的问题。本文探讨在21世纪新形势发展视角下,如何建构适合当下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校国防教育模式,拓展高校国防教育内涵、提高高校国防教育的实效。
关键词: 新形势 高校国防教育 观念与模式
普通高校国防教育是现代国家进行国防建设的一项长期性、基础性工作,也是架构现代国家国防体系的一块重要基石,历来受到每个国家的高度重视。我国长期奉行人民战争战略战术思想,曾长期进行全民国防训练和动员工作。改革开放后随着国家工作中心的转移及冷战的结束,我国逐渐形成了新的安全观和国防观。因此,加强国防教育、改革国防教育模式成为普通高校进行高素质人才教育的重要内容和研究课题。
一、新形势下普通高校国防教育的背景
在世界政治、经济、科技迅速发展变化的21世纪,世界主要国家之间的对抗由显性转为隐性,主要表现为经济与金融对抗、外交争斗、科技与军事竞争等形式,直接军事竞赛已不再激烈。在此形势下,军事斗争准备思想教育在普通高校教育工作中一般不被提及,高校的国防教育在很多高校流于形式、泛泛而谈、无法深入。兼之随着国内经济形势和社会的多元发展,当代大学生的聚焦点是就业、娱乐等话题,大学生对国防形势了解不多,对传统树模范、说教式的国防教育形式不太认同,对传统国防教育的内容有疑义。“居安思危、忘战必危”,对当代大学生进行适当、必要、形式新颖的国防教育是必须且必要的。所以,加强与改革国防教育、探讨国防教育新观念、新模式是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
吸引学生注意、引导学生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是普通高校国防教育的根本步骤和目的,每个步骤都需要高校国防教育的单位和个人进行环节的精心设置和反复实践。自21世纪以来,我国国防教育已经得到飞速发展,部分高校以军训工作为主,辅之以军事理论学习,高校国防教育发展的速度越来越快,规模逐渐扩大,过程逐渐正规,但由于普通高校普遍存在的国防教育定位模糊、普通高校国防教育研究缺乏明确的学科依托等情况,很多高校的国防教育只能在“完成军训和理论教学”就算是完成所有国防教育工作这个低层次中循环,国防教育的有效性无法体现、影响力不够宽广。很多高校的国防教育单位和教师个人无法更多更深入地研究和构建自己学校的国防教育模式。并且具体到每个高校,又普遍存在管理体系不明晰、教育模式过于单一的情况,制约我国高校国防教育的深度开展。
因此,加强高校国防教育、探讨新形势下国防教育新模式就需要国防教育工作者进行不懈的研究与实践。而国防教育从本质上讲,是一种国家行为,是可以从上至下、用政策和理論引导实践的工作。如果学者能探讨出一些普通高校国防教育具体的应用模式,是可以用来规范全国的国防教育工作的,也能很好地给全国高校国防教育工作者以启发和借鉴。
二、新形势下的立体国防教育观和课程观
一直以来,国防教育在高等学校的教育体系中,属于基础素质教育范畴,无论是军训还是军事理论课,基本上是在新生阶段完成,被看成是入学教育的延伸。从历年来的全国普通高校国防教育学术研讨会收录的论文看,大部分的学者都认为国防教育是高等学校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提高综合素质的必要课程,这一观点已被大部分高校接受。这些高校的国防教育无论从机构设置还是教学过程上看,都体现了这一观点。但从组织机构上看,许多高校的国防教育工作核心中的两部分:军训工作归口于学工部门或者保卫处,军事理论课归口于马克思主义学院(社会科学部)。也就是说,不少高等学校国防教育简单默认为一门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理论类课程。
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这些高校的做法和认识是错误的,实际上,这样的认识和机构设置确实有一定的依据。毕竟普通高校与军事类院校有巨大区别,功能和教育目标均不一样。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形势的要求,需要进一步延伸我们的观点看法,即今天还是简单地把国防教育当做普通的素质教育看待是不全面的。
在高校国防教育的定位上,我们要有“三位一体”的国防教育观和课程观。
首先,高等学校的国防教育确实有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作用,通过国防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激发爱国热情,增强国防观念和国家安全意识,还可以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强化组织纪律观念,培养吃苦精神和协作意识,是新的历史条件下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渠道。所以,高等学校的军事课是一门普及化的素质教育课。
其次,高等学校的军事课程是全民国防教育的一部分,属于大众化军事知识普及教育。在国防教育中,从来不是只强调德育和精神教育,忽视科学和技术教育。从某些方面看,要认识到国防教育其实非常复杂,仅从学科看,就不能简单地把国防教育单独归类到教育学或者军事学中。从国防教育的军事知识普及教育功能可以发现,国防教育是横跨了教育学和军事学两大理论基础的,单方面归类看待肯定是错误的。
再次,从近几年我国军队征兵情况看,部队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越来越紧迫,对高校学生入伍期望值越来越高。近几年来的征兵重点开始从地方转向普通高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规定,全国征兵时间从2013年起也由冬季征兵改为夏季征兵,以适应高校学生的时间规划和入伍需求。2009年以后,军队大量招收大学生入伍,比例将超过20%,军队中的基层骨干力量将来自地方院校。高校通过国防教育教学,能为学生打牢一定的军事理论和技能基础,为国家储备合格后备兵员和培养预备役军官服务。因此,国防教育又必须具有专业化军事知识和技能教育教学的性质。所以,高校国防教育不能是简单的素质教育和军事知识普及教育,它必须带有专业知识背景进行深入深化的教育,只有这样才能实现高校国防教育的所有目标和功能,将高校国防教育与国家国防层面有机融合,实现高校国防教育的跨度发展。有鉴于此,我们必须建立立体化多维式的综合国防教育基准和模式。 三、新形势下的综合国防教育基准和模式
在立体国防教育观和课程观视域下,遵循指向性原则和综合性原则,必须确立综合化的国防教育目标基准和多维立体的国防教育模式。首先要明确高校国防教育“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增强学生国防观念、掌握军事知识技能”的三大功能目标。其次要形成具有可行性的国防教育建设目标基准,这些目标基准至少应该包含以下“六要素”:课程、管理、师资、条件、运行和效果。也就是说,应按照“教育体系完善、教育管理规范、师资队伍精干、条件保障全面、运行机制健全、实施效果明显”的标准努力。
目前,我国的许多高校在开展国防教育中,由于对高校国防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国防教育中出现了一些问题,使得国防教育应有的功能未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国防教育的标准比较混乱,同时师资和条件保障也有所不足。我们应认识到国防教育是高校各个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第一,大学生入伍其实等同于大学生就业,新兵入伍后的适应与发展情况与一般毕业生毕业后的用人评价是挂钩的。当然,这种挂钩不像普通毕业生可以进行毕业跟踪调查,它需要从国家层面理顺教育部门和国防部门的关系,但高校必须有这种理念,即本学校入伍的学生体现了本校的育人水平,本着对学生负责、对国防负责的态度,高校应重视对学生的深度国防教育;第二,国防教育中的德育教育与学生职业素养教育挂钩、国防教育中的知识和技能教育又与学生的各个专业知识教育挂钩。国防教育中的集体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拼搏精神教育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养成的影响力仍旧具有先天的优势,对大学生未来职业素养的提升也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这是其他课程和教育难以具备的。在我国和许多西方发达国家,由于军队、军人的特殊影响力,年轻人对军人精神和行为的模仿借鉴是普遍存在的现象,高等学校的国防教育可以扩大扩散这种影响力,以此规范大学生行为、矫正部分学生的观念,体现国防教育“德育、智育、体育”的综合育人功能。同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民用工业和军用工业有大量交叉互补、国防科技和许多高校的专业设置有可沟通的地方,军事科技的发展和知识信息能很好地激励大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主动性,甚至影响一些学生未来择业就业的方向,升华学生的理想志向。錢学森把人类社会发展中所产生的所有知识分为4个层次、11大门类,11大门类中就包含“军事科学”,与其他10大类纵横相连,而“军事科学”又能上升成“军事哲学”。进行国防教育、学习军事知识,对很多专业的大学生学习专业知识、拓展丰富自身的知识体系有极大的益处。
在这些教育观、课程观和目标的引领下,按照可实现的标准要求,可以确立完善、科学的国防教育整体模式。根据全国国防教育的实际情况看,可供借鉴的国防教育模式可以这样制定:以军事理论课和军事技能训练为主体,以国防类选修课和定期国防教育系列讲座为补充,以学生国防社团教育活动和国防教育网络平台为拓展,构建“2 2 2”的立体综合教育体系。这样的体系和模式,已基本涵盖我国当代高校国防教育的所有部门和课程,体系中的所有课程和活动不能单独割裂,应该融合融会,形成高校国防教育的特色与优点。在理论教学过程中,注意军事技能的训练教学;在军事技能训练的工作中,融合军事理论的理解;以国防类选修课程来补充和提高教学的专业化水平,满足一些求精求专的学生的需求;以学生国防社团为平台,满足一些学生实践和交流的需求;以精品课程资源库和国防教育网络平台为拓展,满足学生不定时、不定点的国防知识学习要求。在类似国防教育模式体系下,既能满足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知识体系的丰富,又能满足部分学生更高更专的国防知识的学习要求。多维立体的国防教育模式建设,对学生品格和知识的积累、对学校内涵建设的推进、对部队高素质兵员的要求、对国家整体国防建设的稳固,都是利在当下、功在千秋的大事。
总之,高校国防教育作为全民国防教育的重要阵地,要充分认识到自己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高校国防教育改革必须走在全民国防教育的前列,健全完善自身国防教育体制机制,“以生为本、以师为托”,实现高校国防教育的有序发展和良好社会效应。
参考文献:
[1]刘文炳.浅谈高校开展国防教育的意义和作用[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
[2]韩生民.外国国防与军队建设思想教程[M].军事科学出版社,2000.
[3]张红.高校国防教育现状及其有效途径分析[J].沈阳大学学报,2007(7).
[4]陆华.中国三代领导集体国防教育思想的历史探索.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2).
[5]胡金波,张政文.军事理论教程[M].南京大学出版社,2015.
关键词: 新形势 高校国防教育 观念与模式
普通高校国防教育是现代国家进行国防建设的一项长期性、基础性工作,也是架构现代国家国防体系的一块重要基石,历来受到每个国家的高度重视。我国长期奉行人民战争战略战术思想,曾长期进行全民国防训练和动员工作。改革开放后随着国家工作中心的转移及冷战的结束,我国逐渐形成了新的安全观和国防观。因此,加强国防教育、改革国防教育模式成为普通高校进行高素质人才教育的重要内容和研究课题。
一、新形势下普通高校国防教育的背景
在世界政治、经济、科技迅速发展变化的21世纪,世界主要国家之间的对抗由显性转为隐性,主要表现为经济与金融对抗、外交争斗、科技与军事竞争等形式,直接军事竞赛已不再激烈。在此形势下,军事斗争准备思想教育在普通高校教育工作中一般不被提及,高校的国防教育在很多高校流于形式、泛泛而谈、无法深入。兼之随着国内经济形势和社会的多元发展,当代大学生的聚焦点是就业、娱乐等话题,大学生对国防形势了解不多,对传统树模范、说教式的国防教育形式不太认同,对传统国防教育的内容有疑义。“居安思危、忘战必危”,对当代大学生进行适当、必要、形式新颖的国防教育是必须且必要的。所以,加强与改革国防教育、探讨国防教育新观念、新模式是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
吸引学生注意、引导学生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是普通高校国防教育的根本步骤和目的,每个步骤都需要高校国防教育的单位和个人进行环节的精心设置和反复实践。自21世纪以来,我国国防教育已经得到飞速发展,部分高校以军训工作为主,辅之以军事理论学习,高校国防教育发展的速度越来越快,规模逐渐扩大,过程逐渐正规,但由于普通高校普遍存在的国防教育定位模糊、普通高校国防教育研究缺乏明确的学科依托等情况,很多高校的国防教育只能在“完成军训和理论教学”就算是完成所有国防教育工作这个低层次中循环,国防教育的有效性无法体现、影响力不够宽广。很多高校的国防教育单位和教师个人无法更多更深入地研究和构建自己学校的国防教育模式。并且具体到每个高校,又普遍存在管理体系不明晰、教育模式过于单一的情况,制约我国高校国防教育的深度开展。
因此,加强高校国防教育、探讨新形势下国防教育新模式就需要国防教育工作者进行不懈的研究与实践。而国防教育从本质上讲,是一种国家行为,是可以从上至下、用政策和理論引导实践的工作。如果学者能探讨出一些普通高校国防教育具体的应用模式,是可以用来规范全国的国防教育工作的,也能很好地给全国高校国防教育工作者以启发和借鉴。
二、新形势下的立体国防教育观和课程观
一直以来,国防教育在高等学校的教育体系中,属于基础素质教育范畴,无论是军训还是军事理论课,基本上是在新生阶段完成,被看成是入学教育的延伸。从历年来的全国普通高校国防教育学术研讨会收录的论文看,大部分的学者都认为国防教育是高等学校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提高综合素质的必要课程,这一观点已被大部分高校接受。这些高校的国防教育无论从机构设置还是教学过程上看,都体现了这一观点。但从组织机构上看,许多高校的国防教育工作核心中的两部分:军训工作归口于学工部门或者保卫处,军事理论课归口于马克思主义学院(社会科学部)。也就是说,不少高等学校国防教育简单默认为一门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理论类课程。
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这些高校的做法和认识是错误的,实际上,这样的认识和机构设置确实有一定的依据。毕竟普通高校与军事类院校有巨大区别,功能和教育目标均不一样。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形势的要求,需要进一步延伸我们的观点看法,即今天还是简单地把国防教育当做普通的素质教育看待是不全面的。
在高校国防教育的定位上,我们要有“三位一体”的国防教育观和课程观。
首先,高等学校的国防教育确实有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作用,通过国防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激发爱国热情,增强国防观念和国家安全意识,还可以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强化组织纪律观念,培养吃苦精神和协作意识,是新的历史条件下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渠道。所以,高等学校的军事课是一门普及化的素质教育课。
其次,高等学校的军事课程是全民国防教育的一部分,属于大众化军事知识普及教育。在国防教育中,从来不是只强调德育和精神教育,忽视科学和技术教育。从某些方面看,要认识到国防教育其实非常复杂,仅从学科看,就不能简单地把国防教育单独归类到教育学或者军事学中。从国防教育的军事知识普及教育功能可以发现,国防教育是横跨了教育学和军事学两大理论基础的,单方面归类看待肯定是错误的。
再次,从近几年我国军队征兵情况看,部队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越来越紧迫,对高校学生入伍期望值越来越高。近几年来的征兵重点开始从地方转向普通高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规定,全国征兵时间从2013年起也由冬季征兵改为夏季征兵,以适应高校学生的时间规划和入伍需求。2009年以后,军队大量招收大学生入伍,比例将超过20%,军队中的基层骨干力量将来自地方院校。高校通过国防教育教学,能为学生打牢一定的军事理论和技能基础,为国家储备合格后备兵员和培养预备役军官服务。因此,国防教育又必须具有专业化军事知识和技能教育教学的性质。所以,高校国防教育不能是简单的素质教育和军事知识普及教育,它必须带有专业知识背景进行深入深化的教育,只有这样才能实现高校国防教育的所有目标和功能,将高校国防教育与国家国防层面有机融合,实现高校国防教育的跨度发展。有鉴于此,我们必须建立立体化多维式的综合国防教育基准和模式。 三、新形势下的综合国防教育基准和模式
在立体国防教育观和课程观视域下,遵循指向性原则和综合性原则,必须确立综合化的国防教育目标基准和多维立体的国防教育模式。首先要明确高校国防教育“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增强学生国防观念、掌握军事知识技能”的三大功能目标。其次要形成具有可行性的国防教育建设目标基准,这些目标基准至少应该包含以下“六要素”:课程、管理、师资、条件、运行和效果。也就是说,应按照“教育体系完善、教育管理规范、师资队伍精干、条件保障全面、运行机制健全、实施效果明显”的标准努力。
目前,我国的许多高校在开展国防教育中,由于对高校国防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国防教育中出现了一些问题,使得国防教育应有的功能未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国防教育的标准比较混乱,同时师资和条件保障也有所不足。我们应认识到国防教育是高校各个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第一,大学生入伍其实等同于大学生就业,新兵入伍后的适应与发展情况与一般毕业生毕业后的用人评价是挂钩的。当然,这种挂钩不像普通毕业生可以进行毕业跟踪调查,它需要从国家层面理顺教育部门和国防部门的关系,但高校必须有这种理念,即本学校入伍的学生体现了本校的育人水平,本着对学生负责、对国防负责的态度,高校应重视对学生的深度国防教育;第二,国防教育中的德育教育与学生职业素养教育挂钩、国防教育中的知识和技能教育又与学生的各个专业知识教育挂钩。国防教育中的集体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拼搏精神教育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养成的影响力仍旧具有先天的优势,对大学生未来职业素养的提升也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这是其他课程和教育难以具备的。在我国和许多西方发达国家,由于军队、军人的特殊影响力,年轻人对军人精神和行为的模仿借鉴是普遍存在的现象,高等学校的国防教育可以扩大扩散这种影响力,以此规范大学生行为、矫正部分学生的观念,体现国防教育“德育、智育、体育”的综合育人功能。同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民用工业和军用工业有大量交叉互补、国防科技和许多高校的专业设置有可沟通的地方,军事科技的发展和知识信息能很好地激励大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主动性,甚至影响一些学生未来择业就业的方向,升华学生的理想志向。錢学森把人类社会发展中所产生的所有知识分为4个层次、11大门类,11大门类中就包含“军事科学”,与其他10大类纵横相连,而“军事科学”又能上升成“军事哲学”。进行国防教育、学习军事知识,对很多专业的大学生学习专业知识、拓展丰富自身的知识体系有极大的益处。
在这些教育观、课程观和目标的引领下,按照可实现的标准要求,可以确立完善、科学的国防教育整体模式。根据全国国防教育的实际情况看,可供借鉴的国防教育模式可以这样制定:以军事理论课和军事技能训练为主体,以国防类选修课和定期国防教育系列讲座为补充,以学生国防社团教育活动和国防教育网络平台为拓展,构建“2 2 2”的立体综合教育体系。这样的体系和模式,已基本涵盖我国当代高校国防教育的所有部门和课程,体系中的所有课程和活动不能单独割裂,应该融合融会,形成高校国防教育的特色与优点。在理论教学过程中,注意军事技能的训练教学;在军事技能训练的工作中,融合军事理论的理解;以国防类选修课程来补充和提高教学的专业化水平,满足一些求精求专的学生的需求;以学生国防社团为平台,满足一些学生实践和交流的需求;以精品课程资源库和国防教育网络平台为拓展,满足学生不定时、不定点的国防知识学习要求。在类似国防教育模式体系下,既能满足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知识体系的丰富,又能满足部分学生更高更专的国防知识的学习要求。多维立体的国防教育模式建设,对学生品格和知识的积累、对学校内涵建设的推进、对部队高素质兵员的要求、对国家整体国防建设的稳固,都是利在当下、功在千秋的大事。
总之,高校国防教育作为全民国防教育的重要阵地,要充分认识到自己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高校国防教育改革必须走在全民国防教育的前列,健全完善自身国防教育体制机制,“以生为本、以师为托”,实现高校国防教育的有序发展和良好社会效应。
参考文献:
[1]刘文炳.浅谈高校开展国防教育的意义和作用[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
[2]韩生民.外国国防与军队建设思想教程[M].军事科学出版社,2000.
[3]张红.高校国防教育现状及其有效途径分析[J].沈阳大学学报,2007(7).
[4]陆华.中国三代领导集体国防教育思想的历史探索.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2).
[5]胡金波,张政文.军事理论教程[M].南京大学出版社,2015.